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硅等离子体注入的纯镁电化学腐蚀性能的研究
1
作者 许瑞珍 杨雄波 +1 位作者 樊帅伟 杨种田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98-101,共4页
优越的力学性能,理想的生物相容性和独特的降解特性使镁及其合金成为革命性的金属生物材料,但耐蚀性差限制了其应用潜力的发挥,为此提高其耐腐蚀性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等离子体注入是既有效又方便的表面改性技术.本文对纯镁进行硅等离... 优越的力学性能,理想的生物相容性和独特的降解特性使镁及其合金成为革命性的金属生物材料,但耐蚀性差限制了其应用潜力的发挥,为此提高其耐腐蚀性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等离子体注入是既有效又方便的表面改性技术.本文对纯镁进行硅等离子体注入表面改性,通过光电子能谱检测硅元素注入深度和化合价态,并使用动电位极化测试和交流阻抗谱评价处理前后样品在模拟体液中的腐蚀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经硅等离子体注入的纯镁表面形成一层由二氧化硅和氧化镁组成的复合氧化膜.在电化学测试中,处理后的样品呈现较高的腐蚀电位和较低的腐蚀电流,容抗环明显增大.这些结论均表明硅注入后在纯镁表面形成的复合氧化膜减缓了腐蚀速率,提高了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注入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脉冲磁控放电等离子体注入与沉积CrN薄膜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吴忠振 田修波 +2 位作者 王泽明 巩春志 杨士勤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9-464,共6页
采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放电等离子体离子注入与沉积的方法在不锈钢基体上制备了高膜基结合力的CrN硬质薄膜,并研究了不同的Ar/N流量比对薄膜形貌、结构及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对其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制备的... 采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放电等离子体离子注入与沉积的方法在不锈钢基体上制备了高膜基结合力的CrN硬质薄膜,并研究了不同的Ar/N流量比对薄膜形貌、结构及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对其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制备的薄膜表面光滑、致密,相结构单一,主要是CrN(200)相。对薄膜的结合力、硬度、弹性模量、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的测试分析表明:薄膜与基体之间有很好的结合力,临界载荷最高可达68 N,同时硬度、弹性模量、耐磨性及耐腐蚀性都有很大提高,其中硬度最高达到23.6 GPa,是基体硬度的4.7倍,摩擦系数为0.5左右,且磨痕较窄、较浅,腐蚀电位最高提高0.32 V,腐蚀电流下降12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脉冲磁控放电 等离子体离子注入与沉积 氮化铬 微观结构 表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极形状对矩形管内壁等离子体注入剂量分布的影响
3
作者 蔡明哲 马英鹤 +1 位作者 巩春志 田修波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5-182,共8页
矩形管由于自身形状的原因会造成等离子体注入的不均匀性,给内表面改性带来困难。本文基于particle-in-cell(PIC)模型采用Matlab软件对矩形管内壁等离子体离子注入进行数值仿真,主要考察了内电极形状(圆电极、三角电极、矩形电极)对管... 矩形管由于自身形状的原因会造成等离子体注入的不均匀性,给内表面改性带来困难。本文基于particle-in-cell(PIC)模型采用Matlab软件对矩形管内壁等离子体离子注入进行数值仿真,主要考察了内电极形状(圆电极、三角电极、矩形电极)对管筒内壁注入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心圆电极、三角电极诱导的离子注入剂量呈现"M"型分布,象形矩形电极会导致长短边离子注入剂量密度产生较大差异,小尺寸矩形电极和半圆矩形组合电极会诱导离子注入剂量分布产生三个峰值和两个谷值。对不同电极注入剂量进行统计,长短边整体注入剂量均匀性最高的是小尺寸矩形电极,局部注入剂量均匀性最高的是矩形半圆组合电极。通过比较不同形状内电极离子注入过程和结果得到适用于一般形状电极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注入 PIC仿真 MATLAB软件 矩形管 剂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纯铁等离子体注入与氮化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畅子 冷永祥 +4 位作者 孙鸿 朱生发 白彬 张鹏程 黄楠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7-71,共5页
