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3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VOF法的鼓泡板式换热器内蒸发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
作者 阮应君 王乙为 +1 位作者 迟浩淼 栾辉宝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5,共6页
为掌握鼓泡板式换热器的蒸发规律,建立预测蒸发性能的神经网络,构建鼓泡板单通道仿真模型,模型尺寸为鼓泡直径6 mm,单元鼓泡横向间距42 mm,纵向间距64 mm。通过Fluent模拟R22在鼓泡板中的蒸发过程,探究蒸发温度、质量流量、进口干度、... 为掌握鼓泡板式换热器的蒸发规律,建立预测蒸发性能的神经网络,构建鼓泡板单通道仿真模型,模型尺寸为鼓泡直径6 mm,单元鼓泡横向间距42 mm,纵向间距64 mm。通过Fluent模拟R22在鼓泡板中的蒸发过程,探究蒸发温度、质量流量、进口干度、热流密度对蒸发的影响。最后将仿真数据作为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训练和测试样本,讨论将BPNN应用到蒸发传热中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蒸发传热系数随着进口干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蒸发温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质量流量和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蒸发压降随着进口干度和蒸发温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根据仿真数据训练的BPNN为鼓泡板式蒸发器的运行和蒸发性能的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泡换热 数值模拟 蒸发传热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涟钢6号高炉热风炉板式换热器失效调查
2
作者 胡志国 《炼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1,共6页
涟钢6号高炉热风炉板式换热器使用4年后即失效,分别对煤气换热器及助燃空气换热器进行了失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①堵塞、蚀穿是导致换热器失效的主要原因;②助燃空气换热器低温段堵塞更严重;③换热器失效主要发生在低温段。在对堵塞物... 涟钢6号高炉热风炉板式换热器使用4年后即失效,分别对煤气换热器及助燃空气换热器进行了失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①堵塞、蚀穿是导致换热器失效的主要原因;②助燃空气换热器低温段堵塞更严重;③换热器失效主要发生在低温段。在对堵塞物及蚀穿板片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思路:①采用添加B的耐蚀钢,提高板片的耐腐蚀性能及导热性能;②改变换热器板片金属的表面性能,形成超疏水性表面;③优化换热器设计,将绝大部分烟垢及腐蚀物带离换热元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热风炉 换热 堵塞 蚀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气板式换热器丁胞板片板型改进设计的数值研究
3
作者 杨金霖 李灿 +3 位作者 魏小清 吴春龙 陈乐聪 谭会明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9-87,共9页
为了提高板式换热器的综合性能,该研究对气-气板式换热器进行流动和传热数值分析,换热器的板片长1530 mm,宽750 mm,板片间距12 mm,冷热流体交叉流动。丁胞换热板片有6.0和3.5 mm两种高度丁胞,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组合,6.0 mm凹坑、凸胞分... 为了提高板式换热器的综合性能,该研究对气-气板式换热器进行流动和传热数值分析,换热器的板片长1530 mm,宽750 mm,板片间距12 mm,冷热流体交叉流动。丁胞换热板片有6.0和3.5 mm两种高度丁胞,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组合,6.0 mm凹坑、凸胞分别为冷、热流体通道的支撑触点。以高温烟气和空气为换热介质,模拟计算分析得出6.0 mm凹坑、凸胞的传热性能均优于3.5 mm,因此对换热板片进行改进,将3.5 mm丁胞全部替换为6.0 mm,6.0 mm丁胞数量由原来的42个增加至189个,提出了热流体通道支撑触点纵型、人字形、横型3种排列方案,并在不同烟气流速下计算了努塞尔数Nu、流道阻力、换热性能评估系数PEC(performance evaluation criterion)及板片两侧的压差。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时,与原型板式换热器相比,纵型排列的改进丁胞板式换热器性能评估系数为1.25,压降由277.02 Pa增加至308.31 Pa,增加幅度为11%,Nu由11.48提高至15.21,传热性能提高32%,且与其他两种改进板片换热器相比,纵型排列的新型丁胞板片的最大承压值最小,因此该型板片为最佳方案。研究结果对指导丁胞板式换热器工程设计,提高二次能源利用效率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挑战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 数值分析 丁胞 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供冷系统并联板式换热器群换热特性研究
4
作者 朱春光 王朝晖 +3 位作者 田喆 段焕丰 罗曙光 蔡润华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31-1044,共14页
