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美洲海域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的地震海洋学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范文豪 宋海斌 +2 位作者 龚屹 张锟 孙绍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5-208,共14页
以往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发现的内孤立波大多是第一模态内孤立波,本文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首次在中美洲太平洋沿岸海域发现了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群.通过叠前偏移观察该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群细结构的变化,发现位于陆坡上的第二模态内孤立波ISW... 以往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发现的内孤立波大多是第一模态内孤立波,本文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首次在中美洲太平洋沿岸海域发现了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群.通过叠前偏移观察该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群细结构的变化,发现位于陆坡上的第二模态内孤立波ISW4在大约50 s的采集过程中,出现反射同相轴分叉、合并以及密跃层中心深度变化.利用共偏移距道集叠前偏移剖面计算的这些第二模态内孤立波视相速度在0.5 m·s^-1左右,其视传播方向都是沿地震测线从SW到NE(44°N方向,0°指向北).通过对视相速度误差相对较小的三个第二模态内孤立波(ISW1、ISW3和ISW5)的视相速度进行分析,发现总体上第二模态内孤立波视相速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另外一般情况下具有较大最大振幅的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的视相速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洋学 第二模态内孤立 中美洲太平洋沿岸 结构特征 传播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沙岛北部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崔海吉 李志鑫 +3 位作者 张猛 黄松松 梁可达 王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21,共6页
高分一号是中国自主发射的光学遥感卫星,空间分辨率达到2、8和16 m,因此可以为尺度较小的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本文基于2014—2020年共7年高分一号光学遥感图像研究了南海东沙岛北部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特性,研究结... 高分一号是中国自主发射的光学遥感卫星,空间分辨率达到2、8和16 m,因此可以为尺度较小的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本文基于2014—2020年共7年高分一号光学遥感图像研究了南海东沙岛北部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水层结不变,海域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的光学遥感图像条纹亮暗次序与第一模态内孤立波的相反;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的波峰线远短于第一模态内孤立波的波峰线;南海东沙岛北部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在夏季被光学遥感观测到的概率最大;绝大部分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尾随在第一模态内孤立波之后,可能是第一模态内孤立波与地形凸起相互作用而产生了第二模态内孤立波。这一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全球海域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的特性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一号卫星 光学遥感图像 第二模态内孤立 东沙岛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海域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统计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许培鹏 熊学军 +4 位作者 陈亮 宫庆龙 郭延良 于龙 吴凡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根据南海北部陆坡海域潜标观测数据,对该海域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统计特征进行分析。观测期间共发现72个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包含101个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孤立子。该海域第二模态内孤立波以凸型为主,且最大振幅多为下凹振幅,占79.2%。KdV方程... 根据南海北部陆坡海域潜标观测数据,对该海域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统计特征进行分析。观测期间共发现72个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包含101个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孤立子。该海域第二模态内孤立波以凸型为主,且最大振幅多为下凹振幅,占79.2%。KdV方程波速计算结果表明,波速可用三角函数描述,整体表现为夏季大、冬季小,且第二模态内孤立波流速呈明显的三层结构。最大流速深度及人工判别得到的上下层转向深度的统计结果表明:上层内波流流速转向平均深度约为97.7 m,中层内波流最大流速深度约为134.6 m,下层内波流转向平均深度约为204.2 m,内波流最大流速多发生在中层,流向主要为西北向,流速主要分布于0.2~0.8 m·s^(-1)区间范围内,占82.2%;上层流向主要为东南向,流速主要分布于0~0.6 m·s^(-1)区间范围内,占98.0%;中层流向主要为西北向,流速主要分布于0.2~0.8 m·s^(-1)区间范围内,占93.1%;下层流向主要为东南向,流速主要分布于0~0.4 m·s^(-1)区间范围内,占94.1%。本文系统性地给出了南海北部陆坡海域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统计特征,可为相关研究、水下航行及工程应用提供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模态内孤立 陆坡海域 特征分析 转向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春海脊附近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的特征研究
