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等离子体片离子分界线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丁维贞 曹晋滨 +2 位作者 曾立 王艳 杨俊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05-1514,共10页
等离子体片离子向内磁层的渗透在亚暴和磁暴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往对于等离子体片离子向内磁层的渗透都是通过固定磁矩的磁层离子漂移轨道理论来进行的.本文将过去的(U,B)空间中固定磁矩的磁层离子漂移轨道理论扩展为固定能量的... 等离子体片离子向内磁层的渗透在亚暴和磁暴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往对于等离子体片离子向内磁层的渗透都是通过固定磁矩的磁层离子漂移轨道理论来进行的.本文将过去的(U,B)空间中固定磁矩的磁层离子漂移轨道理论扩展为固定能量的磁层离子漂移轨道理论,讨论了等离子体片质子在向地球输运过程中,不同能量的质子开放轨道和封闭轨道的分界线的特性,及其随Kp指数的变化.在高能端,随着能量的升高,等离子体片质子分界线地心距离逐渐增大,且分界线的晨侧地心距离远远大于昏侧的地心距离.在低能端,随着质子能量的降低,质子分界线地心距离逐渐增大,且其分界线的昏侧地心距离要大于晨侧的地心距离.模拟结果还显示随着Kp指数的增强,等离子体片中不同能量的质子分界线都向地球移动.但在低能端和高能端,质子分界线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在低能端,随着Kp指数的增大,质子内边界形状基本保持不变.但在高能端,随着Kp指数的增大,质子内边界形状也将发生变化.在E=20 keV,Kp=6和E=10 keV,Kp=3两种情况,质子分界线甚至出现了两个分离的区域,一个是环绕地球的封闭轨道区域,一个是晨侧孤立的锥型区域.等离子体片能量为E的质子的内边界就是具有不同磁矩的Alfven层上能量为E的点的连线.TC-1热离子谱仪对等离子体片离子内边界的观测显示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符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片离子分界线 (U B)空间 KP指数 Alfven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微放电等离子体特性参数计算及介质片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星宇 陆晨 熊紫兰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7256-7265,共10页
表面微放电(SMD)在不同的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深入理解其放电特性及介质片性质的影响,基于放电物理过程及SMD特有的放电结构,建立了等效电路模型,并联立Boltzmann方程求解器求解电子连续性方程,得到气隙电压、等离子体电阻... 表面微放电(SMD)在不同的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深入理解其放电特性及介质片性质的影响,基于放电物理过程及SMD特有的放电结构,建立了等效电路模型,并联立Boltzmann方程求解器求解电子连续性方程,得到气隙电压、等离子体电阻及电子密度等特性参数。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类不同厚度的介质片,功率相同时的放电面积及各特性参数一致,对于不同种类的介质片,介电常数较大的介质片下SMD的放电功率、气隙电压、等离子体电阻及电子密度随外加电压的变化率较大。在电压相似的情况下,相同厚度下介电常数较大的介质片放电功率及气隙电压更大,等离子体电阻更小。最后通过比较计算功率和测量功率,验证了模型及仿真计算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微放电 介质 气隙电压 等离子体电阻 放电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碳氟等离子体处理的表面动力学的研究(Ⅱ)──Wilhelmy吊片法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亮 项炜 +1 位作者 陈晓东 王建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89-292,共4页
通过Wilhelmy吊片法研究了CF4/CH4混合气体等离子体处理的PET浸水表面的动态行为.结果表明,处理后的PET浸水后表面增水性下降,这是由于表面含氟基团向体相的高速翻转及含氟链段向体相缓慢迁移的缘故.
