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等离子体吸收的光纤瞬态辐射损耗分析
1
作者 刘福华 谢红刚 +2 位作者 陈绍武 王平 刘卫平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01期198-203,共6页
介绍了γ射线对光纤的辐射效应,开展了稳态、瞬态γ辐射对光纤的感生损耗测量实验。计算了光纤在高剂量率脉冲γ辐射作用下的电子密度、电子与中性原子的碰撞频率、等离子体振荡频率,提出了基于低温等离子体对光波吸收的瞬态辐射感生损... 介绍了γ射线对光纤的辐射效应,开展了稳态、瞬态γ辐射对光纤的感生损耗测量实验。计算了光纤在高剂量率脉冲γ辐射作用下的电子密度、电子与中性原子的碰撞频率、等离子体振荡频率,提出了基于低温等离子体对光波吸收的瞬态辐射感生损耗模型,计算了光纤在600~1600 nm的瞬态辐射感生损耗并与实验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1310 nm和1550 nm波长,光纤的瞬态辐射感生损耗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在相同数量级,实验测量结果验证了等离子体吸收模型的适用性;(2)脉冲γ射线作用于光纤时,等离子体吸收与原子缺陷吸收同时存在,光纤的瞬态辐射感生损耗是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3)在600~1600 nm光谱范围内,随探测波长的增大,光纤的辐射感生损耗以等离子体吸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γ射线 光纤 瞬态辐射感生损耗 等离子体吸收 光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颗粒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光谱检测头孢唑啉 被引量:4
2
作者 李靖云 王燚 +1 位作者 许佳丽 李原芳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5-461,共7页
根据金纳米粒子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引起的溶液颜色变化,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检测头孢唑啉的色度分析方法。方法线性范围为0.1~5.0μmol/L,检测限为14 nmol/L。将该方法用于头孢唑啉钠粉针剂的分析,回收率在97.4%~100.2%之间,相对标准... 根据金纳米粒子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引起的溶液颜色变化,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检测头孢唑啉的色度分析方法。方法线性范围为0.1~5.0μmol/L,检测限为14 nmol/L。将该方法用于头孢唑啉钠粉针剂的分析,回收率在97.4%~100.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颗粒 头孢唑啉 氯化钠 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色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简便快速测定CO的纳米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光谱法 被引量:2
3
作者 梁爱惠 尚广云 +2 位作者 张杏辉 温桂清 蒋治良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576-2578,共3页
CO主要由火焰或烤炉等碳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是一种常温下为无色、无臭的有毒气体,人们受一氧化碳的污染在慢性中毒时完全意识不到它,有时甚至有舒适的感觉,这些特性更增加了它的危害性。因此,探索简便快速灵敏的CO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 CO主要由火焰或烤炉等碳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是一种常温下为无色、无臭的有毒气体,人们受一氧化碳的污染在慢性中毒时完全意识不到它,有时甚至有舒适的感觉,这些特性更增加了它的危害性。因此,探索简便快速灵敏的CO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在pH 7.2磷酸盐缓冲溶液中,一氧化碳还原HAuCl_4生成近似球形的金纳米粒子(NG),其平均粒径为45 nn,在1.70,2.20和9.70 keV处产生3个金元素的能谱峰,在540 nm处产生一个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吸收峰。采用分光光度法优化了分析条件,选择磷酸盐缓冲缓冲溶液的pH为7.2,磷酸盐缓冲浓度为40 mmoL·L^(-1),HAuCl_4浓度为40.0μg·mL^(-1),反应时间为5 min。在选定条件下,CO浓度在0.2~8.75μg·mL^(-1)范围内与其SPR吸收峰峰值成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μg·mL^(-1)CO。考察了共存物质对测定1.0μg·mL^(-1)CO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相对误差在±5%之内,200倍的SO_3^(2-),PO_4^(3-),SO_4^(2-)、C_3^(2-),NO_3^(-);100倍的Zn^(2+),K^+,BrO_3^-,Na_2S,乙醇,甲醇;80倍的Ni^(2+),Cr^(3+),Co^(2+),Ca^(2+),Mg^(2+),Fe^(3+),葡萄糖,pb^(2+),Al^(3+),SeO_3^(2-),Na_2S_2 O_3,甲醛;50倍的Mn2+不干扰测定。这表明该SPR光度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采用本法测定了空气样品中CO含量,结果与气相色谱法一致,相对误差在1.8%~4.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纳米金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贵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因素评述 被引量:22