采用低电压高频率脉冲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氮化技术在工业纯铁上进行氮离子注入及氮化强化处理,研究了不同脉冲宽度下,工业纯铁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氮化处理的结构及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谱(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 采用低电压高频率脉冲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氮化技术在工业纯铁上进行氮离子注入及氮化强化处理,研究了不同脉冲宽度下,工业纯铁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氮化处理的结构及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谱(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微硬度、销-盘磨损实验,研究了工业纯铁氮离子注入及氮化后的结构、断面组织、表面元素含量、显微硬度、摩擦磨损性能;通过电化学极化方法在0.9%NaCl溶液研究了改性层的耐腐蚀性。研究结果表明:氮等离子注入及氮化后能显著提高纯铁表面的显微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且表面形成结构为Fe3N和Fe4N的针状组织,针状组织是提高纯铁性能的关键因素;高脉冲宽度下进行等离子注入及氮化有利于提高纯铁表面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纯铁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 脉冲宽度 摩擦磨损性能 耐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对高功率脉冲磁控放电等离子体注入与沉积氧化钒薄膜的影响
5
作者 李春伟 巩春志 +4 位作者 吴忠振 刘天伟 秦建伟 田修波 杨士勤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922-1926,共5页
利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放电等离子体注入与沉积技术制备了氧化钒薄膜,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仪、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化学分析仪研究了不同高压幅值对氧化钒薄膜的相结构、表面形貌、截面形貌以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 利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放电等离子体注入与沉积技术制备了氧化钒薄膜,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仪、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化学分析仪研究了不同高压幅值对氧化钒薄膜的相结构、表面形貌、截面形貌以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氧化钒薄膜以VO2(-211)相为主,还含有少量的VO2(111)、VO(220)、VO(222)相。不同高压下氧化钒薄膜表面致密、平整,其表面粗糙度仅为几个纳米,显示出良好的表面质量。氧化钒薄膜表现出典型致密的柱状晶生长形貌,且随着高压增加,氧化钒薄膜膜层厚度有所下降。氧化钒薄膜耐腐蚀性能较纯铝基体有较大提高,腐蚀电位提高0.093V,腐蚀电流下降1~2个数量级;当高压为-15kV时,氧化钒薄膜腐蚀电位最高,腐蚀电流最低,表现出最佳的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脉冲磁控放电 等离子体离子注入与沉积 氧化钒薄膜 高压 耐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等离子体注入对PET亲水性及抗菌性能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郭芳威 田修波 杨士勤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0-825,共6页
利用氧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技术对聚合物材料(PET)进行表面改性后接枝有机抗菌剂赋予PET薄膜抗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PET薄膜表面接枝上的抗菌剂在改性表面呈针状分布.经氧等离子体处理后的PET薄膜表面水接触角从78°降低到33°... 利用氧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技术对聚合物材料(PET)进行表面改性后接枝有机抗菌剂赋予PET薄膜抗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PET薄膜表面接枝上的抗菌剂在改性表面呈针状分布.经氧等离子体处理后的PET薄膜表面水接触角从78°降低到33°.红外光谱显示PET薄膜表面的分子结构被破坏,苯环的对位氢发生取代反应,分子链中形成了C-O亲水基团.氧等离子体的注入时间和注入电压均对抗菌持久性有重要的影响,较高的注入电压能够使PET薄膜表面获得较深的改性层,利于改性表面亲水性的保持.注入时间超过10min,电压超过-10kV的样品在空气中放置40天后的抗菌率仍能达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 聚酯薄膜 接枝 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轴零件直流等离子体离子注入轨迹数值仿真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蔡明哲 张春雨 +1 位作者 巩春志 田修波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3-448,共6页
