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第三类劳动”及其权益保障:问题与挑战
被引量:
22
1
作者
方长春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2-62,共11页
在信息技术时代,新就业形态在吸纳就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众多类型的新就业形态中,那些以自然人的身份、以个体化而非组织化方式从信息技术平台上承接工作事项的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是新就业形态发展过...
在信息技术时代,新就业形态在吸纳就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众多类型的新就业形态中,那些以自然人的身份、以个体化而非组织化方式从信息技术平台上承接工作事项的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是新就业形态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短板”。从劳动从属性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劳动是介于从属劳动和独立劳动之间的第三类劳动。在劳动二分法的框架下,无论是将第三类劳动从业人员推向雇员一侧,还是推向独立劳动者一侧以解决其劳动权益保障问题,都存在一定局限。针对第三类劳动进行单独立法,构建起“从属劳动—第三类劳动—独立劳动”多层次的完整的劳动保障体系或将成为发挥新就业形态积极作用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第三类劳动
劳动
权益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劳动关系微分化视角下网约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
被引量:
7
2
作者
李志强
廖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8,共15页
在算法技术与平台经济相得益彰共同推进数字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关系日益呈现出微分化的演化趋势,使得以网约工为代表的新业态从业人员陷入了“身份不明确”的主体性危机与“权益保障难”的双重困境,不仅对传统的劳动从属...
在算法技术与平台经济相得益彰共同推进数字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关系日益呈现出微分化的演化趋势,使得以网约工为代表的新业态从业人员陷入了“身份不明确”的主体性危机与“权益保障难”的双重困境,不仅对传统的劳动从属基础性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也日益凸显现行法律制度供给不足的现状。基于网约工群体经济从属性、人格从属性与组织从属性微分化趋势之系统理论分析,科学审视与证成微分化视阈下具有劳动从属性的网约工“第三类劳动者”之身份,并将“内在经济与人格从属程度的差距均以外在劳动量的差别为表现形式”这一从属性微分化之核心作为识别与判定标准,对具有不同强度从属性的“第三类劳动者”给予不同程度的劳动法倾斜保护,希冀能平衡平台经济有序发展与网约工劳动权益合法保障之间的关系,为健全和完善我国劳动法律制度体系提供符合数字经济内在运行规律的科学立法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经济
网约工
劳动
关系
微分化
第三类劳动
者
劳动
权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算法从属性:破解平台劳动关系认定困局之钥
被引量:
12
3
作者
杨雅婷
张又文
《湖湘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8,共12页
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平台劳动关系认定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并引发巨大争议。司法实践中关于平台劳动关系认定的观点各异,对于劳动从属性标准适用的认定不一。究其原因,在于新兴技术条件下平台用工的非典型性给传统从属性考量因素带来挑战...
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平台劳动关系认定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并引发巨大争议。司法实践中关于平台劳动关系认定的观点各异,对于劳动从属性标准适用的认定不一。究其原因,在于新兴技术条件下平台用工的非典型性给传统从属性考量因素带来挑战。算法从属性的提出为劳动从属性判断提供新的解释路径。在新就业形态用工劳动关系“三分法”下,算法从属性与第三类劳动者特性高度契合,建议将算法从属性作为第三类劳动者认定的核心标准,形成平台用工案件新的司法逻辑,以破解平台劳动关系认定困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从属性
平台
劳动
关系认定
新就业形态
第三类劳动
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第三类劳动”及其权益保障:问题与挑战
被引量:
22
1
作者
方长春
机构
南京大学就业质量研究中心
出处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2-62,共11页
文摘
在信息技术时代,新就业形态在吸纳就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众多类型的新就业形态中,那些以自然人的身份、以个体化而非组织化方式从信息技术平台上承接工作事项的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是新就业形态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短板”。从劳动从属性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劳动是介于从属劳动和独立劳动之间的第三类劳动。在劳动二分法的框架下,无论是将第三类劳动从业人员推向雇员一侧,还是推向独立劳动者一侧以解决其劳动权益保障问题,都存在一定局限。针对第三类劳动进行单独立法,构建起“从属劳动—第三类劳动—独立劳动”多层次的完整的劳动保障体系或将成为发挥新就业形态积极作用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第三类劳动
劳动
权益保障
Keywords
new forms of employment
the third type of labor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分类号
D922.5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劳动关系微分化视角下网约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
被引量:
7
2
作者
李志强
廖欣
机构
兰州大学法学院
出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8,共15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积极老龄化视阈下我国老年人群体的立法分类与应对研究”(18YJC82004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老年人独立原则立法研究”(19XFX009)。
文摘
在算法技术与平台经济相得益彰共同推进数字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关系日益呈现出微分化的演化趋势,使得以网约工为代表的新业态从业人员陷入了“身份不明确”的主体性危机与“权益保障难”的双重困境,不仅对传统的劳动从属基础性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也日益凸显现行法律制度供给不足的现状。基于网约工群体经济从属性、人格从属性与组织从属性微分化趋势之系统理论分析,科学审视与证成微分化视阈下具有劳动从属性的网约工“第三类劳动者”之身份,并将“内在经济与人格从属程度的差距均以外在劳动量的差别为表现形式”这一从属性微分化之核心作为识别与判定标准,对具有不同强度从属性的“第三类劳动者”给予不同程度的劳动法倾斜保护,希冀能平衡平台经济有序发展与网约工劳动权益合法保障之间的关系,为健全和完善我国劳动法律制度体系提供符合数字经济内在运行规律的科学立法选择。
关键词
平台经济
网约工
劳动
关系
微分化
第三类劳动
者
劳动
权益
Keywords
platform economy
online contract workers
labor relations
microdifferentiation
“third category workers”
labor rights and interests
分类号
D922.5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算法从属性:破解平台劳动关系认定困局之钥
被引量:
12
3
作者
杨雅婷
张又文
机构
天津大学法学院
出处
《湖湘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8,共12页
基金
最高人民法院2021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平台经济模式下从业者与平台经营者法律关系问题研究”(项目编号:ZGFYZDKT202109-01)。
文摘
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平台劳动关系认定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并引发巨大争议。司法实践中关于平台劳动关系认定的观点各异,对于劳动从属性标准适用的认定不一。究其原因,在于新兴技术条件下平台用工的非典型性给传统从属性考量因素带来挑战。算法从属性的提出为劳动从属性判断提供新的解释路径。在新就业形态用工劳动关系“三分法”下,算法从属性与第三类劳动者特性高度契合,建议将算法从属性作为第三类劳动者认定的核心标准,形成平台用工案件新的司法逻辑,以破解平台劳动关系认定困局。
关键词
算法从属性
平台
劳动
关系认定
新就业形态
第三类劳动
者
分类号
D923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第三类劳动”及其权益保障:问题与挑战
方长春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劳动关系微分化视角下网约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
李志强
廖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算法从属性:破解平台劳动关系认定困局之钥
杨雅婷
张又文
《湖湘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