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四次文代会与文艺“二为”口号的提出
1
作者 斯炎伟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28,136,共7页
第四次文代会与文艺“二为”口号之间的关系值得细考。“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非必然取自第四次文代会提出的“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它与“人民”这一党文艺工作的母题存在本源性联系。提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历史功绩,主... 第四次文代会与文艺“二为”口号之间的关系值得细考。“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非必然取自第四次文代会提出的“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它与“人民”这一党文艺工作的母题存在本源性联系。提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历史功绩,主要不在“人民”这一概念本身,而在“人民”出现于1979年这一重要历史关头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它揭示了党对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的重新选择,也向文艺工作者重返岗位发出了集结号。第四次文代会提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并非出于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盖棺定论,而是寄寓了党在文艺观念剧烈交锋的历史时期实现文艺工作平稳过渡的迫切愿望,它的提出带动了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深入探讨,并最终触发了文艺“二为”口号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第四次文代会 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文艺“二为”口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宋文坛 周景雷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6-212,共7页
历史转型时期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探讨其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为深入地探讨会议前后的历史环境和亟待解决的文艺问题。第四次文代会以"文艺民主"和"团结一... 历史转型时期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探讨其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为深入地探讨会议前后的历史环境和亟待解决的文艺问题。第四次文代会以"文艺民主"和"团结一致向前看"来推动文艺界的团结和恢复文艺界的生机,同时也针对"回归"十七年还是"超越"十七年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样的论争正体现了对历史的传承和接续。政治和文艺界确定了新的"二为"方针,取得了"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的最大共识,在意识形态的最终尺度上获得协调和平衡,从而在文艺界内部形成共识,弥合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次文代会 继往开来 文艺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祝词》的起草与精神场域 被引量:1
3
作者 斯炎伟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5期9-18,共10页
对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祝词》的认知不能止于文学史“常识”,需要作历史化分析。由胡乔木等负责起草《祝词》,是中央致力于办一次思想解放的大会的结果。《祝词》在当时受到了代表热烈的拥护,但会场内外也有人认为《祝词》思想解放过了头... 对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祝词》的认知不能止于文学史“常识”,需要作历史化分析。由胡乔木等负责起草《祝词》,是中央致力于办一次思想解放的大会的结果。《祝词》在当时受到了代表热烈的拥护,但会场内外也有人认为《祝词》思想解放过了头,或者对其精神能否落地心存疑虑。《祝词》用“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取代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文艺方向的调整也引发了争论,新口号也在争论中获得了更全面、科学的解释。《祝词》对党在新时期如何领导文艺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文艺界对这种领导精神的理解与中央存在龃龉,党在具体的领导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难题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第四次文代会 《祝词》 起草 文艺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次文代会主题报告的起草难点与争论焦点
4
作者 斯炎伟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48,共8页
1970年代末,新旧意识形态的迂回交锋与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悬而未决,令第四次文代会"总结过去"和"展望未来"的工作变得困难重重。尽管此次文代会主题报告起草的牵涉人员之多与行政规格之高实为历次文代会所罕见(1),... 1970年代末,新旧意识形态的迂回交锋与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悬而未决,令第四次文代会"总结过去"和"展望未来"的工作变得困难重重。尽管此次文代会主题报告起草的牵涉人员之多与行政规格之高实为历次文代会所罕见(1),但观念的分歧与对象的复杂,使大会报告的起草不仅过程漫长,而且内部矛盾丛生。一些核心问题的争论与角力,既是其时文学艰难转折的外部症候,同时也构成了八十年代文学发生与衍变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遗留问题 第四次文代会 争论焦点 展望未来 八十年代文学 内部矛盾 主题报告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眸1979:新时期文学的转折点
5
作者 宋如珊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86,共8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新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环境下,大陆文学的发展,异于以工农兵文学为基调的前三十年,逐步走向流派纷呈的1980年代,而1979年不啻为新时期文学开放的起点。本文在编年史脉络下,重新梳理省视1979年的文艺政策、创作环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新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环境下,大陆文学的发展,异于以工农兵文学为基调的前三十年,逐步走向流派纷呈的1980年代,而1979年不啻为新时期文学开放的起点。本文在编年史脉络下,重新梳理省视1979年的文艺政策、创作环境和文学现象等,析论促使新时期文学跳脱框架走向繁荣的历程——拨乱反正、开放立新和官方定调。"拨乱反正"是排除极左政策的限制,回归创作的正轨;"开放立新"是提供较宽松的环境,鼓励新题材的创作;"官方定调"是藉由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为过去的文学历史定位,并指引未来发展方向。透过历史脉络的追索,1979年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将更真切明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9年 新时期文学 拨乱反正 第四次文代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