关键词 表面改性 Wilhelmy吊 PET 动力学 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片离子与太阳风及地磁条件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郑玲 傅绥燕 +2 位作者 王永福 何建森 杨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931-2942,共12页
本文根据搭载于Cluster卫星的CIS/CODIF和RAPID仪器的观测数据,统计研究了等离子体片中的H^+、O^+离子在磁暴期间的时间变化特性,及其对太阳风条件的响应.观测结果表明:(1)磁暴开始前,O^+离子(0~40 keV)数密度保持在较低水平.随着磁暴... 本文根据搭载于Cluster卫星的CIS/CODIF和RAPID仪器的观测数据,统计研究了等离子体片中的H^+、O^+离子在磁暴期间的时间变化特性,及其对太阳风条件的响应.观测结果表明:(1)磁暴开始前,O^+离子(0~40 keV)数密度保持在较低水平.随着磁暴的发展,O^+数密度缓慢上升,其峰值出现在Dst极小值附近;H^+离子(0~40 keV)数密度在磁暴开始之前的较短时间迅速增加并达到峰值,在磁暴开始之后迅速降低,并在整个主相和恢复相期间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更高能量的离子则在磁暴开始后迅速增多,并在低能O^+离子达到峰值之前达到峰值.因此我们推测磁暴初期从等离子体片注入环电流的主要是H^+离子,主相后期O^+离子可能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2)在地磁活动时期,太阳风密度和动压强与等离子体片中的H^+、O^+数密度存在一定相关性.等离子体片中的H^+离子对北向IMF B_z较为敏感,而IMF B_z南向条件下更有利于太阳风参数对等离子体片中O^+数密度的影响.在地磁活动平静期,太阳风条件对等离子体片中的离子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离子 磁暴 太阳风参数 行星际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尾等离子体片中周期性高速流相伴随磁场超低频波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志强 曹晋滨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1-236,共6页
本文利用Cluster卫星2004年11月8日的观测数据,分析了磁尾等离子体片中与地向周期性高速离子流相伴随的ULF波.结果显示周期性高速流的速度波动与磁场和温度中的ULF波同时出现、同时增强、同时消失,而且波动的频率都集中在60~70 mHz.这... 本文利用Cluster卫星2004年11月8日的观测数据,分析了磁尾等离子体片中与地向周期性高速离子流相伴随的ULF波.结果显示周期性高速流的速度波动与磁场和温度中的ULF波同时出现、同时增强、同时消失,而且波动的频率都集中在60~70 mHz.这说明磁场和温度ULF波与周期性高速流密切相关,周期性高速流是ULF波产生的来源.高速流波动的相位与磁场波动的相位大致反相关,与热离子温度波动的相位正相关,同时磁场波动与热离子温度波动呈相位反相关的特性.最小方差法分析的结果显示虽然波传播方向有地向分量,但其主要传播方向是向等离子体片中心传播,并与周期性高速流速度方向垂直.以上观测说明是高速流的周期性变化产生了磁场在Pil频率范围内的ULF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性高速流 ULF波 Pil 磁尾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u复合多层膜电爆炸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特性及飞片推动性能 被引量:4
6
作者 杨爽 孙秀娟 +1 位作者 王万军 付秋菠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56-464,I0004,共10页
为探索复合多层膜爆炸箔电爆炸的作用机理,开展了Ni/Cu复合多层膜爆炸箔性能研究。采用电化学沉积方法制备了相同厚度的Ni/Cu复合多层膜(调制周期分别为200nm/300nm和300nm/400nm)及纯Cu、Ni金属膜,通过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特性测试分析,... 为探索复合多层膜爆炸箔电爆炸的作用机理,开展了Ni/Cu复合多层膜爆炸箔性能研究。采用电化学沉积方法制备了相同厚度的Ni/Cu复合多层膜(调制周期分别为200nm/300nm和300nm/400nm)及纯Cu、Ni金属膜,通过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特性测试分析,计算获得了不同放电电流条件下不同结构的Ni/Cu复合多层膜、纯Cu、Ni金属膜电爆炸等离子体电子温度。