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焊接过程中电磁场控制等离子体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包刚 王成 +2 位作者 彭云 陈武柱 田志凌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1-83,93,共4页
高功率CO2 激光焊接过程中 ,小孔上方的等离子体会影响激光和工件之间的耦合效率。从分析外加电磁场对等离子体的作用出发 ,探讨了采用外加电磁场控制激光等离子体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 ,选择合适的外加电磁场参数 ,可以降低等离子体... 高功率CO2 激光焊接过程中 ,小孔上方的等离子体会影响激光和工件之间的耦合效率。从分析外加电磁场对等离子体的作用出发 ,探讨了采用外加电磁场控制激光等离子体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 ,选择合适的外加电磁场参数 ,可以降低等离子体对激光的屏蔽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焊接 等离子体控制 电磁场 辅助气体侧吹 溶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双层喷嘴辅助气体对激光深熔焊接光致等离子体的控制 被引量:7
2
作者 唐霞辉 周金鑫 +1 位作者 周毅 李适民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4期1179-1181,共3页
采用同轴双层侧吹喷嘴 ,研究了在不同的辅助气体种类及配比、喷嘴高度和焊接速度的条件下对光致等离子体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 ,利用外层喷嘴压缩等离子体 ,随着外层喷嘴环形气体压力的增大可以很好地控制光致等离子体 ,有利于激光深熔... 采用同轴双层侧吹喷嘴 ,研究了在不同的辅助气体种类及配比、喷嘴高度和焊接速度的条件下对光致等离子体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 ,利用外层喷嘴压缩等离子体 ,随着外层喷嘴环形气体压力的增大可以很好地控制光致等离子体 ,有利于激光深熔焊接的进行 ;用 He+1 5 % Ar混合气体代替纯He作保护气体能显著改善熔深 ;随着喷嘴高度的增加 ,焊缝熔深会逐渐减小 ;随着焊接速度的提高 ,控制金属蒸汽等离子体所需的辅助气体临界气流量将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深熔焊 同轴双层喷嘴 辅助气体 等离子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环量控制翼型增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冯立好 王晋军 Choi Kwing-So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5-821,共7页
利用等离子体激励器发展了新型的环量增升技术,并对二维NACA0012翼型绕流实施控制.由于NACA0012翼型为尖后缘构型,环量增升装置由2个非对称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构成.一个等离子体激励器贴附于翼型吸力面靠近后缘处,其诱导的壁... 利用等离子体激励器发展了新型的环量增升技术,并对二维NACA0012翼型绕流实施控制.由于NACA0012翼型为尖后缘构型,环量增升装置由2个非对称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构成.一个等离子体激励器贴附于翼型吸力面靠近后缘处,其诱导的壁面射流沿来流方向指向下游;另一个等离子体激励器贴附于翼型压力面靠近后缘处,其诱导的壁面射流与来流方向相反指向上游.在风洞中通过时间解析二维PIV系统对翼型绕流流场进行了测量,基于翼型弦长的雷诺数Re=20000.结果表明在等离子体激励器的控制下,翼型压力面靠近后缘处可以形成一个定常回流区,从而起到虚拟气动外形的作用,因此翼型吸力面的流场得到加速,压力面的流场得到减速,使得翼型压力面的吸力以及压力面的压力都得到增加,进而增加了翼型的环量.风洞天平测力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该环量增升技术的有效性.在整个攻角范围内,施加控制的翼型的升力系数相比没有控制的工况有明显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环量控制 翼型 风洞实验 PIV流场测量 气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环量控制作用机理的数值仿真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林 张登成 张艳华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15,共7页
为了研究等离子体射流环量控制对翼型气动特性的作用机理、影响规律和控制效费比,基于等效体积力耦合雷诺平均N-S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仿真,研究了不同后缘半径、单组激励器位置及双组激励器布置方式对翼型气动特性和流场特性的影响... 为了研究等离子体射流环量控制对翼型气动特性的作用机理、影响规律和控制效费比,基于等效体积力耦合雷诺平均N-S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仿真,研究了不同后缘半径、单组激励器位置及双组激励器布置方式对翼型气动特性和流场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中等后缘半径,两组激励器反向对称布置在上下翼面优化位置时,环量控制效费比有显著提升。研究表明中等后缘半径翼型的后缘流体离心力和压力梯度相对平衡,等离子体射流带动上翼面外流发生偏折,增升效果较好。优化后双组激励器作用形成了等离子体射流的串联,有效诱导脱体尾涡向下翼面移动,分离点下移,环量和升力增加明显。研究结果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环量控制 翼型 后缘半径 双激励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方背式汽车模型减阻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靖宇 耿亚林 +4 位作者 惠政 胡兴军 李天鸿 刘子诚 李久超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53-758,770,共7页
