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0.1 mm超高分辨率CT的筛前动脉管解剖学研究
1
作者 王锡文 王平 +3 位作者 张永县 周梦迪 施玥 刘兆会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25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基于超高分辨率CT(ultra-high resolution CT,U-HRCT)对筛前动脉管进行解剖学研究,提高临床对筛前动脉管的认识。方法收集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9个(眼眶18侧),应用U-HRCT和常规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 目的基于超高分辨率CT(ultra-high resolution CT,U-HRCT)对筛前动脉管进行解剖学研究,提高临床对筛前动脉管的认识。方法收集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9个(眼眶18侧),应用U-HRCT和常规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采集眼眶CT图像。将筛前动脉管分为水平段、上斜段、下斜段,分别观察各段显示率,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各段的显示情况进行主观评价,并在U-HRCT上测量筛前动脉管各段的管径。结果U-HRCT与MSCT对筛前动脉管水平段及上斜段显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U-HRCT对筛前动脉管下斜段的显示率高于MSCT(P<0.05)。两位医师主观评价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且一致性较好。U-HRCT对筛前动脉管各段的主观评分分别是10.00分(9.75分,10.00分)、2.00分(2.00分,3.00分)和8.00分(6.00分,10.00分)。MSCT对筛前动脉管各段的主观评分分别是7.00分(5.75分,8.00分)、2.00分(2.00分,2.00分)和2.00分(2.00分,4.00分),其中U-HRCT组对于筛前动脉管水平段及下斜段的总评分明显高于MSCT组(P<0.05)。筛前动脉管水平段的前后径为(0.92±0.12)mm,上下径是(1.04±0.22)mm;上斜段的前后径为(0.47±0.08)mm,左右径为(0.50±0.06)mm;下斜段的前后径为(0.66±0.11)mm,左右径为(0.72±0.20)mm。结论U-HRCT对筛前动脉管各段的显示能力优于MSCT,对筛前动脉管的解剖学认识提供帮助,可应用于临床术前评价筛前动脉管的全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筛前动脉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筛前动脉三维交互观察在鼻微创手术中的定位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朱丽 邬海博 +4 位作者 房高丽 王琳 袁慧书 段静明 马芙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2期1105-1107,1110,共4页
目的探讨筛前动脉骨管鼻窦CT三维交互观察在鼻微创手术中的定位意义。方法对80例160侧薄层鼻窦CT数据,三维交互定位,测量筛前动脉骨管的长度、角度及与筛顶的距离,并观察其与各解剖标志的位置关系。结果筛前动脉的长度为(6.9±1.8)... 目的探讨筛前动脉骨管鼻窦CT三维交互观察在鼻微创手术中的定位意义。方法对80例160侧薄层鼻窦CT数据,三维交互定位,测量筛前动脉骨管的长度、角度及与筛顶的距离,并观察其与各解剖标志的位置关系。结果筛前动脉的长度为(6.9±1.8)mm;与侧板所形成的角度为(126.6±16.0)°;筛前孔与筛顶的距离(7.0±2.2)mm;骨管中部与筛顶的距离(2.8±2.0)mm;以上数据双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悬吊型占35%(56/160)。160例筛前动脉骨管冠状平面鼻甲出现的情况:中甲垂直部119侧(74.4%),中鼻甲基板40侧(25.0%),上鼻甲1侧(0.6%);矢状位上,筛前动脉骨管位于钩突与筛泡基板之间2侧(1.2%),筛泡基板上38侧(23.8%),筛泡基板与中鼻甲基板之间48侧(30.0%),中鼻甲基板上72侧(45.0%)。结论三维平面交互定位可以精确测量及准确定位筛前动脉骨管,对鼻微创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三维 交互定位 基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 Innova CT重组与320排CTA成像评价筛前动脉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丁娟 李国英 +4 位作者 李雯雯 朱士芳 李胜辉 李理 孙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9期1263-1267,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DSA Innova CT重组与320排CTA对识别筛前动脉的走行及其与邻近结构关系的价值,为FESS准确识别筛前动脉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患者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先后行选择性颈内动脉血管造影术(DSA)及320... 目的:初步探讨DSA Innova CT重组与320排CTA对识别筛前动脉的走行及其与邻近结构关系的价值,为FESS准确识别筛前动脉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患者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先后行选择性颈内动脉血管造影术(DSA)及320排CTA成像,利用原始数据重组出筛前动脉,并分别测量筛前动脉与额隐窝后壁、前颅底的距离,对两种方法筛前动脉显示率及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在CTA三维VR图像上测量筛前动脉与Dacryon点的距离。结果:两种方法筛前动脉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别,两种方法测量筛前动脉与额隐窝后壁、前颅底的距离无显著差异。结论:DSA Innova CT重组与320排CTA均可以识别筛前动脉的走行,320排CTA基本可以代替有创性DSA检查对筛前动脉进行术前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筛前动脉的解剖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林长领 孙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3期437-439,共3页
