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相色谱/质谱和红外光谱测定鱼体内微塑料
1
作者 杨颖 吴玉暄 +3 位作者 潘巍 张子晔 安立会 高俊敏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12-4020,共9页
为弥补现有光谱技术在检测微塑料方面的不足,全面了解野生海水鱼体内的微塑料赋存水平,本研究建立了热裂解-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Py-TD-GC/MS),该方法在微塑料提取和量化方面具有优良的回收率(>90%),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方法定量渤... 为弥补现有光谱技术在检测微塑料方面的不足,全面了解野生海水鱼体内的微塑料赋存水平,本研究建立了热裂解-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Py-TD-GC/MS),该方法在微塑料提取和量化方面具有优良的回收率(>90%),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方法定量渤海湾野生梭鱼和鲈鱼胃肠道中PP、PE、PS和PVC 4种微塑料(0.22~500μm)的质量浓度.结果发现,梭鱼胃肠道中小粒径微塑料(0.22~20μm)浓度((64.71±80.47)μg/g)明显低于鲈鱼((371.30±401.53)μg/g)(P<0.05),而大粒径微塑料(20~500μm)浓度((150.33±116.58)μg/g)略高于鲈鱼((107±96.49)μg/g)(P>0.05),且PE和PVC浓度均明显高于PS和PP;接着使用激光红外成像系统(LDIR)定量渤海湾野生梭鱼和鲈鱼胃肠道中微塑料(20~500μm)丰度水平,发现检测到的微塑料粒径以20~50μm为主、形态以碎片为主、材质以PE和PVC等11种聚合物为主,并且梭鱼胃肠道中PP、PE、PS和PVC 4种微塑料的平均丰度((38.21±19.95)个/g)略高于鲈鱼((34.75±26.33)个/g)(P>0.05),4种材质微塑料质量浓度分布与颗粒丰度分布总体上一致.利用聚合物危害指数评估鲈鱼和梭鱼胃肠道中赋存微塑料的潜在生态危害,发现由于PVC微塑料的存在导致了较高的潜在危害指数.Py-TD-GC/MS能够检测生物体内更小粒径微塑料,Py-TD-GC/MS和红外光谱技术联用可全面揭示野生鱼类体内的微塑料污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式炉裂解 热脱附 气相色谱/质谱 LD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