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荧光太阳集光器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曹修东 张会红 +3 位作者 田野 张毅 顾港伟 张晓伟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6-403,共8页
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能够对特定波长入射光的吸收或者散射增强,正因为其独特的光学性质,金属纳米颗粒被尝试应用于荧光太阳集光器。本文利用全无机钙钛矿CsPbBr_(3)量子点、Au纳米颗粒和硫醇-烯聚合物制备荧光太阳集光... 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能够对特定波长入射光的吸收或者散射增强,正因为其独特的光学性质,金属纳米颗粒被尝试应用于荧光太阳集光器。本文利用全无机钙钛矿CsPbBr_(3)量子点、Au纳米颗粒和硫醇-烯聚合物制备荧光太阳集光器。研究发现,掺杂适量Au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提高全无机钙钛矿CsPbBr_(3)量子点荧光太阳集光器的外量子效率。当Au纳米颗粒的掺杂浓度为2.0×10^(-6)时,荧光太阳集光器的外量子效率为12.3%,相比未掺杂Au纳米颗粒的荧光太阳集光器的外量子效率提升了78.2%。进一步提高Au纳米颗粒的掺杂浓度,荧光太阳集光器的外量子效率下降。荧光发射谱和荧光寿命谱测试结果显示,当Au纳米颗粒的掺杂浓度超过2.0×10^(-6)时,过高的Au纳米颗粒掺杂浓度导致CsPbBr_(3)量子点与Au纳米颗粒之间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荧光太阳集光器荧光量子产率(η_(PL,LSC))下降导致了外量子效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量子点 Au纳米颗粒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外量子效率 非辐射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负载纳米Ag复合材料制备及可见光降解性能研究
2
作者 赵燕燕 田壮壮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122,共9页
以AgNO_(3)和g-C_(3)N_(4)为前驱体,聚乙烯吡咯烷酮为抑制剂,通过光还原法制备了石墨相氮化碳负载纳米Ag(Ag/g-C_(3)N_(4))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光致发光光谱(PL)、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以AgNO_(3)和g-C_(3)N_(4)为前驱体,聚乙烯吡咯烷酮为抑制剂,通过光还原法制备了石墨相氮化碳负载纳米Ag(Ag/g-C_(3)N_(4))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光致发光光谱(PL)、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瞬态光电流谱(TPC)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等表征手段对Ag/g-C_(3)N_(4)复合材料的物相晶型、官能团、光谱吸收范围、光电子-空穴重组和电荷传质阻力等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分析。亚甲基蓝(MB)染料溶液作为目标底物,考察可见光条件下Ag/g-C_(3)N_(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纳米Ag和g-C_(3)N_(4)之间肖特基异质结的构建和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有效促进了光电子-空穴的分离,拓宽了光谱吸收范围,低的电荷传质阻力促进了电荷的转移,有效提高了光催化活性;可见光照射60 min时Ag/g-C_(3)N_(4)复合材料对MB染料溶液的降解率达到了98.9%,循环使用5次后MB染料溶液的降解率仍达到了98.3%,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HCO_(3)-、CO_(3)2-和NO_(3)-等无机盐离子共存会影响光催化反应的进行。高活性的光电子将O_(2)还原为超氧自由基,生成的超氧自由基参与了光催化降解MB染料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C_(3)N_(4) 光催化 亚甲基蓝 光还原法 肖特基 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铑电极在紫外区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机理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志林 吴德印 +2 位作者 任斌 周海光 田中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82-685,共4页
采用波长为 32 5nm的He Cd激光为激发光源 ,首次在粗糙铑电极上获得了高质量的表面增强拉曼信号。基于在紫外区获得SERS信号这一进展 ,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 ,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此新的实验结果做了理论分析。分析表明 ,在紫外区获... 采用波长为 32 5nm的He Cd激光为激发光源 ,首次在粗糙铑电极上获得了高质量的表面增强拉曼信号。基于在紫外区获得SERS信号这一进展 ,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 ,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此新的实验结果做了理论分析。分析表明 ,在紫外区获得的铑的SERS信号主要源自于有着特定形貌的铑纳米粒子所引起的避雷针效应及微弱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共同作用。对铑纳米粒子的表面平均SERS增强因子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较为一致 ,约为两个数量级。我们同时比较分析了在可见光及近红外区有着极佳SERS增强效应的银基底在采用 32 5nm激发光时却得不到任何SERS信号这一实验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铑电极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避雷针效应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紫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光学方法测量大气折射率起伏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斗国 王沛 +4 位作者 鲁拥华 唐麟 袁仁民 饶瑞中 明海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14-816,共3页