由多组板式换热器组成的并联板式换热器群常应用于区域供冷系统.此外,冰蓄冷空调系统中通常利用并联板式换热器群实现融冰子系统、乙二醇子系统、冷冻水子系统之间的热量交换.但现有对于冰蓄冷空调系统中设备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冰蓄冷... 由多组板式换热器组成的并联板式换热器群常应用于区域供冷系统.此外,冰蓄冷空调系统中通常利用并联板式换热器群实现融冰子系统、乙二醇子系统、冷冻水子系统之间的热量交换.但现有对于冰蓄冷空调系统中设备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冰蓄冷与冷水主机负荷分配策略的优化研究及变频泵组的运行调节方法,而并联板式换热器群的换热特性的规律尚未被广泛认识.本文以前海区域供冷2号供冷站融冰系统板式换热器群为研究对象,采用FloMaster仿真平台建立5台板式换热器及15台水泵的并联板式换热器群数学模型,研究水泵运行参数、板式换热器群换热面积及水泵连接方式对板式换热器群换热特性的影响,并提出一种基于板式换热器群换热功率、出水温度及泵组安全转速三重约束的板式换热器群运行策略优化方法.结果表明:在部分负荷下,板式换热器群并非投入换热的换热面积越多越好,亦不可一概而论地认为板式换热器群两侧均采用多机对多泵与两侧均采用一机对一泵的优劣.此外,水泵运行参数对板式换热器群换热量、耗电换热比及出水温度等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具有普适性.本研究为暖通空调领域并联板式换热器群的设计及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换热 换热特性 最优运行策略 区域供冷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蓄冰系统的板式换热器流动换热模拟研究
5
作者 于宏鑫 王宁波 +1 位作者 郭焱华 邵双全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06-113,共8页
针对动态蓄冰系统中板式换热器的运行稳定性问题,利用Fluent对水侧流道进行流场和温度场的模拟分析。在波纹节距为6~12 mm、波纹高度为1.4~2.8 mm、波纹夹角为60°~150°的8个工况下进行模拟,探究了不同波纹节距、高度和角度的... 针对动态蓄冰系统中板式换热器的运行稳定性问题,利用Fluent对水侧流道进行流场和温度场的模拟分析。在波纹节距为6~12 mm、波纹高度为1.4~2.8 mm、波纹夹角为60°~150°的8个工况下进行模拟,探究了不同波纹节距、高度和角度的板片结构下流场流型、温度分布和压降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较小的波纹节距(6 mm)下,接触点数量更多,流场内扰动大、换热好,温度分布也更加均匀;比较不同波纹高度下的换热效果发现,虽然波纹高度的增加可以增大波纹板的换热面积,但同时也会导致流速减慢和高温滞留区的产生,不利于提高波纹板的换热效率;波纹夹角的改变影响了流场内的流型,随着波纹夹角从60°增大到150°,换热效果先升高后降低,当波纹夹角为120°时换热效果最好。通过分析不同夹角时板内流场的流型,发现在较大占比的曲折流中伴随十字交叉流动的复合流动具有更好的换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 过冷水 流动换热 动态蓄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UD的板式换热器接头焊接缺陷检测方法研究
6
作者 朱群进 宋涛 +2 位作者 曹松晓 徐志鹏 蒋庆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21-1029,共9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焊接缺陷自动检测方法,用于实现板式换热器接头焊缝的无损检测。根据接头焊缝缺陷圆周分布的特点,设计了三相机采集平台,并提出了针对圆弧形ROI区域的提取-展开-检测(Extract-Unwrap-Detect,EUD)的检测策略。... 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焊接缺陷自动检测方法,用于实现板式换热器接头焊缝的无损检测。根据接头焊缝缺陷圆周分布的特点,设计了三相机采集平台,并提出了针对圆弧形ROI区域的提取-展开-检测(Extract-Unwrap-Detect,EUD)的检测策略。首先使用改进的ORB(Oriented FAST and Rotated BRIEF)匹配算法定位并提取圆弧形ROI区域;然后引入圆弧展开算法将旋转目标检测转变为水平目标检测,降低检测难度同时提高目标检测精度;最后使用YOLOv5精确定位预测目标框的位置再将其映射回原图像。实验结果表明:EUD方法在验证集的mAP_(0.5)达到98.6%,较基于YOLOv5、RCNN的旋转目标检测模型分别提高了14.2%与16.2%;在测试集上EUD准确率达到96.9%,单张图片的检测时间小于300 ms,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 换热 缺陷检测 YOLOv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觉技术与坐标变换的板式换热器孔组形位检测方法
7
作者 孙佳乐 曹松晓 徐志鹏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6-503,共8页
