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喷射器的溴化锂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循环热力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林顺荣 陈光明 +2 位作者 洪大良 闫晓娜 林玮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4,共6页
对带喷射器的溴化锂吸收式第二类热泵循环进行热力计算和性能分析。带喷射器循环的最大特点是在溴化锂吸收式第二类热泵基本循环的基础上加上喷射器,将发生器出口的蒸汽引射到冷凝压力,因此新循环的发生压力可以较传统循环的压力低得多... 对带喷射器的溴化锂吸收式第二类热泵循环进行热力计算和性能分析。带喷射器循环的最大特点是在溴化锂吸收式第二类热泵基本循环的基础上加上喷射器,将发生器出口的蒸汽引射到冷凝压力,因此新循环的发生压力可以较传统循环的压力低得多,从而使得新循环所需要的驱动热源温度要比传统循环低。此外,在相同的热源温度和其他外界条件下,新循环能够产出更高温度下的热量。理论研究结果显示,新循环在热源温度80℃和冷凝温度20℃的条件下,比单效第二类热泵循环吸收温度要高4℃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 吸收式 溴化锂 喷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原理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苏庆泉 孙鹏 +1 位作者 罗春欢 赵越超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7-301,共5页
提出一种包含吸收溶液冷却结晶过程的新型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循环,并对其工作过程及性能特性进行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循环可在吸收器吸收溶液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发生器吸收溶液质量分数的条件下工作,其热泵温升能力明显优于现有... 提出一种包含吸收溶液冷却结晶过程的新型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循环,并对其工作过程及性能特性进行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循环可在吸收器吸收溶液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发生器吸收溶液质量分数的条件下工作,其热泵温升能力明显优于现有AHT循环。当冷却结晶终温和冷凝器温度为35℃、发生器温度和蒸发器温度为92℃时,其热泵温升理论上可达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循环 结晶温度 溴化锂 温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驱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凌辰 陈振乾 施明恒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0-94,共5页
对太阳能驱动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热变换器 )的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建立了太阳能集热设备数学模型和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各组件单元数学模型 .引入了热泵工质 (溴化锂水溶液 )的物性拟合计算过程 .在变工况条件下对第二类吸收式... 对太阳能驱动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热变换器 )的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建立了太阳能集热设备数学模型和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各组件单元数学模型 .引入了热泵工质 (溴化锂水溶液 )的物性拟合计算过程 .在变工况条件下对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性能进行了模拟研究 .通过求解非线性方程组 ,获得了在不同外部环境温度和不同吸收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驱动 第二吸收式 变换器 数学模型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模拟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彭烁 周贤 王保民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9-334,共6页
基于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原理,建立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关键过程的数学模型,开发出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循环模拟计算程序,研究了蒸发温度、发生温度、冷凝温度和吸收温度对吸收式热泵主要评价指标性能系数ηCOP、循环倍率R、温升能力ΔT和放气... 基于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原理,建立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关键过程的数学模型,开发出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循环模拟计算程序,研究了蒸发温度、发生温度、冷凝温度和吸收温度对吸收式热泵主要评价指标性能系数ηCOP、循环倍率R、温升能力ΔT和放气范围ΔX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吸收温度一定时,循环倍率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系统的ηCOP先急剧增大,然后缓慢减小;当吸收温度一定时,循环倍率随着冷凝温度的升高逐渐升高,系统的ηCOP先缓慢减小,然后急剧减小;当蒸发温度一定时,循环倍率随着吸收温度的升高逐渐升高,系统的ηCOP先缓慢增大,然后急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吸收式 性能系数 循环倍率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回收地热余热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朱家玲 刘国强 张伟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45-750,共6页