4
作者 杨修春 刘会欣 +2 位作者 李玲玲 黄敏 赵建富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1-345,349,共6页
贵金属纳米颗粒具有可调的共振吸收谱,被广泛用于光能传送器、近场扫描光学显微学、表面增强谱学、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等。系统地评述了颗粒尺寸、颗粒分布、颗粒形状、颗粒体积分数、颗粒组成和颗粒结构等因素对金属纳米颗粒等离子体共... 贵金属纳米颗粒具有可调的共振吸收谱,被广泛用于光能传送器、近场扫描光学显微学、表面增强谱学、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等。系统地评述了颗粒尺寸、颗粒分布、颗粒形状、颗粒体积分数、颗粒组成和颗粒结构等因素对金属纳米颗粒等离子体共振吸收性能的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等离子体共振吸收的物理实质和实现对等离子体共振频率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金属 纳米颗粒 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铝合金中镧、铈、钪的含量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元敬 龙尚俊 +3 位作者 李家华 张颖 曾茵 徐青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27-1431,共5页
当样品中硅的质量分数不大于2%时,采用盐酸(1+1)溶液10mL和数滴过氧化氢溶解0.100 0g样品;当样品中硅的质量分数大于2%时,先用200g·L^(-1)氢氧化钠溶液10mL溶解0.100 0g样品,加入盐酸(1+1)溶液15 mL酸化。以La 408.671nm,Ce 413.76... 当样品中硅的质量分数不大于2%时,采用盐酸(1+1)溶液10mL和数滴过氧化氢溶解0.100 0g样品;当样品中硅的质量分数大于2%时,先用200g·L^(-1)氢氧化钠溶液10mL溶解0.100 0g样品,加入盐酸(1+1)溶液15 mL酸化。以La 408.671nm,Ce 413.765nm,Sc 361.384nm作为分析线,采用基体匹配法来消除铝基体干扰。镧、铈、钪的线性范围为1.0~10.0mg·L^(-1),检出限(3s)分别为3.5,6.1,3.1μg·L^(-1)。应用该方法分析了镧、铈、钪质量分数在0.005 0%~0.500%内的铝合金样品,镧、铈、钪测定值之和与三溴偶氮胂分光光度法测得稀土元素总量相符。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11)均小于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吸收发射光谱法 铝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离子注入单晶MgO光吸收和透射电镜研究
6
作者 徐进霞 任峰 +1 位作者 肖湘衡 蒋昌忠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358-360,共3页
能量为200kev的Ag离子注入到单晶MgO中,透射电镜明场像和高分辨像证明了该样品中形成了Ag纳米颗粒,未退火样品以及还原气氛下退火样品的光吸收谱都观察到Ag的吸收峰,发现随退火温度的升高,Ag的吸收峰先向短波方向移动,随退火温度的... 能量为200kev的Ag离子注入到单晶MgO中,透射电镜明场像和高分辨像证明了该样品中形成了Ag纳米颗粒,未退火样品以及还原气氛下退火样品的光吸收谱都观察到Ag的吸收峰,发现随退火温度的升高,Ag的吸收峰先向短波方向移动,随退火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又向长波移动,退火温度达到900℃时吸收峰红移到未退火前的位置,由透射电镜明场像和相应的选区电子衍射花样发现,由于离子辐照效应使得Ag离子注入单晶MgO非晶化,且注入层被部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纳米颗粒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退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离子注入SiO_2的表面形貌和光学吸收性能研究
7
作者 金腾 宁来元 +3 位作者 申艳艳 高洁 于盛旺 贺志勇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4-78,共5页
室温下,将能量为60keV,剂量范围在1×10^16-1×10^17/cm^2的Ni离子注入到SiO2中。随后将样品在Ar气中退火(400—1000℃)。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掠入射X射线衍射(GXR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对退火前后... 室温下,将能量为60keV,剂量范围在1×10^16-1×10^17/cm^2的Ni离子注入到SiO2中。随后将样品在Ar气中退火(400—1000℃)。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掠入射X射线衍射(GXR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对退火前后样品的表面形貌,Ni纳米颗粒的形成和热演变过程以及样品光吸收性能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剂量为1×10^17/cm。的样品退火前后均未能形成纳米颗粒;剂量为5×10^16/cm^2和l×10^17/cm^2的样品中形成了纳米颗粒,退火后颗粒长大,样品表面凸起(Ni纳米颗粒)高度增加,数量减少。SiO2中Ni纳米颗粒的光吸收带在310—520nm,800℃后光吸收带变得明显且伴随峰位蓝移。经1000℃退火后,Ni纳米颗粒被热分解的O氧化为NiO纳米颗粒,NiO纳米颗粒的光吸收带位于300nm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Ni纳米颗粒 表面形貌 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Cu离子注入SiO_2玻璃后形成纳米颗粒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肖湘衡 蒋昌忠 +1 位作者 任峰 付强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555-1557,共3页
