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u纳米粒子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SPR)增强Au/Bi_2WO_6异质纳米结构的光催化活性 被引量:6
1
作者 王丹军 王婵 +4 位作者 赵强 郭莉 杨晓 吴娇 付峰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9-666,共8页
采用水热-光还原法在三维Bi_2WO_6的二级结构纳米片表面原位沉积Au纳米粒子(Au NPs),成功获得了具有可见光响应活性的Au/Bi_2WO_6异质光催化剂,并借助XRD、FE-SEM、HR-TEM、XPS和UV-Vis-DRS谱等手段对其物相组成、形貌和光吸收特性进行... 采用水热-光还原法在三维Bi_2WO_6的二级结构纳米片表面原位沉积Au纳米粒子(Au NPs),成功获得了具有可见光响应活性的Au/Bi_2WO_6异质光催化剂,并借助XRD、FE-SEM、HR-TEM、XPS和UV-Vis-DRS谱等手段对其物相组成、形貌和光吸收特性进行表征,以罗丹明B(Rh B)和苯酚为模型污染物对其光催化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纯Bi_2WO_6相比,所得Au/Bi_2WO_6异质纳米结构对染料降解具有较高的活性,当Au负载量为1.5at%时,Au/Bi_2WO_6复合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好,其光催化降解Rh B和苯酚的表观速率常数分别是纯Bi_2WO_6的1.5倍和2.2倍。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光生空穴(h+)和?O2–是Rh B在Au/Bi_2WO_6催化材料上光催化降解的主要活性物种。机理分析表明,Au/Bi_2WO_6活性增强归因于光生电子从Bi_2WO_6的导带向Au NPs表面迁移,降低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率,同时,Au NPs的等离子共振效应(SPR)拓展了催化剂在可见光区的响应范围,从而显著提高了Au/Bi_2WO_6异质光催化的剂活性。Au NPs修饰Bi_2WO_6异质催化剂光太阳能驱动在污水处理方面具有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Bi2WO6异质纳米结构 光催化剂 光还原法 电子转移 等离子共振效应(s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效应(SPRE)对角度与共振波长关系的研究
2
作者 曹振新 梁大开 郭明江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3-44,共2页
本文利用了Kretchmann模型的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效应 ,研究了共振波长对入射角变化的敏感性 ,从而为研制一种新的角度传感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波 共振波长 入射角 共振效应 对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3
作者 何雷 王斯媛 +2 位作者 闫其庚 赵晓曼 袁淑晴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35,共5页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技术是一种基于金属—介质界面电子振荡的高灵敏度表面分析技术,具有实时监测、无需标记和快速响应等优势,其装置逐步发展为集成激发光源、耦合棱镜、检测芯片及微流控系统的多功能平台,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环境...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技术是一种基于金属—介质界面电子振荡的高灵敏度表面分析技术,具有实时监测、无需标记和快速响应等优势,其装置逐步发展为集成激发光源、耦合棱镜、检测芯片及微流控系统的多功能平台,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环境监测和医学诊断等领域。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提升灵敏度及拓展功能和应用。未来,该技术将向高集成度、便携化及多技术融合方向发展,结合人工智能与标准化建设,有望在材料化工、精准医疗及环境健康等领域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 spr光谱技术 表面增强辐射 新型spr材料 高灵敏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荧光太阳集光器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曹修东 张会红 +3 位作者 田野 张毅 顾港伟 张晓伟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6-403,共8页
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能够对特定波长入射光的吸收或者散射增强,正因为其独特的光学性质,金属纳米颗粒被尝试应用于荧光太阳集光器。本文利用全无机钙钛矿CsPbBr_(3)量子点、Au纳米颗粒和硫醇-烯聚合物制备荧光太阳集光... 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能够对特定波长入射光的吸收或者散射增强,正因为其独特的光学性质,金属纳米颗粒被尝试应用于荧光太阳集光器。本文利用全无机钙钛矿CsPbBr_(3)量子点、Au纳米颗粒和硫醇-烯聚合物制备荧光太阳集光器。研究发现,掺杂适量Au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提高全无机钙钛矿CsPbBr_(3)量子点荧光太阳集光器的外量子效率。当Au纳米颗粒的掺杂浓度为2.0×10^(-6)时,荧光太阳集光器的外量子效率为12.3%,相比未掺杂Au纳米颗粒的荧光太阳集光器的外量子效率提升了78.2%。进一步提高Au纳米颗粒的掺杂浓度,荧光太阳集光器的外量子效率下降。荧光发射谱和荧光寿命谱测试结果显示,当Au纳米颗粒的掺杂浓度超过2.0×10^(-6)时,过高的Au纳米颗粒掺杂浓度导致CsPbBr_(3)量子点与Au纳米颗粒之间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荧光太阳集光器荧光量子产率(η_(PL,LSC))下降导致了外量子效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量子点 Au纳米颗粒 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 外量子效率 非辐射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纳米粒子的量子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研究取得突破