直流等离子体离子注入是一种新的离子注入手段。本文基于particle-in-cell模型使用MATLAB软件对长轴零件直流等离子体离子注入进行数值仿真研究,主要考察工件到等离子体边界栅网距离、工件半径、工件电势以及离子种类对于离子注入范围... 直流等离子体离子注入是一种新的离子注入手段。本文基于particle-in-cell模型使用MATLAB软件对长轴零件直流等离子体离子注入进行数值仿真研究,主要考察工件到等离子体边界栅网距离、工件半径、工件电势以及离子种类对于离子注入范围和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件到栅网的距离对注入结果的影响较大,距离增加导致离子注入相对范围缩小,注入倾斜角度减小。工件尺寸也会影响注入结果,当工件半径较小时,离子注入相对范围较大,注入角度波动也较大;也讨论了离子种类、工件电压不会对离子运动轨迹、注入位置和注入角度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等离子体注入 Particle-in-cell模型 MATLAB软件 长轴 离子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浸没N+注入对豌豆胚芽细胞的诱变效应 被引量:17
8
作者 杜兰芳 顾志良 +3 位作者 钟华 董英 吴美萍 潘重光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98-400,共3页
报道了等离子体浸没N+ 注入豌豆种子后 ,引起M1 胚芽细胞畸变效应。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此种方法能抑制纺锤体形成 ,诱发胚芽细胞核畸变和染色体畸变。提出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可以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诱变育种方法。
关键词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 豌豆 诱变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及表面强化工艺的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汤宝寅 王松雁 +5 位作者 刘爱国 曾照明 田修波 王小峰 王浪平 PaulKChu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1999年第S1期181-185,192,共6页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 (PIII)消除了传统束线离子注入 (IBII)固有的视线限制 ,是一种更适合于处理复杂形状工件的手段 .近十年来 ,PIII及其工业应用在国内外得到了迅速发展 .然而 ,随着PIII的研究与开发的深入 ,发现仍有若干重要的物理...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 (PIII)消除了传统束线离子注入 (IBII)固有的视线限制 ,是一种更适合于处理复杂形状工件的手段 .近十年来 ,PIII及其工业应用在国内外得到了迅速发展 .然而 ,随着PIII的研究与开发的深入 ,发现仍有若干重要的物理与技术问题 ,诸如浅的注入层、离子注入不均匀性、气体 (氮 )等离子体的有限应用范围等等 ,阻碍了PIII工业应用的发展 .目前 ,这些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我实验室近年来在注入过程鞘层动力学的计算机理论模拟、离子注入剂量不均匀性改善、圆筒内表面注入研究、新型长射程阴极弧金属等离子体源研制、气体及金属等离子体的综合性表面改性工艺研究、以及低能高温PIII新工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工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硅表面等离子体基离子注入碳纳米薄膜的摩擦学特性 被引量:32
10
作者 廖家轩 刘维民 +2 位作者 徐洮 严洁 薛群基 《摩擦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用等离子体基离子注入(PBII)技术在单晶硅表面制备了碳纳米薄膜,考察了薄膜在不同载荷及速度下同Si3N4球对摩时的摩擦学性能,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磨痕表面形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碳纳米薄膜光滑致密,为高硬度富弹性的... 用等离子体基离子注入(PBII)技术在单晶硅表面制备了碳纳米薄膜,考察了薄膜在不同载荷及速度下同Si3N4球对摩时的摩擦学性能,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磨痕表面形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碳纳米薄膜光滑致密,为高硬度富弹性的类金刚石碳(DLC)膜,薄膜通过C-Si键合作用而同硅片表面形成牢固结合,且成分及结构呈现某种梯度变化特征,单晶硅经改性后摩擦学性能大幅度改善:在低载荷(0.5N)下其耐磨寿命达3h以上,摩擦系数处于0.10~0.30之间,磨痕不明显;在高载荷(4N)下其耐磨寿命及摩擦系数(0.03~0.20之间)均明显降低.这是由于较高载荷或滑动速度导致DLC薄膜石墨化加剧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硅 等离子体离子注入(PBII) 碳纳米薄膜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Cr18轴承钢表面不同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强化处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洪喜 汤宝寅 +3 位作者 王小峰 王浪平 于永澔 孙韬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7-171,共5页