Ag、Cu离子经200和110keV加速后分别以5×1016和1.5×1017ions/cm2的剂量在室温下先后注入到非晶SiO2玻璃中。注入后样品的光学吸收谱显示两个吸收峰,其峰位为407和569nm,分别对应单独Ag和单独Cu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 Ag、Cu离子经200和110keV加速后分别以5×1016和1.5×1017ions/cm2的剂量在室温下先后注入到非晶SiO2玻璃中。注入后样品的光学吸收谱显示两个吸收峰,其峰位为407和569nm,分别对应单独Ag和单独Cu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样品在还原-保护气氛下退火后吸收峰峰强明显增加。样品的透射电镜选区电子衍射花样含有Ag、Cu两套衍射环,透射电镜的明场像观察到大量的纳米颗粒呈现出中心亮斑特征。在样品倾转过程中,中心亮斑特征依然存在,证实这种现象是离子辐照产生的纳米空位团簇。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高角环形暗场像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综上所述,样品中形成了单Ag和单Cu包裹空位团簇的纳米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纳米颗粒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纳米空位团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SiO_2介孔组装体系的结构与光吸收特性 被引量:3
9
作者 吴侠 吴玉程 +1 位作者 李广海 张立德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7-30,共4页
纳米颗粒介孔组装体系的光学特性是纳米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采用浸泡-氢还原的方法制得Ag/SiO2介孔组装体系,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样品进行表征,使用分光光度计(Cary5EUV-Vir)对在不同还原温度下制得的样品进行光吸收测量。TE... 纳米颗粒介孔组装体系的光学特性是纳米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采用浸泡-氢还原的方法制得Ag/SiO2介孔组装体系,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样品进行表征,使用分光光度计(Cary5EUV-Vir)对在不同还原温度下制得的样品进行光吸收测量。TEM结果证明银颗粒近似为球形,呈高度弥散且均匀分布于介孔之中,颗粒直径约为5nm。光吸收测量结果发现,在还原性气氛H2中制备的样品表现出Ag纳米颗粒的吸收,即由自由电子共振引起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吸收峰,且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吸收边红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二氧化硅 介孔组装 结构 吸收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纳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双锥的SPR吸收调控及光热性能评价实验设计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頔 刘艳红 曾乐勇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0-33,共4页
设计了金纳米双锥的合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吸收调控及光热性能评价综合性实验。采用种子生长法制备了高纯度的金纳米双锥;通过改变实验参数实现了金纳米双锥的SPR吸收调控;利用红外热像仪评价了金纳米双锥的光热性能和光热稳定性... 设计了金纳米双锥的合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吸收调控及光热性能评价综合性实验。采用种子生长法制备了高纯度的金纳米双锥;通过改变实验参数实现了金纳米双锥的SPR吸收调控;利用红外热像仪评价了金纳米双锥的光热性能和光热稳定性。硝酸银(AgNO_(3))、金种子和油酸钠(NaOL)的加入量直接影响金纳米双锥的SPR吸收波长;当AgNO_(3)的加入量为6 mmol、金种子的加入量为300μL和NaOL的加入量为0.25 mmol时,制备的金纳米双锥的SPR吸收波长位于810 nm左右。在2 W/cm~2的808 nm激光照射下,80μg/mL的金纳米双锥溶液升温高达34.5℃,且连续照射6次升温幅度基本无变化,表明制备的金纳米双锥具有优异的光热性能和光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双锥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光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场强分布对类金刚石薄膜激光损伤阈值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慎将 施卫 苏俊宏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5-48,共4页