通过匹配加速膛、飞片进行了爆炸箔推动飞片的PDV速度测试和分析,获得了不同放电电流条件下Ni/Cu复合多层膜、纯Cu、Ni金属膜爆炸箔推动飞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电流为2.5kA时,(Ni200Cu300)8和(Ni300Cu400)5Ni300电爆炸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强度以及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均高于纯Cu和纯Ni,说明Ni/Cu复合材料在相同条件下电爆炸储能密度更高;在电流为2.5kA时,Ni/Cu复合材料中的Ni开始对等离子体推动飞片起促进作用,(Ni200Cu300)8和(Ni300Cu400)5Ni300爆炸箔推动飞片的加速时间更长,最终速度均高于纯Cu爆炸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u复合多层膜 电爆炸等离子体 发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1和Geotail对亚暴过程中近地等离子体片磁扰动的联合观测 被引量:3
7
作者 段素平 刘振兴 +2 位作者 路立 Zhang T L Reme H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7-595,共9页
以2004年9月28日02:53:20UT的亚暴为例,通过TC-1在磁尾约12 5R_e和Geotail卫星在近地磁尾等离子体片约8~9 R_e的联合观测,研究亚暴触发过程中近地磁尾等离子体片中等离子体波动特征.结果表明,业暴触发区是近地磁尾中心等离子体片中较... 以2004年9月28日02:53:20UT的亚暴为例,通过TC-1在磁尾约12 5R_e和Geotail卫星在近地磁尾等离子体片约8~9 R_e的联合观测,研究亚暴触发过程中近地磁尾等离子体片中等离子体波动特征.结果表明,业暴触发区是近地磁尾中心等离子体片中较小的一个区域,在亚暴触发区中低混杂不稳定性在近地磁尾等离子体片中存在,准垂直传播的低混杂波发生在亚暴触发过程中、而亚暴触发过程中近地磁尾等离子体片外边界区内的磁场偶极化信号和扰动都非常微弱.在亚暴触发和亚暴嘭胀相过程中出现了多次具有不同持征的磁场偶极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亚暴 磁场偶极化 磁场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等离子体片中磁泡对地面磁场的扰动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出新 蔡霞 +1 位作者 张建辉 肖永登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7-211,共5页
观测到的爆发流 (BustyBulkFlows ,简称为BBFs)有很多主要特征都可以用磁泡图像描述 .磁泡模型认为电离层中绝大部分电势降落都发生在磁泡中 ,据此可以估算它周围的霍尔电流及其在地面引起的地磁扰动 .将本文结果与SMA(ScandinavianMagn... 观测到的爆发流 (BustyBulkFlows ,简称为BBFs)有很多主要特征都可以用磁泡图像描述 .磁泡模型认为电离层中绝大部分电势降落都发生在磁泡中 ,据此可以估算它周围的霍尔电流及其在地面引起的地磁扰动 .将本文结果与SMA(ScandinavianMagnetometerArray)雷达阵列观测的BBFs的特征进行比较之后 ,发现二者符合得很好 .这表明BBFs与磁泡在引起地面磁场扰动上的表征是一样的 ,暗示BBFs很可能就是磁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流 磁泡模型 霍尔电流 地磁扰动 地球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压对大面积等离子体片电子密度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夏俊明 孙海龙 +5 位作者 霍文青 徐跃民 孙越强 白伟华 柳聪亮 孟祥广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10-215,共6页
利用脉冲磁约束线形空心阴极放电装置,在15mT磁场约束下,产生了持续时间为200μs、峰值放电电流为3A、面积为60cm×60cm的大面积等离子体片。采用快帧法和旋转空心阴极法,在90~210Pa内,利用朗缪尔探针首次获得了不同气压的等离子体... 利用脉冲磁约束线形空心阴极放电装置,在15mT磁场约束下,产生了持续时间为200μs、峰值放电电流为3A、面积为60cm×60cm的大面积等离子体片。采用快帧法和旋转空心阴极法,在90~210Pa内,利用朗缪尔探针首次获得了不同气压的等离子体片的厚度向电子密度分布及其演化构成的二维分布图;研究了在同等峰值放电电流条件下,等离子体片达到最大厚度向峰值电子密度时,气压对所需放电时间、最大厚度向峰值电子密度及电子密度半高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峰值放电电流条件下,等离子体片达到最大厚度向峰值电子密度的时间随气压的降低而减小;气压越低,最大厚度向峰值电子密度越大,电子密度半高宽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形空心阴极 大面积等离子体 电子密度分布 快帧 电子密度半高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扰动和磁静时近地等离子体片中脉冲电场的分布 被引量:1
