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空场注入4SMES光场广义电场的4m+2次和压缩
1
作者 万慧军 伍冬兰 肖小三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92-496,共5页
根据量子力学中态的线性叠加原理,构造了由多模真空态、多模相干态、多模相干态的相反态和多模虚相干态的线性叠加所组成的真空场注入四态叠加多模纠缠态(即4SMES)光场.利用多模压缩态理论研究了上述光场中广义电场分量的等幂次高次和... 根据量子力学中态的线性叠加原理,构造了由多模真空态、多模相干态、多模相干态的相反态和多模虚相干态的线性叠加所组成的真空场注入四态叠加多模纠缠态(即4SMES)光场.利用多模压缩态理论研究了上述光场中广义电场分量的等幂次高次和压缩特性.结果发现:真空场注入4SMES光场是一种典型的四态叠加多模非经典光场;在一定条件下,该光场的广义电场分量可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广义非线性等幂4m+2次和压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幂4m+2和压缩 4SmES光场 四态叠加多模纠缠态光场 广义电场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态叠加MSCS光场中广义磁场的等幂4m次和压缩
2
作者 万慧军 颜根英 +1 位作者 伍冬兰 阮文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37-541,共5页
利用多模压缩态理论,研究了由多模真空态、多模复共轭相干态、多模复共轭虚相干态以及后两者的相反态的线性叠加所组成的一种五态叠加多模薛定谔猫态光场|Ψ(5)>q中广义磁场分量的等幂次高次和压缩特性.结果发现:态|Ψ(5)>q是一... 利用多模压缩态理论,研究了由多模真空态、多模复共轭相干态、多模复共轭虚相干态以及后两者的相反态的线性叠加所组成的一种五态叠加多模薛定谔猫态光场|Ψ(5)>q中广义磁场分量的等幂次高次和压缩特性.结果发现:态|Ψ(5)>q是一种典型的五态叠加多模非经典光场;在一定条件下,态|Ψ(5)>q的广义磁场分量可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广义非线性等幂4m次和压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态叠加 多模非经典光场 广义磁场分量 等幂4m和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中4MFSS光场广义磁场的Nj次振幅压缩效应 被引量:2
3
作者 韩小卫 孙中禹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1-94,共4页
根据量子力学中的态叠加原理,构造了强度不等的非对称四态叠加多模泛函叠加态光场(即4MFSS光场)。利用多模压缩态理论,对介质中4MFSS光场广义磁场分量的不等幂次高次振幅压缩效应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发现:①在一定条件下,上述4MFSS... 根据量子力学中的态叠加原理,构造了强度不等的非对称四态叠加多模泛函叠加态光场(即4MFSS光场)。利用多模压缩态理论,对介质中4MFSS光场广义磁场分量的不等幂次高次振幅压缩效应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发现:①在一定条件下,上述4MFSS光场的广义磁场分量可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广义非线性不等幂次高次振幅压缩效应;②上述4MFSS光场其广义磁场分量所呈现的Nj次方高次振幅效应的压缩幅度,明显受到介质的增益系数或吸收系数的直接影响;对于增益介质而言,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光场Nj次方高次振幅压缩现象的压缩程度加深、压缩幅度增大、压缩效应增强;对于吸收介质而言,随着光场传播距离的增大,光场Nj次方高次振幅压缩现象的压缩程度降低、压缩幅度减小、压缩效应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mFSS光场 增益介质 吸收介质 广义磁场 多模泛函叠加态 等幂振幅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态多模叠加态光场|Ψ^(5)〉_q中广义电场的4m次方H压缩效应
4
作者 万慧军 颜根英 +1 位作者 余晓光 万德全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6-30,共5页
构造了由多模真空态、多模复共轭相干态、多模复共轭虚相干态及后两者的相反态的线性叠加所组成的一种五态叠加多模叠加态光场|Ψ(5)〉q.利用多模压缩态理论研究了态|Ψ(5)〉q中广义电场分量的等幂次N次方H压缩特性.结果发现:态|Ψ(5)〉... 构造了由多模真空态、多模复共轭相干态、多模复共轭虚相干态及后两者的相反态的线性叠加所组成的一种五态叠加多模叠加态光场|Ψ(5)〉q.利用多模压缩态理论研究了态|Ψ(5)〉q中广义电场分量的等幂次N次方H压缩特性.结果发现:态|Ψ(5)〉q是一种典型的五态叠加多模非经典光场;在一定条件下,态|Ψ(5)〉q的广义电场分量可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广义非线性等幂4m次方H压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态叠加 多模叠加态光场 广义电场分量 等幂4 m方H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疫霉病空间分布型的初步研究
5
作者 杨华 崔元玗 杨屾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z1期31-32,共2页
80年代以来 ,新疆各地辣椒疫霉病(Phytophthora capsici)发生十分严重 ,由于新疆干旱少雨 ,辣椒需多次灌水 ,病菌主要以浸染辣椒的茎基部和根部为主 ,与内地主要靠雨水传播的情况不同 ,因此 ,病株的分布有其特殊的规律 ,为此 ,对病株的... 80年代以来 ,新疆各地辣椒疫霉病(Phytophthora capsici)发生十分严重 ,由于新疆干旱少雨 ,辣椒需多次灌水 ,病菌主要以浸染辣椒的茎基部和根部为主 ,与内地主要靠雨水传播的情况不同 ,因此 ,病株的分布有其特殊的规律 ,为此 ,对病株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在辣椒疫霉病发生严重的乌鲁木齐安宁渠乡进行 ,共查 18块田 ,通过聚集度指标 C、I、K、CA、Iδ、m※ /x等项计算 ,探讨辣椒疫霉病空间布局 ,并根据田间实测频次 ,按正二项分布、波松分布、奈曼分布和负二项分布模型 ,计算各田理论频数 ,用 x2进行测定 ,以确定各田符合的分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块属于聚集分布.同时将各组数值用Tayloy(1961)回归法则S2=axb以及Iwao(1968)的m※-x回归和徐汝梅等(1984)提出改进的Iwao模型判断分布型 计算结果分别为S2=2.0277x1.3234 即logS2=0.3070+1.3234logx r=0.9296 大于r0.01=0.5897 达极显著水平.m※=-0.4995+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