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土种志——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集 被引量:1
1
作者 尹春梅 施建平 +2 位作者 潘恺 魏文学 张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121-137,共17页
本数据集来源于1987年湖南省农业厅编写的《湖南土种志》。该书是湖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汇集了湖南省大部分土种的归属、名称、面积与分布、主要理化性状、典型剖面特征及其理化分析结果、生产性能及改良培肥... 本数据集来源于1987年湖南省农业厅编写的《湖南土种志》。该书是湖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汇集了湖南省大部分土种的归属、名称、面积与分布、主要理化性状、典型剖面特征及其理化分析结果、生产性能及改良培肥途径等。本数据集对原始数据和信息进行了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的采集及提取,按照科学数据库实施的标准规范和土壤学科领域数据标准规范整编,形成了一个包含405个土种信息的数据库。本数据集可被广泛用于土地质量评估、环境效应研究、土壤碳储量等研究,对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因土改良、调整农业结构布局、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可为正在开展的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土壤 土种志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土壤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进行农用地分等的可行性研究——以龙海市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范胜龙 黄炎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3年第2期41-46,共6页
以龙海市为例,对该市110个样点实地调查各分等因素的属性。对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的差异性和分等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和耕层厚度等三个因素的得分值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其他因素变化不明显。分等结果表明... 以龙海市为例,对该市110个样点实地调查各分等因素的属性。对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的差异性和分等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和耕层厚度等三个因素的得分值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其他因素变化不明显。分等结果表明普查与现状数据的分等结果有较大差距,为保证分等结果的准确性和现势性,建议不能对所有因素都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数据进行分等,对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和水田耕层厚度应采用现状调查的数据进行分等。同时认为在南方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较高的地区以50分为分等间距分等不尽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分等 分等因素 分等间距 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 有机质含量 排水条件 水田耕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四川重庆土种志数据集 被引量:4
3
作者 高美荣 施建平 +1 位作者 况福虹 朱波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1年第3期236-247,共12页
本数据集是基于1994年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四川土种志》整理加工而成,是四川省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在全国和四川省土壤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共整理出25个土类、63个亚类和380个土种,对每个土种的名称、代号、归属、分布、面... 本数据集是基于1994年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四川土种志》整理加工而成,是四川省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在全国和四川省土壤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共整理出25个土类、63个亚类和380个土种,对每个土种的名称、代号、归属、分布、面积、主要性状、典型剖面和生产性能等均作了较规范化的描述和信息化处理。经过专业的信息化整理和补充,本数据集形成6个数据表,包括系统分类、土种基础信息及其分布、典型剖面采样地信息、典型剖面发生层调查特征及其理化性质等信息。本数据集可被广泛用于土地质量评估、环境效应研究、土壤碳储量研究等,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提供极具意义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重庆 土种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土种志——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集 被引量:6
4
作者 尹春梅 施建平 +1 位作者 潘恺 魏文学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8年第1期59-72,共14页