采用不同的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 (PIII)工艺在 9Cr18轴承钢表面进行了气体、金属、金属加气体的离子注入和碳化钛 (TiC)、类金刚石 (DLC)薄膜的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 (PIIID)。对处理后的试样进行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X射... 采用不同的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 (PIII)工艺在 9Cr18轴承钢表面进行了气体、金属、金属加气体的离子注入和碳化钛 (TiC)、类金刚石 (DLC)薄膜的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 (PIIID)。对处理后的试样进行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X射线衍射 (XRD)、俄歇电子能谱 (AES)和拉曼光谱 (Raman)分析 ;测试了处理前后试样的显微硬度、磨痕宽度和摩擦系数。结果表明 :处理后试样表面均形成了不同的改性层 ,且改性层中化学组成和各元素的浓度 深度分布随处理工艺的不同而变化 ;处理后试样的显微硬度都有较大提高 ,最大增幅达 77.7% ;表面摩擦系数由 0 .8下降到0 .16 ;磨痕宽度减少了 2 3倍 ;与PIII工艺相比 ,相同参数下 ,PIIID处理后的试样表面综合性能更加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PⅢ)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PⅢD) 9Cr18轴承钢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模内腔等离子体离子注入数值仿真——(Ⅱ)工作气压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汪志健 王蓬 +3 位作者 巩春志 杨士勤 田修波 Ricky Fu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8-613,共6页
模具表面改性对提高模具使用寿命和生产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二维Particle-in-cell/Monte Carlo colli-sion模型对不同气压下等离子体离子注入处理凹模型腔内表面的鞘层动力学进行研究。考察了气压变化对电势分布、离子运动... 模具表面改性对提高模具使用寿命和生产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二维Particle-in-cell/Monte Carlo colli-sion模型对不同气压下等离子体离子注入处理凹模型腔内表面的鞘层动力学进行研究。考察了气压变化对电势分布、离子运动状态及凹模型腔内表面离子注入剂量、能量和角度分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气压的上升,凹模周围的鞘层厚度变薄;随气压上升,凹模型腔底部和顶部端面离子注入剂量和平均注入能量下降,在型腔侧壁上,离子注入剂量和平均注入能量先上升后下降。注入到型腔侧壁和凹模顶部端面上的离子平均注入角度随气压上升而趋向于垂直入射,型腔底部平均注入角度随气压上升略有增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引入一定的碰撞(变化气压)来改善剂量和能量的均匀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离子注入 粒子模拟 气压 均匀性 注入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模内腔等离子体离子注入数值仿真—(Ⅰ)脉冲宽度效应 被引量:4
13
作者 汪志健 田修波 +3 位作者 王蓬 巩春志 杨士勤 Ricky Fu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3-598,共6页
模具表面改性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采用二维Particle-in-cell/Monte Carlo Collision模型对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处理凹模型腔内表面的鞘层动力学及均匀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电压脉宽对鞘层中电势分布、离子的运动状态以及型腔内表面... 模具表面改性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采用二维Particle-in-cell/Monte Carlo Collision模型对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处理凹模型腔内表面的鞘层动力学及均匀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电压脉宽对鞘层中电势分布、离子的运动状态以及型腔内表面离子注入剂量、能量和角度的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压脉宽的增加,凹模型腔内表面的注入剂量不均匀性增加,同时注入到内表面的高能离子数目也增加。脉冲宽度变化对注入角度影响不大,离子以接近垂直的入射角度注入到型腔底部,而在侧壁上离子注入角度接近45°。当脉冲宽度较大时,发现少部分注入到侧壁上的离子以一定角度从下往上注入到样品表面,这是由于碰撞效应造成的。从能量和剂量的角度,存在一个合适的脉冲宽度,过大的脉宽会引起剂量不均匀性增加,同时离子注入能量也会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离子注入 粒子模拟 脉冲宽 度均匀性 注入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的二维元胞粒子法计算机模拟与剂量分布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吴志玮 丁可 +2 位作者 顾昌鑫 孙琦 单莉英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3-307,共5页
