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黄斑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赵武校 蓝方方 +1 位作者 甘露 罗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黄斑厚度与形态特点。方法自身对照设计。在广西视光中心招募不伴斜视的中度和重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5例,其中儿童组46例、成人组39例,同时招募与儿童组年龄匹配的已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5例为对... 目的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黄斑厚度与形态特点。方法自身对照设计。在广西视光中心招募不伴斜视的中度和重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5例,其中儿童组46例、成人组39例,同时招募与儿童组年龄匹配的已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5例为对照组;采集所有患者的屈光度、矫正视力、眼底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轴长度等指标,定性评估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内外节(photoreceptor inner and outer segment,IS/OS)形态,进行各指标在双眼间(弱视眼与对侧眼)的比较、组内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儿童组除矫正视力、等效离焦度、眼轴长度3项指标在双眼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外(均为P <0. 001),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比对侧眼厚(7. 54±14. 42)μm(P=0. 001,95%可信区间为3. 26~11. 83μm)。对照组已治愈的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比对侧眼厚(1. 94±4. 65)μm(P=0. 019,95%可信区间为0. 35~3. 54μm)。成人组双眼间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 05)。儿童组弱视眼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与其等效离焦度呈负相关(r=-0. 338,P=0. 008)。成人组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与其等效离焦度呈正相关(r=0. 447,P=0. 004)。黄斑中心凹IS/OS形态:已治愈弱视患者的IS/OS正常形态比例为80. 0%,明显高于儿童与成人弱视患者比例(58. 8%,χ2=9. 774,P=0. 002)。结论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高于对侧眼,仅见于中重度弱视儿童及已治愈弱视儿童;成人弱视眼等效离焦度与其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呈正相关性;弱视眼黄斑中心凹形态呈欠发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屈光参差性弱视 儿童 成人 黄斑 等效离焦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近视双眼间高阶像差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赵武校 蓝方方 +3 位作者 罗妍 李志超 甘露 刘伟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评估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近视双眼间的高阶像差差异以及双眼间波前像差模式的特征。方法 85例非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并被分成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屈光参差性近视组。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按照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再... 目的评估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近视双眼间的高阶像差差异以及双眼间波前像差模式的特征。方法 85例非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并被分成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屈光参差性近视组。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按照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再分为弱视眼和对侧眼亚组,屈光参差性近视组按照屈光度的高低再分为高度数眼和低度数眼亚组。所有患者均接受Wave Scan波前像差检测。配对t检验用于分析各组内双眼间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用于分析各亚组内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配对t检验与形态分析结果显示:(1)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者的弱视眼与对侧眼在等效离焦度、最佳矫正视力、总像差、总高阶像差以及三阶像差均方根值等指标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形态上双眼间高阶像差呈非对称模式;(2)屈光参差性近视组患者中,仅发现等效离焦度、总像差均方根值两项指标在高度数眼与低度数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形态上双眼间高阶像差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对称性。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1)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弱视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819,P=0.000)、三阶像差均方根值(r=-0.315,P=0.048)存在相关性,对侧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876,P=0.000)亦存在相关性;弱视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2.275+1.066x(R2=0.668,F=76.447,P=0.000),对侧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1.462+1.214x(R2=0.721,F=98.170,P=0.000)。(2)屈光参差性近视组高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852,P=0.000)、四阶像差均方根值(r=-0.313,P=0.037)存在相关性,低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903,P=0.000)亦存在相关性;高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1.671+1.206x(R2=0.794,F=166.005,P=0.000),与四阶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0.314-0.024x(R2=0.117,F=5.709,P=0.021),低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1.013+1.209x(R2=0.851,F=244.957,P=0.000)。结论双眼间高阶像差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中呈非对称模式,在屈光参差性近视患者中则呈相似和对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屈光参差性近视 等效离焦度 高阶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前像差在屈光参差性弱视光学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赵武校 蓝方方 +2 位作者 李志超 甘露 刘伟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39-944,共6页