精确测量大气的折射率起伏,对于研究大气的光学性质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了用近场光学方法测量大气折射率起伏的模型:采用全内反射方法激发金属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在金属-空气-金属组成的平面波导中形成振荡的导模... 精确测量大气的折射率起伏,对于研究大气的光学性质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了用近场光学方法测量大气折射率起伏的模型:采用全内反射方法激发金属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在金属-空气-金属组成的平面波导中形成振荡的导模,选取衰减全反射曲线中变化最快的一点的角度作为入射光的角度,测量相应的反射光光强的变化,就可以得到相应空气的折射率的变化。初步数值模拟了该模型的测量精度,折射率变化的精度可以达到百万分之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近场光学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折射率起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SPR生物传感器在临床医学检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段瑞岐 于秀章 +2 位作者 兰竹 李林 郄明蓉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2-160,共9页
肿瘤标志物在人类医学及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法(R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化学发光免疫法(CLEIA)等,这些方法各自存在放射性污染、操作繁琐、检... 肿瘤标志物在人类医学及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法(R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化学发光免疫法(CLEIA)等,这些方法各自存在放射性污染、操作繁琐、检测时间长、价格昂贵等缺点,限制了血清肿瘤标志物在临床医学及肿瘤检测中的应用。新近出现的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LSPR)的传感器因在生物医学检测领域极具优势而成为研究热点。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生物传感器,利用贵金属纳米结构对周围介质环境变化敏感的基本原理,可将生物分子吸附引发的金属纳米颗粒外界介质折射率的改变转化为可测量的LSPR峰值吸收波长有规律的移动以实现对传感器表面样品的检测,具备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免标记、设备便携、成本低的优点,具备临床检测潜力。但到目前为止,利用此传感器检测与疾病及肿瘤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的类似研究报道较少。在本文中,我们针对LSPR生物传感器的传感原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以及我们在此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生物传感器 临床医学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固态Z-型CdS/Au/Bi2MoO6异质结的构筑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3
6
作者 郭莉 赵强 +5 位作者 张越诚 张媛媛 韩宣宣 张开来 王丹军 付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0,共10页
采用简单的化学还原沉积和二次水热的方法成功制备了CdS和Au共同修饰Z型CdS/Au/Bi2MoO6(CdS/Au/BMO)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技术对其组成、形貌、光... 采用简单的化学还原沉积和二次水热的方法成功制备了CdS和Au共同修饰Z型CdS/Au/Bi2MoO6(CdS/Au/BMO)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技术对其组成、形貌、光吸收特性和光电化学性能等进行系统表征。实验结果表明,CdS/Au/BMO-2复合材料在可见光照射下表现出最佳的降解效率,其降解RhB的速率常数约为BMO的8.8倍和CdS的20倍。Au NPs作为固态电子媒介,为光生电子的传输和转移提供了一个通道,同时Au NPs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和CdS纳米粒子显著拓宽了催化体系对可见光的响应范围;通过对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和光电性能表征,确定了CdS/Au/BMO的能带结构,进而探讨了CdS/Au/BMO活性增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型CdS/Au/BMO异质结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SPR) 光催化 RH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半导体和纳米金属的高效人工光合成材料体系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德法 刘乐全 +1 位作者 欧阳述昕 叶金花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通过人工光合成技术把二氧化碳转换成碳氢化合物燃料,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一种太阳能化学转化和利用的理想技术,近年来受到科学界和工业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以下3个技术途径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半导体和纳米金属的宽光谱响应高效人工光合... 通过人工光合成技术把二氧化碳转换成碳氢化合物燃料,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一种太阳能化学转化和利用的理想技术,近年来受到科学界和工业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以下3个技术途径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半导体和纳米金属的宽光谱响应高效人工光合成材料体系的构建与应用:(1)从人工光合成热力学条件出发,基于半导体能带工程设计制备新型高效人工光合成材料;(2)利用纳米贵金属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设计和制备基于纳米金属的宽广谱响应人工光合成体系,可以有效拓展其光吸收范围至近红外区;(3)利用Ⅷ过度族金属光热效应,设计与制备基于Ⅷ族金属纳米粒子的全光谱响应人工光合成体系,可以有效拓展光吸收范围至红外区,使人工光合成体系具有全光谱响应。特别关注在上述人工光合成材料体系中非极性CO_2分子活化、表/界面现象及光化学反应微观机制,为开发高效人工光合成材料体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人工光合成 半导体 能带工程 纳米金属 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光热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藻土/Bi/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肖力光 杨猜霞 +1 位作者 刘哲 寇红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0-135,共6页
