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再认识
- 1
-
-
作者
丁任重
-
机构
西南财经大学
-
出处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1986年第3期64-67,共4页
-
文摘
关于第一次社会犬分工,似乎是一个不成为问题的问题。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三次社会大分工作了经典性的论述,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这样说的:“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另外的地方,又说过城市与乡村的分离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团》中指出:“德国为了建立城乡分离这第一次让会大分工,
-
关键词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城市与乡村
马克思
恩格斯
古代城市
城乡分离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游牧业
农业劳动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试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城市化问题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刘增录
-
机构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
-
出处
《经济问题》
1985年第3期21-26,共6页
-
文摘
一、城市化的概念及一般规律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和作为人口地理分布的一种形式,在地球上出现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城市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而出现的。马克思说;“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
-
关键词
城市化问题
特大城市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第三产业
社会生产力发展
手工业
城市化水平
工商业
城市人口
农村剩余劳动力
-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杵臼刍议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张量
王守仁
-
机构
首都博物馆
-
出处
《农业考古》
1986年第2期143-145,共3页
-
文摘
杵臼在我国出现较早,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在粮食及药物加工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可谓“杵臼之利,万民以济”。本文试就杵臼在我国发展演变及其用途,简谈一下我们肤浅的认识,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根据我国史书记载,最早发明杵臼的是雍父。《世本》云:“雍父作舂杵臼”。那么当时的杵臼是什么形式呢?《易·系辞》记载:“断木为杵,掘地为臼”。
-
关键词
发展演变
加工工具
加工过程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粮食加工
新石器时代早期
药物
古代社会
加工方
出土
-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
-
题名商业起源初探
被引量:2
- 4
-
-
作者
唐圣德
-
出处
《财经理论与实践》
1981年第2期70-75,共6页
-
文摘
商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商业已经在人类社会存在了几千年,但它不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的.只有到原始社会末期才产生了商品交换,以后又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产生了商业.商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关于商业的起源,目前仍存在分歧意见.有些同志仍为:商业起源只能上溯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
关键词
商品交换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商业
商人阶层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商品生产
氏族部落
起源
手工业
原始社会末期
-
分类号
F8
[经济管理]
-
-
题名城市的起源及其发展
被引量:2
- 5
-
-
作者
王圣学
-
机构
陕西省社会科院经济研究所
-
出处
《现代城市研究》
1995年第1期37-41,共5页
-
文摘
一、城市的起源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没有城市,没有工商业,没有阶级、国家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劳动产品除了维持劳动力需求外有了剩余,个体劳动在生产中的作用得到了加强。这种情况的出现使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财产私有制出现了。在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经常的交换就成为可能了,尤其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某种专业化的生产劳动如饲养牲畜、生产陶器、制造工具等已经可以由个体劳动者来承担了。这样,就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最初的商品生产。此外,由于氏族部落财富和地区富裕程度的差异日益扩大,为争夺财富的部落冲突日益频繁,于是氏族部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得不筑墙设防。正是这种贸易和防卫的需要,使一些位置适中、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村落逐渐演变成为最初形态的城市。
-
关键词
氏族部落
起源
大城市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商品生产
商品交换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古代城市
城市群
-
分类号
F291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
-
题名种族奴隶制初探
- 6
-
-
作者
武希辕
-
出处
《思想战线》
1986年第1期85-89,69,共6页
-
文摘
种族奴隶一词在国内最早是郭沫若同志提出来的。他论到夏代奴隶时说:“奴隶大都来自战争中的俘虏。夏代的战争远较以往频繁,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有时征服者还保留被征服的氏族部落组织,而整个地把他们变成自己的种族奴隶。”又说:“商代的奴隶,除家内奴隶外,一般都有自己的家室,并且不少的奴隶还保留着原来的族居形式。以前有些被奴役族原来的族长或贵族就变成了替商王管理奴隶的头目。”
-
关键词
种族奴隶制
氏族组织
两极分化
家内奴隶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斯巴达人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恩格斯
郭沫若
马克思
-
分类号
D67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加速发展云南农村的商品经济
- 7
-
-
作者
马汉儒
张炳恒
-
出处
《思想战线》
1985年第1期14-16,共3页
-
文摘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商品经济并非资本主义的同义词。早在原始公社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从以物易物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发生与扩大。
-
关键词
商品经济观念
加速发展
云南农村
价值规律
社会生产力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社会经济发展
经济现代化
-
分类号
D67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