采用二维元胞粒子模型(PIC),模拟了一个完整脉冲时段内,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平板靶的过程。重点研究了等离子体鞘层的时空演化规律,以及入射离子流密度、入射离子角度与能量的分布,由此得到了注入离子剂量在靶表面的分布。模型结果表明... 采用二维元胞粒子模型(PIC),模拟了一个完整脉冲时段内,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平板靶的过程。重点研究了等离子体鞘层的时空演化规律,以及入射离子流密度、入射离子角度与能量的分布,由此得到了注入离子剂量在靶表面的分布。模型结果表明:等离子体鞘层的扩展先快后慢,且形状由椭圆柱形向圆柱形演化,对靶的保形性逐渐变差;注入离子剂量在靶表面的分布不均匀,在边角附近出现峰值;同时,在得到的入射离子信息基础上,对注入离子在改性层中的浓度深度分布研究表明,在靶的不同位置注入的离子在改性层中的浓度深度分布有显著差别,在靶边角处,注入离子的保留剂量很低,投影射程浅,浓度深度分布展宽较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 二维元胞粒子模拟 平面靶 剂量分布 浓度深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心处有附加电极的半圆形容器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过程中鞘层的时空演化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成森 李晓红 +1 位作者 王德真 刘天伟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15-419,共5页
本文利用两维流体模型研究了半圆形容器在放置共心零电位附加电极情况下,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的离子鞘层时空演化动力学过程。考察了鞘层内随时间变化的电势分布和离子密度分布,计算了容器内外表面的离子束流密度分布和注入剂量分布随时... 本文利用两维流体模型研究了半圆形容器在放置共心零电位附加电极情况下,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的离子鞘层时空演化动力学过程。考察了鞘层内随时间变化的电势分布和离子密度分布,计算了容器内外表面的离子束流密度分布和注入剂量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容器内表面附近鞘层扩展到附加电极后,其中的离子逐渐都注入到容器内表面、电场分布逐渐趋于稳定。同时,在容器内表面上,离子注入剂量不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圆形容器 等离子体离子注入 鞘层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r15钢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表面改性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钧石 陈元儒 +3 位作者 尚赛男 柳襄杯 王曦 桐洪辉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22-24,共3页
用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技术对GCr15钢进行了氮离子注入。对注入层的成分进行了俄歇剖面分析 ,对注入层的显微硬度和摩擦性能进行了测试 ,对摩擦磨损表面进行了扫描电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注入层的硬度和耐磨性均获得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 等离子体离子注入 表面改性 GCR15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和碳等离子体基离子注入铝合金表面氮化铝/类金刚石碳膜改性层的摩擦学特性 被引量:7
17
作者 廖家轩 夏立芳 孙跃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24-329,共6页
对铝合金 L Y12进行等离子体基氮离子注入后再进行原位碳注入 ,从而在铝合金表面形成氮化铝 (Al N) /类金刚石碳膜 (DL C)改性层 .考察了改性层的硬度及其在不同载荷下的滑动摩擦磨损特性 ;用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小掠射角 X射线衍射仪... 对铝合金 L Y12进行等离子体基氮离子注入后再进行原位碳注入 ,从而在铝合金表面形成氮化铝 (Al N) /类金刚石碳膜 (DL C)改性层 .考察了改性层的硬度及其在不同载荷下的滑动摩擦磨损特性 ;用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小掠射角 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 Al N/ DL C改性层的成分及相结构 ;用激光 Ram an光谱仪分析了表面单一碳层及磨痕的结构 .结果表明 :Al N/ DL C改性层总厚度达 80 0 nm,最表层为厚 40 0 nm的 DL C薄膜 ,过渡层主要由 Al4C3、β- C3N4、Al2 O3及 Al N等组成 ,注氮层由 Al2 O3和 Al N等组成 ;表面纳米硬度可达 17.4GPa,比 L Y12的硬度高近 10倍 ;在低载荷下 ,改性层的耐磨寿命与 L Y12合金相比提高了约 2 0倍 ,摩擦系数降低了 3~ 5倍 ,耐磨性提高了近 170倍 ;随着滑动载荷的增加 ,其耐磨寿命和摩擦系数逐渐减小 ,而高的承载能力得以保持 .DL C薄膜的耐磨减摩作用、过渡层及注氮层的支撑作用以及 D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等离子体离子注入 DLC薄膜 摩擦学性能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管内表面等离子体离子注入动力学GPU-PIC仿真 被引量:3