根据溴化锂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的传热、传质平衡以及各部件的传热关系,建立了系统的稳态数学模型,分析了系统主要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利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回收地热余热的方案;利用模拟计算得出了相应的设计参数。对第二类... 根据溴化锂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的传热、传质平衡以及各部件的传热关系,建立了系统的稳态数学模型,分析了系统主要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利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回收地热余热的方案;利用模拟计算得出了相应的设计参数。对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的模拟分析以及仿真编写了软件,并且对设计参数下的机组系统进行了仿真模拟,以观察主要参数的变化对机组运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吸收式 回收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类开式吸收式热泵系统设计和性能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魏璠 肖云汉 张士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7-432,共6页
以烟气中余热和水的回收为目标,构建第二类开式吸收式热泵。采用流程模拟的方法对系统的性能和可用能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典型工况下系统性能系数为0.64,不低于同类闭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参数分析表明烟气温度湿度、冷却水温... 以烟气中余热和水的回收为目标,构建第二类开式吸收式热泵。采用流程模拟的方法对系统的性能和可用能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典型工况下系统性能系数为0.64,不低于同类闭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参数分析表明烟气温度湿度、冷却水温度流量及工质流量的增大均会使系统性能系数(COP)上升。系统的总火用效率为27.11%,火用损主要集中在吸收器、再生器和冷凝器;冷凝器可用能输出为零,仅用于回收冷凝水;系统火用效率的提高需通过减小吸收器及再生器的火用损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式循环 第二吸收式 性能 炯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热源驱动溴化锂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伟 朱家玲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8-44,共7页
根据溴化锂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的传热、传质平衡以及各部件的传热关系,建立了系统的稳态数学模型。利用模拟计算得出了相应的设计参数,建立了热负荷为小型LiBr-H_2O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实验台,对废热驱动的实验系统在不同运行工况下... 根据溴化锂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的传热、传质平衡以及各部件的传热关系,建立了系统的稳态数学模型。利用模拟计算得出了相应的设计参数,建立了热负荷为小型LiBr-H_2O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实验台,对废热驱动的实验系统在不同运行工况下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系统主要运行参数各换热设备的进口水温和质量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趋势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吸收式 实验研究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化锂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仿真软件的开发 被引量:2
8
作者 朱家玲 张伟 刘国强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80-1384,共5页
以溴化锂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为研究对象,评价当低焓能源(50℃)作为驱动热源时的总体性能参数及工作效率。利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建立系统及组成部分的对象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 Visual C++编写了模拟仿真软件,对溴化锂第二类吸收式热... 以溴化锂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为研究对象,评价当低焓能源(50℃)作为驱动热源时的总体性能参数及工作效率。利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建立系统及组成部分的对象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 Visual C++编写了模拟仿真软件,对溴化锂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性能及多变参数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化锂第二吸收式 模拟 面向对象 软件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第二类吸收式热泵联合供热系统性能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贺冬辰 陈宗帅 +1 位作者 孙智冬 李绍勇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3-610,共8页
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节能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暖产生的能耗和污染问题。基于上述理论,文章构建了太阳能-第二类吸收式热泵联合供热系统,并提出了4种运行模式以达到冬季稳定供暖的目的。文章建立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节能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暖产生的能耗和污染问题。基于上述理论,文章构建了太阳能-第二类吸收式热泵联合供热系统,并提出了4种运行模式以达到冬季稳定供暖的目的。文章建立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机组的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了机组模块。同时,借助TRNSYS软件建立了太阳能-第二类吸收式热泵联合供热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基于冬季典型日的模拟结果分析了该系统的性能。