5
作者 杨继年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9-29,共1页
具有纳米尺度的金属纳米粒子在物理、力学等性能方面迥异于块体金属材料,其中以纳米金属粒子的量子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在纳米光学、生物学、传感器、光谱仪及太阳能的收集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相关研究一直备受国内外科研人员的... 具有纳米尺度的金属纳米粒子在物理、力学等性能方面迥异于块体金属材料,其中以纳米金属粒子的量子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在纳米光学、生物学、传感器、光谱仪及太阳能的收集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相关研究一直备受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关注。在纳米金属粒子的量子等离子体共振效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纳米粒子 共振效应 等离子 量子 纳米金属粒子 纳米尺度 金属材料 纳米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环境污染物分析中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微微 陈宇春 +1 位作者 王菊英 马德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5-97,共3页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是一种新型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技术。目前在测定多氯联苯、酚类、农药、毒素和重金属等环境污染物质的方法的研究日益成熟。文章综述了SP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近年来在分析环境污染物...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是一种新型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技术。目前在测定多氯联苯、酚类、农药、毒素和重金属等环境污染物质的方法的研究日益成熟。文章综述了SP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近年来在分析环境污染物的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并展望了SPR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在环境领域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环境污染物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表面等离子共振测定盐酸克伦特罗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会芹 李遂亮 +5 位作者 李伟 江敏 魏文松 胡枫江 赵媛媛 胡建东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8-202,共5页
为了实现高灵敏度定量检测盐酸克伦特罗,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无标记、快速的内嵌TSPR1K23生物传感器的光学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盐酸克伦特罗测定方法,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光学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测定装置的性能.... 为了实现高灵敏度定量检测盐酸克伦特罗,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无标记、快速的内嵌TSPR1K23生物传感器的光学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盐酸克伦特罗测定方法,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光学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测定装置的性能.光学表面等离子共振盐酸克伦特罗测定装置由集成光学SPR生物传感器、微流通池、便捷更换芯片的夹具、触电屏,USB接口板及光电转换电路板组成.在光学SPR芯片金膜表面固定盐酸克伦特罗抗原,在标准样品中(盐酸克伦特罗抗体质量浓度33.75 mg·L-1)分别添加0,10,20,40 mg·L-1的盐酸克伦特罗抗原,采用竞争免疫反应方法建立的盐酸克伦特罗测定标准曲线,相关系数0.997,相对标准偏差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表面等离子(spr) 盐酸克伦特罗 生物传感器 微流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林钊 刘霞 李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42-350,共9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能够实时监测反应的动态过程,只需对样品进行简单的预处理,无需进行标记,也可以无需纯化各种生物组分,耗样量少,检测时间短,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该技术不仅可以检测分析物,而...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能够实时监测反应的动态过程,只需对样品进行简单的预处理,无需进行标记,也可以无需纯化各种生物组分,耗样量少,检测时间短,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该技术不仅可以检测分析物,而且可以测定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常数。