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管事平顶海山密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1
作者 汪俊 王哲 +2 位作者 李书华 高红芳 黄永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91-1701,共11页
管事平顶海山地理位置处于南海17°N残留扩张脊附近,且东临马尼拉海沟。作为南海中央海盆最大的平顶海山,海山范围内的拖网岩石样品辉石~(40)Ar/~(39)Ar测年和全岩测年结果分别为(32.3±0.5)Ma和(28.9±1.9)Ma,指示其可能... 管事平顶海山地理位置处于南海17°N残留扩张脊附近,且东临马尼拉海沟。作为南海中央海盆最大的平顶海山,海山范围内的拖网岩石样品辉石~(40)Ar/~(39)Ar测年和全岩测年结果分别为(32.3±0.5)Ma和(28.9±1.9)Ma,指示其可能为南海中央海盆年龄最老的海山,这与当前主流研究的南海海盆扩张时间框架(约23.6 Ma)并不一致;且岩石样品全岩分析结果为MORB(mid-ocean ridge basalt)型大洋斜长花岗岩,使得管事平顶海山可能成为进一步认识南海海盆演化历史的重要研究区域。经初步测量得到岩石样品的密度在2.7573~2.9416 g/cm^(3)之间,中位数为2.8465 g/cm^(3)。构建了跨管事平顶海山的多道地震地层速度场,对时间域地震剖面解释资料进行时深转换得到深度域沉积基底结构,结合同测线重力资料开展重震联合建模试验,通过对多种建模方案的分析比较,认为管事平顶海山及地壳平均密度在2.70~2.75 g/cm^(3)之间,不排除海山南部局部区域可能存在密度大于2.80 g/cm^(3)的岩体,海山及地壳平均密度高于南海中央海盆停止扩张后的海山(2.60~2.70 g/cm^(3)),低于洋壳下地壳辉长岩(2.80~2.90 g/cm^(3))。综合考虑海山及地壳平均密度、多道地震成像、平顶海山形成原理,认为管事平顶海山可能是南海中央海盆海底扩张期间板内海山演化的产物。要解决板内海山演化过程中大洋斜长花岗岩如何形成的问题,需要探索更为合理的构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事平顶海山 南海中央海盆 重震联合建模 大洋斜长花岗岩 板内海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育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南海管事平顶海山: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的优选区?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伙带 许振强 +7 位作者 姚永坚 沙志彬 吴婵 杨振 李学杰 杨楚鹏 朱荣伟 汪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47-2656,共10页
本文紧密围绕IODP“面向2050年大洋钻探科学框架”中的“地球深部探测”旗舰计划和“莫霍面”梦想,研究并总结全球现代洋壳发现的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分布规律、岩石组合特征和成因模式,探讨发育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南海管事平顶海山是否为深... 本文紧密围绕IODP“面向2050年大洋钻探科学框架”中的“地球深部探测”旗舰计划和“莫霍面”梦想,研究并总结全球现代洋壳发现的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分布规律、岩石组合特征和成因模式,探讨发育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南海管事平顶海山是否为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潜在优选区。统计结果表明大洋斜长花岗岩在多种不同构造背景形成的洋壳上均有发现,包括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构造环境,大西洋、西北太平洋、西印度洋和中印度洋慢速扩张构造环境,东太平洋快速扩张构造环境,南海等边缘海构造环境,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IBM)岛弧、九州-帕劳海脊、Amami海底高原等洋内俯冲构造环境。多数大洋斜长花岗岩呈脉状零散分布于辉长岩中,意味大洋斜长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洋壳深部,在后期断裂等地质作用下被剥蚀而更容易被发现,成为了解洋壳深部岩浆过程和洋壳结构的一个窗口。管事平顶海山位于南海东部次海盆古扩张脊附近,拖网获得MORB型大洋斜长花岗岩,前人基于地球化学数据认为其可能为辉长岩部分熔融形成。本文推测管事平顶海山大洋斜长花岗岩很可能为洋壳深部物质剥露海底,是南海的一个重要构造窗口,有望成为南海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的潜在优选区,但需要开展进一步调查研究以验证推测:①海山大洋斜长花岗岩为拖网所得,位置误差较大,需开展可精确定位的电视抓斗、浅钻或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调查;②海山目前只发现大洋斜长花岗岩,需调查海山是否发育辉长岩等深部地壳岩石组合;③需开展重磁、深反射地震、海底地震仪(OBS)、大地电磁等调查研究,建立管事平顶海山洋壳和上地幔结构模型,查明断裂带分布,揭示莫霍面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管事平顶海山 大洋斜长花岗岩 深部地壳 莫霍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