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等离子体丝阵列对10GHz微波传输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董超 孙中浩 +3 位作者 张亚春 何湘 倪晓武 骆晓森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0-167,共8页
为了研究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阵列对10 GHz微波传输特性的影响,利用COMSOL软件构建了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阵列与微波相互作用的数值仿真模型,研究了等离子体丝阵列参数、等离子体特征参数、阵列层数对微波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影响。数值结果... 为了研究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阵列对10 GHz微波传输特性的影响,利用COMSOL软件构建了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阵列与微波相互作用的数值仿真模型,研究了等离子体丝阵列参数、等离子体特征参数、阵列层数对微波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当微波的电场方向垂直于等离子体丝轴向时,无论微波相对于丝阵列的入射角如何变化,丝阵列对微波完全没有影响。增加丝的直径或者电子数密度、减少阵列间距或者电子温度都可以使反射率增加,透射率减小。光丝直径为500μm,阵列间距为1 mm的等离子体丝阵列对10 GHz微波反射率最大可达到0.88,此时等离子体的特征参数为ne=1×1023m-3,Te=0.3 e V。当增加丝阵列的层数时,透射率减小,最终趋近于0,而反射率则保持不变。该研究结果对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阵列屏蔽干扰微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 阵列 反射率 透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调制在气体成丝激发太赫兹波中的影响
2
作者 郭惠成 刘呈普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3,共9页
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在光电流模型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飞秒激光与等离子体丝相互作用产生太赫兹辐射的基本物理机制。阐明了三维条件下太赫兹辐射与等离子体阶梯式电离的同步性,证实了等离子体激发过程中必然会对太赫兹辐射产生调制。分... 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在光电流模型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飞秒激光与等离子体丝相互作用产生太赫兹辐射的基本物理机制。阐明了三维条件下太赫兹辐射与等离子体阶梯式电离的同步性,证实了等离子体激发过程中必然会对太赫兹辐射产生调制。分析等离子体调制对太赫兹近场和远场辐射的影响,发现双色场主要起到激发等离子体并产生初步的光电流辐射的作用,等离子体则起到调制光电流辐射并产生太赫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丝 太赫兹波 时域有限差分 飞秒激光 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短强激光大气等离子体细丝中太赫兹辐射现象及其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立文 宋潇 +1 位作者 殷南 张聚伟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4,共4页
超短强激光在大气中传输形成的等离子体细丝由于能够辐射出太赫兹信号而成为一种新的太赫兹辐射源,这对实现远距离太赫兹的远程传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太赫兹辐射产生技术领域备受关注。详细综述了超短强激光大气等离子体细丝中产生太赫... 超短强激光在大气中传输形成的等离子体细丝由于能够辐射出太赫兹信号而成为一种新的太赫兹辐射源,这对实现远距离太赫兹的远程传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太赫兹辐射产生技术领域备受关注。详细综述了超短强激光大气等离子体细丝中产生太赫兹辐射现象的研究进展和现状,并着重对等离子体细丝产生太赫兹辐射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概述和初步探讨,最后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进而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光学 太赫兹辐射 超短强激光 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电弧等离子体强化超声速点火和燃烧 被引量:4
4
作者 于锦禄 何立明 +2 位作者 丁未 陈永刚 王景杰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1-515,共5页
在总结国外关于丝电弧等离子体强化超声速点火和燃烧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丝电弧等离子体强化超声速点火和燃烧的特点.基于等离子体点火强化超声速燃烧的基本原理,设计了4种丝电弧等离子体强化超声速点火和燃烧的电极布置方案,凹槽式燃... 在总结国外关于丝电弧等离子体强化超声速点火和燃烧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丝电弧等离子体强化超声速点火和燃烧的特点.基于等离子体点火强化超声速燃烧的基本原理,设计了4种丝电弧等离子体强化超声速点火和燃烧的电极布置方案,凹槽式燃烧室强化燃烧方案、平板式单排纵向放电强化燃烧方案、平板式双排横向放电强化燃烧方案和平板式多排纵向放电强化燃烧方案.对每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设计了丝电弧等离子体强化超声速点火和燃烧的放电特性试验系统,并进行了初步的放电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火炬 等离子体强化点火和燃烧 超声速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阵Z-pinch等离子体内爆过程单丝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冯开明 swip.ac.cn 高椿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2年第1期55-58,共4页