目前,SPR在检测食品和环境领域中的农药残留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简单介绍SPR的基本原理以及SPR生物传感器的类型,重点综述SPR生物传感器应用于农药检测中传感芯片的识别分子种类,检测方法以及目前SPR检测农药的研究现状,最后对SPR生物传感器应用于农药检测领域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传感器 农药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称型长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析系统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强 王敏 +2 位作者 李昂 韩西达 何永红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4-49,共6页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中的长程SPR技术的实际应用受其特殊的膜层匹配条件(待测物和第一层缓冲层折射率需相近)限制而很难扩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对称型长程SPR(LRSPR)技术来提高传统LRSPR技术的适用性。设计了一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中的长程SPR技术的实际应用受其特殊的膜层匹配条件(待测物和第一层缓冲层折射率需相近)限制而很难扩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对称型长程SPR(LRSPR)技术来提高传统LRSPR技术的适用性。设计了一种"缓冲介质层+金属膜+缓冲介质层"的对称型膜层结构,用于打破传统LRSPR折射率匹配条件的制约,并进一步提高电磁场穿透深度和共振峰深度。理论模拟分析了对称型膜层结构,并且自行搭建了基于LED光源的角度谱SPR检测系统。利用该系统进行了不同糖浓度溶液下的折射率分辨率实验,并对数据处理的算法进行了优化。实验测得系统的折射率分辨率达到6.1×10-7 RIU,灵敏度可达1.22×105 pixel/RIU,并且在一定折射率测量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折射率 对称型长程spr 膜层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检测重组户尘螨变应原rDer p2与抗体的结合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志刚 黄海珍 袁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3-296,共4页
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对屋尘螨重组变应原(rDer p2)与单克隆抗体之间的结合作用进行了研究,并且运用该技术对尘螨过敏患者血清与变应原之间的结合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变应原和抗体之间的结合通常是通过免疫吸附技术或者酶免法来进... 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对屋尘螨重组变应原(rDer p2)与单克隆抗体之间的结合作用进行了研究,并且运用该技术对尘螨过敏患者血清与变应原之间的结合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变应原和抗体之间的结合通常是通过免疫吸附技术或者酶免法来进行研究的,这些方法一般需要对分析物进行标记,由于背景的影响和低灵敏度,目前对抗原和抗体的反应检测所用的免疫吸附技术的准确性还远不如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用氨基偶联法将重组变应原rDer p2固定在CM5传感片表面上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检测的结果显示,rDer p2与尘螨过敏患者血清的结合作用比单克隆抗体要弱得多。而且,尘螨过敏不同患者血清与rDer p2的结合有很大的差异性。本研究为临床上对过敏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个简单、快速和实时监控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rDer P2 抗体 结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波传感器中共振波长的理论计算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彩莲 曹振新 +1 位作者 吴乐南 杨洋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36-139,共4页
光纤SPR传感器是一种新型传感器 ,可在多个领域实现远距离实时在线监测。根据表面等离子体波的共振条件计算了光纤SPR传感器的关键参数———共振波长 ,并且给出在一定条件下传感器的最大量程。为光纤SPR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关键词 光纤spr传感器 表面等离子体波 共振波长 量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谱仪用于糖蛋白检测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金美 于清旭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22,共7页
介绍了一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化分析仪,采用角度扫描与强度调制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对糖蛋白的实时监测.在糖蛋白的检测实验中,对不同pH的再生液进行对比,pH=3的再生能力达到97%,选择该pH的溶液作为再生液;对同一浓度的糖蛋白进行... 介绍了一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化分析仪,采用角度扫描与强度调制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对糖蛋白的实时监测.在糖蛋白的检测实验中,对不同pH的再生液进行对比,pH=3的再生能力达到97%,选择该pH的溶液作为再生液;对同一浓度的糖蛋白进行5次测量,得出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83%;通过非糖蛋白与糖蛋白的对比实验,说明本实验方法可以对糖蛋白进行特异性检测;最后对浓度在0.01~1mg/mL的糖蛋白进行检测,并进行了线性拟合和多项式拟合,通过残差分析和相关系数的比较得出RNase B的浓度与归一化光强的关系更符合多项式拟合,因此以多项式拟合曲线作为其标准曲线.实验结果表明该SPR谱仪可以对糖蛋白进行特异性检测,该技术将会在医学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实时监测 糖蛋白 硼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tlab的SPR等离子体显示器仿真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彩莲 杨洋 王艳霞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2-185,共4页
