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聚簇模型重用的概念漂移数据流半监督分类算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康伟 黎利辉 文益民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131,共8页
带概念漂移的半监督数据流分类任务中,仅有少部分的数据被标记,这给分类器的训练、概念漂移的检测以及分类器对新概念的适应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有的半监督聚簇分类算法仅对分类器池中的聚簇模型进行简单的增量更新,未能有效重用历史... 带概念漂移的半监督数据流分类任务中,仅有少部分的数据被标记,这给分类器的训练、概念漂移的检测以及分类器对新概念的适应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有的半监督聚簇分类算法仅对分类器池中的聚簇模型进行简单的增量更新,未能有效重用历史聚簇模型。因此,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聚簇模型重用的半监督分类算法,称为CDCMR。首先,数据流以数据块的形式到来,对数据块分完类后,训练一个簇数自适应确定的聚簇模型。其次,通过计算分类器池中的各组件分类器与聚簇模型之间的相似度,挑选多个组件分类器。再次,用当前数据块对挑选出来的组件分类器进行模型重用后,与聚簇模型集成。然后,将分类器池划分为新旧更替和多样性最大化分类器池进行更新。最后,对下一个数据块的样本进行集成分类。在多个人工和真实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1)能有效适应概念漂移,与现有方法相比其性能有显著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流 半监督学习 概念漂移 簇模型重用 集成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簇模型选取的配位数原则——CO/ZnO吸附体系的ab initio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吕鑫 徐昕 +1 位作者 王南钦 张乾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83-788,共6页
提出并以ZnO为例初步考察了用于金属氧化物的簇模型选取的配位数原则,即尽可能选取边界悬空键总数最少的簇模型,使簇模型“边界效应”尽可能低.在此基础上研究了CO在一系列按配位数原则选取的(ZnO)n表面簇模型上的吸附行... 提出并以ZnO为例初步考察了用于金属氧化物的簇模型选取的配位数原则,即尽可能选取边界悬空键总数最少的簇模型,使簇模型“边界效应”尽可能低.在此基础上研究了CO在一系列按配位数原则选取的(ZnO)n表面簇模型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配位数原则有效地缩小了簇模型的选取范围;依配位数原则确立的ZnO表面簇模型,能够对CO/ZnO吸附体系给出合理的定性解释.计算还表明,考虑相关效应有助于进一步改善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模型 配位数 化学吸附 一氧化碳 氧化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在Cu/ZnO上吸附的簇模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吕鑫 徐昕 +2 位作者 王南钦 廖孟生 张乾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1005-1009,共5页
采用DFT方法和HF方法对CO在Cu/ZnO催化剂上的Zn(Ⅱ)和Cu(Ⅰ)表面位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HF方法给出了较弱的M-CO(M=Zn(Ⅱ),Cu(Ⅰ))表面吸附键描述,但无法正确预测其强弱顺序,MP2方法与DFT方法则给出与... 采用DFT方法和HF方法对CO在Cu/ZnO催化剂上的Zn(Ⅱ)和Cu(Ⅰ)表面位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HF方法给出了较弱的M-CO(M=Zn(Ⅱ),Cu(Ⅰ))表面吸附键描述,但无法正确预测其强弱顺序,MP2方法与DFT方法则给出与实验事实一致的描述.文章还对CO/铜基催化剂吸附体系的IR光谱进行了合理的理论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模型 一氧化碳 甲醇 催化剂 吸附 氧化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氧化物表面化学吸附和反应的量子化学簇模型方法研究(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徐昕 吕鑫 +1 位作者 王南钦 张乾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F08期1045-1054,共10页
综述了本研究小组利用量子化学簇模型方法研究金属氧化物表面化学吸附和反应的工作.提出了选簇的三个原则,即电中性原则、化学配比原则和配位原则.发现在符合前两个原则的基础上,一个具有最饱和配位、或最少悬空键的簇往往是一个用于化... 综述了本研究小组利用量子化学簇模型方法研究金属氧化物表面化学吸附和反应的工作.提出了选簇的三个原则,即电中性原则、化学配比原则和配位原则.发现在符合前两个原则的基础上,一个具有最饱和配位、或最少悬空键的簇往往是一个用于化学吸附研究的好的簇模型.与此同时,探讨了如何恰当地考虑大块固体本底的长程影响,提出了用球电荷模拟簇模型的环境、环境与簇体进行电荷自洽的SPC簇模型方法.利用该模型研究了一系列具有催化背景的重要体系,包括H2/ZnO、O/MgO、NO/MgO、N2O/MgO、N2O/Li/MgO、CO/MgO、CO/NiO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模型方法 氧化物 化学吸附 表面反应 量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Al对Cu基合金非晶形成能力影响的团簇模型 被引量:6
