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新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涛 张戈军 +6 位作者 徐仲英 蒋世良 万俊义 胡海波 金敬琳 郑宏 徐亮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7-271,共5页
目的:评价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 Ⅱ)在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中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5年1月应用ADO Ⅱ治疗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28例,年龄中位数5岁(5个月~42岁),体重中位数19.3 kg(... 目的:评价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 Ⅱ)在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中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5年1月应用ADO Ⅱ治疗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28例,年龄中位数5岁(5个月~42岁),体重中位数19.3 kg(4.2~91.0 kg)。封堵后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形态及封堵效果。结果:28例患者应用ADO Ⅱ封堵手术均成功。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14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行体肺动脉侧支血管封堵患者10例,其他适合应用ADO Ⅱ封堵的患者4例。28例患者未发生与股动脉穿刺有关的并发症、溶血和血栓栓塞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ADO II形态小、可控性好,容易输送,对血管损伤小,适用于小型膜部室间隔缺损、粗大迂曲体肺侧支血管及一些少见的结构性心脏病,封堵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心血管畸形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罗刚 泮思林 +3 位作者 孙宏晓 王葵亮 纪志娴 杜占慧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05-1108,共4页
目的总结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采用ADOⅡ介入封堵治疗的15例pmVSD(9例伴发膜部瘤)、1例法洛氏四联症VS... 目的总结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采用ADOⅡ介入封堵治疗的15例pmVSD(9例伴发膜部瘤)、1例法洛氏四联症VSD修补术后残余漏、1例pm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儿。术后随访观察是否存在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17例患儿中男10例,女7例;中位年龄3.25岁(1.7~8.0岁),中位体质量16.0 kg(10.5~31.0 kg);中位室间隔缺损为3.0 mm(2.0~5.0 mm),中位肺血管阻力为1.4 Wood U/m^(2)(1.1~2.2 Wood U/m^(2)),中位肺循环/体循环血流量比值(Qp/Qs)为1.29(1.0~1.7)。11例患儿接受顺行路径释放ADOⅡ,6例为逆行路径,术中均无封堵器脱落、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儿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16.6个月(1~40个月),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主动脉瓣反流。结论pmVSD与残余漏解剖结构多变,选择ADOⅡ介入封堵治疗在减少并发症、保证治疗效果上具有优势,尤其适用于pmVSD伴膜部瘤患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仍然是术后需持续关注的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 残余漏 介入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0
3
作者 宋治远 何国祥 +7 位作者 舒茂琴 胡厚源 迟路湘 张萍 仝识非 程训民 冉擘力 姚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37-639,共3页
目的 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及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 0例(男 2 3例、女 2 7例 ,年龄 3~ 64岁 )中ASD 19例、PDA 3 1例 ,按常规在局麻或全麻下完成心导管检查及造影。ASD封堵时先用测量球囊... 目的 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及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 0例(男 2 3例、女 2 7例 ,年龄 3~ 64岁 )中ASD 19例、PDA 3 1例 ,按常规在局麻或全麻下完成心导管检查及造影。ASD封堵时先用测量球囊测ASD直径及选取Amplatzer封堵器 ,经传送装置将封堵器推送至左房 ,先后释放左、右侧盘 ,心脏超声证实ASD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不影响二尖瓣活动时 ,再将Amplatzer封堵器完全释放。PDA患者先行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 ,测量PDA直径及选择Amplatzer蘑菇伞封堵器 ,经传送装置将封堵器置于未闭的动脉导管内 ,重复主动脉造影证实无残余分流时释放封堵器。结果 ① 19例ASD患者球囊测得的ASD直径为 2 3± 6( 13~ 3 1)mm ,所用封堵器直径为 17~ 40mm ,均一次性封堵成功。② 3 1例PDA患者中 3 0例用Amplatzer蘑菇伞封堵成功 ,1例PDA内径达 12mm者用直径 17mm的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封堵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及PDA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创伤小、适应症广及并发症少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 amplatzer封堵器 心脏插管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关闭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韩秀敏 朱鲜阳 +4 位作者 张玉威 金岩 邓东安 侯传举 全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方法 全组 5 1例 ,肺动脉收缩压 (84 .7± 13.5 ) (70~ 137)mmHg ,肺动脉平均压 (6 5 .0± 11.5 ) (4 2~ 97)mmHg ,PDA最窄处直径 (7.0±...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方法 全组 5 1例 ,肺动脉收缩压 (84 .7± 13.5 ) (70~ 137)mmHg ,肺动脉平均压 (6 5 .0± 11.5 ) (4 2~ 97)mmHg ,PDA最窄处直径 (7.0± 2 .4 ) (3~ 15 )mm。封堵成功后监测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和血氧饱和度变化 ,决定能否行永久封堵。结果 除 1例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未能封堵外 ,其他 5 0例患者封堵均获成功。术后肺动脉收缩压降至 (4 6 .1± 14 .9) (2 4~ 10 9)mmHg ,肺动脉平均压降至 (31.3± 11.6 ) (14~ 6 9)mmHg。术后 10min降主动脉造影显示 30例 (6 0 % )封堵完全 ,无残余分流 ,2 0例 (4 0 % )存在微量~少量残余分流。 2 4h及 1个月后仅 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6个月后未见残余分流、再通及封堵器移位。结论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动脉导管 动脉高压 PDA 合并症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ook弹簧圈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185例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俊杰 张智伟 +2 位作者 钱明阳 李渝芬 王慧深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54-456,共3页
关键词 Cook弹簧圈 amplatzer封堵器 介入治疗 小儿 动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128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随访 被引量:3
6
作者 黄文晖 黄奕高 +1 位作者 黄涛 黄新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1170-1171,共2页
