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暗场显微镜下的彩色“纳米星”
1
作者
静超
龙亿涛
机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传感与成像中心
出处
《电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29,共11页
基金
supported by the“Transformational Technologies for Clean Energy and Demonstration,”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rant No.XDA2100000)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21802042)
Shanghai Sailing Program(18YF1405700).
文摘
具有独特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散射特性的贵金属纳米粒子,在可见光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吸收和散射光谱特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基于纳米金和纳米银溶液的可视化颜色传感器,被广泛应用在金属离子、生物分子、农药等灵敏检测。自2000年,暗场显微镜的出现,实现了纳米尺度下等离子共振散射光谱的精准获取,将传感尺度从传统的实验试管发展到单纳米颗粒界面。单颗粒检测消除了本体溶液中大量纳米粒子产生的平均效应,可提供更加准确的反应信息。纳米粒子的散射光谱主要取决于颗粒的尺寸、形貌、成分以及颗粒间耦合作用等,因此,具有特定散射颜色的单个纳米粒子,可以作为优异的纳米探针。这篇综述聚焦于单颗粒纳米传感,首先介绍了纳米粒子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原理和发展历史。随后,主要讨论了单个贵金属纳米粒子作为颜色编码传感器,在生物分子、环境污染物以及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基于单颗粒的原位纳米光谱电化学传感及其在电催化反应中的应用。例如,利用纳米粒子的溶出和生长过程,精巧地设计了针对不同待测物的纳米探针。另一方面,对单纳米粒子结构演变过程的原位监测,也有助于对纳米材料制备机理的理解。最后,着重探讨了纳米颜色传感器信号提取放大的检测手段,包括将肉眼识别的颜色转换为可读的三原色信息以及偏振光检测技术等,进一步扩展单颗粒颜色传感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
等离子共振散射
暗场显微镜
颜色传感器
纳米电化学
单颗粒检测
Keywords
Plasmon resonance scattering
Dark-field microscopy
Color-coded sensor
Nanoscale electrochemistry
Single-nanoparticle detection
分类号
O433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TB383.1
[一般工业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