10
作者 涂剑南 万卫星 +1 位作者 宁百齐 濮祖荫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16,共8页
Geotail卫星的电场数据被用于分析近地磁尾等离子体片中电场在磁扰动(Dst<-25nT)和磁静时(Dst>-25 nT的统计分布.结果表明,伴随着地向高速离子流,在X>-16Re以内区域出现强电场(高达 5—8 m... Geotail卫星的电场数据被用于分析近地磁尾等离子体片中电场在磁扰动(Dst<-25nT)和磁静时(Dst>-25 nT的统计分布.结果表明,伴随着地向高速离子流,在X>-16Re以内区域出现强电场(高达 5—8 mV/m).磁扰动期间强电场的幅值较磁静时大,并且出现在更靠近地球的位置.较强和较靠近地球的强电场与磁扰动时更薄的等离子体片和更接近地球的等离子体片内边界相联系.观测结果意味着磁扰动期间的亚暴可能更有效地将高能粒子注射到环电流中.这对磁暴和亚暴的关系问题的解决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扰动 近地等离子体 脉冲电场 高速离子 磁暴 亚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片边界层电磁不稳定性引起的波-粒输运 被引量:3
11
作者 曹晋滨 周国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07-715,共9页
采用二级理论研究了在等离子体片边界层电磁不稳定性引起的波—粒输运.结果表明,束流离子被热化和各向同性化,离子最大加热率峰值与电磁不稳定性最大增长率峰值出现在大致相同的方向上.被热化和各向同性化的束流离子可能是等离子体... 采用二级理论研究了在等离子体片边界层电磁不稳定性引起的波—粒输运.结果表明,束流离子被热化和各向同性化,离子最大加热率峰值与电磁不稳定性最大增长率峰值出现在大致相同的方向上.被热化和各向同性化的束流离子可能是等离子体片中心区热离子的来源.这些结果对于理解等离子体片边界层的输运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稳定性 波-粒输运 电磁 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S流场重构方法研究磁尾等离子体片涡流 被引量:6
12
作者 田安民 宗秋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675-1684,共10页
2000年9月30日Geotail卫星分别于1 7:54:36~18:09:00UT和18:59:00~19:30:00UT在磁尾晨侧等离子体片内(n≈0.4 cm^(-3) ,T≈6 keV)观测到等离子体涡流事件.本文采用Grad-Shafranov(GS)流场重构技术再现了这些涡流的二维速度场、离子数... 2000年9月30日Geotail卫星分别于1 7:54:36~18:09:00UT和18:59:00~19:30:00UT在磁尾晨侧等离子体片内(n≈0.4 cm^(-3) ,T≈6 keV)观测到等离子体涡流事件.本文采用Grad-Shafranov(GS)流场重构技术再现了这些涡流的二维速度场、离子数密度和离子温度的分布图像.结果显示:从地心太阳磁层坐标系(GSM)赤道面上面看,涡流的尺度约为5000 km×1400 km,朝地球的运动速度约为15~25 km/s.所有5个涡流的旋转方向都为顺时针方向,旋转周期约为6~11 min.相邻涡流的相互作用导致它们之间的磁场强度增强.考察观测数据发现,涡流内不仅包含等离子体片热等离子体成分,也包含较大通量的类似源自磁鞘的冷等离子体成分(T<1 keV).这与观测到涡流等离子体的平均温度(T≈4 keV)较磁尾等离子体片等离子体的典型温度(T≈6 keV)明显偏低的事实是一致的.不仅如此,离子数密度和温度在结构内的分布也不均匀,数密度在涡流内部偏离中心的位置比较低而在每个涡流的边缘位置比较高,温度的分布大体上与密度相反.分析认为观测到的磁尾等离子体涡流事件可能由发生在低纬边界层的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引起,涡流结构内的冷等离子体可能来自磁层顶外部的磁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流场重构方法 等离子体涡流 K—H不稳定性 低纬边界层(LLB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尾等离子体片区氧离子丰度对离子剪切流的开尔文-赫姆霍茨不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路立 刘振兴 +1 位作者 李中元 曹晋滨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7,共7页
