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矩形放电管中等离子体参量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凌一鸣 钱梅珍 +1 位作者 杨耕兴 刘鹏 《激光杂志》 CAS 1988年第1期18-21,共4页
用矩形截面放电管结构可以明显地提高He-Ne激光器单位放电长度的输出功率。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放电管中等离子体参量与几何尺寸的关系。
关键词 等离子体参量 矩形截面 放电管 HE-NE激光器 输出功率 几何尺寸 电长度 管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锗靶等离子体参量诊断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蔡玉琴 张启仁 +4 位作者 杨上金 洪伟 武德勇 淳于书泰 何颖玲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34-140,共7页
描述了对双脉冲辐照薄膜锗靶形成的等离子体参量诊断的实验研究。使用平晶谱仪和时间分辨x射线晶体谱仪诊断等离子体参量,给出了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电子温度及其时间演变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双脉冲打靶比单脉冲打靶电子温度有较大... 描述了对双脉冲辐照薄膜锗靶形成的等离子体参量诊断的实验研究。使用平晶谱仪和时间分辨x射线晶体谱仪诊断等离子体参量,给出了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电子温度及其时间演变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双脉冲打靶比单脉冲打靶电子温度有较大幅度提高。诊断结果为双脉冲驱动薄膜靶高增益X射线激光实验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锗靶 等离子体参量 诊断 X射线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IBS技术的黄铜等离子体特征参量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小侠 罗文峰 +2 位作者 张相武 李院院 杨森林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3-96,共4页
为了减小测量误差,采用改进的Boltzmann方法和Lorentz函数拟合方法,迭代计算得到黄铜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是6051K,拟合CuⅠ324.75nm得到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是3.3×1017cm-3。结果表明,经过9次迭代,电子温度的线性相关系数由0.73提高... 为了减小测量误差,采用改进的Boltzmann方法和Lorentz函数拟合方法,迭代计算得到黄铜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是6051K,拟合CuⅠ324.75nm得到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是3.3×1017cm-3。结果表明,经过9次迭代,电子温度的线性相关系数由0.73提高到0.98;经过15次叠加,电子密度的拟合相关度由0.90提高到0.96。这一结果对于精确求解等离子体的特征参量是有帮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等离子体特征参量 迭代玻尔兹曼方法 黄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ngmuir探针诊断微波ECR非平衡磁控溅射等离子体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治国 陈小锰 +3 位作者 刘天伟 徐军 邓新禄 董闯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0-114,共5页
利用朗谬尔探针诊断了ECR非平衡磁控溅射等离子体,给出了微观等离子体参量随宏观工艺参量变化关系。实验测得基片架附近等离子体密度达到1010~1011数量级,电子温度在(5~10)eV之间。随溅射靶功率变化,等离子体密度在130W时取得最大值;... 利用朗谬尔探针诊断了ECR非平衡磁控溅射等离子体,给出了微观等离子体参量随宏观工艺参量变化关系。实验测得基片架附近等离子体密度达到1010~1011数量级,电子温度在(5~10)eV之间。随溅射靶功率变化,等离子体密度在130W时取得最大值;同样随微波源功率变化,等离子体密度在功率为850W时也达到最大值。电子温度、等离子体空间电位变化与等离子体密度呈相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衡磁控溅射 LANGMUIR 探针诊断 ECR 等离子体密度 等离子体参量 电子温度 功率变化 变化关系 电位变化 最大值 工艺参 数量级 溅射靶 微波源 片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织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的光谱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冯建宇 董丽芳 魏领燕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8-332,共5页
利用双水电极介质阻挡放电装置,在空气和氩气组成的混合气体气体放电中,观察到了一种由放电丝自组织而形成的等离子体光子晶体。该晶体的结构由多个四边形的晶胞构成。每个晶胞由中心点、交叉点及连线组成,分别对应细等离子体柱、粗等... 利用双水电极介质阻挡放电装置,在空气和氩气组成的混合气体气体放电中,观察到了一种由放电丝自组织而形成的等离子体光子晶体。该晶体的结构由多个四边形的晶胞构成。每个晶胞由中心点、交叉点及连线组成,分别对应细等离子体柱、粗等离子体柱和片状等离子体。利用发射光谱法,研究了处于不同位置的等离子体状态,以及等离子体参量随着氩气含量的变化趋势。通过采集氮分子(N2)第二正带系(C3Πu→B3Πg)发射谱线,分别计算出了不同位置的等离子体的分子振动温度。通过氩原子696.57 nm(2P2→1S5)谱线的展宽,研究了不同位置的电子密度。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位置的等离子体具有不同的分子振动温度和电子密度。即他们所处的等离子体状态是不同的。在相同的氩气含量下,粗等离子体柱、细等离子体柱和片状等离子体的分子振动温度依次增高,且均随着氩气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在相同的氩气含量下,粗等离子体柱、细等离子体柱,片状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依次减小,且随着氩气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因为等离子体电子密度不同,对光的折射率是不同的,因此在该晶体结构中,粗等离子体柱、细等离子体柱,片状等离子体具有的折射率是不同的,他们与周围未放电的区域自组织形成了结构比较复杂的等离子体光子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光子晶体 介质阻挡放电 发射光谱 等离子体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METER卫星记录到的电离层加热现象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学民 FROLOV V L +5 位作者 申旭辉 RUZHIN Y 赵庶凡 泽仁志玛 徐维东 钱庚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39,共15页