研究了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效应的一种新型显示器——SPR显示器。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效应是指入射光的水平波矢与金属一电介质界面处表面等离子体波波矢相同时产生共振的现象,如果电介质的折射率是一个复数,改变折射率的实部会导... 研究了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效应的一种新型显示器——SPR显示器。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效应是指入射光的水平波矢与金属一电介质界面处表面等离子体波波矢相同时产生共振的现象,如果电介质的折射率是一个复数,改变折射率的实部会导致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波长发生改变(可实现颜色的改变),共振强度不变,折射率越大,共振波长越长;改变折射率的虚部则会导致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强度发生改变(可实现亮度的改变),共振波长不变,虚部越大衰减越严重。表面等离子体波显示器正是基于这一原理而实现了SPR显示。文章对此显示器的设计做了一定的构想,并采用了Matlab软件对SPR等离子体显示器的显示原理、颜色、亮度及多像素进行了仿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显示器 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罗沙星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的开发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魏星华 郑晓华 沈明浩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23-226,共4页
研究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SPR)检测氟罗沙星标准品的检测条件,绘制标准曲线,为实际检测提供依据。试验中采用氨基偶联法对芯片(SM5)活化及固定氟罗沙星-OVA偶联物,对抗原在芯片表面的固定条件及抗体浓度的选择进行优化。结果表... 研究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SPR)检测氟罗沙星标准品的检测条件,绘制标准曲线,为实际检测提供依据。试验中采用氨基偶联法对芯片(SM5)活化及固定氟罗沙星-OVA偶联物,对抗原在芯片表面的固定条件及抗体浓度的选择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芯片活化及抗原固定时,选用pH 4.5的醋酸缓冲液及50 mmol/L氟罗沙星-OVA偶联物可以得到较理想的固定响应值;试验中绘制标准曲线的最低检测限为1 ng/mL,检测范围为0~20 ng/mL。抗体1∶400稀释时可达到较低的检测限,为实际样品检测提供检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罗沙星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膜—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构建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董建伟 杨军亭 《陕西农业科学》 2015年第7期67-70,128,共5页
采用分子印迹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构建了用于检测孔雀石绿的分子印迹膜-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MIM-SPR)。首先利用表面引发聚合的方法在SPR金片表面合成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膜,再对MIM-SPR传感器的吸附响应性、选择性、再生性进行... 采用分子印迹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构建了用于检测孔雀石绿的分子印迹膜-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MIM-SPR)。首先利用表面引发聚合的方法在SPR金片表面合成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膜,再对MIM-SPR传感器的吸附响应性、选择性、再生性进行评价。该传感器的响应值与孔雀石绿在1×10-2~5μg·m 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检测限为0.067μg·m L-1,且选择性和再生性好。结果表明以分子印迹膜作为识别元件的MIM-SPR传感器在检测孔雀石绿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选择性和再生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 表面接枝 孔雀石绿(M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检测纳米间距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二伟 鱼卫星 +1 位作者 王成 卢振武 《中国光学》 EI CAS 2013年第2期259-266,共8页
结合物理光学原理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角度传感器,提出了可以突破衍射极限的纳米间距检测方法。在理论上建立起纳米间距和位相改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借助于SPR角度传感器的高灵敏性,提出通过检测出射光束振动方向的p分量和s分量的... 结合物理光学原理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角度传感器,提出了可以突破衍射极限的纳米间距检测方法。在理论上建立起纳米间距和位相改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借助于SPR角度传感器的高灵敏性,提出通过检测出射光束振动方向的p分量和s分量的位相差值来实现纳米间距的实时检测。模拟结果显示:纳米间距改变量从-0.5~0.5μm变化时,位相改变量可实现-150°~150°的变化,检测灵敏度>1 nm。该检测方法能够实现10 nm以下间距的灵敏检测,且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实时检测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传感器 角度传感器 纳米间距 共振角度 位相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里叶变换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频率对金膜表面溶液折射率响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尉继征 黄宇彬 景遐斌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2-227,共6页