考虑等离子体片区存在源于电离层的氧离子,研究了离子剪切流在低频表面波扰动情况下的开尔文-赫姆霍茨(K-H)不稳定性.在氧离子流与质子流具有近似相同的宏观流速假定下,采用磁流体力学(MHD)近似,并且考虑在磁场方程中保留速度场涡量项,... 考虑等离子体片区存在源于电离层的氧离子,研究了离子剪切流在低频表面波扰动情况下的开尔文-赫姆霍茨(K-H)不稳定性.在氧离子流与质子流具有近似相同的宏观流速假定下,采用磁流体力学(MHD)近似,并且考虑在磁场方程中保留速度场涡量项,推导出沿磁场方向传播的表面波线性扰动的色散关系.在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区,发现随着氧离子相对丰度的增加,产生K-H不稳定性的最大临界扰动波长可增大到20RE(地球半径).对于给定的氧离子丰度,临界剪切相对扰动波长的变化存在一个最小值.氧离子丰度越高,最小临界剪切值越小,对应的扰动波长(称最不稳定波长)也越长.高氧离子丰度的不稳定性增长率随速度剪切增加而增加,快于低氧离子丰度.不稳定性增长率随速度剪切增加的最大饱和值接近对应的离子回旋频率.在地磁活动期间,由等离子体片中氧离子丰度增加而增大的沿磁场传播的表面波不稳定性对于理解低频磁脉动事件和磁层亚暴过程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边界层 离子丰度 临界剪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内静电离子束流-密度漂移不稳定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国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628-635,共8页
本文研究了地球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内由离子束流和等离子体密度梯度联合作用产生的静电不稳定性.模型等离子体由向尾流动的冷离子束流、向地球流动的暖离子束流和背景暖电子组成,等离子体密度是非均匀的,等离子体β(热压强与磁压强之... 本文研究了地球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内由离子束流和等离子体密度梯度联合作用产生的静电不稳定性.模型等离子体由向尾流动的冷离子束流、向地球流动的暖离子束流和背景暖电子组成,等离子体密度是非均匀的,等离子体β(热压强与磁压强之比值)很小,电子等离子体频率与电子退旋频率之比。ω_e/Ω_e>>1.结果表明,斜传播的静电快、慢离子束流-密度漂移模能够被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边界层 静电离子束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面积等离子体片分层现象的实验研究
15
作者 夏俊明 孙越强 +4 位作者 霍文青 孙海龙 白伟华 柳聪亮 孟祥广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0-185,共6页
为了研究大面积等离子体片的分层特性,利用脉冲磁约束线形空心阴极放电装置,在150 Pa氦气中产生了持续时间为200μs、面积为60 cm×60 cm的大面积等离子体片。采用快帧法和旋转空心阴极法利用郎缪尔探针首次获得了等离子体片分层时... 为了研究大面积等离子体片的分层特性,利用脉冲磁约束线形空心阴极放电装置,在150 Pa氦气中产生了持续时间为200μs、面积为60 cm×60 cm的大面积等离子体片。采用快帧法和旋转空心阴极法利用郎缪尔探针首次获得了等离子体片分层时厚度方向电子密度分布及其演化构成的二维分布图;基于获得的二维分布图,研究了分层等离子体片厚度方向电子密度的分布特征与磁场强度和放电电流的关系。实验发现,等离子体片分层时厚度方向电子密度呈现双峰曲线分布特征;当放电电流为2 A,磁场强度为1.5×10^(-2),2.25×10^(-2),3×10^(-2)T时,双峰间距分别为0,3.2,8.4 mm;当磁场为3×10^(-2)T,电流为1,2,3,4 A时,双峰间距分别为8.6,8.2,6.8,5 mm。结果表明:分层等离子体密度峰值间距随着磁场的增强和放电电流的降低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形空心阴极 大面积等离子体 电子密度分布 快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片边界层中静电不稳定性产生的波-粒动量交换率
16
作者 周国成 朱连芳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74-179,共6页
本文介绍了非均匀等离子体片外边缘离子束流-密度梯度漂移不稳定性的二级理论 。二级动量交换率的计算表明,模型等离子体中冷、暖束流离子的场向动量以及暖束流离子的横向动量可以被静电波来减小。这些波是由离子束流-密度梯度漂移不稳... 本文介绍了非均匀等离子体片外边缘离子束流-密度梯度漂移不稳定性的二级理论 。二级动量交换率的计算表明,模型等离子体中冷、暖束流离子的场向动量以及暖束流离子的横向动量可以被静电波来减小。这些波是由离子束流-密度梯度漂移不稳定性产生的。这些结果对于理解等离子体片外边缘等离子体的各向同性化和热化是很有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边界层 动量变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场向电流与行星际磁场时钟角的关系
17
作者 程征伟 史建魁 刘振兴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272-2275,共4页