本数据集来源于199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广东土种志》。该书第一次较详细、系统、全面介绍了广东省212个土种的归属、名称,面积与分布、主要理化性状、典型剖面特征及其理化分析结果、生产性能及改良培肥途径等,是广东省第二次土壤普... 本数据集来源于199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广东土种志》。该书第一次较详细、系统、全面介绍了广东省212个土种的归属、名称,面积与分布、主要理化性状、典型剖面特征及其理化分析结果、生产性能及改良培肥途径等,是广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主要成果之一。本数据集在进行系列标准规范化工作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包括地点与土壤类型分布关系和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的分类关系的E-R数据模型,形成了具有16个土类、39个亚类、212个土种、212个典型剖面的700个发生层及物理化学性质的数据产品。本数据集可被广泛用于土地质量评估、环境效应研究、土壤碳储量研究等,对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因土改良、调整农业结构布局、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土壤 土种志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土壤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土种志——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数据集 被引量:3
5
作者 尹春梅 施建平 +1 位作者 潘恺 魏文学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7年第3期28-39,共12页
本数据集来源于1990年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广西土种志》,它汇编了广西87个县市主要土种的分布、面积、主要性状、典型剖面、生产性能及理化分析数据,是广西第二次土壤普查系列成果之一。在进行系列标准规范化工作的基础上,构造... 本数据集来源于1990年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广西土种志》,它汇编了广西87个县市主要土种的分布、面积、主要性状、典型剖面、生产性能及理化分析数据,是广西第二次土壤普查系列成果之一。在进行系列标准规范化工作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包括地点与土壤类型分布关系和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的分类关系的E-R数据模型,形成了具有15个土类、28个亚类、276个土种、269个典型剖面的930个发生层及物理化学性质的数据产品。本数据集可被广泛用于土地质量评估、环境效应研究、土壤碳储量研究等,对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土壤 土种志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土壤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土种数据库构建——基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 被引量:1
6
作者 杜书立 赵军 《土壤与作物》 2019年第4期427-435,共9页
本数据库是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黑龙江土种志,黑龙江土壤,中国土壤,中国土种志等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根据E-R数据模型的理论构建的关系型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库存贮和查询等功能。数据库包含黑龙江省63个市县,17个土类,48个亚类,127个土... 本数据库是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黑龙江土种志,黑龙江土壤,中国土壤,中国土种志等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根据E-R数据模型的理论构建的关系型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库存贮和查询等功能。数据库包含黑龙江省63个市县,17个土类,48个亚类,127个土属和254个土种的数据资源,描述了土种的分布、面积、属性及生产性能,以及每个土种的典型剖面。该数据库可为黑土区域土壤肥力评价、土壤质量评价以及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土种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土壤调查 土壤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甘肃土种志数据集 被引量:2
7
作者 高美荣 张耀南 康建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4期172-182,共11页
本数据集是对1992年出版的《甘肃土种志》中的基本信息进行梳理和归纳整理而成,对书中的285个土种的归属及分布、主要性状、生产性能综述、剖面理化性质等原始数据和信息均进行了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的采集及提取,集成为以土种ID和... 本数据集是对1992年出版的《甘肃土种志》中的基本信息进行梳理和归纳整理而成,对书中的285个土种的归属及分布、主要性状、生产性能综述、剖面理化性质等原始数据和信息均进行了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的采集及提取,集成为以土种ID和土种名称为索引的,并有利于开发成线上查询的8个专业主题数据表,包括土种的土壤分类归属、主要土壤类型分布及特征、土种基本信息及分布、典型剖面采样地及发生层信息、典型剖面及土种剖面统计理化性质数据等。集成的甘肃土种志数据集,可被广泛用于区域土地质量评估、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壤科学研究等,为推广农业新技术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土种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出版物的内蒙古土种志数据集 被引量:2
8
作者 高美荣 张耀南 康建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4期183-193,共11页
本数据集以1993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内蒙古土种志》为基础,对书中的245个土种的分布面积、形态特征、理化性状、生产性能等原始数据和信息进行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的处理。加工集成以土种ID和名称为关联索引,可开发为线上... 本数据集以1993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内蒙古土种志》为基础,对书中的245个土种的分布面积、形态特征、理化性状、生产性能等原始数据和信息进行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的处理。加工集成以土种ID和名称为关联索引,可开发为线上查询的7个专业主题数据表和1个附表,包括土种的划分依据、分类分布、基本特征描述、典型剖面采样地及发生层信息、典型剖面理化性质数据等。本数据集可为区域土地资源、土壤肥力评估和土壤碳氮研究等提供数据支持,对推广农业新技术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极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土种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种数据库——基于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全国性土壤数据集 被引量:29