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双面抛光的硅基底上沉积了DLC薄膜,基于ISO11254-1损伤测试平台对DLC薄膜进行了损伤阈值测试;计算了DLC薄膜激光场强及温度场分布,对比了激光场强与损伤阈值的关系。计算结果显示:薄膜表面激光场强增大,DLC薄... 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双面抛光的硅基底上沉积了DLC薄膜,基于ISO11254-1损伤测试平台对DLC薄膜进行了损伤阈值测试;计算了DLC薄膜激光场强及温度场分布,对比了激光场强与损伤阈值的关系。计算结果显示:薄膜表面激光场强增大,DLC薄膜的激光损伤阈值变低;激光场强相等时,随着薄膜厚度增加,激光损伤阈值变小。分析认为:薄膜表面激光场强增大后,激光与DLC薄膜相互作用,产生的等离子体加剧薄膜对激光能量的吸收并产生热累积,激光场强诱导sp3杂化向sp2杂化转变,致使DLC薄膜发生石墨化,从而影响了DLC薄膜的激光损伤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金刚石薄膜 激光场强 损伤阈值 等离子体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二氧化硅核壳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壳层厚度对其光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郑义智 王海水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3-327,共5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银/二氧化硅核壳材料(Ag@SiO2),对SiO2壳层厚度进行了有效调控,并系统研究了壳层厚度对银的等离子体共振峰(LSPR)以及对折射率灵敏度(RIS)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SiO2壳层包覆厚度的增加,银纳米颗粒的LSPR吸收...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银/二氧化硅核壳材料(Ag@SiO2),对SiO2壳层厚度进行了有效调控,并系统研究了壳层厚度对银的等离子体共振峰(LSPR)以及对折射率灵敏度(RIS)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SiO2壳层包覆厚度的增加,银纳米颗粒的LSPR吸收峰呈现先红移后蓝移的规律。对于粒径为50 nm的银纳米颗粒,当SiO2壳层达到65 nm时,LSPR最大吸收波长为465 nm。进一步增加SiO2壳层厚度,LSPR发生蓝移并且强度变弱,当SiO2壳层达到120 nm时,LSPR吸收峰已无法清晰辨认。研究了Ag@SiO2材料的RIS效应,发现随着SiO2厚度的增大RIS效应逐渐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 二氧化硅 核壳结构 等离子体吸收 折射率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修饰金纳米棒的制备及与Cu^(2+)的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龄月 迟娅楠 +2 位作者 单桂晔 陈艳伟 刘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39-1244,共6页
制备了谷胱甘肽(GSH)功能化的金纳米棒复合材料,根据金纳米棒的等离子体吸收峰对其组装排列敏感的特性,研究了功能化的金纳米棒在不同p H值下的组装行为及与Cu2+离子作用后引起的聚集程度、排列方式和光学吸收等变化.同时,测试了纯金纳... 制备了谷胱甘肽(GSH)功能化的金纳米棒复合材料,根据金纳米棒的等离子体吸收峰对其组装排列敏感的特性,研究了功能化的金纳米棒在不同p H值下的组装行为及与Cu2+离子作用后引起的聚集程度、排列方式和光学吸收等变化.同时,测试了纯金纳米棒和谷胱甘肽修饰的金纳米棒分别与铜离子作用后所得复合材料的光热转换性能.结果表明,相对于纯金纳米棒材料强的光热转换效应,铜离子能明显降低复合材料的光热转换效应,与其它金属离子比较,GSH修饰的金纳米棒的等离子光学特性对铜离子具有选择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 谷胱甘肽 离子 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Au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胡永红 容建华 +1 位作者 刘应亮 满石清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672-1676,共5页
通过以金纳米粒子为表面晶种和壳生长的方法制备了金纳米壳包覆二氧化硅的复合纳米粒子。采用TEM和UV-Vis对复合粒子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复合粒子粒径均匀、金纳米壳光滑完整,且壳厚度可通过反应物的用量来控制。当核半... 通过以金纳米粒子为表面晶种和壳生长的方法制备了金纳米壳包覆二氧化硅的复合纳米粒子。采用TEM和UV-Vis对复合粒子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复合粒子粒径均匀、金纳米壳光滑完整,且壳厚度可通过反应物的用量来控制。当核半径与壳厚度之比在4到13之间变化时,复合粒子的光学共振峰在可见光区到近红外光区范围内可发生大于500nm波长的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胶体粒子 AU纳米粒子 SiO2/Au核壳粒子 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薄Ag膜的椭偏光谱建模及解谱 被引量:3
15
作者 曹春斌 蔡琪 +1 位作者 宋学萍 孙兆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95-998,共4页
用直流溅射法制备了6个不同厚度的超薄Ag膜。结合超薄Ag膜的结构特点,采用了Drude模型联合Lorentz Oscillator模型的解谱方法,得到1~6号样品的厚度分别为4.0,6.2,12.5,26.2,30.0和40.6nm。从拟合结果的消光系数k图谱中发... 用直流溅射法制备了6个不同厚度的超薄Ag膜。结合超薄Ag膜的结构特点,采用了Drude模型联合Lorentz Oscillator模型的解谱方法,得到1~6号样品的厚度分别为4.0,6.2,12.5,26.2,30.0和40.6nm。从拟合结果的消光系数k图谱中发现,在1号到4号样品中分别于430,450,560和570nm处出现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峰(SPR),随膜厚的增加共振峰宽化且峰位红移。最后,利用SPR理论计算出不同厚度Ag薄膜等离子体共振峰出现的位置,并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薄Ag膜 椭偏数据解谱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氢化物ICP-AES法测定土壤中痕量铅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学群 周方钦 +1 位作者 龙斯华 陈良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620-621,共2页
