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传播领域的第三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 1
-
-
作者
杜秀芳
任淑红
-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95,共4页
-
文摘
第三人效应(The third-person effect TPE)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W.P.Davison)教授1983年提出,它是指个体倾向认为大众媒介信息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强的影响效果。第三人效应的假设得到验证之后,其影响因素如信息类型、社会距离、个性特点等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
-
关键词
第三人效应
媒介内容
社会距离
自我增强
-
Keywords
third - person effect
communication content
social distance
self- enhancement
-
分类号
B84
[哲学宗教—心理学]
-
-
题名基于第三人效应的微博隐私悖论产生路径研究
被引量:9
- 2
-
-
作者
司徒凌云
李益婷
石进
-
机构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
出处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9-97,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多模态南海疆维权证据链智能化构建研究”(编号:22CTQ029)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面向南海维权的民国档案资料增补与研究”(编号:21JHQ014)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向海疆智库领域的知识组织模式研究”(编号:21TQC004)。
-
文摘
[研究目的]随着微博平台用户规模的增长,信息量的激增及交互内容的多元化,隐私悖论现象在微博平台上日益凸显。研究微博隐私悖论的产生路径,有利于保障微博用户隐私安全,支撑微博平台信息安全建设。[研究方法]基于对微博隐私悖论主要表现形式的归纳,从第三人效应的理论视角出发,提出了自我服务偏向、乐观态度偏向、隐私关注偏向以及感知收益偏向的研究假设,构建了微博隐私悖论产生路径的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方法对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论]自我服务偏向和乐观态度偏向是微博隐私悖论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升用户的自我认知与隐私保护意识、加强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的管理与预警是提升微博用户隐私安全的重要途径。
-
关键词
微博
微博用户
微博平台
隐私悖论
隐私关注
隐私披露
隐私保护
第三人效应
-
Keywords
Weibo
Weibo user
Weibo platform
privacy paradox
privacy concern
privacy disclosure
privacy protection
third-party effect
-
分类号
G353.12
[文化科学—情报学]
-
-
题名学生劝服工作应重视“第三人效应”
- 3
-
-
作者
刘杰
-
机构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重庆市涪陵第一职业中学校
-
出处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28,共2页
-
文摘
本文阐释了班主任工作中"第三人效应"的内涵及在劝服工作中产生作用的原因,并通过案例分析,提出"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第三人"评价,才能产生良好的劝服效果,同时认为劝服信息呈现的先后顺序是"第一人效应"与"第三人效应"能否产生叠加效果的重要因素。
-
关键词
学生管理
第三人效应
劝服
新视角
-
分类号
G45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