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边界层大气中甲酸的垂直分布及来源特征
1
作者
乌日娜
宋鑫
+11 位作者
郑燊
张春生
刘爱明
杨红龙
张潇潇
刘思利
周俊
吴艳峰
郝怡忻
李小兵
袁斌
邵敏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14-3621,共8页
为探究边界层大气中甲酸的垂直分布与来源特征,于2021年秋季在深圳石岩气象梯度塔,基于碘离子源化学电离质谱技术和管路引流技术,开展了自地表至335m之间6个高度上甲酸及相关污染物的在线测量.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地面高度大气中的平均甲...
为探究边界层大气中甲酸的垂直分布与来源特征,于2021年秋季在深圳石岩气象梯度塔,基于碘离子源化学电离质谱技术和管路引流技术,开展了自地表至335m之间6个高度上甲酸及相关污染物的在线测量.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地面高度大气中的平均甲酸浓度为0.7×10^(-9),低于国内外其他城市和地区已有报道的浓度水平.在垂直尺度上,随高度增加,甲酸浓度在日间和夜间均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分布特征,在120m高度上出现峰值,并且该峰值在日间更加突出.进一步通过与臭氧、NO_(x)、PM_(2.5)等污染物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观测点位大气中甲酸来源受一次排放和二次生成的综合影响,并且甲酸的主要来源存在垂直分布变化:120m高度以下受机动车尾气直接排放贡献更加显著,而120m及以上高度则主要由光化学反应二次生成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有机酸
垂直分布
高塔观测
管路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边界层大气中甲酸的垂直分布及来源特征
1
作者
乌日娜
宋鑫
郑燊
张春生
刘爱明
杨红龙
张潇潇
刘思利
周俊
吴艳峰
郝怡忻
李小兵
袁斌
邵敏
机构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
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14-3621,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42305095)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020B1111360003)。
文摘
为探究边界层大气中甲酸的垂直分布与来源特征,于2021年秋季在深圳石岩气象梯度塔,基于碘离子源化学电离质谱技术和管路引流技术,开展了自地表至335m之间6个高度上甲酸及相关污染物的在线测量.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地面高度大气中的平均甲酸浓度为0.7×10^(-9),低于国内外其他城市和地区已有报道的浓度水平.在垂直尺度上,随高度增加,甲酸浓度在日间和夜间均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分布特征,在120m高度上出现峰值,并且该峰值在日间更加突出.进一步通过与臭氧、NO_(x)、PM_(2.5)等污染物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观测点位大气中甲酸来源受一次排放和二次生成的综合影响,并且甲酸的主要来源存在垂直分布变化:120m高度以下受机动车尾气直接排放贡献更加显著,而120m及以上高度则主要由光化学反应二次生成贡献.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有机酸
垂直分布
高塔观测
管路引流
Keywords
air pollution
organic acid
vertical distribution
tower observation
tubing drainage
分类号
X5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边界层大气中甲酸的垂直分布及来源特征
乌日娜
宋鑫
郑燊
张春生
刘爱明
杨红龙
张潇潇
刘思利
周俊
吴艳峰
郝怡忻
李小兵
袁斌
邵敏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