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走航路线上空黑碳气溶胶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汤洁 卞林根 +1 位作者 颜鹏 逯昌贵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0-68,共9页
2008年7月至9月,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走航路线上利用黑碳仪对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西北太平洋-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等海区上的黑碳气溶胶浓度进行连续观测,最北观测位置达85°21.3′N。观测结果显示,北冰洋是全... 2008年7月至9月,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走航路线上利用黑碳仪对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西北太平洋-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等海区上的黑碳气溶胶浓度进行连续观测,最北观测位置达85°21.3′N。观测结果显示,北冰洋是全航线黑碳浓度最低的海区,平均浓度为(5.3±3.7)ng/m3;在70°N以北的海区范围内黑碳浓度纬向梯度分布不显著。后向气流轨迹的分析显示,夏季期间环北冰洋陆地向北冰洋的输送作用很弱,是北冰洋海区内大气黑碳浓度较低、变化幅度较小、纬向分布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日本海、黄海海区的黑碳浓度比较接近,也是整个航线各海区中最高的。7月份去程期间,这两个海区的黑碳浓度均为140~160 ng/m3;9月回程期间为400~500 ng/m3,约为7月份的3倍。对不同海区黑碳浓度差异的分析以及后向气流轨迹的分析均显示,陆源输送是影响海洋大气中黑碳气溶胶浓度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3次北极考察 黑碳 气溶胶 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物质平衡浮标对北冰洋中心区海冰温度与物质平衡的观测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娜 刘骥平 +2 位作者 张占海 崔琳 雷瑞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26,共7页
利用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所布放海冰物质平衡浮标(Ice Mass-Balance buoy,IMB)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北冰洋中心区多年冰2008年8月—2009年7月温度与物质平衡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冰温廓线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降温过程从海冰表面开... 利用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所布放海冰物质平衡浮标(Ice Mass-Balance buoy,IMB)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北冰洋中心区多年冰2008年8月—2009年7月温度与物质平衡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冰温廓线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降温过程从海冰表面开始向冰体内部传播。海冰底部的生长/消融率受海水温度控制,随水温的降低,在2月初达到的最大值为1.7 cm/d;在2008年10月中旬至2009年6月下旬为海冰的生长期内,海冰底部平均生长率为0.6 cm/d,海冰底部厚度增长量为160.3 cm;海冰底部的消融较海冰表面约有1个月的滞后。分析海面风场对海冰漂移的影响显示,海冰漂移速率约为风速的2.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海冰物质平衡 中国第3北极科学考察 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