5
作者 朱健 齐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145-1148,共4页
在二元Cu-Zr合金中添加Al元素可明显提高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根据非晶与其晶化相存在结构遗传关系,以Cu-Zr基非晶晶化相Cu10Zr7中的Cu6Zr5阿基米德反棱柱为团簇模型,利用离散变分方法从电子层次研究了Al元素对Cu基非晶合金团簇稳定性... 在二元Cu-Zr合金中添加Al元素可明显提高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根据非晶与其晶化相存在结构遗传关系,以Cu-Zr基非晶晶化相Cu10Zr7中的Cu6Zr5阿基米德反棱柱为团簇模型,利用离散变分方法从电子层次研究了Al元素对Cu基非晶合金团簇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团簇中加入一个Al原子时,Fermi能级处的态密度明显降低,团簇稳定性提高;但继续加入Al原子,Fermi能级处的态密度又开始上升,态密度处于较高位置,团簇稳定性下降;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基非晶合金 簇模型 离散变分 原子亲和力 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传感器网络的非均匀节能分簇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楚政 翟献军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53-1257,共5页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能耗不平衡导致系统生存时间缩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非均匀节能分簇(UEEC)模型。UEEC 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和对簇头的动态选择,在靠近 sink 点(基站)的地方形成较小的簇,在远离 sink 点的地方形成...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能耗不平衡导致系统生存时间缩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非均匀节能分簇(UEEC)模型。UEEC 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和对簇头的动态选择,在靠近 sink 点(基站)的地方形成较小的簇,在远离 sink 点的地方形成较大的簇,从而使簇头能够对信息收集能耗与信息转发能耗进行平衡。同时,簇头的动态选举又能够把能耗平均分散在各个节点上。仿真结果表明,UEEC 在减少与平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能耗上有较好的性能,从而能够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网络 簇模型 节能 路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111)附H表面分子簇模型的边缘效应对势能计算的影响
7
作者 刘波 钱兴中 +2 位作者 戴振文 荣垂庆 潘守甫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71-275,共5页
通过计算甲基吸附于金刚石(111)附H表面及金刚石(111)附H表面脱H过程的势能及其它物理参量的变化,讨论了边缘效应对势能计算的影响,给出了这一影响的数量级及进一步修正边缘效应的方法。
关键词 金刚石 吸附 势能 分子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红石型TiO_2表面嵌入簇模型的密度泛函研究
8
作者 谭凯 林梦海 +1 位作者 王南钦 张乾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18-1121,共4页
应用金属氧化物簇模型的选取原则和密度泛函方法,对一系列嵌入族模型金红石型(TiO2)n(n=2~15)的表面体系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合理选取的嵌入簇模型可以得到与实验一致的固体表面电子结构,通过描述表面的性质能够给出表面金属吸附... 应用金属氧化物簇模型的选取原则和密度泛函方法,对一系列嵌入族模型金红石型(TiO2)n(n=2~15)的表面体系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合理选取的嵌入簇模型可以得到与实验一致的固体表面电子结构,通过描述表面的性质能够给出表面金属吸附的电子行为的定性解释,进一步证实了该模型的密度泛函研究能够用于固体金属氧化物的簇-表面类比.揭示了选择合理的簇模型是保证族表面类比方法成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簇模型 密度泛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BCO超导体中B位元素替代的簇模型计算研究
9
作者 高德 李洁 +1 位作者 汪浩 高孝恢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6-22,共7页
由计算电荷分布讨论了元素的氧化态,指出YBCO中不存在Cu ̄(3+),计算得到B位的Ba,Sr等元素有负电荷,直接解释了Ba3d,Ba4d.束缚能XPS测定的“反常”结果。同时指出B位元素与其配位氧原子形成电子库,其... 由计算电荷分布讨论了元素的氧化态,指出YBCO中不存在Cu ̄(3+),计算得到B位的Ba,Sr等元素有负电荷,直接解释了Ba3d,Ba4d.束缚能XPS测定的“反常”结果。同时指出B位元素与其配位氧原子形成电子库,其容量由B位原子上负电荷大小标志,它与O_(2p)空穴相关。还讨论了Y/BCO中一些化学键的性质,它们可能与高温超导电性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BCO 超导体 簇模型 B位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钼精矿价格波动特性研究:基于GARCH簇模型的实证分析
