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会同第二代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分布及动态 被引量:21
1
作者 闫文德 田大伦 焦秀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3-327,共5页
对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速生阶段林下地被物生物量进行了2a的定位研究,探讨了杉木林林下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动态变化。结合幼林期林下地被物生物量的特征,分析了第2代杉木林林下活地被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年生林分... 对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速生阶段林下地被物生物量进行了2a的定位研究,探讨了杉木林林下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动态变化。结合幼林期林下地被物生物量的特征,分析了第2代杉木林林下活地被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年生林分中灌木层生物量为521 89kg·hm-2,草本层为1429 71kg·hm-2;14年生林分中灌木层生物量为372 69kg·hm-2,草本层为897 10kg·hm-2,2a中,灌木层各组分生物量大小顺序都为根>茎>叶;草本层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在杉木14a的生长过程中,林分5年生时,活地被物生物量最大,为3089 62kg·hm-2,14年生时最小,为1269 79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 下植被 生物量 分布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生阶段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动态 被引量:8
2
作者 闫文德 田大伦 +1 位作者 项文化 方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23,共4页
对速生阶段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大气降水输入的 N、P、K总量为 3 9.970 kg· hm- 2 a- 1 ,径流输出 9.883 kg· hm - 2 a- 1 ,净变化率为 75 .3 % .在... 对速生阶段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大气降水输入的 N、P、K总量为 3 9.970 kg· hm- 2 a- 1 ,径流输出 9.883 kg· hm - 2 a- 1 ,净变化率为 75 .3 % .在整个系统中以 N的净积累最高 ,变化率为 83 .5 4% ;N、P主要以地质输入为主 ;K以降雨输入为主 .N、P、K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遵循 N>K>P的顺序 ,循环速率分别为 0 .3 87、0 .3 89、0 .476.此外 ,建立了速生阶段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动态模型 ,该模型可用于杉木林生态系统速生阶段养分动态的模拟和预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集水区 动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氮、磷、钾的吸收、积累和迁移 被引量:7
3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1 位作者 蔡宝玉 高耀明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1-6,共6页
通过定位观测获得数据 ,对 11年生第 2代杉木人工林中 N、P、K的吸收、积累和迁移作了系统研究 .杉木各器官中 N、P、K吸收量高低顺序为 N>K>P.杉木林中 N、P、K总贮量为 43 .0 5 4g· m- 2 ,其中 N为 2 5 .718g· m- 2 ,... 通过定位观测获得数据 ,对 11年生第 2代杉木人工林中 N、P、K的吸收、积累和迁移作了系统研究 .杉木各器官中 N、P、K吸收量高低顺序为 N>K>P.杉木林中 N、P、K总贮量为 43 .0 5 4g· m- 2 ,其中 N为 2 5 .718g· m- 2 ,P为 2 .62 7g· m - 2 ,K为14 .70 9g· m- 2 .N、P、K元素的年吸收量为 7.2 62 g· m- 2 a- 1 ;年积累量为 4.83 7g·m- 2 a- 1 ,其中 N为 2 .90 1g· m- 2 a- 1 ,P为0 .2 95 g· m- 2 a- 1 ,K为 1.64 1g· m- 2 a- 1 ,年归还量为 2 .42 5 g· m - 2 a- 1 ,占年吸收量的 3 3 .3 9% .N、P、K元素的周转期分别为 19a、2 8.9a、15 a,流动能力以 K>N>P为序 ;富集率 N为 1.3 6,P为 1.2 2 ,K为 1.47,迁移速度以 K>P>N为序 .与同龄第 1代杉木林相比 ,第 2代杉木林中 N、P、K元素的迁移、循环速率较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 吸收 积累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进一步培育好第二代杉木人工林
4
作者 赵良明 顾霖 《农业与技术》 2015年第24期101-101,共1页
为了明确培育好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的方法,本文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第二代人工杉木林培养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表现在培育过程中芽条留取在上部、1050~1500株/hm^2的密度进行补植能显著提升林木的材积、树高及胸径,此外采伐工具和采伐季节... 为了明确培育好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的方法,本文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第二代人工杉木林培养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表现在培育过程中芽条留取在上部、1050~1500株/hm^2的密度进行补植能显著提升林木的材积、树高及胸径,此外采伐工具和采伐季节的选择也会影响到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的培育效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育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 实验方法 指导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代杉木人工幼林生态系统土壤水文学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康文星 田大伦 +1 位作者 方海波 项文化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1-5,共5页
以连续 8 a的测定数据 ,探讨了皆伐对生态系统土壤水文学功能的影响 ,并着重研究了营造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后林木对土壤水文学功能的生物调节和恢复状况 .结果表明 :皆伐使土壤的蓄水能力下降 2 5 % ,渗透能力下降 2 0 %~ 2 5 % (初渗 )... 以连续 8 a的测定数据 ,探讨了皆伐对生态系统土壤水文学功能的影响 ,并着重研究了营造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后林木对土壤水文学功能的生物调节和恢复状况 .结果表明 :皆伐使土壤的蓄水能力下降 2 5 % ,渗透能力下降 2 0 %~ 2 5 % (初渗 )和 10 %~2 4% (稳渗 ) .营造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后 ,林地土壤蓄水能力逐步恢复 ,5年生杉木林对土壤蓄水的渗透和调节能力相当于成林的2 7% ,3 8.3 %~ 42 .7% (初渗 )和 3 5 .7%~ 45 .2 % (稳渗 ) .8年生林 ,土壤蓄水能力已接近成林的 93 % ,渗透能力已达到成林的 91.4%~ 94.6% (初渗 )和 90 %~ 98% (稳渗 )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变化与第一代成林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从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推断 ,幼林的地下径流量将大于成林 .同时 ,根据影响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几个主要因子 ,建立了预测土壤水分动态的数学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 土壤水分 蓄水功能 生物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