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北米仓山地区寒武系仙女洞组碳酸盐岩储集特征及主控因素
1
作者 邢倩 李杨凡 +2 位作者 李翔 万子千 李雅兰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62,共13页
四川盆地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普遍发育优质烃源岩和储集层系,其资源潜力长期以来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综合应用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系统揭示四川盆地北缘寒武系仙女洞组的储集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川北寒武系仙女洞组沉... 四川盆地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普遍发育优质烃源岩和储集层系,其资源潜力长期以来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综合应用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系统揭示四川盆地北缘寒武系仙女洞组的储集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川北寒武系仙女洞组沉积期发育混积潮坪—台洼—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碳酸盐主导的储集岩类型包括鲕粒灰岩和微生物岩,均受到不同程度白云石化作用;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发育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溶蚀孔洞、裂缝及生物骨架孔隙等;区域物性数据显示出川北仙女洞组为低孔低渗的孔隙型储层。(2)川中—川北古裂陷的持续发育和向北迁移,仙女洞组继承了中间(裂陷区)低、两侧高的古地理格局,发育混积潮坪—台洼—碳酸盐岩沉积体系,古裂陷及古隆起的地貌形态控制了有利相带的分布和优质储层的发育。(3)高能鲕粒滩与微生物礁(丘)的沉积环境是研究区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鲕粒灰岩、鲕粒云岩以及白云岩为相对优质储层,层段分布稳定且横向展布广,保存了少量原生孔隙,且发育大量溶蚀孔隙和晶间孔隙。(4)多期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是研究区储层孔隙形成的关键因素,包括同生期大气淡水的溶蚀作用和成岩期孔隙流体的溶蚀作用,形成了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以及溶蚀裂缝;白云石化作用也促使了储集空间的形成,包括同生期渗透回流作用形成微晶—细晶他形白云石、浅埋藏混合水环境发育的粉晶菱形白云石选择性交代鲕粒、深埋藏或构造热液环境形成的雾心亮边自形白云石和粗晶曲面白云石,均发育大量孔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粒灰岩 微生物岩 晶间孔 溶蚀孔 古地貌 颗粒滩 溶蚀作用 白云石化作用 仙女洞组 寒武系 米仓山地区 四川盆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勉县寒武系仙女洞组生物礁岩相学及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李雅兰 李飞 +7 位作者 吕月健 王夏 王曾俊 李红 易楚恒 李杨凡 曾伟 李怡霖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8-618,共11页
【目的】生物礁演化史上一个关键节点是寒武纪早期广泛出现了后生动物古杯与微生物群落的联合造礁,该造礁群落形成环境和发育条件值得探讨。【方法】以华南板块西北缘汉南—米仓山地区的勉县大河坝剖面为例,对寒武系仙女洞组沉积序列和... 【目的】生物礁演化史上一个关键节点是寒武纪早期广泛出现了后生动物古杯与微生物群落的联合造礁,该造礁群落形成环境和发育条件值得探讨。【方法】以华南板块西北缘汉南—米仓山地区的勉县大河坝剖面为例,对寒武系仙女洞组沉积序列和生物礁临近层位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沉积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岩相学特征显示礁体形成于海退背景下的临滨带环境,建造过程可依次分为钙质微生物主导、古杯动物大量繁盛以及古杯与钙质微生物联合建造三个阶段。生物礁灰岩中的陆源碎屑组分含量向上增多,且颗粒变粗,顶部被中—细砂岩覆盖。【结论】古杯—钙质微生物礁生长过程中对低强度的陆源碎屑输入具有一定的耐受度,当粗粒陆源碎屑组分的持续、高强度输入时将造成生物礁发育终止。本实例揭示了古杯—钙质微生物造礁群落生长过程与海底生态指标的相关性,可为古环境学、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杯—钙质微生物群落 礁灰岩 古环境指标 寒武纪第三期 汉南—米仓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武系第二统浅水混合沉积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陕南朱家坝剖面仙女洞组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怡霖 李飞 +6 位作者 李翔 王夏 李杨凡 王曾俊 易楚恒 曾伟 李雅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39-1652,共14页
【目的】混积岩同时具有指示水体化学条件和生物活动的碳酸盐组分以及指示物源区性质和风化过程的碎屑组分,因而在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方法】寒武纪早期上扬子克拉通北部汉南—米仓山古陆周缘混合沉积非常发育,以陕... 【目的】混积岩同时具有指示水体化学条件和生物活动的碳酸盐组分以及指示物源区性质和风化过程的碎屑组分,因而在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方法】寒武纪早期上扬子克拉通北部汉南—米仓山古陆周缘混合沉积非常发育,以陕西南郑朱家坝剖面仙女洞组为例,对研究区混积岩特征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和沉积学研究。【结果与结论】混合沉积形成于海退背景下由中缓坡向内缓坡转变的过渡环境,且混积程度具有规律性,即在多个向上变浅序列的中部最为发育,在每个序列底部和顶部分别为碎屑组分主导和碳酸盐组分主导(或清水碳酸盐沉积)。中缓坡环境下以碎屑组分沉积为主,碳酸盐组分除小型原地生物礁外,主要来自浅水环境搬运的细粒沉积物;内缓坡潮下带相对低能环境仍以碎屑组分沉积为主,但原地生物礁以及礁角砾和内碎屑搬运沉积常见;内缓坡潮下高能带以鲕粒滩和生物礁等原地碳酸盐沉积为主,混入的陆源组分主要为砂级石英和岩屑颗粒;潟湖环境以白云石化颗粒和陆源细粒物质的混合为特征。研究区寒武纪早期混积体系的发育与当时浅水环境较高的碳酸盐产率以及沿岸流、波浪、风暴等搬运作用有关。本实例可为了解深时混合沉积成因提供一个思路,也可为上扬子地区寒武系混积岩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岩 仙女洞组 生物礁 岩相 汉南—米仓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杨坝剖面埃迪卡拉系灯影组核形石组构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云峰 唐雨 +4 位作者 唐洪明 孙尧斌 屈海洲 王振宇 刘冬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02-1312,共11页
埃迪卡拉系灯影组核形石研究对揭示该期古环境特征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杨坝剖面埃迪卡拉系灯影组2段核形石发育段的宏观及微观描述(564块薄片)的基础上,分析了核形石组构、类型及垂向分布。该剖面核形石发育段共分为上、下两个亚段,... 埃迪卡拉系灯影组核形石研究对揭示该期古环境特征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杨坝剖面埃迪卡拉系灯影组2段核形石发育段的宏观及微观描述(564块薄片)的基础上,分析了核形石组构、类型及垂向分布。该剖面核形石发育段共分为上、下两个亚段,厚度分别为109.53 m、126.2 m,核形石累积厚度分别为22.6 m、49.5 m。核形石核心及壳层的成分、组构、形态多样;核形石类型包括不规则状核形石、椭圆状核形石、次圆状—圆状核形石、帽状核形石等4种,每种类型的粒径、形态、层位分布、形成环境不同;粒度在垂向上表现为10个反旋回。整体上核形石发育不够完善,以薄皮核形石、弥散粒为主,代表着核形石发育的最初阶段。不规则状、次圆状、帽状核形石形成于弱搅动的浅水低能环境,包括潮下低能带、潮间带等;椭球状、圆状核形石形成于连续搅动的潮下高能带。核形石粒度差异大、形态多样、垂向多旋回变化的特征反映了埃迪卡拉纪灯影期海水受限、水体相对深浅及能量频繁动荡,同时受一定物源影响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形石 组构特征 核形石分类 灯影组 埃迪卡拉系 米仓山地区 川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