通过风洞试验,开展了关于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等离子体激励器对方背Ahmed模型尾部分离流动的控制效果的研究。通过PIV速度测量,揭示了静态环境下激励器诱导离子风的气动特性,然后通过模型表面压力和尾部流场的变化,分析了在激励电压... 通过风洞试验,开展了关于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等离子体激励器对方背Ahmed模型尾部分离流动的控制效果的研究。通过PIV速度测量,揭示了静态环境下激励器诱导离子风的气动特性,然后通过模型表面压力和尾部流场的变化,分析了在激励电压下模型的减阻率,并阐述了其减阻机理:等离子体激励器可有效控制尾部流动,提高模型尾部压力,从而达到减阻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风速提高,激励器控制效果减弱,在17 kV的峰值电压下,激励器可获得最大诱导速度;因此,在10 m/s的风速和17 kV的峰值电压下减阻效果最佳,主动减阻率为-4.58%,总减阻率达-9.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空气动力学 主动减阻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丝状电极等离子体激励器的前体涡控制 被引量:4
6
作者 高超 倪章松 +1 位作者 薛明 郑博睿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52,共14页
本文首次将新型丝状暴露电极DBD等离子激励器应用于大迎角下细长体非对称涡控制。丝状暴露电极的材料的选择对DBD推力以及推力效率至关重要,通过地面精细推力测量对丝状暴露电极等离子体激励器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材料中采用... 本文首次将新型丝状暴露电极DBD等离子激励器应用于大迎角下细长体非对称涡控制。丝状暴露电极的材料的选择对DBD推力以及推力效率至关重要,通过地面精细推力测量对丝状暴露电极等离子体激励器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材料中采用钨丝作为暴露电极,其推力效率最优;且随着电极直径从d=0.3 mm减小到d=0.08 mm,DBD推力效率显著提升。基于优化后的DBD激励器,将其应用于前体非对称涡控制:未施加等离子体控制时,压力测量以及PIV结果均表明细长体背风区流场为明显的非对称涡结构;在等离子体激励下,该非对称涡结构可变为对称甚至反向非对称,且非稳态激励控制能力明显优于稳态激励。研究发现,大迎角下细长体非对称涡控制与背风区原始涡系结构有关,其中包含对称涡系和非对称涡系。本文研究为大迎角下细长体非对称涡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同时也为丝状暴露电极DBD等离子体激励器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体涡 丝状电极DBD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 非对称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尺寸电弧等离子体的产生、控制及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马中洋 李淩豪 +1 位作者 孙红梅 倪国华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76-2890,共15页
电弧等离子体在工业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但受自收缩特性的影响,造成的温度梯度大、高温区体积小,制约了该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发展.基于电弧发生技术,通过多种调控手段获得大体积均匀热等离子体,在热喷涂、微纳粉体制备和煤制乙... 电弧等离子体在工业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但受自收缩特性的影响,造成的温度梯度大、高温区体积小,制约了该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发展.基于电弧发生技术,通过多种调控手段获得大体积均匀热等离子体,在热喷涂、微纳粉体制备和煤制乙炔等领域,已展示出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文章从大尺寸电弧等离子体应用需求入手,详细综述了国内外在大尺寸电弧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首先,从产生的方式上,介绍了多相交流、多电极直流和磁驱动旋转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并分别阐述了大尺寸热等离子体产生的基本原理和电弧的基本特征;在电弧特性控制方面,基于发生器结构特征,从电极几何位形、气流驱动和磁场驱动等几个方面,汇总了等离子体的调控方法及其调控机制,论述了它们对等离子体位形、动态特性和流动特性的影响;最后,介绍了国内外大尺寸电弧等离子体应用的基本情况及其研究进展,围绕着应用痛点,进一步凝练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电弧等离子体技术的应用升级和新领域应用的拓展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 大尺寸热等离子体 发生器 等离子体控制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控制在HL-2A等离子体电流控制中的应用
8
作者 毛苏英 袁保山 +1 位作者 李强 刘莉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坚实可靠的自适应控制算法在HL 2A装置等离子体电流控制中的应用,并使用MATLAB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与典型的PID控制相比,能显著地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且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
关键词 HL-2A等离子体 自适应控制 PID控制 等离子体电流控制 系统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秒脉冲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延迟效应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谢理科 梁华 +4 位作者 李军 苏志 魏彪 陈杰 田苗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216-2225,共10页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PFC)能有效抑制翼型附面层分离,增加升力,推迟失速,应用前景广阔。流场的延迟效应是指采用PFC进行流动控制时,激励关闭后,流动控制效果仍存在的现象。本文对新型微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μs-DBD)的体积力和冲击波特性进...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PFC)能有效抑制翼型附面层分离,增加升力,推迟失速,应用前景广阔。流场的延迟效应是指采用PFC进行流动控制时,激励关闭后,流动控制效果仍存在的现象。本文对新型微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μs-DBD)的体积力和冲击波特性进行测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风洞实验,进行流场的延迟效应研究,测试μs-DBD的延迟时间和参数影响规律。