采用新型傅里叶变换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FT-SPR),测定了NaCl、KCl和乙醇3种水溶液在不同浓度下的SPR响应值,建立了SPR响应与溶液浓度和折射率之间的定量关系R=1.53×105(n-1.3333),测定了FT-SPR 100型仪器的折射率响应常数m=1.53... 采用新型傅里叶变换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FT-SPR),测定了NaCl、KCl和乙醇3种水溶液在不同浓度下的SPR响应值,建立了SPR响应与溶液浓度和折射率之间的定量关系R=1.53×105(n-1.3333),测定了FT-SPR 100型仪器的折射率响应常数m=1.53×105,即液体折射率每变化0.000 1,FT-SPR响应值变化为15 cm-1。其结果为用FT-SPR直接测定液体样品的折射率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spr 折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PR)技术在水稻垩白基因Chalk5检测中的应用
18
作者 黄卫衡 汪雪峰 辛业芸 《湖南农业科学》 2018年第8期1-4,共4页
以垩白度低的明恢63与垩白度高的9311的基因组DNA为材料设计探针,构建基于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的水稻垩白基因检测方法,并用16个已知垩白度的水稻品种检验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通过生物素修饰后单... 以垩白度低的明恢63与垩白度高的9311的基因组DNA为材料设计探针,构建基于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的水稻垩白基因检测方法,并用16个已知垩白度的水稻品种检验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通过生物素修饰后单联DNA片段探针与羧基传感芯片上链霉亲和素(SA)的结合构建基因芯片,再以100μL 0.16μmol/L的PCR产物与探针进行分子杂交,可获得较好的SPR信号;以该方法获得的SPR信号差值的绝对值与水稻垩白成正相关关系,可定性判断水稻品种垩白度的高低;同时,SPR检测方法无需标记,分析过程完全自动化,可实现水稻垩白基因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pr)技术 水稻 垩白 Chalk5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SPR湿敏传感器及其共振光谱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少华 曾捷 +2 位作者 孙晓明 穆昊 梁大开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2-406,共5页
提出并研制了基于光纤SPR传感探针的新型湿敏传感器。首先研究了光纤SPR传感探针对环境湿度变化的敏感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光纤SPR传感探针表面增覆不同厚度且具有水分子吸附功能的PVA薄膜来实现环境相对湿度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增... 提出并研制了基于光纤SPR传感探针的新型湿敏传感器。首先研究了光纤SPR传感探针对环境湿度变化的敏感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光纤SPR传感探针表面增覆不同厚度且具有水分子吸附功能的PVA薄膜来实现环境相对湿度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增覆双层PVA薄膜的光纤SPR传感探针在高湿区具有较好监测效果,其共振强度对应的相对湿度测量灵敏度达到1.59%/%RH,较光纤SPR探针呈现显著提高。而增覆单层PVA薄膜的光纤SPR传感探针在高湿区共振波长对应的相对湿度监测灵敏度达到2.411nm/%RH。此外所提出的新型光纤SPR湿敏探针在PVA薄膜失效后经过特殊工艺处理仍可重复镀膜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器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湿敏特性 PVA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表面等离子体振荡传感器的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吕晖 马晓红 赵华凤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6-150,共5页
本文采用棱镜型角度检测的方法,对表面等离子体振荡传感器进行精密检测。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温度对棱镜型表面等离子体传感器的作用机理,并根据机理进行了实验系统的设计。基于所设计的棱镜型角度检测SPR装置,研究了温度对表面等离子体... 本文采用棱镜型角度检测的方法,对表面等离子体振荡传感器进行精密检测。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温度对棱镜型表面等离子体传感器的作用机理,并根据机理进行了实验系统的设计。基于所设计的棱镜型角度检测SPR装置,研究了温度对表面等离子体振荡(SPR)共振角度的影响。实验给出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角度随被测液体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的数值结果,斜率为-7.843×10-3/℃,并证明了温差控制对光传感技术中表面等离子体振荡(SPR)技术的实用化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振荡 角度检测 棱镜型 spr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