研究了丝阵 Z-pinch 等离子体内爆过程中,单丝行为及其物理参数的匹配,X 射线的发射情况,并对单丝的内爆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丝阵 Z-pinch等离子体动力学—维模型,研制了相关的计算程序,对丝阵箍缩匹配关系进行了计算。给出了丝阵... 研究了丝阵 Z-pinch 等离子体内爆过程中,单丝行为及其物理参数的匹配,X 射线的发射情况,并对单丝的内爆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丝阵 Z-pinch等离子体动力学—维模型,研制了相关的计算程序,对丝阵箍缩匹配关系进行了计算。给出了丝阵初始半径、电流脉冲宽度和峰值电流的匹配关系。还对丝阵内的最小丝间距,材料的选择等的等问题进行了优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Z-pinch等离子体 内爆过程 特性 优化方案 计算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融等离子体对金属丝阵Z箍缩内爆动力学的影响
6
作者 章征伟 丁宁 黄俊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7-202,共6页
结合火箭模型和雪耙模型,建立了完整自洽的丝阵Z箍缩消融-内爆模型,分析了消融等离子体对丝阵Z箍缩内爆动力学的影响,得到了比零维薄壳模型合理的内爆轨迹。在考虑消融等离子体向轴运动的情况下,计算了丝阵Z箍缩的内爆时间、内爆速度和... 结合火箭模型和雪耙模型,建立了完整自洽的丝阵Z箍缩消融-内爆模型,分析了消融等离子体对丝阵Z箍缩内爆动力学的影响,得到了比零维薄壳模型合理的内爆轨迹。在考虑消融等离子体向轴运动的情况下,计算了丝阵Z箍缩的内爆时间、内爆速度和动能,并且与零维薄壳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考虑消融等离子体运动得到的内爆动能低于零维薄壳模型计算结果,其内爆动能最大值所对应的负载线质量也低于薄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箍缩 阵消融等离子体 火箭模型 雪耙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飞秒激光脉冲诱导空气等离子体细丝长度的声学测量
7
作者 吴四清 熊钢 王耿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7-39,共3页
利用光电离模型对强飞秒激光脉冲诱导空气等离子体成丝做了理论解释,对等离子体细丝辐射的声音信号进行了探测,根据等离子体细丝在激光传输方向上不同位置辐射声音脉冲信号的强度不同,得到了等离子体细丝的长度信息。
关键词 飞秒激光脉冲 等离子体 声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光丝中等离子体荧光和声音信号的研究
8
作者 郑悦 李梓源 +1 位作者 张宇璇 刘作业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5-309,共5页
为了探究飞秒激光成丝的内在机制以实现长度表征,采用荧光法和声学法,得到了不同入射激光脉冲能量下和偏振态下等离子体光丝的荧光光谱和声音信号信息。结果表明,在相同激光脉冲能量下圆偏振光产生的N_(2)荧光信号强度约为线偏振光的2倍... 为了探究飞秒激光成丝的内在机制以实现长度表征,采用荧光法和声学法,得到了不同入射激光脉冲能量下和偏振态下等离子体光丝的荧光光谱和声音信号信息。结果表明,在相同激光脉冲能量下圆偏振光产生的N_(2)荧光信号强度约为线偏振光的2倍,而线偏振光产生的N_(2)^(+)荧光信号强度则约为圆偏振光的1.3倍;等离子体荧光测量是获取等离子体光丝长度的有效途径,相比于声学测量法更精确。该研究为揭示相干激光发射随光丝长度变化的物理实质提供了光丝长度表征的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物理 等离子体 荧光强度演化 声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high-aspect-ratio filamentary trace in sapphire of picosecond pulse burst-mode for laser lift-off 被引量:2
9
作者 SUN Wei-gao YAN Tian-yang +1 位作者 WANG Yu-heng JI Ling-f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3304-3311,共8页
The influence of the picosecond(ps) pulsed burst with a nanosecond scale of temporal separation(50 ns) on filamentary traces in sapphire substrate is investigated.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filamentary plasm... The influence of the picosecond(ps) pulsed burst with a nanosecond scale of temporal separation(50 ns) on filamentary traces in sapphire substrate is investigated.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filamentary plasma string induced by sub-pulses of the burst-mode is reveal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instantaneous photoluminescence image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residual plasma, the energy loss of sub-pulse during the balancing of self-focusing effect is reduced, and thus refreshes the plasma via refocusing. The refreshed plasma peak generated by the subsequent subpulse appears at relatively low density positions in the formed filamentary plasma string, which results in more uniform densities and less spatial overlap among the plasma peaks. The continuity and uniformity of the filamentary trace in sapphire are enhanced by the burst-mode. Besides, the burst filamentary propagation can also remain effective when the sub-pulse energy is below the self-focusing threshold. Based on this uniform and precise energy propagation mode, the feasibility of its use for the laser lift-off(LLO) process is ver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osecond laser filamentary plasma string BURST-MOD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laser lift-of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