18
作者 汪志健 田修波 +2 位作者 巩春志 杨士勤 Ricky Fu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0-475,共6页
内表面改性近年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采用基于Graphic Processing Unit(GPU)的Particle-in-cell(PIC)模型对方形管内表面的离子注入动力学过程进行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注入过程中,辅助地电极周围形成离子空穴,随时间延长,离子空... 内表面改性近年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采用基于Graphic Processing Unit(GPU)的Particle-in-cell(PIC)模型对方形管内表面的离子注入动力学过程进行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注入过程中,辅助地电极周围形成离子空穴,随时间延长,离子空穴发生交联并不断扩展,直至所有离子注入到方管内壁。离子空穴的形成和扩展使得在管内部形成离子密度波,密度波的传播速度随时间增加。由于等离子体鞘层的不均匀重叠使得管内的初始鞘层厚度分布不均,其中位于拐角附近的鞘层较厚,从而又导致了方管内壁周向上的注入剂量和能量分布存在不均匀性,内壁平面附近位置的注入剂量和注入能量均相对较大,而拐角附近的离子注入剂量和能量最小。本文采用GPU加速PIC的算法取得了高达90的加速比,极大缩短了等离子体粒子模拟的计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离子注入 粒子模拟 GPU 均匀性 注入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合成类金刚石薄膜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洪喜 汤宝寅 +3 位作者 王浪平 王小峰 于永澔 孙韬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72-376,共5页
采用金属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在 9Cr18轴承钢基体表面合成了类金刚石薄膜。研究了注入脉宽和工作气压对合成薄膜性能及化学组成的影响 ;通过激光Raman光谱、维氏硬度、针盘试验和电化学腐蚀等测试手段分别表征了合成薄膜后... 采用金属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在 9Cr18轴承钢基体表面合成了类金刚石薄膜。研究了注入脉宽和工作气压对合成薄膜性能及化学组成的影响 ;通过激光Raman光谱、维氏硬度、针盘试验和电化学腐蚀等测试手段分别表征了合成薄膜后试样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显微硬度、摩擦磨损性能和抗腐蚀性能。结果表明 :合成薄膜后 ,试样的显微硬度增大了 88 7% ,摩擦磨损和抗腐蚀性能也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 沉积技术 金属 显微硬度 维氏硬度 钢基体 表面 类金刚石薄膜 合成 RAMAN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的发展及前沿问题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浪平 王小峰 汤宝寅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4,共6页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可实现复杂形状零件表面垂直、均匀地离子注入与沉积处理,在材料表面改性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技术发明后的20年间,该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遇到了如何提高离子注入效率和注入均匀性、内表...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可实现复杂形状零件表面垂直、均匀地离子注入与沉积处理,在材料表面改性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技术发明后的20年间,该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遇到了如何提高离子注入效率和注入均匀性、内表面注入、大面积注入等一系列问题。若上述问题得到解决,将极大的推进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的工业应用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 表面改性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