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术经历的市场回报:大学生科研参与对起薪的影响——基于简历分析法的实证分析
1
作者 管雨婷 郑翔睿 +1 位作者 岳昌君 周向儒 《复旦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1,共10页
学术能力是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维度,但非学术劳动力市场仍旧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因此,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是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的科研经历所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能否进一步转化为劳动力市场的回报。本文利用大规模应届... 学术能力是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维度,但非学术劳动力市场仍旧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因此,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是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的科研经历所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能否进一步转化为劳动力市场的回报。本文利用大规模应届毕业生的网络公开简历数据,构建固定效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应届毕业生在校科研参与对起薪的影响。研究发现,科研经历虽然会提升毕业生的认知能力、审辩思维能力、合作素养、创新素养等就业能力,但对获取更高的保留薪资没有显著影响。只有以产出核心论文作为衡量依据的高质量科研经历才能够显著提高毕业生的保留薪资,而这一作用主要源于更出色的审辩思维、合作素养和创新潜质。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科研经历对保留薪资的正向影响在无实习经历、金融行业、科技行业和其他服务业的求职者中更为突出。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并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需要政策的有力推动、高校的科研机会和学术环境支持以及学生高质量的科研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 科研参与 保留薪资 简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研究中的时间视角:简历分析与传记研究讨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卢晓东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111,共11页
基于现象学中的视角原理以及对时间本质的初步分析,将时间分为公共时间(钟表时间)和个人时间,并提出公共时间和个人时间之中都有横向和纵向视角,现象会在各个视角显现。横向和纵向4种视角的互补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现象”和“真”... 基于现象学中的视角原理以及对时间本质的初步分析,将时间分为公共时间(钟表时间)和个人时间,并提出公共时间和个人时间之中都有横向和纵向视角,现象会在各个视角显现。横向和纵向4种视角的互补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现象”和“真”。简历分析基于个人时间纵向视角,其局限在于个人时间所嵌入的公共时间需要接近线性。古典时间观是线性时间观,现代时间观是非线性时间观,瞬间是时间非线性的拐点。由于瞬间的存在和非线性的个人时间,对重大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创新或范式跃迁所涉拔尖创新人才,单独进行简历分析需要谨慎。从方法论层面对简历分析和传记研究在时间中的本质进行把握,简历分析和传记研究的互补推进方能促进教育学想象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历分析 传记研究 截面研究 历时研究 教育研究 拔尖创新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历分析法:一种教育实证研究新方法 被引量:6
3
作者 刘进 于宜田 +4 位作者 杨莉 林松月 李志峰 高媛 陈恺哲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127,共41页
虽然教育学属于独立的一级学科,但十分缺乏对本学科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专门研究方法,而且由于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又进一步限制了其学科方法体系、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发展。近年来,简历分析法在全球兴起,试... 虽然教育学属于独立的一级学科,但十分缺乏对本学科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专门研究方法,而且由于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又进一步限制了其学科方法体系、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发展。近年来,简历分析法在全球兴起,试图通过对简历数据的分析,融合大数据等方法,综合研判人才的教育与成长规律、项目/政策实施成效等,这既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实证新方法,也为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新契机。进入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计算力(超级计算)+应用场景的新研究范式逐步成熟,简历分析法也在教育研究应用上迎来新突破,有望成为教育学科的专门研究方法。在中国教育场域中,蕴含着各级各类教育主体的简历和其他大数据资源,借助简历分析法的技术突破,有望全面解构本土教育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学科研究新范式,甚至有望通过碎片化专门知识累积,形成新的本土学科体系。最近十年,学术界涌现出不少基于简历分析法的研究成果,但已有研究对简历分析法这一方法本身的研究并不充分,尤其是对这一方法的学科归属、是不是教育学科的专门研究方法、如何与传统研究方法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研究方法的融合等探讨不够。同时,我国已有研究在简历分析法概念使用、研究流程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这表明简历分析法在中国教育学科的应用仍不成熟。