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偏差校正方法在青藏高原夏季CMIP6降水数据订正中的应用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雨萌 赵林 +3 位作者 李照国 王少影 马媛媛 孟宪红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共16页
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的18个模式,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对青藏高原夏季降水数据进行了偏差校正,并从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两方面评估了校正前后的CMIP6数据以及单个模式在1979-2... 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的18个模式,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对青藏高原夏季降水数据进行了偏差校正,并从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两方面评估了校正前后的CMIP6数据以及单个模式在1979-2014年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该校正方法高度依赖于用于偏差校正的ERA5再分析数据在研究区域的质量,尽管偏差校正后的青藏高原夏季平均降水的误差和误差率上有所改善,但在年际时间变化特征方面却不如偏差校正前的数据。大多数CMIP6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1979-2014年青藏高原上由西北至东南逐渐递增的平均降水空间变化特征。偏差校正前的降水数据在高原上会出现显著的高估,误差率为60.4%,经过偏差校正后的数据相对观测数据误差降低,误差率为-13.9%,并且偏差校正后的数据与ERA5的平均误差仅为0.003 mm·d^(-1),与ERA5的空间相关性高达0.999。空间趋势方面,观测数据表明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在1979-2014年呈现轻微增加的趋势,只有东缘出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偏差校正前后的数据都能够大致刻画出这一空间分布特征,然而,未经偏差校正的大多数单个CMIP6模式与ERA5的空间相关系数未超过0.5。与由独立观测降水数据的年际变化特征相比,偏差校正前的数据高估了高原上的降水量,而偏差校正后的数据相比观测结果则偏低。通过确定95%分位阈值选取了极端降水个例,其集合平均极端降水空间分布与年平均降水类似,也呈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部分CMIP6模式较好地模拟了这一特征,如MRI-ESM2-0(The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Earth System Model version 2.0)和ACCESSCM2(Australian Community Climate and Earth System Simulator Climate Model Version 2),与观测结果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51和0.821。但偏差校正后的数据在空间相关性方面下降,由偏差校正前的0.861降为0.730,未能准确刻画高原极端降水阶梯式递增的特点。偏差校正后的极端降水数据误差分布与偏差校正前相似,偏低区域主要集中在高原南部腹地和东部。进一步的极端降水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观测结果与CMIP6降水数据均显示1979-2014年期间极端降水贡献率变化趋势不明显。单个CMIP6模式中,EC-Earth3-Veg(European Community Earth-Vegetation model version 3)和EC-Earth3(European Community Earth Model version 3)及CanESM5(The Canadian Earth System Model version 5)在多个统计评估指标上排名靠前,展示出较好的模拟能力;IPSL-CM6A-LR(Institut Pierre-Simon Laplace Climate Model 6A Low Resolution)在平均降水误差和极端降水的误差指标上表现出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第六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 偏差校正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多模型的北太平洋海表温度模拟能力评估
2
作者 王帅奇 孙群 国文宁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2-274,共13页
北太平洋海域是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特别是对紧邻西北太平洋的东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本文选取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的28个模型结果,计算得到其... 北太平洋海域是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特别是对紧邻西北太平洋的东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本文选取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的28个模型结果,计算得到其多模式集合平均(multi-model ensemble,MME)模型结果;并基于多种评估指标,与再分析资料ERSST v5比较,评价了29个模型对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利用综合性指数(comprehensive rating metrics,MR)标准方法量化了模型结果的整体性能。结果表明,MME能够准确地模拟全年和四季变化,模型的偏差大部分集中在1~3月和7~9月,FGOALS-g3与NorCPM1的偏差高于其他模型。北太平洋SST在1915~2014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MME结果为每10年0.055℃,与再分析数据每10年0.059℃结果相近。两者相关系数为0.99、相对偏差为0.06、相对均方根误差为0.25。通过泰勒图的综合评估,不同的模型对同一的海域表现不同,对区域的模型选择不可随机。MR方法评价结果表明,有9个模型评分为A级,其中MME为A级中第三,证明了采用模型集合平均的方法可有效减少单个模型系统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六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北太平洋 海表面温度 模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6模式对PDO调制ENSO爆发频率不对称的模拟评估
3
作者 胡伟 陈权亮 +1 位作者 林壬萍 陈幸荣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4-113,共10页