以三聚氰胺和五水合硝酸铋[Bi(NO_(3))3·5H_(2)O]为前驱体,硅藻土为基质,制备了硅藻土/Bi/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复合材料。采用多种表征方法对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和化学组成等进行分析,在可见光(波长大于400nm)照射下,通... 以三聚氰胺和五水合硝酸铋[Bi(NO_(3))3·5H_(2)O]为前驱体,硅藻土为基质,制备了硅藻土/Bi/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复合材料。采用多种表征方法对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和化学组成等进行分析,在可见光(波长大于400nm)照射下,通过还原液相体系中的甲基橙(MO)考察了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6%的硅藻土/Bi/g-C_(3)N_(4)复合材料在30min内对MO降解效率可达100%。金属Bi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引起的内置电场加快了电子和空穴的分离速度,硅藻土作为基质可以有效避免复合材料的团聚,其超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催化过程中复合材料活性位点的暴露,同时其复杂的孔隙结构可以促进复合材料对污染物的吸附,提高MO的降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石墨相氮化碳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水自组装制备Ag@AgCl/K4Nb6O17及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9
作者 赵俊秀 刘利 +2 位作者 胡金山 梁英华 崔文权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044-12052,共9页
在高温固相法制备K4Nb6O17的基础上,采用油水自组装合成复合光催化剂Ag@Ag Cl/K4Nb6O17,利用XRD、SEM、TEM、EDX、UV-Vis、PL、BET等多种手段对复合光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可见光下降解亚甲基蓝(MB)的催化... 在高温固相法制备K4Nb6O17的基础上,采用油水自组装合成复合光催化剂Ag@Ag Cl/K4Nb6O17,利用XRD、SEM、TEM、EDX、UV-Vis、PL、BET等多种手段对复合光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可见光下降解亚甲基蓝(MB)的催化性能。研究表明,Ag@Ag Cl的粒径约为20 nm,均匀分散在二维层状结构K4Nb6O17的表面上;贵金属Ag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显著,对可见光的吸收范围从400 nm拓展到800 nm;Ag@Ag Cl(25%(质量分数))/K4Nb6O17在可见光照射60 min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为88.2%,远远高于单体Ag@Ag Cl和K4Nb6O17的活性。循环实验证明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对苯酚和罗丹明B(Rh B)也具有一定的催化降解活性。淬灭实验表明自由基和空穴均为活性物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降解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AgCl/K4Nb6O17 光催化 油水自组装 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金属亚波长孔阵列结构的MEMS红外辐射源特性研究
10
作者 姚翔 肖功利 +3 位作者 纪新明 周嘉 包宗明 黄宜平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50-1554,共5页
以MEMS红外气敏传感器为应用目标,采用MEMS技术设计和制作一种二维金属亚波长孔阵列结构红外辐射源。探讨了不同厚度SU-8膜对金属/电介质/金属(M/D/M)二维金属亚波长孔阵列结构在中远红外波段透射特性的影响。设计并制作了Au/SU-8/Au的M... 以MEMS红外气敏传感器为应用目标,采用MEMS技术设计和制作一种二维金属亚波长孔阵列结构红外辐射源。探讨了不同厚度SU-8膜对金属/电介质/金属(M/D/M)二维金属亚波长孔阵列结构在中远红外波段透射特性的影响。设计并制作了Au/SU-8/Au的M/D/M结构,测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器。同时对M/D/M结构不同电介质层情况下的中远红外波段透射特性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SU-8厚度在小于1μm时,透射强度远大于厚度1μm以上的结构,且有透射强度最大值出现(SU-8厚度为360nm),同时,随着SU-8厚度的增加,透射谱峰值呈现规律性红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二维金属亚波长孔阵列结构 SU-8膜的厚度 透射增强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TiO2的制备方法对其SPR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贾群鹏 马志领 +2 位作者 韩冰 陈春霞 张冀玄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5-391,共7页
纳米金粒子沉积在TiO2表面制得具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SPR)的Au/TiO2,是目前提高TiO2光催化剂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和量子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氯金酸(HAuCl4·3H2O)和P25型纳米TiO2为原料,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探讨了温度对... 纳米金粒子沉积在TiO2表面制得具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SPR)的Au/TiO2,是目前提高TiO2光催化剂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和量子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氯金酸(HAuCl4·3H2O)和P25型纳米TiO2为原料,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探讨了温度对化学还原制备金溶胶的SPR的影响;并以紫外漫反射进行表征.比较了化学还原热沉积法、化学还原光沉积法和光还原沉积法制得Au/TiO2的SPR差异,结果表明,光还原沉积法是一种高效、经济且环境友好型制备较强SPR的Au/TiO2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IO2 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光还原沉积 化学还原热沉积 化学还原光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Cu2O纳米立方体核壳结构对光助丙烯氧化反应的影响
12
作者 完颜永劲 张嘉伟 +3 位作者 陈佳煜 王秋祥 匡勤 谢兆雄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1-498,共8页