为此,研究从方法论层面展开对简历分析法的剖析,通过大量研究案例尝试全面解构这一研究方法,并尝试对其内涵与外延、具体操作流程等进行规范,对简历分析法在我国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最后对该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以期促进简历分析法在我国教育学科的规范使用和全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历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 大数据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语言处理在简历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小伟 舒辉 +2 位作者 光焱 翟懿 杨资集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66-73,共8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产生了爆炸式的增长,互联网上每天都会新增大量的简历数据。对求职者的简历进行分析,从中获取候选人的各类人员信息、所属行业类别和进一步的工作职位推荐是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人工分析简历效率低下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产生了爆炸式的增长,互联网上每天都会新增大量的简历数据。对求职者的简历进行分析,从中获取候选人的各类人员信息、所属行业类别和进一步的工作职位推荐是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人工分析简历效率低下的问题,推动了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技术在简历分析中的广泛应用。NLP利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来分析、理解和处理自然语言,可实现简历的自动化分析。文中调研了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对NLP在简历分析中的应用环节及常用方法进行了梳理。首先,对自然语言处理进行了介绍;接着,从简历信息抽取、简历分类和简历推荐3个方面分析和归纳了自然语言处理在简历分析技术中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简历分析的研究趋势作了预测并总结了全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语言处理 简历分析 信息抽取 简历分类 简历推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教师流动的相关性:学科专业、机构与教育背景——基于理工主导型大学教师的简历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志峰 游怡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2-58,共7页
大学教师流动与众多的内部或外部因素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优势学科和专业类型、教师来源机构、在本校的教育背景等因素与教师流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通过对理工主导型大学的1314个教师的网络简历样本分析,发现:一是优势学科教师的流... 大学教师流动与众多的内部或外部因素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优势学科和专业类型、教师来源机构、在本校的教育背景等因素与教师流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通过对理工主导型大学的1314个教师的网络简历样本分析,发现:一是优势学科教师的流动率较大;二是文科专业教师省内流动率较大,理工专业教师跨省流动率较大,从"985工程"大学或者国外高校流入的教师比例较小,相当多的教师是从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流进高校,从低层级院校流进高层级院校;三是教师在本校的教育背景越深厚,流动率就越低,对院校的忠诚度越高。大学教师流动与内外部因素的相关性特征对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流动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师 流动 内外部因素 理工主导型大学 简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简历分析法的研究生国际流动研究
6
作者 包海芹 孙伟伟 曹文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3-71,共9页
从IEEE收录的期刊中,追踪调查了信号处理、航空航天工程和无线通信三个工科研究领域共6051名发文作者的简历信息,提取其本硕博就读院校信息,利用Origin 2021 Pro软件绘制三元图直观呈现研究生在不同国家高等院校之间的流动状况,并结合... 从IEEE收录的期刊中,追踪调查了信号处理、航空航天工程和无线通信三个工科研究领域共6051名发文作者的简历信息,提取其本硕博就读院校信息,利用Origin 2021 Pro软件绘制三元图直观呈现研究生在不同国家高等院校之间的流动状况,并结合世界大学排名和专业排名数据,对大学排名与研究生院校流动的关系展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工科研究生在高等院校间的流动依具体研究领域的不同而不同,同时受院校实力和专业排名的综合影响;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流院校获得学士学位的研究生更有可能进入全球顶尖大学进行深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国际流动 简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在做“中国制造”的卓越工程师?——基于首批“国家工程师奖”获得者群体画像的分析
7
作者 胡德鑫 孙雨晗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01,共10页
推进培育大批卓越工程师在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以及推进工程教育强国建设等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采用简历分析法,以116名“国家工程师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从其基本特征、高等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学术... 推进培育大批卓越工程师在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以及推进工程教育强国建设等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采用简历分析法,以116名“国家工程师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从其基本特征、高等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学术成就以及成长历程5个维度解析中国卓越工程师的群体特征。第一,大多数卓越工程师为57岁至63岁的男性群体。第二,四成左右的卓越工程师无博士学位,呈现国内多元融合的培养特征,其教育经历以间断型为主,主要毕业于工科优势高校,其中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居于前3位。第三,卓越工程师普遍具有“双肩挑”经历,工作单位以国有企业为主,超过一半的卓越工程师无职业流动的经历。第四,相比于论文产出,卓越工程师更注重实践创新,发表论文在25篇以内的群体占56.0%。第五,卓越工程师的平均成长周期为37.83年。基于此,文章从践行跨学科融合理念、扭转“工科不工”的不良倾向以及筹划继续工程教育建设3个方面指出未来中国推进卓越工程师战略规划与自主培育改革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国家工程师奖 简历分析 自主培育 新工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博士研究生就业地域特征分析--基于97134条大学教师简历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和章 戚也 +1 位作者 林松月 刘进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9-46,共8页