4
作者 刘梦丽 宋海斌 +2 位作者 张锟 孟令寒 范文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576-3590,共15页
以往通过地震海洋学方法发现的大多是第一模态内孤立波,本文在中国台湾岛以南恒春海脊处捕捉到了两个大振幅凸型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利用叠前偏移剖面得到内孤立波的视相速度约为0.7 m·s^(-1),其视传播方向沿地震测线从S到N,总体上... 以往通过地震海洋学方法发现的大多是第一模态内孤立波,本文在中国台湾岛以南恒春海脊处捕捉到了两个大振幅凸型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利用叠前偏移剖面得到内孤立波的视相速度约为0.7 m·s^(-1),其视传播方向沿地震测线从S到N,总体上满足较大最大振幅的波视相速度也较大的规律.地震海洋学剖面得到的振幅曲线观测值和理论方程计算出的第二模态内波振幅垂向变化理论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叠前偏移剖面观察该内孤立波细结构的变化,发现在采集过程中,出现反射同相轴后翼变陡、分叉、合并的现象.由于密跃层中心偏离水层中心以及背景剪切流的影响,两个内孤立波尾部发育了高频内波,使得能量耗散增强.此外,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的生成和传播特征受到水体层结、黑潮、背景剪切流以及海底地形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洋学 第二模态内孤立 恒春海脊 垂向结构 传播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波风洞7°尖锥边界层转捩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栗继伟 卢盼 +1 位作者 汪球 赵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087-2093,共7页
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对摩阻、传热等有重要影响,飞行器的研制迫切希望能精确预测和控制边界层转捩。在JF8A激波风洞中开展了7°半锥角的高超声速尖锥边界层转捩实验研究,利用响应频率达到1 MHz量级的高频压力传感器对尖锥壁面脉动压... 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对摩阻、传热等有重要影响,飞行器的研制迫切希望能精确预测和控制边界层转捩。在JF8A激波风洞中开展了7°半锥角的高超声速尖锥边界层转捩实验研究,利用响应频率达到1 MHz量级的高频压力传感器对尖锥壁面脉动压力进行了测量,并结合热流测量结果,研究了高超声速尖锥边界层中扰动波的发展过程。实验结果表明:JF8A激波风洞在雷诺数为6.4×10^6/m状态下核心流的自由流噪声为2.8%;高频脉动压力测量技术能清晰地捕捉转捩过程中的第二模态波及其发展历程,试验状态下模型的第二模态波频率范围为165~206 kHz。当前研究结果能够为高超声速数值方法验证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 高超声速 边界层转捩 尖锥 第二模态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吸收层在天地往返运载器热防护中的应用与研究
6
作者 吕鹏 禹彩辉 +2 位作者 罗晓光 宫建 张玉东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0-156,共7页
超声波吸收层能够抑制高超声速边界层中的第二模态波,延迟边界层转捩,从而降低天地往返运载器热防护系统的重量、成本和复杂度。为了研究超声波吸收层的吸波特性,建立了线性稳定性理论模型。首先,基于四阶龙格-库塔法,采用打靶方式,获... 超声波吸收层能够抑制高超声速边界层中的第二模态波,延迟边界层转捩,从而降低天地往返运载器热防护系统的重量、成本和复杂度。为了研究超声波吸收层的吸波特性,建立了线性稳定性理论模型。首先,基于四阶龙格-库塔法,采用打靶方式,获得了高超声速边界层基本流。然后,将超声波吸收层的导纳引入稳定性方程边界条件,利用切比雪夫谱方法,求解时间模式下第二模态波的增长率。对于槽道构型超声波吸收层,模型预测结果与已有数据进行了对比,二者符合良好。在几何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圆孔构型超声波吸收层对应的第二模态波增长率整体上低于槽道构型。当微腔深度为0.3,微腔数量为6,两种构型超声波吸收层对应的第二模态波增长率具有最小值。第二模态波增长率的最小值出现在微腔数量最少的超声波吸收层上,这是由第二模态波在超声波吸收层顶部散射产生了新的高频扰动波所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吸收层 天地往返运载器 热防护系统 第二模态波 线性稳定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攻角尖锥高超声速边界层高频不稳定波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姝怡 陈坚强 +2 位作者 袁先旭 熊有德 吴杰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共7页
边界层转捩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气动力和气动热设计有重要影响。横流失稳通常是三维边界层转捩的主导因素,而在噪声环境下,第二模态不稳定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为深入理解带攻角情况下高超声速边界层的转捩机理,在Mach 6 Ludwieg管风洞... 边界层转捩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气动力和气动热设计有重要影响。横流失稳通常是三维边界层转捩的主导因素,而在噪声环境下,第二模态不稳定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为深入理解带攻角情况下高超声速边界层的转捩机理,在Mach 6 Ludwieg管风洞中采用聚焦激光差分干涉仪(Focused Laser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er,FLDI)和高频压力脉动传感器(PCB)对6°攻角尖锥进行了边界层稳定性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在尖锥边界层的不同周向位置存在高频不稳定波。通过功率谱分析和双谱分析,得到该不稳定波沿母线的变化情况以及该高频不稳定波与低频信号(20~40 kHz)之间存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边界层 聚焦激光差分干涉仪 横流不稳定性 第二模态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高速纹影显示 被引量:5