9
作者 施建平 宋歌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16年第2期1-12,共12页
来源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汇总成果的中国土种数据库是最全面的全国性的土壤数据资料。它覆盖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主要土种的分布、面积、主要性状、土地利用和生产性能,具有2473个典型剖面、8751个发生层及物理化学性质。自2000年以来,... 来源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汇总成果的中国土种数据库是最全面的全国性的土壤数据资料。它覆盖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主要土种的分布、面积、主要性状、土地利用和生产性能,具有2473个典型剖面、8751个发生层及物理化学性质。自2000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开始建设中国土种数据库,构造了一个包括地点与土壤类型分布关系和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的分类关系的E-R数据模型,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土种的数据产品。该数据库被广泛用于土地退化评估、环境影响研究、土壤碳储量研究,或作为土壤基础数据指导农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土种数据库 中国 第二全国土壤普查 数据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秀洲区第二次土壤普查与2007—2017年的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日清 张建英 +2 位作者 沈小红 卢义珮 许长芬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11期2132-2134,共3页
嘉兴市秀洲区第二次土壤普查与2007—2017年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王店镇和洪合镇箱子田受高强度土地整理影响,土壤有机质指标退化现象明显,王江泾镇和油车港镇主要受人为耕种影响,积累提升效果明显。同一... 嘉兴市秀洲区第二次土壤普查与2007—2017年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王店镇和洪合镇箱子田受高强度土地整理影响,土壤有机质指标退化现象明显,王江泾镇和油车港镇主要受人为耕种影响,积累提升效果明显。同一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受土地整理、耕种强度、有机肥源投入等复合因素影响离散现象明显,油车港镇和王江泾镇受长期耕种习惯影响以升为主、降为辅,为土壤有机质重点保持区,洪合镇和王店镇主要受推土整理影响以降为主、升为辅,为土壤有机质重点提升区,新塍镇受部分推土整理和长期耕种习惯等复合影响向两级分散现象明显,需要分类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土壤普查 土壤有机质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秀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新疆土种志数据集
11
作者 高美荣 张耀南 康建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128-139,共12页
本数据集是对1993年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新疆土种志》纸质版进行梳理和归纳加工而成,该专著是新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之一,它系统归并和整理了344个土种的归属分布、主要性状、生产性能综述和典型剖面理化性质等较为详细的... 本数据集是对1993年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新疆土种志》纸质版进行梳理和归纳加工而成,该专著是新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之一,它系统归并和整理了344个土种的归属分布、主要性状、生产性能综述和典型剖面理化性质等较为详细的资料。依据土壤学专业的信息特征,以及为便于未来开发线上服务,对原始资料和数据进行了信息化、规范化和结构化地采集和提取,集成以土种ID和土种名称为关键索引字段的5个主体数据表,分别为土壤分类系统、土种基本信息、土种典型剖面景观信息、发生层调查信息和理化性质;为更好使用数据在数据表中还整理了2个附表,分别为土种划分指标表和土壤发生层代码表。原始数据来源可靠,采集方法专业可行,可充分服务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并可被广泛用于区域土地质量评估、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壤科学研究等,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提供极具意义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土种 第二全国土壤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土种志——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数据集
12
作者 高美荣 施建平 潘恺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7年第1期85-94,J0101-J0112,共10页
本数据集来源于199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西藏土地资源调查丛书之一《西藏自治区土种志》,它在西藏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包括了西藏土壤分布、主要性状、典型剖面和生产性能。在进行系列标准规范化工作的基础上,构造... 本数据集来源于199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西藏土地资源调查丛书之一《西藏自治区土种志》,它在西藏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包括了西藏土壤分布、主要性状、典型剖面和生产性能。在进行系列标准规范化工作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包括地点与土壤类型分布关系和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的分类关系的E-R数据模型,形成了具有25个土类、53个亚类、181个土种的典型剖面的708个发生层及物理化学性质的数据产品。本数据集可被广泛用于土地质量评估、环境效应研究、土壤碳储量研究等,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提供极具意义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土壤 土种志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青海土种志数据集
