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第三代汽车钢表面合金镀层的性能
1
作者
陈媛媛
田博彤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24,29,共6页
采用热浸镀方法在第三代汽车钢表面制备了3种不同组分的合金镀层,研究了Al含量和Si元素添加对合金镀层物相组成、显微组织、显微硬度、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n-0.6Al-1.6Mg、Zn-1.8Al-1.6Mg和Zn-1.8Al-1.6Mg-0.25Si合金镀层的主...
采用热浸镀方法在第三代汽车钢表面制备了3种不同组分的合金镀层,研究了Al含量和Si元素添加对合金镀层物相组成、显微组织、显微硬度、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n-0.6Al-1.6Mg、Zn-1.8Al-1.6Mg和Zn-1.8Al-1.6Mg-0.25Si合金镀层的主要物相都为Zn、Al和MgZn2,在Zn-1.8Al-1.6Mg-0.25Si合金镀层中还出现了黑色的针状Mg2Si相,增加Al含量和添加Si元素后,合金镀层的晶粒更加细小、组织均匀性提高;Zn-0.6Al-1.6Mg、Zn-1.8Al-1.6Mg和Zn-1.8Al-1.6Mg-0.25Si合金镀层的显微硬度分别为164.5、186.1、195.4 HV,不同组分的合金镀层的耐腐蚀性能从高至低顺序为Zn-1.8Al-1.6Mg-0.25Si>Zn-1.8Al-1.6Mg>Zn-0.6Al-1.6Mg,在合金镀层中增加Al含量或者添加Si元素都有助于提升合金镀层的显微硬度和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汽车钢
表面镀锌
合金镀层
显微组织
耐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多维度增强增塑的高强塑积第三代汽车用钢的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
10
2
作者
朱国辉
丁汉林
+2 位作者
王晓南
王永强
陈其伟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26-836,共11页
对近年来第三代超高强度高强塑积(抗拉强度1000 MPa以上,强塑积20~30 GPa%)汽车用钢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表明,目前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增加的主要技术路线是依靠残余奥氏体增塑。然而,多年的研究实践证明仅依靠残余奥...
对近年来第三代超高强度高强塑积(抗拉强度1000 MPa以上,强塑积20~30 GPa%)汽车用钢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表明,目前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增加的主要技术路线是依靠残余奥氏体增塑。然而,多年的研究实践证明仅依靠残余奥氏体增塑的单一机制难以实现超高强度条件下的高强塑积的目标,导致超高强度汽车用钢虽然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依然未能真正形成规模化工业生产与应用。为实现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提升,必须从开发新的合金化体系和新的技术路线两个方面入手,突破传统的单一增塑机制。基于理论分析和前期研究,作者团队提出了"多维度增强增塑"机制,即利用第二相粒子(Precipitation)增强增塑和组织合理细化(Refinement)配合多相组织设计(Multiphase)的PRM机制,实现多种增强增塑机制共同作用的复合效应。并以微合金化Cr-Mn系合金体系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立足于现有冷轧退火工艺装备条件,通过新品种和新技术路线的开发,可以实现第三代汽车用钢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增强,并且低成本、低能耗、可以大规模工业推广和应用,为真正实现第三代汽车用钢的工业生产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同时为解决钢铁材料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提升的共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
代
汽车
用
钢
多维度增强增塑
超高强度
高强塑积
第二相粒子
微合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第三代汽车钢表面合金镀层的性能
1
作者
陈媛媛
田博彤
机构
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
出处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24,29,共6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B0301001)
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17KKJH)。
文摘
采用热浸镀方法在第三代汽车钢表面制备了3种不同组分的合金镀层,研究了Al含量和Si元素添加对合金镀层物相组成、显微组织、显微硬度、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n-0.6Al-1.6Mg、Zn-1.8Al-1.6Mg和Zn-1.8Al-1.6Mg-0.25Si合金镀层的主要物相都为Zn、Al和MgZn2,在Zn-1.8Al-1.6Mg-0.25Si合金镀层中还出现了黑色的针状Mg2Si相,增加Al含量和添加Si元素后,合金镀层的晶粒更加细小、组织均匀性提高;Zn-0.6Al-1.6Mg、Zn-1.8Al-1.6Mg和Zn-1.8Al-1.6Mg-0.25Si合金镀层的显微硬度分别为164.5、186.1、195.4 HV,不同组分的合金镀层的耐腐蚀性能从高至低顺序为Zn-1.8Al-1.6Mg-0.25Si>Zn-1.8Al-1.6Mg>Zn-0.6Al-1.6Mg,在合金镀层中增加Al含量或者添加Si元素都有助于提升合金镀层的显微硬度和耐腐蚀性能。
关键词
第三代汽车钢
表面镀锌
合金镀层
显微组织
耐腐蚀性能
Keywords
the third generation automobile steel
surface galvanizing
alloy coating
microstructure
corrosion resistance
分类号
TG146.2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多维度增强增塑的高强塑积第三代汽车用钢的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
10
2
作者
朱国辉
丁汉林
王晓南
王永强
陈其伟
机构
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
苏州大学沙钢钢铁学院
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26-836,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05285)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16-Z02)
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12010202015)
文摘
对近年来第三代超高强度高强塑积(抗拉强度1000 MPa以上,强塑积20~30 GPa%)汽车用钢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表明,目前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增加的主要技术路线是依靠残余奥氏体增塑。然而,多年的研究实践证明仅依靠残余奥氏体增塑的单一机制难以实现超高强度条件下的高强塑积的目标,导致超高强度汽车用钢虽然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依然未能真正形成规模化工业生产与应用。为实现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提升,必须从开发新的合金化体系和新的技术路线两个方面入手,突破传统的单一增塑机制。基于理论分析和前期研究,作者团队提出了"多维度增强增塑"机制,即利用第二相粒子(Precipitation)增强增塑和组织合理细化(Refinement)配合多相组织设计(Multiphase)的PRM机制,实现多种增强增塑机制共同作用的复合效应。并以微合金化Cr-Mn系合金体系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立足于现有冷轧退火工艺装备条件,通过新品种和新技术路线的开发,可以实现第三代汽车用钢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增强,并且低成本、低能耗、可以大规模工业推广和应用,为真正实现第三代汽车用钢的工业生产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同时为解决钢铁材料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提升的共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第三
代
汽车
用
钢
多维度增强增塑
超高强度
高强塑积
第二相粒子
微合金化
Keywords
the third generation automobile steels
multi-dimension mechanism
ultra-high strength
high product of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second phase particles
microalloying
分类号
TG142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第三代汽车钢表面合金镀层的性能
陈媛媛
田博彤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多维度增强增塑的高强塑积第三代汽车用钢的设计与开发
朱国辉
丁汉林
王晓南
王永强
陈其伟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