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第三脑室造瘘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1
作者 孙艳杰 王玚 +2 位作者 徐永革 田增民 马英霞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年第10期55-56,共2页
报道采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造瘘手术 (ETV)治疗 5 8例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的手术方法及其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针对患者及其家属对应用此项技术的心理负担较重 ,以及患者的心理特点 ,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
关键词 后并发症 患者 第三脑室造瘘术 内镜 治疗 观察及护理 前心理护理 心理负担 心理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慢性正常压力脑积水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伍学斌 曾胜田 +2 位作者 彭远强 卢来明 陈洪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98-404,共7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联合神经内镜引导下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慢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脑病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联合神经内镜引导下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慢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脑病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慢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42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内镜联合分流组和传统分流组,每组21例。内镜联合分流组采用ETV联合神经内镜引导下VPS治疗,传统分流组单纯应用VP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成功穿刺至预设位置、术后并发症(发热、颅腔积气、硬脑膜下积液、颅内出血、颅内感染、低颅压、癫痫)、术后分流管堵管、术后近期(术后≤3个月)疗效及远期(术后>3个月)疗效。结果内镜联合分流组成功穿刺至预设位置患者比例[95.2%(20/21)比71.4%(15/21);χ^(2)=4.286,P=0.038]、术后远期总临床有效率[85.7%(18/21)比57.1%(12/21);χ^(2)=4.200,P=0.040]均高于传统分流组,术后分流管堵管发生率低于传统分流组[4.8%(1/21)比28.6%(6/21);χ^(2)=4.286,P=0.038],术后发热[66.7%(14/21)比33.3%(7/21);χ^(2)=4.667,P=0.031]、颅腔积气[42.9%(9/21)比14.3%(3/21);χ^(2)=4.200,P=0.040]发生率均高于传统分流组,两组术后硬脑膜下积液、颅内出血、低颅压、颅内感染及癫痫等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总临床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TV联合神经内镜引导下VPS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正常压力脑积水总有效率高于单纯VPS,具有远期疗效好、穿刺至预设位置成功率高、术后堵管发生率低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正常压力 脑室腹膜分流 第三脑室 神经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视角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的临床转归观察
3
作者 宋毅 刘明冬 +1 位作者 张铃铛 段国良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3期1170-1171,共2页
目的探讨0°视角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的临床转归。方法:纳入31例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均采用0°视角内镜下行脑室镜下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结果:29例患者术后短期疗效满意。随访中,1例症状复发改... 目的探讨0°视角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的临床转归。方法:纳入31例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均采用0°视角内镜下行脑室镜下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结果:29例患者术后短期疗效满意。随访中,1例症状复发改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无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VCR的减小以及mRS预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0°视角内镜进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可迅速有效地改善非交通性脑积水症状,脑脊液通过瘘孔进入生理性循环,可避免感染和过度分流,操作简单,效果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视角内镜 第三脑室 脑积水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室镜治疗33例梗阻性脑积水 被引量:7
4
作者 奚健 刘景平 +3 位作者 杨治权 沈沉浮 袁贤瑞 刘运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12期1209-1210,1216,共3页
目的 探讨脑室镜在梗阻性脑积水中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方法 2003年6月~2006年12月,采用脑室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33例,术前均行头部CT、MRI、同位素99mTc-DTPA脑池显像检查,行脑室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 结果 32例造瘘成功,1例瘘口下出血放... 目的 探讨脑室镜在梗阻性脑积水中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方法 2003年6月~2006年12月,采用脑室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33例,术前均行头部CT、MRI、同位素99mTc-DTPA脑池显像检查,行脑室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 结果 32例造瘘成功,1例瘘口下出血放弃治疗死亡.13例手术后发热,1例手术后6个月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经钻孔引流后痊愈),3例术后6个月手术侧硬脑膜下积液(因无特殊不适予以随访观察).随访2~42个月,平均16.7月,32例手术后临床症状均缓解.32例造瘘手术前腰穿测压平均26(16~39) cm H2O,手术后7天为22(11~28) cm H2O,术后7天颅内压显著下降(t=2.903,0.005<P<0.01).术后7天复查CT、MRI,25例侧脑室体部横径较术前缩小,平均缩小2.3(0.7~4.6)mm,7例侧脑室大小无变化;32例侧脑室旁水肿均消失.1例术前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者手术后7天复查MRI见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向上移位4 mm. 结论 脑室镜手术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 脑积水 第三脑室造瘘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9例脑积水患儿围手术期颅内压监测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翟瑄 梁平 +4 位作者 周渝冬 李禄生 吴宣萱 张为丹 蒋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538-1541,共4页
目的探讨脑积水患儿不同术式治疗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手术治疗的29例脑积水患儿围手术期的ICP变化,其中分流手术14例,脑室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 目的探讨脑积水患儿不同术式治疗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手术治疗的29例脑积水患儿围手术期的ICP变化,其中分流手术14例,脑室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15例。使用脑实质型ICP探头在手术前后连续监测ICP的变化,监测时间72~168 h。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ICP均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连续监测显示两手术组ICP变化明显不同,分流手术组ICP呈持续下降趋势,ETV组ICP术后迅速回升,再呈缓慢下降趋势。可调压管分流组术后24 h内回升到接近术前的水平,此后120 h内逐渐下降至调压阀设定的压力水平。脑室镜手术组术后24~48 h内可出现一过性高颅压,其中肿瘤继发脑积水亚组较先天性脑积水亚组明显,持续时间更长。结论 ICP监测能准确反映脑积水患儿围手术期颅压变化,术后持续监测有助于准确判断ETV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 神经内镜第三脑室 颅内压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