13
作者 高美荣 张耀南 康建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138-152,共15页
本数据集是对1995年出版的《青海土种志》进行梳理和归纳加工而成。它是青海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主要成果之一,记录了163个土种(其中耕种土种86个)的归属与分布、主要性状、典型剖面和生产性能综述等四部分内容及每一土种的理化性状较为... 本数据集是对1995年出版的《青海土种志》进行梳理和归纳加工而成。它是青海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主要成果之一,记录了163个土种(其中耕种土种86个)的归属与分布、主要性状、典型剖面和生产性能综述等四部分内容及每一土种的理化性状较为详细的资料。依据土壤科学信息特征,以及便于未来开发线上服务,对纸质记录资料和数据进行了信息化、规范化和结构化的采集和提取,集成以土种ID和土种名称为关键索引字段的6个主体数据表和1个附表。主体数据表分别为土壤分类系统、土种基本信息、土种典型剖面景观信息、土种典型剖面发生层信息、土种典型剖面理化性状和土种剖面统计理化性状;附表为青海土壤发生层与质地符号及含义。通过对信息的专业结构化提取与质控,集成的数据集更易被需要者发现、查询和应用。这些数据在土壤分类方面可充分服务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也可广泛用于区域土壤质量评估、生态环境修复等土壤和生态科学研究,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土种 第二全国土壤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辽宁土种志数据集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立臣 蒋正德 +2 位作者 施建平 潘恺 陈欣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328-338,共11页
辽宁土种志数据集是基于1991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辽宁土种志》整理加工而成,是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成果。本研究对237个土种的分布范围、形态特征、理化性质、生产力等数据和信息进行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处理。数据集生成7个... 辽宁土种志数据集是基于1991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辽宁土种志》整理加工而成,是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成果。本研究对237个土种的分布范围、形态特征、理化性质、生产力等数据和信息进行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处理。数据集生成7个数据表以描述辽宁土种信息,包括土种分类、土种基础特征、土种典型剖面景观、土种典型剖面发生层、土种典型剖面理化性质、土种行政区域分布以及市县名。本数据集可用于辽宁土地质量、环境效应、土壤碳汇等相关研究,对辽宁农业结构调整、土壤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土壤 土种志 第二全国土壤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做好湖北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朝辉 任文海 +3 位作者 吴萃芸 赵越 李启铭 刘成帅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3年第1期20-22,共3页
时隔43年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将为全国农业生产提供更全面、更完善的土壤数据。为切实做好湖北省土壤普查工作,笔者认为应坚持整体谋划,提高站位,认识普查的重要性并积极推动;全面厘清工作需求,做好顶层设计,收集基础资料并及时汇总普... 时隔43年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将为全国农业生产提供更全面、更完善的土壤数据。为切实做好湖北省土壤普查工作,笔者认为应坚持整体谋划,提高站位,认识普查的重要性并积极推动;全面厘清工作需求,做好顶层设计,收集基础资料并及时汇总普查成果;明确各阶段工作重点,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推动普查工作全面铺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全国土壤普查 第二全国土壤普查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四川省土壤pH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16
作者 何明江 黑儿平 +8 位作者 晋雷雨 陈志民 秦鱼生 上官宇先 周子军 陈琨 曾祥忠 喻华 郭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2-1151,共10页
【目的】酸碱性(pH)是重要的土壤化学指标,影响着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状况。研究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农业生产和耕地质量管理提供借鉴。【方法】研究数据包括1979—1985年(1980s)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5—2014年(2010s)测土配方施... 【目的】酸碱性(pH)是重要的土壤化学指标,影响着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状况。研究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农业生产和耕地质量管理提供借鉴。【方法】研究数据包括1979—1985年(1980s)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5—2014年(2010s)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期间四川省土壤pH的调查数据。