板式换热器作为新能源汽车制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其安装位置精度直接影响整机的装配质量,进而关系到整车制冷系统的稳定性。由于板式换热器生产量大、检测指标多,现有的人工检测方式存在效率低下、无法定量追溯、容易错漏等缺点。因此... 板式换热器作为新能源汽车制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其安装位置精度直接影响整机的装配质量,进而关系到整车制冷系统的稳定性。由于板式换热器生产量大、检测指标多,现有的人工检测方式存在效率低下、无法定量追溯、容易错漏等缺点。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板式换热器孔组形位在线检测方法,以实现板式换热器孔组形位检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通过建立孔位置坐标变换模型,使用单部工业相机经不同位置的多次拍摄获取安装孔与接头孔的二维图像,通过相机标定、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等手段,实时测取换热器孔组之间的位置关系,实现孔组位置度的在线检测。实验选用六组样品分别采用三坐标影像仪以及线激光测量产品位置度并与本文方法测得位置度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对测量系统进行不确定度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检测方法的测量误差小于0.025 mm,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能够满足生产线自动化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位测量 坐标变换 图像处理 换热 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油基钻井液冷却的板式换热器波纹板结构优化
8
作者 严宇 刘先明 +4 位作者 严佳琳 陈文才 罗寅午 胡益铭 戴启平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6,共8页
针对板式换热器对油基钻井液冷却效果差的问题,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开展了换热器波纹板在不同波纹倾角(35°~75°)、不同波纹节距(8~16 mm)和不同波纹高度(3~7 mm)结构下对油基钻井液冷却性能的影响分析。通过物理试验验证了数... 针对板式换热器对油基钻井液冷却效果差的问题,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开展了换热器波纹板在不同波纹倾角(35°~75°)、不同波纹节距(8~16 mm)和不同波纹高度(3~7 mm)结构下对油基钻井液冷却性能的影响分析。通过物理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并基于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建立了冷却效果与处理量为综合评价指数的响应面模型,分析了参数间的交互作用和3个因素的敏感性,其敏感性顺序从大到小为:波纹倾角、波纹高度、波纹节距。其中优化后模型对油基钻井液进出口温差相比原现场应用结构模型提升了31.1%,可提高冷却性能。同时通过数值模拟对预测值进行了验证,综合评价指数E误差为4.95%,所得结果为板式换热器对油基钻井液冷却性能的现场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 油基钻井液 结构优化 冷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装螺旋导流板的双层铜管换热器传热性能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孙亚茹 李德权 +1 位作者 季家东 华子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123,共10页
为提高螺旋铜管(SCT)换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通过在换热器内加装螺旋形导流板,采用双向流固耦合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入口流速和导流板安装位置下对换热器内部双层SCT的振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双层SCT换热器外层SCT的振动强... 为提高螺旋铜管(SCT)换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通过在换热器内加装螺旋形导流板,采用双向流固耦合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入口流速和导流板安装位置下对换热器内部双层SCT的振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双层SCT换热器外层SCT的振动强度明显高于内层;无振动时内层SCT的传热系数高于外层,有振动时外层SCT的传热系数高于内层;随着入口流速增加,内外层SCT的振幅均增大,传热系数提高;导流板的安装位置会直接影响SCT的振动和传热特性,且在SCT呈现最大振动强度和最佳传热性能时的安装位置并不相同;对比振动强化传热参数Q PEC和综合传热性能因子R JF发现,双层SCT换热器的Q PEC和R JF均高于单层,两螺旋导流板分别安装在换热器的左、下位置时,Q PEC最大,安装在换热器的左、上位置时,R JF最大且比安装在左、下位置时最高增大了7.99%。该研究可为高性能SCT换热器的设计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铜管 换热 螺旋导流 综合传热性能 振动强化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管板换热器管板平均金属温度确定方法研究
10
作者 许学斌 袁博 王小鹏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27,共5页