8
作者 陈苏宇 常雨 +2 位作者 江涛 李强 张扣立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06-1013,共8页
为建立适用于激波风洞边界层转捩测量的高速纹影显示技术,在Ma10条件下,采用高速纹影显示技术,研究了半锥角7°钝锥边界层中第二模态不稳定波的演变特性。试验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HAI)的FD-14激波风... 为建立适用于激波风洞边界层转捩测量的高速纹影显示技术,在Ma10条件下,采用高速纹影显示技术,研究了半锥角7°钝锥边界层中第二模态不稳定波的演变特性。试验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HAI)的FD-14激波风洞上进行。试验来流单位雷诺数为4. 9×106m-1、1. 6×107m-1,模型攻角0°,头部钝度有0. 2 mm、0. 5 mm和2 mm三种。通过对纹影图像灰度进行功率谱密度(PSD)分析得到了第二模态不稳定波的波长,对不稳定波纹影图像进行互相关分析计算了不稳定波的传播速度。基于纹影显示结果计算的第二模态波主频与PCB压力传感器测量结果符合较好,证明了纹影测量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转捩 第二模态波 高速纹影 风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边界层流动稳定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易仕和 刘小林 +2 位作者 牛海波 陆小革 何霖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7-142,共6页
高超声速条件下边界层转捩相关研究是近年来空气动力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采用基于纳米粒子示踪平面激光散射(Nano-tracer-based planar laser scattering,NPLS)技术以及温敏漆等测试技术,对高超声速边界层的流动稳定性开展了实验研... 高超声速条件下边界层转捩相关研究是近年来空气动力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采用基于纳米粒子示踪平面激光散射(Nano-tracer-based planar laser scattering,NPLS)技术以及温敏漆等测试技术,对高超声速边界层的流动稳定性开展了实验研究。通过NPLS技术,对圆锥边界层中第二模态波精细结构进行了测量,并基于时间相关的测量结果,对第二模态波的波长和频率进行了分析。针对裙锥边界层NPLS结果,计算了特定位置上功率谱空间分布结果,测量得到了高次谐波成分。通过温敏漆和NPLS结果,发现主导三角翼前缘边界层转捩的模态为行进横流模态,分析了该模态的特性,并且与Kulite传感器测量得到的频率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流动 转捩 第二模态波 横流不稳定性 NP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1MHz高频脉动压力测试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纪锋 解少飞 沈清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7-591,共5页
为了研究高超声速边界层内的高频脉动结构,特别是第二模态不稳定波,在FD-07风洞中搭建了一套1MHz量级高频脉动压力采集系统。风洞背景噪声和电磁噪声是影响高频脉动结构测量的主要原因。在风洞流场品质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对高频脉动压力... 为了研究高超声速边界层内的高频脉动结构,特别是第二模态不稳定波,在FD-07风洞中搭建了一套1MHz量级高频脉动压力采集系统。风洞背景噪声和电磁噪声是影响高频脉动结构测量的主要原因。在风洞流场品质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对高频脉动压力采集系统的信号传输进行了改进,包括工频电源隔离、传输电缆屏蔽和采集设备接地等。通过改进措施,采集系统的抗电磁干扰和信号衰减的能力得到改善,其信噪比得以显著提升。结果表明,改进前后各频段噪声的能谱密度大幅降低(在频率400kHz以下,噪声能谱密度降低了一个量级以上)。最后,利用该测试技术成功地在FD-07高超声速风洞中进行了边界层稳定性实验,捕捉到了第二模态不稳定波,其主导频率范围与线性稳定性理论预测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高频脉动结构 电磁噪声 信号衰减 第二模态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糙元对零攻角尖锥模型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成江逸 司马学昊 吴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3-582,共10页
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控制一直是空气动力学研究的热点。粗糙元延迟边界层转捩作为近些年才开始研究的内容,目前仍有诸多现象与机理尚未探究清楚。借助于华中科技大学Φ0.25 m Ma6 Ludwieg管风洞,本文研究了不同位置单粗糙元、多粗糙元与... 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控制一直是空气动力学研究的热点。粗糙元延迟边界层转捩作为近些年才开始研究的内容,目前仍有诸多现象与机理尚未探究清楚。借助于华中科技大学Φ0.25 m Ma6 Ludwieg管风洞,本文研究了不同位置单粗糙元、多粗糙元与在不同来流情况下粗糙元对边界层转捩以及第二模态不稳定波发展的影响。风洞实验使用PCB132系列高频压力传感器获取尖锥壁面压力脉动信息,通过傅里叶积分变换与互相关分析获取压力脉动功率谱密度与第二模态不稳定波传播速度,对PSD数据计算获取第二模态不稳定波增长率。结果表明,当第二模态不稳定波经过粗糙元时,不稳定波幅值会有明显的减小,但其频段不稳定波的增长率会增大并最终导致转捩的结束点被提前。同时,粗糙元对第二模态不稳定波传播速度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边界层 粗糙元 转捩 第二模态不稳定 风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