结果表明,μs-DBD能同时产生体积力和冲击波作用,同时也能在流场中产生明显的延迟效应,延迟时间不小于1200s,远大于毫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AC-DBD)产生的延迟时间(150s);激励电压和来流速度越大,翼型迎角越小,延迟效应越强;等离子体激励能使流场失稳分岔,并转变为更优的分岔解;延迟效应研究在节约能耗、延长激励器寿命、PFC控制律设计和风洞实验方法优化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 延迟效应 流动分离 微秒脉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压气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仿真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聂永正 吴云 +3 位作者 田思濛 吴阳阳 马彩东 李应红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995-2004,共10页
为了研究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扩大压气机稳定性的流动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三种轴向等离子体激励方式对转速15200r/min,叶尖速度350m/s的高速压气机的扩稳特性。结果表明,对于轴向布置的三组等离子体激励器,其安装位置对单转子轴流... 为了研究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扩大压气机稳定性的流动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三种轴向等离子体激励方式对转速15200r/min,叶尖速度350m/s的高速压气机的扩稳特性。结果表明,对于轴向布置的三组等离子体激励器,其安装位置对单转子轴流压气机扩稳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当第二组激励器位于叶尖前缘时扩稳效果最好。通过分析可知,等离子体气动激励能够显著改善叶顶负荷分布,抑制动量比的增加,改善泄漏涡的位置与形态,抑制泄漏涡向前缘的摆动,减小叶顶阻塞区域,最终扩大了高速轴流压气机的稳定工作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 高速压气机 流动分离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per Jet无人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飞行验证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鹤森 梁华 +3 位作者 魏彪 贺启坤 贾宇豪 宋国正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22,共8页
以往的地面风洞实验研究表明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为探索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应用的关键技术,开展了低速无人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飞行验证研究。首先,设计了无人机试飞实验系统和试飞方案,据此进行激励特性测试和地面风洞实... 以往的地面风洞实验研究表明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为探索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应用的关键技术,开展了低速无人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飞行验证研究。首先,设计了无人机试飞实验系统和试飞方案,据此进行激励特性测试和地面风洞实验,测试了毫秒脉冲等离子体激励的放电特性,在风洞中验证了毫秒脉冲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对Viper Jet无人机失速分离的控制效果。然后,进行了Viper Jet无人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飞行验证,结果表明AC-DBD激励能有效减小飞机起飞与降落滑跑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 毫秒脉冲 流动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1M的最新结果及等离子体性能的改善(英文)
12
作者 王恩耀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A07期9-20,共12页
本文综述了在HL-1M装置上进行的实验研究。完成了诸如壁处理、等离子体平衡控制、新加料技术、高功率辅助加热、改善约束等物理实验。把壁处理(硼化、硅化和涂锂)、偏压电极、弹丸注入、MBI和LHCD等新技术引入后,获得了... 本文综述了在HL-1M装置上进行的实验研究。完成了诸如壁处理、等离子体平衡控制、新加料技术、高功率辅助加热、改善约束等物理实验。把壁处理(硼化、硅化和涂锂)、偏压电极、弹丸注入、MBI和LHCD等新技术引入后,获得了高品质、稳定、可重复的等离子体。最长的等离子体放电可持续4s,且具有近似为矩形的放电波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卡马克 壁处理 等离子体控制 HLCD 辅助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高负荷压气机叶栅流动分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赵小虎 李应红 +3 位作者 岳太鹏 吴云 朱涛 罗志煌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21-1528,共8页
为揭示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高负荷压气机叶栅流动分离的作用效果和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流场和激励条件下开展了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实验研究,介绍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产生原理与放电图像,利用栅后压力分布分析研究叶栅内部流场结构... 为揭示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高负荷压气机叶栅流动分离的作用效果和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流场和激励条件下开展了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实验研究,介绍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产生原理与放电图像,利用栅后压力分布分析研究叶栅内部流场结构以及等离子体激励的变化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附面层流动分离的作用效果随气流速度的增大逐渐下降,在攻角为2°时最佳,然后随攻角的增大激励效果显著下降;激励器电极的放电位置至关重要,在靠近角区分离线的起点时的激励效果明显强于其他位置;对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作用方式进行优化,变定常激励为非定常激励,使其与分离区的时间尺度实现最佳的耦合,是提高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 介质阻挡放电 流场结构 非定常 时间尺度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的放电与诱导流动特性实验 被引量:14