以过硫酸铵 过氧化氢作氧化剂 ,将二价铅氧化为四价铅 ,与KBH4 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 (PbH4 ) ,由氩气导入等离子体中进行测定。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分析条件 ,用标准加入法的结果经计算机多次迭代处理 ,以校正基体干扰。对国家土壤标准... 以过硫酸铵 过氧化氢作氧化剂 ,将二价铅氧化为四价铅 ,与KBH4 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 (PbH4 ) ,由氩气导入等离子体中进行测定。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分析条件 ,用标准加入法的结果经计算机多次迭代处理 ,以校正基体干扰。对国家土壤标准物质进行分析 ,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P-AES法 测定 土壤 氢化物发生 痕量分析 等离子体原子吸收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基底上二维有序Au纳米结构阵列消光特性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习斌 易早 +6 位作者 陈艳 李喜波 罗炳池 罗江山 吴卫东 唐永建 易有根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946-2949,共4页
采用离散偶极子近似方法(discrete dipoleapproximation,简称DDA)从理论上对玻璃基底上不同粒径的Au纳米粒子结构阵列的消光光谱以及消光峰与纳米粒子粒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显示玻璃基底上的Au纳米粒子结构阵列的消光谱中出现... 采用离散偶极子近似方法(discrete dipoleapproximation,简称DDA)从理论上对玻璃基底上不同粒径的Au纳米粒子结构阵列的消光光谱以及消光峰与纳米粒子粒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显示玻璃基底上的Au纳米粒子结构阵列的消光谱中出现明显区别于Au单体纳米粒子的共振峰,玻璃基底上的Au纳米粒子结构阵列的消光性质与单体纳米粒子的粒径密切相关,随着纳米粒径的增大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出现明显红移,并且在粒径>40nm时出现多峰吸收现象。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给出玻璃基底上的Au纳米粒子结构阵列的共振吸收峰随单体纳米粒子粒径变化的关系图。对Au纳米结构阵列的吸收机制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基底 Au纳米粒子结构阵列 DDA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颗粒、纳米片的制备及电镜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储昭琴 李村成 孔明光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53-253,共1页
关键词 金纳米颗粒 电镜观察 制备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惰性气体蒸发法 金属有机化合物 化学气相沉积法 催化活性 金钠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酮类药物与氯金酸的作用及其分析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慧娟 李春梅 +1 位作者 刘跃 李原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72-1176,共5页
将4种黄酮类药物染料木素、木犀草素、大豆素及柚皮素与氯金酸在不同酸度条件下反应形成金纳米颗粒.研究发现,生成的金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信号与4种黄酮类药物的浓度呈线性关系,从而建立了这4种典型黄酮类药物的测定方法.分析... 将4种黄酮类药物染料木素、木犀草素、大豆素及柚皮素与氯金酸在不同酸度条件下反应形成金纳米颗粒.研究发现,生成的金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信号与4种黄酮类药物的浓度呈线性关系,从而建立了这4种典型黄酮类药物的测定方法.分析了黄酮类药物的分子结构并利用Materials-studio 4.0软件计算了各原子的电子云密度分布.结果表明,4种黄酮类药物与氯金酸作用的适宜酸度与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的酚羟基数和碱性氧的电子云密度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木素 木犀草素 大豆素 柚皮素 金纳米颗粒 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器件物理及制备工艺
20
作者 刘士浩 张乐天 谢文法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3,共13页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在照明领域的产业化发展仍然受到高成本的制约,而湿法OLED可显著降低制造成本。但是,相比于热蒸镀OLED,湿法OLED在构建多层薄膜体系上面临更大的挑战。鉴于已有相关综述从材料工程角度对湿法OLED进行了总结,本文...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在照明领域的产业化发展仍然受到高成本的制约,而湿法OLED可显著降低制造成本。但是,相比于热蒸镀OLED,湿法OLED在构建多层薄膜体系上面临更大的挑战。鉴于已有相关综述从材料工程角度对湿法OLED进行了总结,本文将主要从器件物理和制备工艺方面对湿法OLED进行概述。首先从器件载流子动力学和光物理角度分析各功能层的必要性。接着介绍常用的湿法薄膜制备工艺,并讨论制备多层湿法薄膜所涉及的问题。最后对湿法OLED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多层结构 湿法制备工艺 电流平衡性 金属-电介质界面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