10
作者 卢才武 黄玉森 +1 位作者 徐家越 阮顺领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61-67,共7页
针对我国优势矿产钼资源存在着"优势不优"的行业现象,以国内钼精矿2003年1月—2019年5月历史月度价格为数据样本,运用GARCH簇模型探讨波动特征背后的动因。研究结果表明:国内钼精矿市场存在着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特征,在价格... 针对我国优势矿产钼资源存在着"优势不优"的行业现象,以国内钼精矿2003年1月—2019年5月历史月度价格为数据样本,运用GARCH簇模型探讨波动特征背后的动因。研究结果表明:国内钼精矿市场存在着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特征,在价格波动上具有明显的集簇性,市场上涨跌信息会引起不同的市场冲击,但这些波动冲击并不具有长期效应。结果映射出,"优势不优"现象的客观原因在于,当前我国钼精矿产业链存在着纵向偏短、横向较为集中的特点;主观原因在于,参与主体在进行投资时,存在着投机心理,且缺乏一定的市场信息获取和风险应对能力。结果启示:积极开拓钼矿产业下游市场,助力产业升级改造;构建钼矿产业链公共信息发布平台,降低市场负面冲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精矿 价格 波动特性 GARCH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H_2O)^(3+)_6水交换反应溶剂效应的量子化学团簇模型-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
11
作者 张婧 董绍楠 +2 位作者 侯晓霞 袁晓涵 毕树平 《分析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9-654,共6页
在气相模型、极化连续模型、超分子模型和超分子-极化连续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量子化学团簇模型-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下系统地开展了以下研究:优化得到Al(H_2O)^(3+)_6水交换反应的反应物、过渡态和产物构型,采... 在气相模型、极化连续模型、超分子模型和超分子-极化连续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量子化学团簇模型-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下系统地开展了以下研究:优化得到Al(H_2O)^(3+)_6水交换反应的反应物、过渡态和产物构型,采用MP2方法在相同基组水平下计算得到相应的单点能,考虑零点振动能、热力学校正项和熵等参数的影响,计算得到Al(H_2O)^(3+)_6水交换反应的Gibbs自由能变和反应速率常数k_(ex)。计算结果表明:GP-SM//MP2-PCM和GP-SM-PCM//MP2-PCM模型得到的k_(ex)相近,并且与文献值相符,说明GP-SM//MP2-PCM模型可以充分考虑真实溶剂效应和主体溶剂效应,适用于Al(H_2O)^(3+)_6体系水交换反应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H2O)3+6 水交换反应 量子化学团簇模型 密度泛函理论 溶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110)氢化表面原子团簇模型及脱氢反应的量子化学研究
12
作者 荣垂庆 戴振文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247-248,共2页
应用MNDO(UHF)方法,从脱氢反应出发研究了金刚石(110)氢化表面的原子团簇模型,给出了(110)面脱氢势垒的理论预言值。
关键词 金刚石薄膜 脱氢反应 量子化学 簇模型 表面原子 氢化 碳原子 分子轨道方法 氢原子 势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六维团簇模型和定量会聚束电子衍射优化i-AlPdMn准晶的结构因子 被引量:2
13
作者 叶建设 邹化民 +1 位作者 王建波 王仁卉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61-367,共7页
基于二十面体AlPdMn准晶的六维团簇模型,用定量会聚束电子衍射法优化了二十面体AlPdMn准晶的8个独立的强反射结构因子。将优化得到的结构因子替换X射线衍射实验得到的结构因子,并与其它的X射线衍射实验得到的结构因子相结合,用Fourier... 基于二十面体AlPdMn准晶的六维团簇模型,用定量会聚束电子衍射法优化了二十面体AlPdMn准晶的8个独立的强反射结构因子。将优化得到的结构因子替换X射线衍射实验得到的结构因子,并与其它的X射线衍射实验得到的结构因子相结合,用Fourier合成的方法得到二十面体AlPdMn准晶的电荷密度分布和差值电荷密度分布。所得差值电荷密度表明,当Al原子的最近邻原子为Mn时,Al原子失去较多的电子,Mn原子得到电子,说明发生了Al的外层电子向Mn原子转移,Mn显示负的化合价。这一结果与他人的理论计算结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面体 AlPdMn准晶 六维团簇模型 定量会聚束电子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固溶体团簇模型的无扩散阻挡Cu合金薄膜的成分设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冕 利助民 +4 位作者 李晓娜 李南军 郑月红 朱瑾 董闯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60,97,共14页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器件特征尺寸不断缩小,必然会出现Cu互连扩散阻挡层厚度无法进一步减小等瓶颈问题。