利用ArcGIS 10.2软件中“Spatial Analyst”模块和反距离权重(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插值方法对土壤pH进行空间插值,获得土壤pH空间分布图;利用ArcGIS 10.2软件中栅格计算器获得两个时期的土壤pH变化状况,并统计分析不同土壤pH分级空间和面积变化。【结果】四川省土壤pH平均值由1980s的7.0降低至2010s的6.54。1980s时期四川省土壤pH在强酸性(pH≤4.5)、酸性(4.5<pH≤5.5)、弱酸性(5.5<pH≤6.5)、中性(6.5<pH≤7.5)、弱碱性(7.5<pH≤8.5)和碱性(8.5<pH≤9.0)的面积占比分别为0.09%、14.58%、53.17%、12.57%、19.58%和0.01%。2010s时期,以上7个土壤pH分级的面积占比分别为0.06%、4.45%、30.41%、48.65%、16.40%和0.04%。从1980s到2010s期间,四川省土壤pH值升高的面积比例为49.63%,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地区,土壤pH值降低的面积比例为20.13%,主要分布在川中丘陵区。成都平原区各分级pH土壤面积变化较少,弱酸性土壤面积略增加,碱性土壤面积略减少。川中丘陵区酸性土壤面积占比增加,碱性土壤面积减少。盆周山区酸性和碱性土壤面积减少,中性土壤面积增加;川西南山地区各土壤pH分级面积变化比例较小,其酸性面积比例略减少,中性土壤面积增加;川西北高原山地区酸性、弱酸性土壤面积分别降低了9.00%、23.67%,中性土壤面积增加29.96%,碱性土壤面积略增加。【结论】从1980s到2010s的近30年间,四川省酸性土壤面积减少,中性土壤面积增大,然而在川中丘陵区有一定比例的土壤酸化,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土壤PH 时空变化 测土配方施肥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平原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35
17
作者 奚小环 杨忠芳 +3 位作者 崔玉军 孙淑梅 于成广 李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3-221,共9页
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采用"单位土壤碳量"方法计算土壤碳储量,显示东北平原(约23万km2)土壤有机碳总体分布:表层(0~0.2m)土壤有机碳为768.07Mt,碳密度为3327.8t/km2;中层(0~1.0m)为2978.41Mt,碳密度为12904.7t/k... 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采用"单位土壤碳量"方法计算土壤碳储量,显示东北平原(约23万km2)土壤有机碳总体分布:表层(0~0.2m)土壤有机碳为768.07Mt,碳密度为3327.8t/km2;中层(0~1.0m)为2978.41Mt,碳密度为12904.7t/km2;深层(0~1.8m)为3729.16Mt,碳密度为16157.5t/km2。东北平原土壤碳密度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壤碳密度由东北平原南部(辽宁)、中部(吉林)到北部(黑龙江)从暖温带、温带向寒温带过渡呈现增高趋势,其中表层土壤碳密度由2284.2、3436.7增加到3861.5t/km2。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较,20年期间东北平原表层土壤有机碳总体减少320.59Mt,占29.4%,年均减少16.03Mt,年均递减率1.73%。表层土壤碳密度由南向北依次减少1060.6、1646.4、1300.2t/km2,平均减少1389.0t/km2。不同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减少程度不同。采用土壤碳密度比方法研究生态系统之间土壤碳密度动态平衡关系,研究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探讨土壤有机碳分布分配特征及土壤固碳潜力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平原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第二次土壤普查 土壤有机碳储量 分布规律 变化趋势 土壤碳密度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东部平原及周边地区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奚小环 李敏 +5 位作者 张秀芝 张燕平 张德存 张建新 窦磊 杨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4-165,共12页
依据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对比研究中国中东部地区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特征。中东部平原及周边地区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与海南等6省经黄河、长江纵贯南北,由较高纬度带到较低纬度带,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截然... 依据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对比研究中国中东部地区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特征。中东部平原及周边地区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与海南等6省经黄河、长江纵贯南北,由较高纬度带到较低纬度带,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调查面积约33.4万km2,表层土壤(0~0.2m)碳储量为906.84Mt,平均碳密度为2 716.93t/km2。连接更高纬度带的东北平原土壤碳密度,中东部地区由高纬度带至低纬度带碳密度呈现高低高低的规律性变化,即3 327.8t/km2(东北平原)2 207.39、2 421.02t/km2(河北、河南)3 442.15、3 942.92t/km2(湖北、湖南)2 255.90、2 936.72t/km2(广东、海南)。不同生态系统碳密度均值比研究发现,由高纬度带至低纬度带农田与城市系统均值比呈反向变化,农田趋高,城市趋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中东部地区20年期间土壤有机碳总计增加115.18Mt,占14.5%,年均增加5.76Mt。但有机碳增加比例极不平衡,由高纬度带至低纬度带增加比例及变化速率呈显著降低趋势乃至负增长。