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等熵位涡的浙北地区一次暴雪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冯智 周秋林 梅士龙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57,共7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高度、温度、风场资料及Micaps实况降水、积雪资料,对2010年2月13~14日浙北地区出现的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上西南气流的加强及北部冷空气的渗透导致的冷暖空气交汇是产生暴雪天气的主...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高度、温度、风场资料及Micaps实况降水、积雪资料,对2010年2月13~14日浙北地区出现的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上西南气流的加强及北部冷空气的渗透导致的冷暖空气交汇是产生暴雪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低层发展东移的低涡与地面倒槽的北上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天气系统,对流层中低层逆温层的出现,为暴雪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云顶亮温和雷达回波的分布则反映了降雪区的移动。等熵位涡分析表明,降水区域集中在高低位涡区域的交界处。随着位涡高低中心的东移,降水区相应东移,当高位涡区一旦加强南压,降水将趋于减弱直至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等熵位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北地区一次雷暴大风过程的等熵位涡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周秋林 曾令建 《科技通报》 2018年第10期66-72,共7页
利用NCAR/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浙北地区一次雷暴大风过程进行等熵位涡分析。结果表明:等熵面上的位涡演变反映了低涡切变的移动及西南急流的发展。大风区主要位于位涡高值中心的南侧,对应西南急流发展最强处。经向位涡梯度和经向位涡... 利用NCAR/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浙北地区一次雷暴大风过程进行等熵位涡分析。结果表明:等熵面上的位涡演变反映了低涡切变的移动及西南急流的发展。大风区主要位于位涡高值中心的南侧,对应西南急流发展最强处。经向位涡梯度和经向位涡输送分析表明,大风出现时浙北地区处于气旋式位涡异常中,有利于出现雷暴大风等天气,而正的经向位涡输送逐渐发展东移,有利于高位涡向长江下游地区移动。垂直剖面图显示,影响浙北地区大风过程的高位涡区域主要位于335K以下的对流层中低层大气,其中心位于315K附近。同时,逆向的Ferrel环流圈的形成,为30°N附近上升运动的加强及雷暴大风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熵位涡 雷暴大风 气旋式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东部初冬大到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青梅 马海超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6期175-175,178,共2页
利用NCEP1°×1°资料,对2014年10月10—11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一次大到暴雪过程进行分析,获得季节转换期间青海省东部大到暴雪天气发生特征,并探讨降水相态变化机理,为日后预报此类天气过程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大到暴雪 等熵位涡 降水相态 青海高原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4
作者 曹晓敏 金凯 +1 位作者 马海超 尤桑杰 《河南科技》 2020年第11期156-158,共3页
本文利用NCAR/NCEP资料,对发生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的一次区域性大到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受西伸到青藏高原东部的副热带高压及500 hPa风场上冷空气入侵青藏高原北部的影响。热低压中的上升气流与冷锋后... 本文利用NCAR/NCEP资料,对发生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的一次区域性大到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受西伸到青藏高原东部的副热带高压及500 hPa风场上冷空气入侵青藏高原北部的影响。热低压中的上升气流与冷锋后的下沉气流构成纬向闭合环流,青藏高原热低压中的上升气流与副热带高压中的下沉气流形成径向闭合环流,垂直闭合环流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和稳定的上升气流,持续的降水造成了暴雨天气。副热带高压外围强盛的西南气流的稳定维持使得充足的水汽输送到青藏高原东部暴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等熵位涡 不稳定能量 垂直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