因此,开发新型无扩散阻挡层Cu合金薄膜(Cu种籽层)势在必行。该新型互连结构在长时间的中高温(400~500℃)后续工艺实施过程...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器件特征尺寸不断缩小,必然会出现Cu互连扩散阻挡层厚度无法进一步减小等瓶颈问题。因此,开发新型无扩散阻挡层Cu合金薄膜(Cu种籽层)势在必行。该新型互连结构在长时间的中高温(400~500℃)后续工艺实施过程中,需同时具备高的稳定性(不发生互扩散反应)和低的电阻率。基于此,首先综述了目前无扩散阻挡层结构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然后对基于稳定固溶体团簇模型设计制备的无扩散阻挡Cu-Ni-M薄膜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梳理,通过多系列薄膜微观结构、电阻率及稳定性的对比,深入探讨了第三组元M的选择原则及其对薄膜热稳定性的影响。为进一步验证稳定固溶体团簇模型的有效性,对第二组元的变化进行了相关讨论。结果证实,选取原子半径略大于Cu、难扩散且难溶的元素作为第三组元M,薄膜表现出良好的扩散阻挡能力;当M/Ni=1/12,即合金元素完全以团簇形式固溶于Cu基体时,薄膜综合性能达到最优,能够满足微电子行业的要求。所有研究表明,稳定固溶体团簇模型在无扩散阻挡层Cu合金薄膜的成分设计方面十分有效,该模型也有望在耐高温Cu合金及抗辐照材料成分设计方面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合金薄膜 无扩散阻挡结构 稳定固溶体团簇模型 成分设计 热稳定性 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固溶体团簇模型的含氮铜合金薄膜
15
作者 郑月红 张娜 +3 位作者 李晓娜 利助民 董闯 喇培清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5-80,共6页
目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稳定的含氮铜合金薄膜,提高铜合金的硬度。方法基于稳定固溶体团簇模型在Cu-Ni基合金成分设计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利用Nb与N相对较大的负混合焓以及Ni的作用,将N带入Cu中,达到稳定N的目的。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N2/Ar比为... 目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稳定的含氮铜合金薄膜,提高铜合金的硬度。方法基于稳定固溶体团簇模型在Cu-Ni基合金成分设计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利用Nb与N相对较大的负混合焓以及Ni的作用,将N带入Cu中,达到稳定N的目的。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N2/Ar比为1/30的气氛中制备了Si(100)基Cu-Ni-Nb-N四元合金薄膜和参比样品,并通过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分析了薄膜的成分、结构和膜-基界面,采用双电测四探针测量仪和超轻微载荷努氏硬度计测量了薄膜的电阻率和硬度。结果与Cu(N)薄膜相比,四元合金薄膜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和更高的硬度。溅射态时,四元薄膜由铜的纳米柱状晶和少量NbN组成,硬度均在5 GPa左右。550℃/1 h退火后,薄膜致密度好,部分N能以NbN化合物的形式稳定存在于薄膜中,大部分薄膜的硬度在3 GPa以上,并且具有较好的导电性。结论采用稳定固溶体团簇模型选择固氮元素,能够制备出综合性能较好的含氮铜合金薄膜,为其进一步用于铜及其合金的表面改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合金 磁控溅射 合金薄膜 簇模型 硬度 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唑啉衍生物与Fe_4簇模型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6
作者 陈润荃 莫桂娣 +2 位作者 曾兴业 周如金 梁朝林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2-136,143,共6页
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PW91/6-311G(d,p)基组水平上优化了四个咪唑啉类衍生物和Fe4簇模型的基态结构。在此基础上,用相同的基组水平和极化连续介质模型(PCM)分别计算了四个分子在气相,水相和双电层中的前线轨道能... 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PW91/6-311G(d,p)基组水平上优化了四个咪唑啉类衍生物和Fe4簇模型的基态结构。在此基础上,用相同的基组水平和极化连续介质模型(PCM)分别计算了四个分子在气相,水相和双电层中的前线轨道能量,以及与Fe4簇模型的结合位点和结合能。结果表明,咪唑啉类衍生物的负电荷主要分布在咪唑啉环的氮原子和侧链的氧(或硫)原子上;在溶剂中,其缓蚀率与HOMO轨道能量呈正相关,四个化合物均可向Fe4簇原子转移电荷。吸附位点和结合能分析表明咪唑啉环上的氮原子和侧链的氧(或硫)原子可与铁原子以化学吸附的方式结合,形成稳定的吸附络合物,在侧链上的结合能比与环上结合能相对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啉衍生物 Fe4簇模型 吸附位点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分子簇模型计算矿物的稳定同位素分馏的一个问题 被引量:3
17
作者 原杰 李雪芳 +1 位作者 唐茂 刘耘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1-195,共5页
