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稻RA73矮生基因等位性测定 被引量:2
1
作者 蒋志谦 严宗卜 +2 位作者 曹绍书 甘雨 刘建昌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3期12-13,共2页
美国稻种 RA73与 6个不同矮生基因品种进行等位性测定表明 ,其矮生基因不仅与 sd- 1基因不等位 ,也与 sd- s( t)、dg( t)、sd- s( g)、d- 1以及小粒特特普、KL90 8等矮生基因不等位 ,是一个新矮源。
关键词 水稻 矮生基因 等位性测定 RA73品种 特征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芥菜型油菜黄籽性状的遗传、基因定位和起源探讨 被引量:24
2
作者 刘显军 袁谋志 +3 位作者 官春云 陈社员 刘淑艳 刘忠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39-847,共9页
油菜种皮颜色既是一个形态指示性状,又与种子休眠和品质有关。以芥菜型油菜种皮颜色分离的2个BC6F2群体为作图群体,用微卫星(SSR)等标记进行连锁定位,并用定位标记对22份材料进行关联分析,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12份材料... 油菜种皮颜色既是一个形态指示性状,又与种子休眠和品质有关。以芥菜型油菜种皮颜色分离的2个BC6F2群体为作图群体,用微卫星(SSR)等标记进行连锁定位,并用定位标记对22份材料进行关联分析,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12份材料种皮中4-二氢黄酮醇还原酶(DFR)、花色素合酶(ANS)和花色素还原酶(ANR)基因的表达,对6份黄籽材料的种皮颜色基因等位性进行测定,结果将芥菜型油菜控制种皮颜色的2个基因位点分别定位到A9和B3连锁群,并找到其两侧紧密连锁标记,发现黄籽材料种皮颜色基因位点附近0.9cM和1.5cM区域高度保守,所有黑色种皮中DFR、ANS和ANR基因均表达,所有黄色种皮中DFR和ANS均不表达,但ANR基因表达或不表达,黄籽材料的种皮颜色基因等位。根据这些结果结合前人研究,认为芥菜型油菜种皮颜色基因是调控基因,黄籽为单一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菜型油菜 种皮颜色 基因定位 关联分析 等位性测定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野生稻对褐飞虱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利用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秦学毅 朱汝财 +4 位作者 唐健淮 李维科 李道远 韦素美 黄凤宽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1-45,共5页
从198份广西药用野生稻中筛选出3份对褐飞虱高抗(0级)的材料,用高抗材料与感虫材料杂交,结果表明其抗性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与14个已知抗褐飞虱基因品种杂交、回交和自交,对BC2F2后代材料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抗源... 从198份广西药用野生稻中筛选出3份对褐飞虱高抗(0级)的材料,用高抗材料与感虫材料杂交,结果表明其抗性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与14个已知抗褐飞虱基因品种杂交、回交和自交,对BC2F2后代材料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抗源材料与已知的14个抗性基因不等位,结果发现广西药用野生稻与国外药用野生稻的抗性基因(隐性基因)不同。初步认为它是一个新的抗性基因。在利用方面,通过幼胚离体培养获得绿苗,经多代回交和自交,成功地将CC染色体组中的抗性基因转育到栽培稻中,获得了BC4F5高世代、异源附加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褐飞虱 遗传分析 等位性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籼稻品种矮生基因的遗传测定 被引量:10
4
作者 蒋志谦 严宗卜 +1 位作者 刘建昌 陈锋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2-37,共6页
用籼稻矮秆品种广丛和小粒特特普,通过互交和与矮仔粘(sd-1)、雪禾矮早(sd-s(t))、80-7010(dg(t))等具不同矮生基因的品种测交。结果表明,广丛和小粒特特普的矮生基因与sd-1、sd-s(t)、dg... 用籼稻矮秆品种广丛和小粒特特普,通过互交和与矮仔粘(sd-1)、雪禾矮早(sd-s(t))、80-7010(dg(t))等具不同矮生基因的品种测交。结果表明,广丛和小粒特特普的矮生基因与sd-1、sd-s(t)、dg(t)基因均不等位,彼此也不等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生基因 等位性测定 籼稻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培富 史晓亮 +1 位作者 王建飞 张红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49-1255,共7页
以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薄稻、铁杆青、江南晚和缺儿糯等广谱、高抗稻瘟病为材料,与高感稻瘟病品种苏御糯杂交,获得杂交F1、F2,分别接种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和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E3、ZG1,根据P1、P2、F1和F2等不同世代植株的抗、... 以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薄稻、铁杆青、江南晚和缺儿糯等广谱、高抗稻瘟病为材料,与高感稻瘟病品种苏御糯杂交,获得杂交F1、F2,分别接种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和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E3、ZG1,根据P1、P2、F1和F2等不同世代植株的抗、感反应,分析地方品种对不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菌系)的抗性遗传机理。结果表明:薄稻、铁杆青及缺儿糯对北1菌系的抗性均可能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江南晚对北1的抗性则可能由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铁杆青及缺儿糯对ZE3小种的抗性均可能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薄稻和江南晚对ZE3小种的抗性可能分别由两对显性基因和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铁杆青对ZG1小种的抗性可能是由一对显性主基因控制,薄稻和江南晚对ZG1小种的抗性则可能由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进一步将薄稻与12个日本稻瘟病菌鉴别品种杂交,用北1菌系接种不同组合的F1和F2,进行抗病基因的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薄稻对北1菌系的抗性基因与12个鉴别品种所携带的已知抗稻瘟病基因是不等位,将该基因暂定为Pi-bd1(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地方品种 稻瘟病 遗传 等位性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