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国际间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中piControl情景下的模拟结果,结合观测资料,对比评估了19个CMIP5模式和23个CMIP6模式对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调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爆发频率不对称的模拟能力,并进一步揭示了PDO... 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国际间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中piControl情景下的模拟结果,结合观测资料,对比评估了19个CMIP5模式和23个CMIP6模式对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调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爆发频率不对称的模拟能力,并进一步揭示了PDO的调制过程。结果表明:在观测中,PDO正(负)位相下厄尔尼诺(El Niño)的爆发频率比拉尼娜(La Niña)多300%(少73%),53%(78%)的CMIP5(6)模式模拟出这一特征;尽管两个模式整体都低(高)估了PDO正(负)位相的调制能力,但CMIP6模式对PDO调制能力的模拟有所改进。进一步研究发现,在PDO正(负)位相下,赤道太平洋中西部会产生较强的西(东)风异常,风场通过平流的作用使得暖水向东流动,从而在太平洋中东部的海表面温度背景场中出现正(负)异常变化,而这有利于PDO正(负)位相下El Niño(La Niña)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第五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第六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模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模式优化集合平均预估21世纪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变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黄禄丰 朱再春 +3 位作者 黄萌田 赵茜 马伟蕊 曾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4-524,共11页
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18个地球系统模式总初级生产力(GPP)模拟数据,基于传统的多模式集合平均(MME)和可靠集合平均方法(REA),在4个未来情景(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下预估了21世纪全球陆地生态系统... 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18个地球系统模式总初级生产力(GPP)模拟数据,基于传统的多模式集合平均(MME)和可靠集合平均方法(REA),在4个未来情景(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下预估了21世纪全球陆地生态系统GPP的变化量,并分析了GPP变化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4个未来情景下,基于REA方法预估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年GPP在未来时期(2068—2100年)比历史时期(1982—2014年)分别增长了(14.85±3.32)、(28.43±4.97)、(37.66±7.61)和(45.89±9.21)PgC,其增量大小和不确定性都明显低于MME方法。在4个情景下,大气CO2浓度增长对GPP变化的贡献最大,基于REA方法计算的贡献占比分别为140%、137%、115%和75%;除SSP5-8.5(24%)外,其他情景下升温均导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GPP降低(-42%、-37%、-16%),部分抵消了CO2施肥效应的正面贡献。温度的影响存在纬度差异:升温在低纬度地区对GPP有负向贡献,在中高纬度地区为正向贡献。降水和辐射变化对GPP变化的贡献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GPP) 地球系统模式 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 可靠集合平均(R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气候变化情景下南极小须鲸(Balaenoptera bonaerensis)在宇航员海栖息地变化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蔺诗颖 赵亮 +1 位作者 刘璐璐 冯建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7-398,共12页
南极小须鲸(Balaenopterabonaerensis)作为顶级捕食者,在南大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目前对南极小须鲸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捕食和季节性迁移上,在栖息地分布以及气候变化对栖息地影响方面研究亟待补充。基于MaxEnt模型和CMIP6的数... 南极小须鲸(Balaenopterabonaerensis)作为顶级捕食者,在南大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目前对南极小须鲸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捕食和季节性迁移上,在栖息地分布以及气候变化对栖息地影响方面研究亟待补充。基于MaxEnt模型和CMIP6的数据,分析了当前情形以及不同排放情景下,到21世纪中期和21世纪末期宇航员海南极小须鲸栖息地的分布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南极小须鲸主要分布在宇航员海的东部,当前的高度适生区占整个区域的13.96%。深度、海冰密集度和混合层深度最小值是南极小须鲸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三者的累积贡献为60.5%。气候变化情景下南极小须鲸栖息地呈现缩小的趋势。高排放情景下南极小须鲸的栖息地面积减小更快,从21世纪中期到末期这个时期南极小须鲸的栖息地面积减小速率比从当前到21世纪中期快。到本世纪中期,所有情景下的宇航员海东部仍存在南极小须鲸的栖息地;到本世纪末,中排放情景和高排放情景下的宇航员海已不适合南极小须鲸生存,海冰密集度的减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小须鲸 气候变化 宇航员海 栖息地 第六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优化MaxEnt模型的气候变化下青头潜鸭(Aythya baeri)在长江流域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6
作者 刘晶晶 张舟 +2 位作者 张权 姜琳琳 杨朝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5-307,共13页