根据ClusterII卫星的探测数据,对1 839个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场向电流事件与行星际磁场(IMF)时钟角Φ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场向电流的发生率明显受到IMF时钟角的调控:当0°<|Ф|<90°,场向电... 根据ClusterII卫星的探测数据,对1 839个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场向电流事件与行星际磁场(IMF)时钟角Φ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场向电流的发生率明显受到IMF时钟角的调控:当0°<|Ф|<90°,场向电流发生率随IMF时钟角的变化曲线为一"V"型结构。当90°<Ф<180°时场向电流发生率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当-180°<Ф<-90°时,场向电流的发生率先减小后增大,其拐点在Ф=-130°附近。这说明场向电流不仅受行星际Bz的影响,也受行星际磁场By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向电流 等离子体边界层 IMF时钟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尾多元等离子体片振荡与磁脉动的模拟
18
作者 路立 刘振兴 曹晋滨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3年第1期90-91,共2页
在磁尾近赤道等离子体片区经常可以观测到可压Pc5脉动波[1].一般认为这种脉动波是由磁镜不稳定性产生的.Vaivds,et al.[2]提出观测卫星相对磁镜结构的晃动可能是该脉动波的成因.
关键词 磁尾多元等离子体 振荡 磁脉动 磁能 内能 动能 计算机模拟 磁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等离子体喷涂的单片层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大川 赵华玉 +1 位作者 钟兴华 陶顺衍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71-580,共10页
大气等离子体喷涂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涂层制备工艺。作为所制备涂层的结构基元,单片层的形貌特征及堆叠行为决定了涂层的微结构,对涂层性能产生显著影响。本文较为系统地综述了与熔滴自身理化状态相关的主体因素、与沉积涂层的衬底相关的... 大气等离子体喷涂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涂层制备工艺。作为所制备涂层的结构基元,单片层的形貌特征及堆叠行为决定了涂层的微结构,对涂层性能产生显著影响。本文较为系统地综述了与熔滴自身理化状态相关的主体因素、与沉积涂层的衬底相关的客体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对单片层形成过程的影响,着重分析了粉体尺寸、衬底预热过程等产生的多种不同影响及其之间的关联性,并通过对所述文献涉及实验方法各自特点的比较,提出未来的实验和模拟研究或都将向着与真实生产条件更加接近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等离子体喷涂 热障涂层 熔滴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磁尾等离子体片磁洞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建坤 葛亚松 +2 位作者 张铁龙 王国强 LYU Hao-Yu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73-878,共6页
本文利用THEMIS卫星的磁场数据和等离子体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地球磁尾等离子体片区域线性磁洞的发生率、时空尺度、分布特征、和发生率与地磁AE指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磁尾等离子体片区域的磁洞的时间尺度为几秒到几十秒,空间尺度小... 本文利用THEMIS卫星的磁场数据和等离子体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地球磁尾等离子体片区域线性磁洞的发生率、时空尺度、分布特征、和发生率与地磁AE指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磁尾等离子体片区域的磁洞的时间尺度为几秒到几十秒,空间尺度小于当地的质子回旋半径.通过磁洞在空间的位置分布和卫星数据在空间的数据采样分布的对比,我们发现线性磁洞在等离子体片内经常发生,然而在磁尾等离子体片中的发生率要小于太阳风中磁洞的发生率.本文最后统计分析了磁洞发生和AE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磁洞可能与地磁活动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洞 磁尾等离子体 THEMIS卫星 AE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