目的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术后中长期随访分析。方法 :全组 13 1例病人 ,年龄 15~ 5 2岁 ,平均 ( 3 8 6± 9 6)岁。PDA最窄部位直径 2~ 12mm ,平均 ( 7 5± 2 8)mm ;术后 12 8例患... 目的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术后中长期随访分析。方法 :全组 13 1例病人 ,年龄 15~ 5 2岁 ,平均 ( 3 8 6± 9 6)岁。PDA最窄部位直径 2~ 12mm ,平均 ( 7 5± 2 8)mm ;术后 12 8例患者 (随访率为 97 7% )完成随访 2 5~ 72个月 ,平均 ( 4 0 7± 8 1)个月 ,中位数 44 7个月。术前、术后第 1天及 2 0 0 4年 4月间常规行大小便常规和血生化及心脏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 :所有病人手术成功 ,12 8例随访患者中 10例 ( 7 8% )术后 1d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其中 3例 ( 2 3 % )术后 1d轻度溶血 ,术后 3d恢复正常。随访中所有病人健在。未发现残余分流、溶血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径从 ( 4 7 3± 9 9)mm变为( 4 1± 5 4)mm (P <0 0 1) ;收缩末径从 ( 3 6 2± 6 1)mm变为 ( 2 9 7± 3 7)mm (P <0 0 1) ;肺动脉收缩压从 ( 4 0 1±3 9)mmHg变为 ( 2 2 4± 2 1)mmHg(P <0 0 1)。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是安全的 ,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amplatzer封堵器 随访 病人 心脏超声 成人动脉导管 经皮介入治疗 PDA 平均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以Rashkind闭合器及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芙荣 陈君柱 +2 位作者 陶谦民 朱建华 郑良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5-56,共2页
目的 :评价经导管以 Rashkind闭合器及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 Rashkind闭合器关闭 PDA16例 ,Amplatzer封堵器关闭 PDA 4例。结果 :本组 2 0例患者术前胸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处直径为 3~ 8mm(平均... 目的 :评价经导管以 Rashkind闭合器及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 Rashkind闭合器关闭 PDA16例 ,Amplatzer封堵器关闭 PDA 4例。结果 :本组 2 0例患者术前胸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处直径为 3~ 8mm(平均 5 .6 mm)。Rashkind关闭术 16例 ,术后即刻胸主动脉造影示 PDA处未见分流 4例 ,微量分流 8例 ,少量分流 4例 ;半年后彩色多普勒示 PDA处均无分流。Amplatzer术关闭 PDA 4例 ,术后即刻胸主动脉造影示 PDA处均无分流 ,彩色多普勒示 PDA处无残余分流。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以Rashkind闭合器及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3~ 8mm直径的 PDA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Amplatzer封堵器关闭 PDA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治疗 心脏导管插入术 Rashkind合器 amplatzer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术后并发溶血1例护理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海燕 许秀丽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年第10期101-101,共1页
关键词 溶血 术后 amplatzer封堵器 动脉导管 并发症 介入治疗 护理 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护理 被引量:2
9
作者 金葵花 袁琰琴 +1 位作者 赵品婷 刘群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2年第3期182-183,共2页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介入放射学 动脉导管 护理 介入疗法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澄 袁旭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587-588,共2页
目的: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组共41例患者,经股静脉途径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行降主动脉造影,测肺动脉压、主动脉压。术后48h分别行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位置。结... 目的: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组共41例患者,经股静脉途径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行降主动脉造影,测肺动脉压、主动脉压。术后48h分别行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位置。结果:全组41例封堵器均放置成功。术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分流完全消失24例(58.5%),存在微至少量残余分流17例(41.5%)。48h后心脏超声示分流完全消失39例(95.1%),微量残余分流2例(4.9%),其中1例随访3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另1例封堵后8h并发溶血,出现血尿,溶血患者经过内科治疗无效,48h后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amplatzer封堵器 临床应用 动脉导管 术后 造影 患者 PDA 分流 消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Amplatzer未闭动脉导管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11
作者 秦永文 丁继军 +4 位作者 曹江 胡建强 赵仙先 陈凌 毛红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822-823,共2页
关键词 动脉导管 amplatzer 封堵器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下腔静脉中断1例报告
12
作者 黄洁 严文华 +4 位作者 孙凌 吕海涛 徐秋琴 盛茂 高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92-792,共1页
目前,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技术已在国内外临床广泛开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常规方法封堵PDA需要建立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PDA-降主动脉的轨道。然而,对于PDA合并下腔静脉中断的患儿,无法通过以上途... 目前,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技术已在国内外临床广泛开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常规方法封堵PDA需要建立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PDA-降主动脉的轨道。然而,对于PDA合并下腔静脉中断的患儿,无法通过以上途径完成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封堵器 动脉导管 下腔静脉中断 介入封堵治疗 第二 降主动脉 PDA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
13
作者 张庆桥 蒋世良 +9 位作者 戴汝平 黄连军 徐仲英 赵世华 凌坚 郑宏 张岩 张戈军 金敬琳 谢若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 :比较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方法 :42例PDA患者施行Rashkind封堵伞封堵术 (为Rashkind组 )。在施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的PDA患者中 ,选出年龄、体重匹配且PDA最小直径≤ 8mm的患者共 4... 目的 :比较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方法 :42例PDA患者施行Rashkind封堵伞封堵术 (为Rashkind组 )。在施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的PDA患者中 ,选出年龄、体重匹配且PDA最小直径≤ 8mm的患者共 42例 (为Amplatzer组 )。对比两种方法治疗PDA的临床效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mplatzer组 ,技术成功率 10 0 % ,溶血 1例。即刻残余分流发生率 16 7% ,术后 1~ 18个月 ,均无残余分流。Rashkind组 ,技术成功率 97 7% ,1例患者Rashkind封堵伞脱落至右肺动脉 ,经手术取出并行PDA结扎术。术后即刻和12个月残余分流发生率分别为 83 3%和 41 2 % ,均显著高于Amplatzer组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比Rashkind封堵伞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Rashkind封堵 治疗 对比研究 动脉导管 介入性放射学 导管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体会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兮屴 董晓燕 +4 位作者 符雅明 王海燕 杨四清 郑晓华 袁嘉骥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55-557,共3页
