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宜兴西溪、骆驼墩篮蚬与环棱螺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黄宝玉 朱祥根 +1 位作者 蔡华伟 田名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4-61,共8页
江苏宜兴西溪、骆驼墩篮蚬(Corbicula)与环棱螺(Bellamya)计有10种,其中篮蚬8种,环棱螺2种,属种虽然不多,但是个体数量极多。可分成4个组合类群:一是Corbicula fluminea-Corbicula largillierti组合。这个组合类群地质历程长,适应性强,... 江苏宜兴西溪、骆驼墩篮蚬(Corbicula)与环棱螺(Bellamya)计有10种,其中篮蚬8种,环棱螺2种,属种虽然不多,但是个体数量极多。可分成4个组合类群:一是Corbicula fluminea-Corbicula largillierti组合。这个组合类群地质历程长,适应性强,个体数量多,分布广泛;最早发现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第三系,代表古老类群。二是Corbicula obrutschewi-Corbicula takasaga组合,这个组合类群壳体较大,轮廓三角形,壳长略大于壳高;C. obrutschewi产于河北张家口岔道村附近的下更新统;C. takasaga发现于台湾新竹的上新统苗栗组;但在中、上更新统时期未发现本组合代表,可是到全新世时,宜兴的西溪、骆驼墩又出现本组合代表,似乎是返祖现象。三是Corbicula celsusapica-Corbicula yixingensis组合。本类群壳体中等大小,厚而膨凸,轮廓高圆三角形,壳高大于壳长,壳顶宽大而高耸,铰板宽,壳顶腔很深;Corbicula celsusapica发现于浙江湖州上更新统,C. yixingensis到目前仅见于宜兴。本组合为长江下游的宜兴和浙江湖州新生代晚期的特有种。四是Bellamya quadrata-Bellamya viviparoides组合。本组合在上更新统至现在的河流、湖泊均有,其中B. quadrata化石发现于江苏新沂上更新统,B. viviparoides化石发现于江苏句容上更新统下蜀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bicula) 环棱螺(Bellamya) 类群面貌 组合特征 宜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5种淡水贝类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2
作者 刘万杰 潘英 +2 位作者 张尹洁 王钟玉 罗福广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1,共9页
本研究采用国标法对广西地区5种常见淡水贝类[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大瓶螺(Ampullarius gigas spix)、河蚬(Corbicula fluminea)、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软体部的营养组... 本研究采用国标法对广西地区5种常见淡水贝类[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大瓶螺(Ampullarius gigas spix)、河蚬(Corbicula fluminea)、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软体部的营养组成进行了测定,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5种淡水贝类的软体部常规营养成分除水分差异不显著外,粗蛋白、灰分、脂肪和糖类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5种贝类的软体部均检测出16种氨基酸,其中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超过37.00%,均为谷氨酸含量最高,占所含鲜味氨基酸的37.14%以上。5种贝类软体部的必需氨基酸在总氨基酸中占比分别为35.47%、36.51%、33.56%、37.33%、38.78%,且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均在60.32%以上,均接近FAO/WHO推荐的优质蛋白质标准模式。从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来看,河蚬的EAAI值最高为85.55,远高于其余4种贝类。本研究表明,5种淡水贝类属于优质蛋白,均可替代鱼粉作饲料蛋白源,且中华圆田螺与柳州螺蛳粉重要原料中的环棱螺营养成分相近,可用于部分替代环棱螺。从5种贝类的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来看,均具有明显的鲜味品质,除大瓶螺外均有成为制作食品鲜味剂和饲料添加剂优质原料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 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 大瓶螺(Ampullarius gigas spix) 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corbicula fluminea)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营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泽湖河蚬网围增殖法的效果评估 被引量:4
3
作者 刘燕山 张彤晴 +5 位作者 唐晟凯 李大命 刘小维 王莲莲 穆欢 黄越峰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9-74,共6页
为了提高河蚬(Corbicula fluminea)资源量,增加经济效益,2014年12月以鲢、鳙为混养对象,在洪泽湖用网围增殖法进行了河蚬的增殖实验,于2015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16年2月(冬)对网围区和自然水域的河蚬的生长以及水体的总氮... 为了提高河蚬(Corbicula fluminea)资源量,增加经济效益,2014年12月以鲢、鳙为混养对象,在洪泽湖用网围增殖法进行了河蚬的增殖实验,于2015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16年2月(冬)对网围区和自然水域的河蚬的生长以及水体的总氮、总磷进行了比较分析,估算了增殖区鲢、鳙、蚬的经济效益,从而对河蚬网围增殖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监测期间除春季,网围增殖区河蚬的生物量、密度、形态指标和重量均显著大于自然水域,增殖区水体的总磷值(0.017~0.067 mg/L)小于自然水域(0.056~0.109 mg/L),网围增殖区每公顷的经济效益达34 597元。分析表明,该网围增殖法既能保护水体环境质量,又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湖泊网围增殖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 (corbicula fluminea) 网围法 增殖 生长 总氮和总磷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