国家标准GB/T 151—2014《热交换器》中对于双管板换热器的计算,需要给出内外管板的平均金属温度,但标准未给出管板平均金属温度的确定方法,为此,借助FLUENT软件对双管板换热器管板及其邻近流体区域的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在理论传... 国家标准GB/T 151—2014《热交换器》中对于双管板换热器的计算,需要给出内外管板的平均金属温度,但标准未给出管板平均金属温度的确定方法,为此,借助FLUENT软件对双管板换热器管板及其邻近流体区域的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在理论传热公式和数值模型基础上,对换热器在不同介质和不同流速下的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给出了双管板换热器内外管板平均金属温度的确定方法和简易计算公式,研究结果可有助于双管板换热器的设计,同时便于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板换热 平均金属温度 数值模拟 传热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物性变化及壳体传热的新型板壳式换热器板程流动传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超 艾诗钦 刘月婵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6-1689,共14页
板壳式换热器以优越的换热性能和耐温耐压性在化工生产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可实现k⁃ε湍流模型结合增强壁面函数,对一种新型板壳式换热器板程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讨论了介质物性变化及壳体传热的影响,并与... 板壳式换热器以优越的换热性能和耐温耐压性在化工生产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可实现k⁃ε湍流模型结合增强壁面函数,对一种新型板壳式换热器板程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讨论了介质物性变化及壳体传热的影响,并与已有实验进行验证。重点分析了不同波纹高度在不同入口流速下的流动传热特性,基于场协同理论揭示了速度场与温度场及压强场协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流动传热计算不能忽略流体介质物性变化及壳体传热的影响;增大波纹高度流态由曲折流向十字交叉流转变,板间流体分布趋于均匀,换热性能增大;沿沟槽形成连续的涡结构,在触点周围形成具有周期性和中心对称的高剪切涡量集中区,垂直于流动方向场协同呈现周期性变化,波纹高度越高周期性越明显;在波纹核心流域内因流动与热流相似,其协同程度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式换热 波纹高度 三场协同 流动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流型高温板式换热器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珂 刘云书 +2 位作者 陈卫杰 贾旭 安博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6,共10页
以一种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热电联产的高温板式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传热特性和阻力性能进行分析,探究波纹倾角的变化对高温板式换热器冷侧流道的流体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并搭建了粒子图像测速(PIV)实... 以一种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热电联产的高温板式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传热特性和阻力性能进行分析,探究波纹倾角的变化对高温板式换热器冷侧流道的流体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并搭建了粒子图像测速(PIV)实验平台,对其流场分布和流速进行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和可行性;采用单位压降的换热系数评价换热器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PIV试验与数值模拟得到的冷侧流道速度矢量分布大致相同,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误差在10%以内;当β=70°时,换热器的压降损失最大,当β=30°时,换热器的压降损失较小且换热能力最强。在研究范围内,不同β下的综合性能随着Re的增加而减小,当β=10°时整体的综合性能最好,β=80°时最差,研究结果可为板式换热器工业设计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换热 波纹倾角 流动特性 粒子图像测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式换热器板内两相流动分配特性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魏文建 徐国梁 +2 位作者 张志锋 丁二刚 王炎峰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4,共9页
气液两相流体板内均匀流动分配是影响制冷用钎焊板式换热器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软件对两相制冷剂R410A在人字波和点波板内流动分配特性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两种板型压力分布、速度分布和液相体积比分布,发... 气液两相流体板内均匀流动分配是影响制冷用钎焊板式换热器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软件对两相制冷剂R410A在人字波和点波板内流动分配特性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两种板型压力分布、速度分布和液相体积比分布,发现人字波板压力、速度和液相分布相对均匀,板中心速度和液相分布略高于两侧,而点波板呈现进出口近侧流速显著高于远端而液相分布显著低于远端的分布特点。