目的: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应用Amplatzer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3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21岁。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约5~8mm,经6F或7F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10min行侧位降主... 目的: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应用Amplatzer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3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21岁。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约5~8mm,经6F或7F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10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分流。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术后24h超声心动图均无残余分流。随访均未发现有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直径达8mm的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amplatzer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护理 被引量:5
15
作者 肖迎红 毕红玲 栾柏虹 《山西护理杂志》 2000年第2期76-76,共1页
关键词 动脉导管 amplatzer封堵器 介入疗法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肌部室缺封堵器治疗超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疗效
16
作者 靳有鹏 王玉林 +6 位作者 刘廷亮 韩波 庄建新 张建军 韩秀珍 汪翼 公培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S1期39-41,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肌部室缺封堵器(AMVSDO)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 1例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直径17mm)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为117/72mmHg)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封堵器进行封堵,封堵后行降主... 目的 探讨应用肌部室缺封堵器(AMVSDO)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 1例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直径17mm)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为117/72mmHg)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封堵器进行封堵,封堵后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效果。结果 先选用16mmAMVSDO进行封堵,效果不满意,后换用2 0mmAMVSDO ,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由117/72 (95 )mmHg降为92/ 5 9(75 .5 )mmHg,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封堵器位置合适,存在微量渗透性残余分流,释放封堵器。结论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伞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的大型PDA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但其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动脉导管 amplatzer肌部室缺封堵器 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例封堵治疗的护理体会
17
作者 徐蕾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年第7期91-91,共1页
运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例,获得成功。认为及时、科学的护理可明显改善封堵治疗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及对疾病的知晓度,提高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动脉导管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若龙 陈新军 +3 位作者 殷泉忠 高春恒 李健 张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341-1342,共2页
近年来,随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经导管封堵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已被公认。先天性心脏病的经导管介入治疗具有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康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势,目前国内外发展非常迅速。但进口Amplatzer封堵器... 近年来,随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经导管封堵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已被公认。先天性心脏病的经导管介入治疗具有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康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势,目前国内外发展非常迅速。但进口Amplatzer封堵器价格昂贵,限制了这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本院2002年1月~2007年3月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9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 先天性心脏病 动脉导管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19
作者 厉锦华 王彬尧 +4 位作者 罗杰 张清 宋玮 王长谦 黄定九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2期100-101,共2页
目的 采用 Amplatzer封堵器和 Porstm ann海绵塞子封堵器方法 ,经皮穿刺动脉、静脉 ,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并对其疗效 ,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2 0例患者 ,其中男 5例 ,女 15例 ,年龄 10~ 32岁。15例行 Porstm ann法 ,5例做 Am pl... 目的 采用 Amplatzer封堵器和 Porstm ann海绵塞子封堵器方法 ,经皮穿刺动脉、静脉 ,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并对其疗效 ,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2 0例患者 ,其中男 5例 ,女 15例 ,年龄 10~ 32岁。15例行 Porstm ann法 ,5例做 Am platzer法 ,均经临床症状、体检、EKG(心电图 )、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 PDA。结果  2 0例患者手术都成功。术后即刻心前区连续性杂音消失。造影示 19例完全堵闭 ,仅 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发生溶血 ,经内科保守处理 96小时后超声心动图示分流消失。 2 0例病人随访 6~ 36个月未发现装置移位、再通或狭窄。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和 Porstmann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amplatzer封堵器 Porstmann封堵器 介入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