模拟结果表明:太阳能-第二类吸收式热泵联合供热系统是可行的,该系统在运行期间可为用户提供60℃以上的采暖热水,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可达到0.615;与燃气锅炉供热相比,节省了45.7%的燃料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第二吸收式 系统 TRNSYS软件 仿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驱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海水淡化系统能量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鲁敦放 胡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0-575,共6页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可提升低温热能的温度,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太阳能驱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海水淡化系统.该系统通过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提升太阳能集热器热源温度对海水进行加热蒸发,再对蒸气冷凝得到淡水,同时预热海水.通过对系统中各组...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可提升低温热能的温度,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太阳能驱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海水淡化系统.该系统通过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提升太阳能集热器热源温度对海水进行加热蒸发,再对蒸气冷凝得到淡水,同时预热海水.通过对系统中各组件进行能量分析、[火用]分析,获得了系统性能随时间变化规律,并比较了有无冷凝器预热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冷凝器预热海水,系统平均热效率提高了12.9%,平均[火用]效率提高了16.2%,平均淡水产量相对提高了2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海水淡化 模拟 第二吸收式 能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PID控制算法研究
11
作者 王睿宇 武晓伟 方书起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2-55,共4页
为保证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稳定运行,要求自动控制系统对热泵系统进行快速调节。由于标准PID控制算法的局限性,对位置型PID调节算法进行了改进。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了改进的位置型PID调节算法,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决... 为保证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稳定运行,要求自动控制系统对热泵系统进行快速调节。由于标准PID控制算法的局限性,对位置型PID调节算法进行了改进。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了改进的位置型PID调节算法,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决,给出了完整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PID控制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吸收式 自动控制 位置型PID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回收循环水余热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车德勇 吕婧 +2 位作者 高龙 李少华 白章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8-43,共6页
循环水的余热造成环境热污染,同时也损失了大量的热能。对此,利用吸收式热泵对其进行回收利用。以某200 MW抽凝机组及其供热系统为例,采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单、双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模型,并进行变工况模拟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 循环水的余热造成环境热污染,同时也损失了大量的热能。对此,利用吸收式热泵对其进行回收利用。以某200 MW抽凝机组及其供热系统为例,采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单、双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模型,并进行变工况模拟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热泵出口热网水温度升高或热泵驱动汽源汽量增加时,单、双效循环热泵热力系数均降低;在相同热泵出口热网水温度下,双效循环比单效循环节省蒸汽率约30%;当采用多效循环且热泵出口热网水温度高于90℃时,可采用热泵先将热网回水加热到90℃左右,然后采用尖峰加热器加热热网水到需要的温度,以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式 循环水余 单效循环 双效循环 网水温度 驱动汽量 力系数 蒸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吸收式热泵回收循环水余热收益估算 被引量:16
13
作者 郭江龙 常澍平 +2 位作者 郗孟杰 李琼 王彦海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8,共3页
构建了4种典型工程条件下采用吸收式热泵回收发电机组循环水余热的收益估算模型,并以某300MW机组的循环水余热利用项目为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不同估算模型之间的收益结果最小为1 262万元,最大为4 100万元,差别较大。因此,应根据工程... 构建了4种典型工程条件下采用吸收式热泵回收发电机组循环水余热的收益估算模型,并以某300MW机组的循环水余热利用项目为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不同估算模型之间的收益结果最小为1 262万元,最大为4 100万元,差别较大。因此,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收益估算模型进行计算。收益估算方法为吸收式热泵回收发电机组循环水余热应用于城市供热工程提供了依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0 MW机组 吸收式 循环 利用 收益 城市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收式热泵等效循环模型及性能优化 被引量:15
14
作者 赵玺灵 付林 张世钢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73-1179,共7页