在法国DEMETER卫星运行期间,地基电离层加热装置SURA和HAARP开展了一系列加热试验,记录到各类电离层异常信息,发现电离层加热过程中卫星观测的电离层扰动信号包括HF发射泵波及边带泵波、VLF人工源增强及频谱拓展、ULF/ELF/VLF调制波、EL... 在法国DEMETER卫星运行期间,地基电离层加热装置SURA和HAARP开展了一系列加热试验,记录到各类电离层异常信息,发现电离层加热过程中卫星观测的电离层扰动信号包括HF发射泵波及边带泵波、VLF人工源增强及频谱拓展、ULF/ELF/VLF调制波、ELF电磁扰动、ULF谐振波、等离子体特征参量扰动及高能粒子沉降等.由于传播及耦合机制的差异,发射泵波可以穿透电离层直达卫星高度,其观测概率最高达到68%以上,其他扰动受发射调制模式及当地电磁环境等影响,观测概率相对较低,均在40%左右,有些甚至是某次试验中出现的个别事例.结合中国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飞行轨道设计及载荷配置等,对未来开展加热试验进行了分析论证,并参考DEMETER,卫星试验结果给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SURA HAARP 等离子体参量 电磁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蜂窝斑图形成过程的光谱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董丽芳 朱平 +1 位作者 杨京 张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15-918,共4页
采用光谱法,研究了氩气/空气混合气体介质阻挡放电中蜂窝斑图形成过程中等离子体参量的变化。实验发现,随着电压的增加,放电经历六边形点阵斑图及疏密点同心圆环斑图后,形成了蜂窝斑图。利用氮分子第二正带系(C^3Π_u→B^3Π_g)的发射... 采用光谱法,研究了氩气/空气混合气体介质阻挡放电中蜂窝斑图形成过程中等离子体参量的变化。实验发现,随着电压的增加,放电经历六边形点阵斑图及疏密点同心圆环斑图后,形成了蜂窝斑图。利用氮分子第二正带系(C^3Π_u→B^3Π_g)的发射谱线、氩原子763.26 nm(2P_6→1S_5)与772.13 nm(2P_2→1S_3)两条谱线强度比法和氩原子696.57 nm(2P_2→1 S_5)谱线的展宽,分别研究了上述三种斑图的分子振动温度、电子激发温度和电子密度。结果发现:蜂窝斑图的分子振动温度和电子激发温度均高于六边形点阵斑图相应的温度,但其电子密度却比后者的电子密度低。实验还通过电容法,测量了放电斑图的放电功率,发现蜂窝斑图的放电功率远远高于六边形点阵斑图的放电功率。工作结果对于研究介质阻挡放电自组织斑图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斑图 等离子体参量 放电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中单晶胞白眼斑图的光谱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朱平 董丽芳 +2 位作者 杨京 张玉 张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93-1496,共4页
在介质阻挡放电系统中,空气和氩气混合气体的实验条件下,第一次实现了只具有一个单元结构的白眼斑图。该斑图的结构从中心位置向外依次为:中心点,围绕中心点的环和环外六个点。由于出现该单晶胞白眼斑图时的电压较低,而本实验采用的水... 在介质阻挡放电系统中,空气和氩气混合气体的实验条件下,第一次实现了只具有一个单元结构的白眼斑图。该斑图的结构从中心位置向外依次为:中心点,围绕中心点的环和环外六个点。由于出现该单晶胞白眼斑图时的电压较低,而本实验采用的水电极中的水的比热容大,具有良好的吸热性,这使斑图在放电过程中放电气隙间的气体的温度没有升高,并且放电现象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单晶胞白眼斑图在长时间放电的情况下并没有使其等离子体状态发生改变。由普通照相机所拍摄的图片可以看到,单晶胞白眼斑图的中心点,围绕中心点的环和环外六个点的亮度有明显不同。在不同压强下该斑图的稳定性有所不同,并且中心点,围绕中心点的环和环外六个点的亮度随压强的变化有所不同。鉴于此,本实验采用了发射光谱法,研究了单晶胞白眼斑图中不同位置处(中心点、环及外围六个点)的等离子体温度随压强的变化关系。其中,分子振动温度使用氮分子第二正带系(C3Πu→B3Πg)的发射谱线来计算;电子激发温度利用氩原子763.26nm(2P6→1S5)与772.13nm(2P2→1S3)两条谱线强度值进行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电子密度利用氩原子696.57nm(2P2→1S5)谱线的展宽来测量。发现在同一实验条件下,单晶胞白眼斑图的中心点的电子激发温度、电子密度和分子振动温度均最低,环外六个点相应的电子激发温度、电子密度和分子振动温度次之,环相应的电子激发温度、电子密度和分子振动温度均最高;随着气体压强从40kPa增大到60kPa,单晶胞白眼斑图不同位置处的电子密度增高但分子振动温度和电子激发温度均降低。本实验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自组织斑图形成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斑图 等离子体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杂波波谱的下移和可近性条件 被引量:2
9
作者 薛思文 石秉仁 +1 位作者 高庆弟 李晓东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1-29,共9页
本文利用改进磁面位移计算的射线轨迹Code,研究在射线轨迹的第一圈n‖的下移以及下移量与各等离子体参量的关系。我们发现等离子体密度越高,波的频率越低,n‖的下移量越大。计算表明:在射线的第一圈n‖下移量的最大值大致与... 本文利用改进磁面位移计算的射线轨迹Code,研究在射线轨迹的第一圈n‖的下移以及下移量与各等离子体参量的关系。我们发现等离子体密度越高,波的频率越低,n‖的下移量越大。计算表明:在射线的第一圈n‖下移量的最大值大致与成正比,也与电流、密度的分布和n‖的初值等有关。当等离子体的密度超过临界密度时,由于n‖的下移,发射的低杂波波谱中带有很大部分能量的低n‖波变成不可近波,并转换成快波。这可能是出现低杂波电流驱动密度极限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空缺 波谱下移 低杂波波谱 等离子体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