基于高校教师简历数据,以97134条国内博士学位授权院校数据为样本,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博士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的总体特征与差异。研究发现,从博士来源看,各地区博士中本地区籍贯学生占比最高,各地区学生均倾向于在本地区读博;... 基于高校教师简历数据,以97134条国内博士学位授权院校数据为样本,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博士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的总体特征与差异。研究发现,从博士来源看,各地区博士中本地区籍贯学生占比最高,各地区学生均倾向于在本地区读博;从博士就业去向看,各地区博士毕业生属地就业特征明显,中部和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属地就业比例相对东部地区低,存在一定的人才流失问题;从博士就业区域差异来看,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博士人才流失相对更多;从博士就业地域分布趋势来看,在1996—2020年间,随时间推移,西部地区博士人才流失趋势逐渐增强。在博士就业区域分布失衡的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各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域特征与差异的调查分析,重视各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薄弱地区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探索高层次人才良性流动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研究生 简历分析 就业去向 任职地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归科学家的学术表现——基于12.7万名美国返华科学家大数据的分析
9
作者 刘进 于宜田 尹璐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87,共13页
研究探讨了2000年至2023年间华人科学家从美国回流至中国内地的规律及对其学术表现的影响。基于综合发表数据库中回流中国的12.7万名华人科学家的数据,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其回流前后学术表现的变化,包括发表量、引用次数和期刊影... 研究探讨了2000年至2023年间华人科学家从美国回流至中国内地的规律及对其学术表现的影响。基于综合发表数据库中回流中国的12.7万名华人科学家的数据,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其回流前后学术表现的变化,包括发表量、引用次数和期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年来回流科学家的发表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升,尤其在期刊影响因子上。虽然不同学科、青年科学家、高产出科学家的学术表现具有明显差异,但回流后整体学术表现均有所改善。长期来看,随着中国科研环境的优化,回流科学家的学术表现逐步稳定,可弥补流动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建议优化科研资源配置,使国家、科研机构和科学家本人均能从回流中获得更大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归科学家 人才流动 学术表现 简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学术职业流动与国际化——基于对30个沿线国家大学教师简历的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进 闫晓敏 +1 位作者 罗艳 刘真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50,共8页
运用简历分析法,文章选取"一带一路"沿线30个国家的大学教师简历进行有效信息提取与统计分析,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术职业"从哪里来"问题做出了初步回答。研究发现,从学术流动的时段来看,"一带一... 运用简历分析法,文章选取"一带一路"沿线30个国家的大学教师简历进行有效信息提取与统计分析,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术职业"从哪里来"问题做出了初步回答。研究发现,从学术流动的时段来看,"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地区在7种流动类型上存在较显著差异;从学术流动的区域来看,西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学术人才的吸力更大;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地区""是否获得博士学位"对"一带一路"学术人才流动都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学术职业流动 学术职业国际化 简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规律分析——基于国家 “万人计划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7
11
作者 朱英 郑晓齐 章琰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6-173,共8页
科技创新人才是整个科技创新系统中的核心,他们的迁徙也成为各地区、各机构之间竞争的表现形式。本文分析了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简历,发现了他们学业与职业的流动规律:优质的学习环境是创新人才的成长背景,也是创新人才发展的诉求... 科技创新人才是整个科技创新系统中的核心,他们的迁徙也成为各地区、各机构之间竞争的表现形式。本文分析了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简历,发现了他们学业与职业的流动规律:优质的学习环境是创新人才的成长背景,也是创新人才发展的诉求;流动强度提升,“近亲繁殖”现象得到缓解;流动次数与年龄正相关,整体趋势平缓;人才流动区域性失衡加剧,“马太效应”凸显。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完善跨境流动政策、扩大创新人才学术视野,鼓励人才就业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人力资源环境、建立人才发展生态,丰富教育资源、协调“造才”与“引才”的关系等对策,以期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与发展有所启示,对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完善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人才 流动规律 简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归国学术人才学科分布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吕文晶 哈梦颖 陈劲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5-61,共7页