其中农田、城市系统变化比例呈现增长,呈下降趋势的由大至小为潮间带、河流、湖泊、草原、森林及沼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部平原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第二次土壤普查 土壤有机碳储量 碳密度 分布特征 变化趋势 土壤碳密度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粒咖啡不同海拔土壤肥力现状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明珠 吴婷 +6 位作者 唐瑾 马关润 郭铁英 萧自位 苏琳琳 周华 白学慧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29-637,共9页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迄今30年,小粒咖啡的土壤肥力不断更新变化,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促进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探寻小粒咖啡的土壤肥力现状和变化特征尤为重要。2015—2018年间对小粒咖啡6个主产区采集的大量土壤数据进行分析,...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迄今30年,小粒咖啡的土壤肥力不断更新变化,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促进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探寻小粒咖啡的土壤肥力现状和变化特征尤为重要。2015—2018年间对小粒咖啡6个主产区采集的大量土壤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咖啡地土壤肥力现状,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相对比,得出咖啡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及原因。目前,小粒咖啡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值分别为5.53、32.68 g/kg、128.77 mg/kg、18.01 mg/kg和138.31 mg/kg,主要分布范围分别为4.5~5.5、>40 g/kg、120~150 mg/kg、10~20 mg/kg和100~150 mg/kg。小粒咖啡土壤肥力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pH和碱解氮含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速效钾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目前小粒咖啡土壤呈酸化趋势,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明显降低,而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宜耕区长期频繁耕作、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小粒咖啡土壤肥力变化显著。建议小粒咖啡主产区应控制磷肥施用量,推进咖啡秸秆、果皮发酵还田的力度,加快小粒咖啡土壤肥力的提高并达到养分供需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咖啡 土壤肥力 海拔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我国不同地区农田耕层土壤的pH变化特征 被引量:31
20
作者 杨帆 贾伟 +4 位作者 杨宁 李文西 段英华 胡炎 崔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13-1227,共15页
【目的】pH是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掌握全国农田耕层土壤pH变化可为国家制定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pH数据来源于2005—2014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农田耕层土壤pH测定结果,包括《中国... 【目的】pH是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掌握全国农田耕层土壤pH变化可为国家制定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pH数据来源于2005—2014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农田耕层土壤pH测定结果,包括《中国土壤普查数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典型土种pH数据、部分省级第二次土壤普查图书和公开发表文献中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耕地pH数据、《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基础养分数据集》的846万个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对比分析了近30年来全国农田耕层土壤pH变化和分级情况。依据GB/T33469—2016《耕地质量等级》将研究区域分为9个区,分析了不同区域土壤的p H空间分布和变化速率。【结果】30年来我国25省区市农田耕层土壤pH平均值均呈下降趋势。1979—1985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35.79%的农田耕层土壤pH平均值<6.5,25.62%在6.5~7.5,36.22%在7.5~8.5,2.22%在8.5~9.0。2005—2014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时期,以上4个等级的土壤面积占比分别为42.92%、18.49%、35.95%、2.62%。区域空间分布变化表明,相比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测土配方施肥时期东北区、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pH<5.5的耕地面积占比分别增加了2.61%、2.24%、14.93%、1.16%,这4个区域耕层土壤酸胁迫程度加剧,酸性土壤和弱酸性土壤面积增加。相对于酸性土壤的酸化,东北区的中性土壤和弱碱性土壤及黄淮海的弱碱性土壤酸化速率大,应采取合理的措施降低其酸化速率。【结论】3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农田耕层土壤pH下降,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区所属的福建、海南、江西、广东和浙江等省农田耕层pH≤5.5所占比例最高,土壤酸化尤为严重。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6.5等级的土壤比例增加了7.13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土壤酸化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