提出了用当量断面平均两相流量偏差和平均液相流量偏差对板内流动分配均匀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人字波板较点波板,气液两相侧向流动和分配较好,二者平均两相流量偏差分别为14.2%和39.6%,平均液相流量偏差分别为15.6%和41.3%。分析表明圆型点波结构流动方向上存在直通截面,侧向流动弱化,因气液流速差异导致两相过早分离,造成气相短路。能够控制直通截面大小和产生二次涡阶结构的“鱼鳞”点波结构可有效增强侧向扰动,改善点波板的气液两相表面流动和分配均匀性,其平均两相流量偏差和平均液相流量偏差分别为7.6%和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分配 数值模拟 换热 蒸发 制冷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7的换热器板片故障检测算法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伯涛 周福强 +1 位作者 吴国新 王少红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5-113,共9页
针对换热器板片装配检测成本高、检测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YOLOv7算法检测换热器板片的装反问题。在原始数据集上采用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对图像进行处理,提高待检测图像的清晰度;在YOLOv7模型原有基础上,针对换热器板... 针对换热器板片装配检测成本高、检测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YOLOv7算法检测换热器板片的装反问题。在原始数据集上采用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对图像进行处理,提高待检测图像的清晰度;在YOLOv7模型原有基础上,针对换热器板片层数较多、模糊且噪点多,提出一种多级自适应注意力机制添加至Backbone最后一层;针对图像识别模型计算量大、下采样特征损失严重,采用改进的MP-D模块优化原有的下采样模块;针对特征提取部分,加入F-ReLU激活函数,使得计算速度和检测准确性有了明显提高;针对Neck部分的PANet结构,融合BiFPN跨尺度连接的思想,进一步提高融合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实验可得,改进后的网络模型和初始YOLOv7相比,mAP@0.5、召回率R、检测速度分别提高0.6%、2%、16.9帧/s,针对换热器板片检测具有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 YOLOv7 多级自适应注意力机制 MP-D模块 BiFP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换热器工作特性的新型折流板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春帅 张宏 +3 位作者 孙娜 张嘉 彭晨 许昌昊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49-155,共7页
以石化行业制备聚乙烯过程中的导热油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场仿真的方法对换热器壳程和管程介质之间的换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其结果进行试验验证,探讨了新型折流板不同结构参数对换热器壳程传热系数和综合指标的影响规律。使用正... 以石化行业制备聚乙烯过程中的导热油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场仿真的方法对换热器壳程和管程介质之间的换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其结果进行试验验证,探讨了新型折流板不同结构参数对换热器壳程传热系数和综合指标的影响规律。使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新型折流板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并获得优化目标的回归模型,进而得到新型折流板的最佳结构尺寸。结果表明:新型折流板换热器的最优结构参数H/D为0.633,W/D为0.595,L/s为0.347;优化后的新型折流板换热器的综合指标较初值提高了25.9799(16%),明显提升了导热油换热器的传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 T形折流 结构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式气冷器中超临界CO_(2)侧表面换热系数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卢国强 顾众 +1 位作者 谢晶 陈旭升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51,共9页
为了探究板式气冷器中主导超临界CO_(2)侧表面换热系数h最值出现的因素及最值点的中移对平均换热系数大小的影响,采用基于MATLAB的换热器分布参数分析方法,研究了超临界CO_(2)侧表面换热系数h沿气冷器板片上的分布规律,并针对h最值出现... 为了探究板式气冷器中主导超临界CO_(2)侧表面换热系数h最值出现的因素及最值点的中移对平均换热系数大小的影响,采用基于MATLAB的换热器分布参数分析方法,研究了超临界CO_(2)侧表面换热系数h沿气冷器板片上的分布规律,并针对h最值出现的主导因素、改变板片尺寸和流量使最值点移动对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伪临界温度对板式气冷器中h最值的出现更具有决定性;一定压力下的C_(p)最大值会随着压力的增加不断增大,但伪临界温度逐渐降低;减小板片尺寸或者增大质量流量,可以使得平均换热系数增加,对应的换热量也会增大,而且由质量流量增加所带来的换热量增加幅度在3种工况下分别为12.72%,12.79%,11.75%,同时压降也会增加;当h最大值保持在6170 W/(m^(2)·K)或5120 W/(m^(2)·K)附近时,最值点中移不会使平均换热系数增加明显,而且对应的换热量也会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式气冷 超临界CO_(2) 表面换热系数 最值与最值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管板换热器设计及制造 被引量:20