传统的丙烯氧化反应的生产工艺复杂并且会带来大量污染废弃物,相比之下丙烯与氧气直接进行氧化反应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关于如何提高这种丙烯氧化反应的催化效率的报道较少.该文以Ag纳米立方体为种子,通过外延生长成功构建了具有核壳... 传统的丙烯氧化反应的生产工艺复杂并且会带来大量污染废弃物,相比之下丙烯与氧气直接进行氧化反应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关于如何提高这种丙烯氧化反应的催化效率的报道较少.该文以Ag纳米立方体为种子,通过外延生长成功构建了具有核壳结构的Ag@Cu2O纳米立方体,研究了其核壳结构对光助丙烯氧化反应的影响.催化测试结果表明,Cu2O壳层有效抑制了丙烯的过度氧化,提高了丙烯醛的选择性.此外,Ag@Cu2O核壳结构不仅有助于Cu2O壳层的光生电子-空穴的高效分离,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内核Ag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提高局部反应温度.因此,这种核壳型催化剂能够有效地利用光来提高丙烯氧化的反应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氧化反应 光助催化反应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AG CU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_(2)CO_(3)-Bi-TiO_(2)复合纳米纤维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抗生素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春华 赵晓波 +1 位作者 李跃军 孙大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9-106,共8页
以静电纺丝制备的TiO_(2)纳米纤维为基质,葡萄糖为还原剂,在不同的酸碱环境中,采用一步水热法可控合成了异质结型Bi-TiO_(2)、(BiO)_(2)CO_(3)-TiO_(2)和(BiO)_(2)CO_(3)-Bi-TiO_(2)复合纳米纤维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 以静电纺丝制备的TiO_(2)纳米纤维为基质,葡萄糖为还原剂,在不同的酸碱环境中,采用一步水热法可控合成了异质结型Bi-TiO_(2)、(BiO)_(2)CO_(3)-TiO_(2)和(BiO)_(2)CO_(3)-Bi-TiO_(2)复合纳米纤维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光致发光光谱(PL)等对样品进行表征。以洛美沙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TiO_(2)及其复合纳米纤维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并探究其降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BiO)_(2)CO_(3)-Bi-TiO_(2)光催化活性最高,模拟太阳光照60 min,对诺氟沙星、洛美沙星和环丙沙星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3.2%、97.5%和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纳米纤维 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抗生素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易合成Bi/Bi2MoO6/TiO2复合纳米纤维及其增强的可见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晓萍 李跃军 +3 位作者 曹铁平 孙大伟 王霞 席啸天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93-1199,共7页
以电纺TiO2纳米纤维为基质,葡萄糖为还原剂,采用简单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了等离子体Bi/Bi2MoO6/TiO2复合纳米纤维。利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光致发光谱等对样品进行表征。... 以电纺TiO2纳米纤维为基质,葡萄糖为还原剂,采用简单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了等离子体Bi/Bi2MoO6/TiO2复合纳米纤维。利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光致发光谱等对样品进行表征。以RhB和4-CP为模拟有机污染物,评价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部分Bi^3+被葡萄糖还原成金属Bi纳米粒子,原位沉积在Bi2MoO6纳米片上,同时构筑在TiO2纳米纤维表面。金属Bi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有效提高了样品的光催化活性。可见光照50 min,样品对RhB的降解率为95.8%,五次循环后仍保持在92%以上;可见光照180 min,样品对4-CP的降解率达68.8%。证实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Bi 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复合纳米纤维 可见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糖与金纳米复合材料在抗菌方面的应用研究取得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新型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6-26,共1页
近年来,由于纳米材料具有了很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大的比表面积可做多种表面修饰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利用这些独特的性质,纳米材料可以用于生化传感器、药物递送、热疗和抗菌等方面的研究,抗菌纳米材料已成为传统小分子抗生素... 近年来,由于纳米材料具有了很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大的比表面积可做多种表面修饰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利用这些独特的性质,纳米材料可以用于生化传感器、药物递送、热疗和抗菌等方面的研究,抗菌纳米材料已成为传统小分子抗生素的有希望的替代者。多种纳米材料,如壳聚糖、银、铜、碲、氧化铁和氧化锌等纳米颗粒都具有抗菌活性。然而,大多数纳米抗菌材料具有高毒性,需要复杂的修饰或对细菌的选择性抑制方面比较差,它们中的大多数不是理想的纳米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金纳米复合材料 表面修饰 纳米抗菌材料 药物递送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选择性抑制 生化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煤化所等研究光催化实现不饱和醛的选择加氢
16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43,共1页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采用能够响应可见光的立方型高比表面积SiC为载体,利用Au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设计出新型Au/SiC光催化体系,在室温常压和可见光照的条件下,
关键词 光催化体系 选择加氢 不饱和醛 煤化 山西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Au纳米颗粒 高比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