筛前动脉是前颅底和额隐窝的重要解剖标志,手术损伤可导致严重并发症。了解其正常走行以及邻近结构,对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副鼻窦内镜手术结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筛前动脉解剖结构及相关影像学检查,以及320层容积CT(VCT)筛前动... 筛前动脉是前颅底和额隐窝的重要解剖标志,手术损伤可导致严重并发症。了解其正常走行以及邻近结构,对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副鼻窦内镜手术结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筛前动脉解剖结构及相关影像学检查,以及320层容积CT(VCT)筛前动脉血管成像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外及筛前动脉结扎治疗重症鼻出血1例报告
5
作者 丁静华 苏法仁 薄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52-52,共1页
关键词 重症鼻出血 结扎治疗 动脉 鼻腔填塞物 颈外 鼻腔后部出血 鼻腔出血 术后止血 后鼻孔填塞 鼻腔流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于筛前动脉的严重鼻出血11例报告
6
作者 叶进 胡燕明 《安徽医学》 1998年第6期69-69,共1页
<正>我们总结1982年12月至1997年12月15年间11例严重鼻出血病人。治疗中走了不少弯路,最后均采用阻断筛前动脉措施而治愈。值得临床借鉴。现报告于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1例均为男性,年龄24~59岁。由头面部外伤引起者7例,有... <正>我们总结1982年12月至1997年12月15年间11例严重鼻出血病人。治疗中走了不少弯路,最后均采用阻断筛前动脉措施而治愈。值得临床借鉴。现报告于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1例均为男性,年龄24~59岁。由头面部外伤引起者7例,有感冒咳嗽者3例,无明显诱因者1例。二、临床表现7例外伤患者中,5例受伤当时仅一般鼻出血,间隔5~7日后开始反复大量鼻出血。病人住院期间1天可出血2~3次,行前后鼻孔填塞亦无效。住院期间出血最少者7次,最多者16次。输血最少者600ml,最多者1 400ml。病程从11天至33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鼻出血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内镜下筛前动脉结扎治疗鼻出血82例疗效分析
7
作者 段永伟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12期110-110,112,共2页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筛前动脉结扎治疗鼻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筛前动脉供血区鼻出血患者82例,给予鼻内窥镜下筛前动脉结扎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82例鼻出血患者均有效止血,一期治愈率96.34%。结论:鼻内窥镜下筛前动脉结...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筛前动脉结扎治疗鼻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筛前动脉供血区鼻出血患者82例,给予鼻内窥镜下筛前动脉结扎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82例鼻出血患者均有效止血,一期治愈率96.34%。结论:鼻内窥镜下筛前动脉结扎治疗鼻出血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出血 鼻内镜 动脉结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筛动脉筛窦段的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 被引量:4
8
作者 郎军添 萧璧君 +2 位作者 范静平 党瑞山 纪荣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2-226,共5页
目的 :研究筛动脉在筛窦内的走行特点 ,为减少鼻内窥镜手术并发症提供解剖指导。方法 :通过 30具湿性成人尸头 (男 19,女 11)的解剖 ,观测了筛动脉在筛窦段的走行部位、方向、骨管厚度及其与筛窦气房的关系。结果 :( 1)筛前动脉与中鼻... 目的 :研究筛动脉在筛窦内的走行特点 ,为减少鼻内窥镜手术并发症提供解剖指导。方法 :通过 30具湿性成人尸头 (男 19,女 11)的解剖 ,观测了筛动脉在筛窦段的走行部位、方向、骨管厚度及其与筛窦气房的关系。结果 :( 1)筛前动脉与中鼻甲基板的位置关系密切 ,多走行于中鼻甲基板之前的紧邻筛房顶 ( 66.6% )及中甲基板顶 ( 2 6.7% ) ;筛后动脉则以位于最后筛房顶最为多见 ( 64.9% ) ;( 2 )筛前、后动脉骨管的下壁明显薄于上壁 ( P<0 .0 1) ;( 3)部分筛前、后动脉骨管的下壁存在部分或全部的缺损 ;( 4 )过度气化的额窦或前筛气房的后 (下 )壁可取代前颅底成为筛动脉骨管的顶壁。结论 :上述解剖特点对于鼻内窥镜手术中避免筛动脉的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 鼻内窥镜手术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窦CT扫描及重建技术在鼻窦炎患者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9
作者 杜玲 荚玉龙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30-133,共4页