14
作者 吴阳阳 贾敏 +2 位作者 王蔚龙 张耘玮 李应红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45-53,共9页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扩大压气机稳定性对等离子体激励器的诱导气流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了新型布局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的放电特性与诱导流动特性研究,实验研究不同放电电压和占空比对激励器诱导气流速度的影响,并与传统布局...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扩大压气机稳定性对等离子体激励器的诱导气流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了新型布局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的放电特性与诱导流动特性研究,实验研究不同放电电压和占空比对激励器诱导气流速度的影响,并与传统布局激励器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其在压气机扩稳实验上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布局等离子体激励器一个放电周期内有一次"强"放电和一次"弱"放电,新型布局等离子体激励器有两次"强"放电;放电频率为15k Hz时,新型布局激励器的诱导气流速度在较低电压下比传统布局激励器小,在较高电压下比传统布局激励器大,最大速度能达到4.7m/s,因此在高电压下能够更好地抑制压气机叶顶泄露流或泄露涡的流动;两种激励器产生的射流都为紊流,随电压增高诱导气流紊流度增大,且新型布局激励器在高电压下紊流度更大,能更好地促进压气机主流与附面层之间的掺混;固定放电电压和放电频率,两种激励器的诱导气流速度均随着占空比增大而线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 粒子成像测速 介质阻挡放电 诱导气流速度 占空比 非定常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系统的谐振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吴云 李应红 +2 位作者 苏长兵 李益文 宋慧敏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7-90,98,共5页
为了揭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动力学过程中电参数的演化机制,进行了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系统谐振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接通小尺度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时,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系统的谐振频率在等离子体电源的设计谐振频率附近;接通大尺度... 为了揭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动力学过程中电参数的演化机制,进行了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系统谐振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接通小尺度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时,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系统的谐振频率在等离子体电源的设计谐振频率附近;接通大尺度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时,激励系统的谐振频率变小;随着输入电压的增大,激励系统的谐振频率越来越小;大尺度激励器弯曲时,激励系统的谐振特性未发生显著变化;在工作环境来流速度<25m/s时,激励系统的谐振特性未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压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 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系统 谐振特性 介质阻挡放电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止空气中重频脉冲火花放电等离子体的气动激励特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军 吴韦韦 +2 位作者 宋慧敏 贾敏 金迪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63-1568,共6页
不同的状况下的重频脉冲(PRF)火花放电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特性并不相同。为此,采用重频脉冲电源和激励器在静止空气中产生火花放电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研究了其激励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由于重复脉冲火花放电存在快速加热,因此会瞬间产生很... 不同的状况下的重频脉冲(PRF)火花放电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特性并不相同。为此,采用重频脉冲电源和激励器在静止空气中产生火花放电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研究了其激励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由于重复脉冲火花放电存在快速加热,因此会瞬间产生很大的温度升和气压升,进而诱导产生冲击波;冲击波在流场中以声速传播,随后强度逐渐减弱,一定时间后衰减为弱扰动。保持脉冲重复频率不变,当激励电压绝对值增大时,注入流场的单脉冲能量和冲击波波速都随之增大。