簇合物模型(Cluster Model)已经被广泛地用来模拟矿物的局域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但是,在计算矿物稳定同位素平衡分馏时,是否忽略平动和转动能还存在分歧。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和对实际体系的计算研究了这一问题,详细评估了平动和转动能在... 簇合物模型(Cluster Model)已经被广泛地用来模拟矿物的局域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但是,在计算矿物稳定同位素平衡分馏时,是否忽略平动和转动能还存在分歧。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和对实际体系的计算研究了这一问题,详细评估了平动和转动能在配分函数之比中的贡献,给出了可以忽略的条件,说明在一般情况下,应用分子簇方法研究矿物的同位素分馏时,不应该忽略平动和转动能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物模型 矿物 同位素平衡分馏 平动能 转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_3OH在Ga-rich GaAs(001)-(4×2)表面上的吸附与解离:团簇模型的密度泛函计算
18
作者 刘华成 张建生 于锋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1-596,共6页
采用简单团簇模型结合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H3OH在Ga-rich Ga As(001)-(4×2)表面上的吸附与解离过程.计算结果表明,CH3OH在Ga-rich Ga As(001)-(4×2)表面上首先会形成两种化学吸附状态,然后CH3OH经解离生成CH3O自由基和H原子... 采用简单团簇模型结合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H3OH在Ga-rich Ga As(001)-(4×2)表面上的吸附与解离过程.计算结果表明,CH3OH在Ga-rich Ga As(001)-(4×2)表面上首先会形成两种化学吸附状态,然后CH3OH经解离生成CH3O自由基和H原子吸附在表面不同位置上.通过比较各个吸附解离路径,发现解离后的H原子相对更容易吸附在位于表面第二层紧邻的As原子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rich GaAs(001)-(4×2)表面 CH OH 吸附 簇模型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频率与吸附位:NH3吸附于Pt(111)面的有限簇模型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9
作者 吉智 陈文凯 李俊篯 吕乃霞 陆春海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421-422,共2页
采用有限簇模型的密度泛函方法对在低覆盖度下NH3吸附于Pt(111)进行了构型优化和振动频率分析,结果表明,吸附位的稳定性顺序为atop>bridge>fcc>hcp.这个结果表明,HREELS的解释不可靠,对结构参数键长R(H-N)、R(N-Surf)和键角A(HNH)的... 采用有限簇模型的密度泛函方法对在低覆盖度下NH3吸附于Pt(111)进行了构型优化和振动频率分析,结果表明,吸附位的稳定性顺序为atop>bridge>fcc>hcp.这个结果表明,HREELS的解释不可靠,对结构参数键长R(H-N)、R(N-Surf)和键角A(HNH)的分析表明:(1)键角A(HNH)随能量的升高而逐渐变化,表明吸附能的变化与朝sp3杂化的程度一致;(2)键长R(N-H)的变化是N与表面的排斥作用和N与H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故它不与吸附能直接相关;(3)正如所预料的那样氨与Pt(111)面的距离R(N-Surf)的变化与稳定性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吸附 密度泛函计算 有限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坝安全监测数据异常识别模型簇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邓乙丁 李艳玲 +1 位作者 徐颖 陈天赐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0-238,共9页
监测数据异常识别是大坝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的前提和基础。单一识别方法难以实现高效准确识别,而RREW模型对规律不佳与单台阶数据序列容易漏判且计算效率低。为此,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一维VGG数据异常识别模型,建立了由统计回归、稳... 监测数据异常识别是大坝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的前提和基础。单一识别方法难以实现高效准确识别,而RREW模型对规律不佳与单台阶数据序列容易漏判且计算效率低。为此,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一维VGG数据异常识别模型,建立了由统计回归、稳健回归、一维VGG识别模型等模型库和Pauta准则、MZ准则等判别准则库共同构成的大坝安全数据异常识别模型簇,并构建了不同数据类型与异常识别模型及预警准则的匹配机制。工程校验表明:一维VGG模型对不同序列长度、不同台阶占比的数据序列均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能有效弥补传统回归模型和稳健回归模型的不足,由前述3种模型及两种准则共同构建的异常识别模型簇可实现海量数据异常的在线精准、快速识别,为大坝安全在线监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坝安全监测 数据异常识别 一维卷积神经网络 模型 自匹配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