目的探讨鼻窦CT平扫及重建技术在鼻窦炎患者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鼻内镜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7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均行鼻窦CT检查,评价患者筛前动脉悬空状况,采用KEROS分型评估患者的颅底情况并统计眶上筛房(SOEC)发生率,比较不同K... 目的探讨鼻窦CT平扫及重建技术在鼻窦炎患者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鼻内镜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7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均行鼻窦CT检查,评价患者筛前动脉悬空状况,采用KEROS分型评估患者的颅底情况并统计眶上筛房(SOEC)发生率,比较不同KEROS分型和SOEC发生状况患者的筛前动脉悬空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hi系数分析KEROS分型、SOEC与鼻窦炎患者筛前动脉悬空的关系。结果76例患者中Ⅰ型筛前动脉占36.84%,Ⅱ型筛前动脉占26.32%,Ⅲ型筛前动脉占36.84%。KEROS分型结果显示,Ⅰ型占46.05%,Ⅱ型占34.21%,Ⅲ型占19.74%。KEROS分型中Ⅲ型患者筛前动脉悬空率高于Ⅰ型、Ⅱ型患者,Ⅱ型患者筛前动脉悬空率高于Ⅰ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χ^(2)检验Phi系数分析显示,KEROS分型与鼻窦炎患者筛前动脉悬空存在相关性。鼻窦CT扫描及重建结果显示,76例患者中发生SOEC 14例,占比为18.42%。经χ^(2)检验Phi系数分析显示,SOEC与鼻窦炎患者筛前动脉悬空亦存在相关性。结论KEROS分型及SOEC与鼻窦炎患者筛前动脉悬空密切相关,术前行鼻窦CT扫描及重建技术可了解筛前动脉与筛窦颅底位置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炎 颅底 眶上 动脉损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筛窦外侧壁显微外科解剖学 被引量:7
10
作者 石献忠 韩卉 赵靖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7-348,共2页
目的:研究筛窦外侧壁显微外科解剖,为临床处理筛窦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对24例成人头颅标本筛窦外侧壁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Dacryon(泪点,上颌骨、额骨、泪骨的交汇点)至筛前、后孔及视神经管眶口间的距离分别... 目的:研究筛窦外侧壁显微外科解剖,为临床处理筛窦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对24例成人头颅标本筛窦外侧壁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Dacryon(泪点,上颌骨、额骨、泪骨的交汇点)至筛前、后孔及视神经管眶口间的距离分别为(21.45±2.54)mm、(34.23±2.90)mm、(39.25±1.53)mm。筛前动脉眶内段长度为(4.98±1.17)mm,筛后动脉眶内段长度为(8.72±2.24)mm。结论:在筛窦手术或视神经管减压术时,Dacryon与筛前孔、筛后孔及视神经管眶口距离,可为正确寻找和处理筛动脉及视神经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解剖学 外侧壁 视神经管减压 窦手术 解剖学技术 临床处理 动脉 动脉 眶内段 上颌骨 交汇点 后孔 动脉 距离 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窦CT在内镜鼻窦手术前前颅底解剖变异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11
作者 车福盈 王昭迪 +4 位作者 贾德进 臧志敏 章永涛 孙书连 王恒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3年第4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究鼻窦CT在内镜鼻窦手术前前颅底解剖变异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2019年8月~2022年8月间收治的鼻内镜手术患者150例(300侧)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测量筛板和筛孔中心之间外侧板的长度(LLCP... 目的探究鼻窦CT在内镜鼻窦手术前前颅底解剖变异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2019年8月~2022年8月间收治的鼻内镜手术患者150例(300侧)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测量筛板和筛孔中心之间外侧板的长度(LLCP长度)并进行Keros分型,测量筛前动脉(anterior ethmoidal artery,AEA)至颅底的距离并进行分型,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AEA悬空与Keros分型的相关性,测量LLCP与筛板向外侧的延长线所形成的夹角(LLCP-CP角),根据LLCP-CP角进行医源性损伤风险分型(Gera分型),观察钩突上附着点(superior attachment of uncinate process,SAUP)的解剖位置并进行分型,分析SAUP分型与钩突内引流、外引流以及额窦炎发生率的关系。结果150例患者嗅凹深度(5.82±1.16)mm,AEA至颅底距离(3.78±1.09)mm,AEA至额嘴长度(13.97±2.45)mm,LLCP长度0.5~13(5.60±1.24)mm,LLCP-CP角69.22°±12.85°;AEA位置I型64例(42.67%),Ⅱ型28例(18.67%),Ⅲ型58例(38.67%),AEA悬空率38.67%,AEA悬空与AEA非悬空患者AEA至额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Keros分型的AEA悬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EA悬空率与Keros分型呈正相关(r=0.613,P<0.001);Gera分型Ⅰ型35例(23.33%),Ⅱ型108例(72.00%),Ⅲ型7例(4.67%),Gera分型与Keros分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150例患者(300侧)中,SAUP分型Ⅰ型164侧(54.67%),Ⅱ型16侧(5.33%),Ⅲ型12侧(4.00%),Ⅳ型60侧(20.00%),Ⅴ型48侧(16.00%),钩突内引流162侧,钩突外引流138侧,钩突内引流额窦炎发生率高于钩突外引流(P<0.05)。结论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前行鼻窦CT检查,可明确AEA位置、LLCP-CP角、SAUP位置等的解剖变异情况,有助于识别颅底损伤高风险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Paranasal Sinuses)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内窥镜检查(Endoscopy) 鼻窦炎(Sinusitis) 颅底(Skull Base) 解剖变异(anatomical variation) 动脉(anterior ethmoidal arte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