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室内袋式和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对湛江等鞭金藻生长及生化组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吕布 陈煜 +6 位作者 李曦 李娇妮 臧战 石耀华 VASQUEZ Hebert Ely 郑兴 顾志峰 《水产科技情报》 2022年第3期121-126,共6页
为探索湛江等鞭金藻室内大规模培养的可行性,分析比较了在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和聚乙烯袋培养模式下,湛江等鞭金藻生长密度、比生长速率、叶绿素含量及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情况。试验将接种藻密度控制在10.0×10^(4) cells/mL,培养周期... 为探索湛江等鞭金藻室内大规模培养的可行性,分析比较了在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和聚乙烯袋培养模式下,湛江等鞭金藻生长密度、比生长速率、叶绿素含量及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情况。试验将接种藻密度控制在10.0×10^(4) cells/mL,培养周期为16 d。结果显示,在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模式下,藻密度可达1.97×10^(6) cells/mL,显著高于聚乙烯袋培养模式下的藻密度(0.99×10^(6) cells/mL)(P<0.05);两种模式下,湛江等鞭金藻的比生长速率分别达到0.3967、0.3275/d;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模式下,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最高总蛋白、最大可溶性糖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46、0.44、0.92、107.2677、9.5878 mg/L,最大生物量(干质量)为0.1601 g/L,聚乙烯袋培养模式下,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最高总蛋白、最大可溶性糖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26、0.26、0.52、62.5645、5.5591 mg/L,最大生物量(干质量)为0.0986 g/L,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模式显著高于聚乙烯袋培养模式(P<0.05)。结果表明,对于湛江等鞭金藻的培养,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是一种较优的培养模式,具有潜在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等鞭金藻 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 聚乙烯袋 比生长速率 合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式微藻光生物反应器设计 被引量:6
2
作者 袁桃 梁斌 +1 位作者 李茂涛 鲁厚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4-107,109,共5页
设计了一种实验室200 L规模的管道式微藻光生物反应器,包括不锈钢底座及支架、光反应管、溶氧解析槽、循环系统、进气系统、光照系统及清洗装置。光反应管采用有机玻璃材质,管径10 cm。反应器的有效容积为200 L,采用日光灯灯组为光源系... 设计了一种实验室200 L规模的管道式微藻光生物反应器,包括不锈钢底座及支架、光反应管、溶氧解析槽、循环系统、进气系统、光照系统及清洗装置。光反应管采用有机玻璃材质,管径10 cm。反应器的有效容积为200 L,采用日光灯灯组为光源系统,以低速离心泵配合变频器控制循环流速,以鼓入空气或二氧化碳微泡形式补充碳源,采用自制的微藻附壁清洗器,能方便、快速清洗光反应管内壁。实验证实,利用此装置培养微藻明显优于传统小规模的三角瓶微藻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产氢的管道光生物反应器设计及实验研究
3
作者 徐斐 何定兵 +1 位作者 何耀宗 华泽钊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50-954,共5页
选择单细胞真核绿藻莱茵衣藻-SE(Chlamydomonas rdahardtii-SE)为研究对象,从克服"自屏蔽"现象、达到产氢过程对厌氧的严格要求以及便于产氢过程中重要参数的监控多个角度入手,设计了适用于莱茵衣藻"两步法"产氢的... 选择单细胞真核绿藻莱茵衣藻-SE(Chlamydomonas rdahardtii-SE)为研究对象,从克服"自屏蔽"现象、达到产氢过程对厌氧的严格要求以及便于产氢过程中重要参数的监控多个角度入手,设计了适用于莱茵衣藻"两步法"产氢的正弦波浪形的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并对其产氢工艺进行了初步摸索。结果发现,管径、光照强度和流速对莱茵衣藻-SE的产氢体积影响明显;当采用10mm管径、75μE·m^(-2)·s^(-1)的实获光照强度和1.0L·min^(-1)流速时,其产氢量最大可达到29.3mL/400mL PBR,且可以避免"光抑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茵衣藻-SE 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 “两步法”产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