研究气候变化对濒危物种的影响对于物种的长期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头潜鸭(Aythya baeri)为研究对象,采用第六次国际气候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气候因子数据、地形数据和长江流域青头潜鸭分布点数据,运用R语言中的ENM... 研究气候变化对濒危物种的影响对于物种的长期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头潜鸭(Aythya baeri)为研究对象,采用第六次国际气候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气候因子数据、地形数据和长江流域青头潜鸭分布点数据,运用R语言中的ENMeval数据包对调控倍率(RM)和特征组合(FC)进行优化,并对数据进行空间独立分区。基于最优MaxEnt模型预测当代气候条件和未来气候变化下3个时期(2041—2060、2061—2070和2081—2100年)和4种不同气候情景(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下青头潜鸭在长江流域的潜在适生区空间分布格局及其质心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综合各个时期影响青头潜鸭在长江流域分布的贡献率排名和因子响应曲线可知,影响其适生区的主导环境因子是海拔(ELE)、年平均气温(bio1)和降水量变异系数(bio15)。(2)当代青头潜鸭在长江流域的最适分布区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四川盆地东北部,零星分布于云南省的一些湖泊湿地。(3)未来不同气候情景对青头潜鸭的潜在分布将产生多样化影响,高适生区相较于当代有增加趋势。SSP3-7.0气候情景下随年份增大青头潜鸭在长江流域的潜在总适生区面积变化趋于稳定增加;SSP5-8.5情景下在2081—2100年新增面积和丧失面积均出现逆向变化。相较于其他气候情景,SSP2-4.5气候情景下总适生区面积逐年减少,新增率与丧失率呈现负增长趋势。同时,质心迁移结果表明青头潜鸭分布中心呈西迁趋势。本研究探索了未来气候情景下大区域范围内青头潜鸭潜在适生区的预测分析方法,揭示了气候变化对其适生区的影响,为长江流域鸟类栖息地保护和相应物种保护策略建立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头潜鸭 MaxEnt模型 ENMeval数据包 适生区预测 气候变化 濒危物种 第六国际气候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下骆驼刺潜在分布格局变化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尹辉 田聪 +2 位作者 马倩倩 吕光辉 曾凡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349-7361,共13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物种分布的最重要因素。骆驼刺是我国荒漠区的重要建群种,建群种的丧失将对荒漠生态系统产生严重损伤。因此预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骆驼刺适宜生境的变化特点对保护我国荒漠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物种分布的最重要因素。骆驼刺是我国荒漠区的重要建群种,建群种的丧失将对荒漠生态系统产生严重损伤。因此预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骆驼刺适宜生境的变化特点对保护我国荒漠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61个骆驼分布点数据,和21个环境因子数据,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骆驼刺当前在有、无人类活动干扰下的适宜生境分布,对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因素进行了评估。并预测未来(2021—2040,2041—2060,2061—2080,2081—2100)四条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SSP245,SSP370,SSP585)情景下,骆驼刺潜在分布区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无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骆驼刺适生区面积达132.29万km^(2),覆盖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大部分面积。年均降水量、最冷季度平均温、平均气温日较差、年均温、温度季节性、降水的季节性和高程被确定为影响骆驼刺潜在分布区的最重要因素。而在加入人类活动强度因素之后,骆驼刺适生区面积显著下降至71.31万km^(2),且呈现出破碎化状态。此时,年降水量、人类活动强度和高程是影响骆驼刺分布的最重要原因。在未来气候情景下,骆驼刺的适生区将产生一定的扩张。尤其在中高强迫(SSP370)和高强迫(SSP585)情景下,骆驼刺的适生面积将随时间推移产生显著的增加,且这种扩张主要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发展。骆驼刺能保留大部分原有生境,仅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发生少量收缩。在气候变化条件下,骆驼刺能够在西北干旱区生存并扩张,故可将其作为防沙治沙的优良物种进行保护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刺 潜在分布区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质心转移 第六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未来30年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预估 被引量:3
8
作者 郑衍欣 李双林 何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05-1420,共16页
本文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22个全球气候模式试验数据,通过MR评分(Comprehensive Rating Metrics)方法进行评估,择优选取了GFDL-CM4、EC-Earth3、MIROC6等10个模式,使用这些模式在SSP245和SSP585两种共享社会经济路... 本文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22个全球气候模式试验数据,通过MR评分(Comprehensive Rating Metrics)方法进行评估,择优选取了GFDL-CM4、EC-Earth3、MIROC6等10个模式,使用这些模式在SSP245和SSP585两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的预估试验数据,对未来30年(2021~2050年)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特别是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两种不同排放情景下,相对于1980~2010年的平均,流域总降水量(PRCPTOT)、降水强度(SDII)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特别是在上游高原和中下游平原地区;降水频次(R1mm)上游减少,中下游增加,二者相抵导致了流域降水频次整体变化不明显;强降水量(R95p)增加约9.6%、16.5%(SSP245、SSP585),极端降水量(R99p)增加约10.2%、15.5%,最大5日降水量(RX5day)也为增长趋势;连续无降水日数(CDD)在整个流域呈现增多,特别是上游地区。两种排放情景相比较,高情景(SSP585)下的变化强度要比中低情景(SSP245)大。这些结果意味着,未来30年长江流域降水气候可能变得更为极端,不仅总降水量增加,暴雨、大暴雨易于出现,而且连续无雨日长度也增加,干旱变得更为频繁。特别地,中下游地区要警惕发生极端暴雨、极端洪涝的风险,而上游地区要警惕发生干旱、极端干旱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降水 预估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 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