17
作者 涂俊宏 于东兴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2001年第2期34-36,共3页
本文就管板的选材,强度计算、结构设计及胀管方法、胀接的工艺评定等问题作了介 绍。
关键词 管板双管板换热器选材 强度计算 结构设计 胀管方法 胀接 工艺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套管双管板换热器流动及传热性能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玲 刘雪东 +2 位作者 李岩 梁立军 刘莺歌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0-94,共5页
采用CFD软件方法,研究双套管双管板换热器传热及流动特性。对隔绝腔连同内外套管的环形间隙内分别充入空气、水、甲苯气体和氩气4种介质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不同介质对传热有不同影响,充入水时的换热效果最好,甲苯气体的最差;壳程介质... 采用CFD软件方法,研究双套管双管板换热器传热及流动特性。对隔绝腔连同内外套管的环形间隙内分别充入空气、水、甲苯气体和氩气4种介质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不同介质对传热有不同影响,充入水时的换热效果最好,甲苯气体的最差;壳程介质在流体接管进、出口附近存在回流和绕流且速度较小,管程介质流动较为均匀,受壁面边界层影响,速度在管中心处较高,在管壁处较低;采用模拟和传统计算方法分别得到不同雷诺数下的总传热系数,模拟得到的值比用常规设计计算结果好15%—30%,因此传统计算公式不能很好地解决此类换热器在实际中应用问题,通过模拟实验等手段优化传统计算方法是今后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管板换热 温度场 总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螺旋和双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晨 桑芝富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9-935,共7页
为了研究双螺旋结构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性能的影响及其与单螺旋结构的比较,利用热态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四分之一扇形和三分之一扇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单、双螺旋结构的壳程传热和阻力性能。热态试验结果表明,单、双螺旋结构的壳... 为了研究双螺旋结构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性能的影响及其与单螺旋结构的比较,利用热态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四分之一扇形和三分之一扇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单、双螺旋结构的壳程传热和阻力性能。热态试验结果表明,单、双螺旋结构的壳程传热系数和压力损失均随流量的增大而提高。在相同流量下,双螺旋结构的壳程传热系数高于单螺旋结构,同时其壳程压力损失也有所增大。但随着流量的增加,双螺旋结构对应的单位压降下的传热性能与单螺旋基本一致。这说明双螺旋结构可以提高壳程传热性能,同时不会影响换热器的综合性能。因此在流体输送动力允许的条件下,双螺旋结构有利于设备处理能力的提高。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由于折流板数量是单螺旋结构的两倍,因此双螺旋结构对壳程流体具有更强的导流作用,流体的分布更加均匀,且呈现出更加强烈的旋转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 螺旋折流 单螺旋 螺旋 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螺旋结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试验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高晓东 冯霄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47-550,共4页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中壳程的流动方式与单弓形结构下具有很大的差别,在采用扇形板拼接而成的螺旋折流板结构中采用双螺旋结构来布置更多的折流板,减少流体在扇形板拼接处的漏流,使壳程流体流动更接近于平推流。分别以重柴油和水作为壳程介...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中壳程的流动方式与单弓形结构下具有很大的差别,在采用扇形板拼接而成的螺旋折流板结构中采用双螺旋结构来布置更多的折流板,减少流体在扇形板拼接处的漏流,使壳程流体流动更接近于平推流。分别以重柴油和水作为壳程介质,对普通螺旋折流板以及双螺旋结构螺旋折流板的传热性能、阻力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发现双螺旋结构在相同Re时,阻力提高9.9%和6.15%,Nu提高14.12%和11.72%,同时可以增大单位压降的N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折流换热 螺旋结构 传热 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