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对吸收式热泵进行研究,将其等效为一个由不可逆卡诺热机驱动的不可逆卡诺热泵的联合循环系统,考虑了热阻及工质内部的不可逆性,建立了四热源吸收式热力循环模型,得出吸收式热泵的性能界限及取得性能界限的途径;... 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对吸收式热泵进行研究,将其等效为一个由不可逆卡诺热机驱动的不可逆卡诺热泵的联合循环系统,考虑了热阻及工质内部的不可逆性,建立了四热源吸收式热力循环模型,得出吸收式热泵的性能界限及取得性能界限的途径;并得出了吸收式热泵热力循环各个关键参数的通用优化关系,结果表明:两个等效循环的不可逆程度对系统最优性能的影响不同,在设计机组时,减小等效热泵循环的摩擦、热损失、内部耗散比减小等效热机循环之间的相应损失更能显著提高机组的性能;并指出吸收器与冷凝器的热分配率是热力循环优化的结果,指出以往研究者将热分配率定义为一个独立变量而得到的分析结果均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时间力学 吸收式 循环 性能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吸收式热泵的循环水余热利用技术在大型抽凝机组热电联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15
作者 王力彪 李染生 +1 位作者 王斌 陈晓峰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0-472,共3页
为了降低燃煤电厂的能耗,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吸收式热泵的循环水余热利用技术,提取发电机组的循环水余热用于城市供暖,在热电厂内设置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站,利用机组循环冷却水作为热泵的热源水,提取余热加热热网水,从而显著提升热电厂的... 为了降低燃煤电厂的能耗,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吸收式热泵的循环水余热利用技术,提取发电机组的循环水余热用于城市供暖,在热电厂内设置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站,利用机组循环冷却水作为热泵的热源水,提取余热加热热网水,从而显著提升热电厂的供热能力及热效率,进一步降低综合供电煤耗,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余回收 吸收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内降膜式第二类吸收热泵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群昌 马学虎 +3 位作者 薄守石 苏风民 陈宏霞 陈嘉宾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共4页
分别考察了在垂直螺旋管内降膜式第2类吸收热泵系统中,溶液流量、循环热水流量、操作温度对吸收器传热传质系数、系统性能系数COP及热效率Eth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溶液流量的增加,吸收器的传热传质系数也逐渐增大,而COP与Eth则有... 分别考察了在垂直螺旋管内降膜式第2类吸收热泵系统中,溶液流量、循环热水流量、操作温度对吸收器传热传质系数、系统性能系数COP及热效率Eth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溶液流量的增加,吸收器的传热传质系数也逐渐增大,而COP与Eth则有下降趋势;增加循环热水流量,吸收器传热传质系数也增大,但对COP与Eth的影响却较小;对于操作温度,吸收器传热传质系数会随着废热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冷却水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同时,通过软件ABSIM的模拟计算,得到的数据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吸收式 管内降膜 螺旋管 ABSIM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吸收器和再生器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魏璠 肖云汉 张士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390-2395,共6页
针对基本配置的第二类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搭建系统实验台,以CaCl_2溶液为吸收剂,以湿空气模拟烟气,开展吸收和再生两个关键部件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设计条件下吸收过程的水回收率达到65.88%,出口冷却水温度高于50℃,可满足中温供暖的... 针对基本配置的第二类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搭建系统实验台,以CaCl_2溶液为吸收剂,以湿空气模拟烟气,开展吸收和再生两个关键部件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设计条件下吸收过程的水回收率达到65.88%,出口冷却水温度高于50℃,可满足中温供暖的要求;气体入口处的切向进气孔对传质有强化作用,传质量比未设置切向进气孔的理论模拟值高2.74倍;变工况条件下,溶液喷淋量增加、冷却水流量增大及吸收器高度增加,传质效果均增强。再生过程中,溶液浓度及再生压力上升,再生温度上升;压力越低,溶液再生所需热负荷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式循环 吸收式 吸收 再生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级复叠吸收式制冷热泵循环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韩巍 徐士鸣 《流体机械》 CSCD 2001年第9期44-47,共4页
介绍了双级复叠式吸收制冷 热泵循环及其热力计算方法 ,并着重分析了各因素对循环COP值的影响 。
关键词 双级复叠循环 吸收式制冷 计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射热泵与吸收式制冷复合循环初探 被引量:3
19
作者 程波 杜垲 《流体机械》 CSCD 2003年第2期46-49,共4页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喷射式热泵与单效吸收式制冷复合的制冷循环。对这种新型循环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
关键词 喷射 吸收式制冷复合 喷射器 制冷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可逆吸收式热泵循环的基本优化关系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秦晓勇 陈林根 孙丰瑞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3-81,共9页
在恒温热源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热泵循环的基础上,建立了线性(牛顿)传热定律下考虑泵热空间到环境热源的热漏、工质的内部耗散以及工质与外部热源间的热阻损失的不可逆吸收式热泵循环模型。导出了总换热面积一定的条件下循环的泵热率和... 在恒温热源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热泵循环的基础上,建立了线性(牛顿)传热定律下考虑泵热空间到环境热源的热漏、工质的内部耗散以及工质与外部热源间的热阻损失的不可逆吸收式热泵循环模型。导出了总换热面积一定的条件下循环的泵热率和泵热系数的基本优化关系、最大泵热率和相应的泵热系数、最大泵热系数和相应的泵热率、以及循环中最佳工质工作温度和最佳换热面积分配关系;并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循环参数对循环最优性能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时间力学 吸收式循环 内不可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