而保持激励电压不变,增大脉冲重复频率时,注入流场的单脉冲能量和冲击波波速基本不变,同时由于放电周期变短,因此上一个放电周期产生的弱扰动在下一次放电时仍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 重频脉冲火花放电 气动激励 激励电压 激励频率 冲击波 高速纹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复合聚酰亚胺基DBD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赛 李应红 +1 位作者 卞栋梁 宋飞龙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20,共5页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具有响应快、频带宽、结构简单等优点,具有显著技术优势。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是研究最为广泛的激励器形式,但是国际上鲜有研究关注其介质材料的寿命,这严重制约了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具有响应快、频带宽、结构简单等优点,具有显著技术优势。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是研究最为广泛的激励器形式,但是国际上鲜有研究关注其介质材料的寿命,这严重制约了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聚酰亚(PI)/纳米复合聚酰亚胺基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纳米复合结构有利于提高激励器的导热性能,其放电区域最高温度与传统激励器相比,降低了10%~20%;发现了纳米复合聚酰亚胺基激励器的高温点自愈现象;纳米结构激励器抑制了结构损伤,从而阻止了放电功率和表面温度的快速增加;普通聚酰亚胺表面在放电老化后,形成大量孔洞、沟槽以及烧蚀痕迹,纳米复合聚酰亚胺在老化后表面出现大量的白色球形纳米粒子团簇,减轻了绝缘材料受到的侵蚀与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 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器 介质阻挡放电 聚酰亚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DBD等离子体激励对L形截面钝体风荷载减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兰子奇 史志伟 +1 位作者 孙琪杰 耿玺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3-91,共9页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为进一步研究其机理、拓展其应用范围,针对L形截面钝体模型,采用3种AC-DBD(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布置形式,比较了施加激励后的减阻效果,并对减阻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在南京...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为进一步研究其机理、拓展其应用范围,针对L形截面钝体模型,采用3种AC-DBD(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布置形式,比较了施加激励后的减阻效果,并对减阻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0.8m低速直流风洞中进行(风向角0°、来流速度2~8m/s),激励器布置形式为顺来流前缘激励、逆来流前缘激励和拐角激励。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流速度下,等离子体激励器对L形截面钝体都有一定的减阻效果,且减阻效果随流速增大而降低;拐角激励减阻效果最佳,逆来流前缘激励次之,顺来流前缘激励最差;通过流场分析,说明了激励器布置形式变化产生了不同的扰动效果;不同的流动控制机理是影响减阻效果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 风洞实验 风荷载减阻 风压系数 粒子图像测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诱导圆锥前体流场的PIV测量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冲 李华星 +2 位作者 孟宣市 罗时钧 刘锋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8-312,329-330,共5页
在封闭光学玻璃箱体内,应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对20°顶角圆锥附近的静止大气进行了定常和脉冲循环控制,对等离子体诱导的圆锥截面绕流速度场进行了二维PIV测量,在定常控制和脉冲循环控制下,比较分析了最大绕流速度及最大轴向涡量... 在封闭光学玻璃箱体内,应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对20°顶角圆锥附近的静止大气进行了定常和脉冲循环控制,对等离子体诱导的圆锥截面绕流速度场进行了二维PIV测量,在定常控制和脉冲循环控制下,比较分析了最大绕流速度及最大轴向涡量,研究了脉冲频率和电压对上述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存在一个交流电压阈值(Vp-p≈14.0 kV),当电压高于这个阈值后,相对于定常控制模式,脉冲循环控制下沿90°方位角径向线上分布的时间平均切向速度和轴向涡量迅速增加;在脉冲循环控制控制下,动量传递主要表现为分离涡的形成而不是气流的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图像测速 圆锥体 等离子体主动流动控制 脉冲循环 流场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HL-2A等离子体水平位移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付贤飞 杨斌 王世庆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4-270,共7页
基于门控循环单元(GRU)的神经网络,构建预测模型的网络拓扑结构,训练和测试了HL-2A装置等离子体水平位移系统响应模型。测试结果显示了该模型对43%的样本数据的拟合度超过80%。把该网络模型作为被控对象,使用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 基于门控循环单元(GRU)的神经网络,构建预测模型的网络拓扑结构,训练和测试了HL-2A装置等离子体水平位移系统响应模型。测试结果显示了该模型对43%的样本数据的拟合度超过80%。把该网络模型作为被控对象,使用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算法,设计了一个HL-2A等离子体水平位移的MRAC系统。仿真结果显示,该控制系统的输出响应能快速地跟踪各种输入参考信号,控制器能够较好地控制等离子体的水平位移并具有强的抗扰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2A装置 等离子体水平位移控制 位移响应模型 门控循环单元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