运用简历分析研究方法,对中国109所"211工程大学"教师的简历进行大数据分析,研究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学术人才的学科分布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学术... 运用简历分析研究方法,对中国109所"211工程大学"教师的简历进行大数据分析,研究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学术人才的学科分布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学术人才主要来自新加坡、俄罗斯和以色列,主要流入北京、上海和江苏;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学术人才的学科背景主要是工学和理学,具体的专业方向是材料学、工程技术类、电子信息类、土木类、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学术人才 学科背景 简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科类”大学教师的流动——一项大数据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吕文晶 刘进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4-49,共6页
基于简历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大学教师的大数据简历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了中国"工科类"大学教师的流动规模和流动规律。研究发现:在总体流动频率方面,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的流动频率总体偏低,有流动经历的"工科类"... 基于简历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大学教师的大数据简历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了中国"工科类"大学教师的流动规模和流动规律。研究发现:在总体流动频率方面,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的流动频率总体偏低,有流动经历的"工科类"大学教师占据了有流动经历的大学教师总样本的"半壁江山",且"工科类"大学教师相比其他学科的大学教师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在区域分布方面,中国"工科类"大学教师更多在东部地区流动,且表现出更大比例的东部地区内部流动——这与传统的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掠夺式获得人才的刻板印象不符;在宏观影响因素方面,"工科类"大学教师的流动规模与高校所在地的总体发展水平紧密关联,既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也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师 职业流动 学术人才流动 简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及我国纺织人才结构与分布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吝加 白洁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0-94,共5页
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客观准确反映全球及我国纺织行业的人才分布情况,按照在纺织产业岗位职责的不同,将纺织人才分为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行业辅助人员。采用简历分析法,整理分析截至2019年3月的15 618... 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客观准确反映全球及我国纺织行业的人才分布情况,按照在纺织产业岗位职责的不同,将纺织人才分为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行业辅助人员。采用简历分析法,整理分析截至2019年3月的15 618份全球纺织人才信息,定量描述了全球以及我国纺织人才的性别结构、岗位分布结构、空间分布情况、受教育程度等特征信息。通过对比全球范围内及我国范围内的人才信息,从优化纺织人才岗位结构、提高纺织人才受教育程度、鼓励更多学生选择纺织相关行业等3个方面提出我国纺织人才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人才 简历分析 人才分布 受教育程度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城竞争大学教师相互流动吗?——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进 林松月 孔繁盛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1-110,F0003,共11页
当前,学术界视同城竞争大学为有趣现象,对同城竞争大学教师流动的研究,直接关系到科学评判中国学术职业生态状况,并影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目前,学术界缺乏对同城竞争大学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深层考察。通过引入简历分析法,对清华大学... 当前,学术界视同城竞争大学为有趣现象,对同城竞争大学教师流动的研究,直接关系到科学评判中国学术职业生态状况,并影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目前,学术界缺乏对同城竞争大学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深层考察。通过引入简历分析法,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2组同城竞争大学的教师流动规律展开分析发现,大学教师流动规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密切相关;同城竞争大学的教师流动水平远高于非同城竞争大学;同城竞争大学的教师流动在学科、籍贯、学缘等规律上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东部高校和中部高校的同城竞争大学的教师流动规律差异显著。新时期的中国大学教师流动仍在增速,同城竞争大学具备成为专业学术概念的潜力,学术界应加强同城竞争大学及各类大学教师流动规律研究,高校应规范大学教师流动制度、形成差异化的大学教师流动策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破“五唯”力度、避免“五唯”问题延伸到教师流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城竞争大学 教师流动 简历分析 “推拉”理论 学术职业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