目的 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间的波前像差差异以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5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年龄9∽40岁,其中男31例,女22例,纳入本横断面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Wave Scan波前像差检查,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的波前像差差异采用配对t... 目的 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间的波前像差差异以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5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年龄9∽40岁,其中男31例,女22例,纳入本横断面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Wave Scan波前像差检查,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的波前像差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波前像差参数值、等效离焦度、最佳矫正视力,以及年龄之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然后将中度弱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成年弱视组和儿童弱视组,分析这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 经配对t检验显示,53例患者的弱视眼与对侧眼在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离焦度、总像差、总高阶像差、三叶草像差、三阶像差均方根值等指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成年弱视组与儿童弱视组内均未发现年龄与高阶像差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成年弱视组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在总像差(P=0.000)、三叶草像差(P=0.047)和三阶像差均方根值(P=0.032)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儿童弱视组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在总像差(P=0.000)、球差(P=0.008)和四阶像差均方根值(P=0.032)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个年龄组内的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在成年弱视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有相关性(P〈0.01),最佳矫正视力与总像差、球差均有相关性(均为P〈0.05);且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的回归方程为y=3.343+0.942x(F=40.830、P=0.000、R2=0.671),最佳矫正视力与总像差的回归方程为y=0.321+0.017x(F=5.058、P=0.036、R2=0.202)。在儿童弱视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均有相关性(均为P〈0.05),最佳矫正视力与五阶像差均方根值存在相关性(P〈0.01);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的回归方程为y=1.529+1.176x(F=17.090、P=0.001、R2=0.501),最佳矫正视力与五阶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0.006+0.143x(F=10.851、P=0.004、R2=0.390)。结论 除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离焦度、总像差之外,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间的高阶像差存在显著差异;对于中度弱视患者,双眼间高阶像差差异在成人与儿童表现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波前像差 最佳矫正视力 等效离焦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已治愈与未治愈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间的波前像差特点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武校 甘露 +2 位作者 蓝方方 李志超 罗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探讨已治愈与未治愈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间的波前像差特点。方法收集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屈光参差患者共91例,根据病史和矫正视力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已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 31例、弱视组(未治愈的屈... 目的探讨已治愈与未治愈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间的波前像差特点。方法收集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屈光参差患者共91例,根据病史和矫正视力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已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 31例、弱视组(未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 60例。对照组按照等效离焦度的高低,将每例患者双眼的数据分别归入原弱视眼组和原对侧眼组;弱视组按照矫正视力是否正常,将每例患者双眼的数据分别列入弱视眼组和对侧眼组。弱视组患者按年龄分为成年弱视22例、未成年弱视3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i Design波前像差仪(美国AMO公司)检测,以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形式表示总像差和各项高阶像差(RMS3~6)。配对t检验用于分析各组内双眼间的参数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参数差异; Spearma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各亚组内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对照组原弱视眼等效离焦度高于原对侧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弱视组弱视眼等效离焦度、总像差RMS均高于对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1);其余参数如总高阶像差、三阶像差、四阶像差、五阶像差、六阶像差RMS,在两组内双眼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散瞳状态下成年弱视组、未成年弱视组双眼间等效离焦度、总像差R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1),弱视眼均大于对侧眼。波前像差图像显示:对照组和弱视组双眼间总像差均呈非对称性、总高阶像差均呈相似性与对称性。将对照组、弱视组双眼间波前像差各参数差值进行组间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等效离焦度以及△总像差RMS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1),弱视组均大于对照组;其余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对照组、弱视组内双眼的等效离焦度均与其自身总像差RMS呈正相关;等效离焦度与其他波前像差参数之间无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内原弱视眼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RMS的回归方程为Y=0. 16+0. 798X(R^2=0. 633,F=50. 031,P=0. 000),原对侧眼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RMS的回归方程为Y=1. 278+0. 611X(R^2=0. 522,F=31. 613,P=0. 000);弱视组内弱视眼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RMS的回归方程为Y=-1. 466+1. 149X(R^2=0. 825,F=272. 675,P=0. 000),对侧眼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RMS的回归方程为Y=1.101+0.832 X (R^2=0. 632,F=99. 561,P=0. 000)。结论散瞳状态下已治愈和未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等效离焦度和总像差形态在双眼间存在明显差异,但高阶像差在双眼间具有相似性和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远视性屈光参差 等效离焦度 高阶像差 均方根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