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波普尔“第三世界理论”的合理性 被引量:2
1
作者 雷念曾 杨楹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5,共5页
本文从起源、内容及其特征等方面对波普尔的“第三世界理论”进行阐释,从科学史、哲学史和文化学等多角度揭示其合理性,并且指出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波普尔 第三世界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学理论及其反思
2
作者 黄宗喜 占凯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3-116,共4页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对民族独立运动时期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释。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对"民族寓言"内涵的阐述,包括公与私的关系、寓言的表现力量和文化知识分子的作...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对民族独立运动时期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释。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对"民族寓言"内涵的阐述,包括公与私的关系、寓言的表现力量和文化知识分子的作用三大方面。詹姆逊关注第三世界文学,既有建立"世界文学"的需要,也有立足自身文化的立场对美国文化的批判。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学理论能激发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自觉,同时又带有鲜明的西方中心论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逊 第三世界文学理论 民族寓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闻凤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3-35,共3页
波普尔在扬弃方法论自然主义、历史决定论、传统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与人文科学理解论等基础上建构了以"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猜测—反驳法和第三世界理论为前提,以方法论约定主义、科学方法的统一性理论和独特的方法论个人主... 波普尔在扬弃方法论自然主义、历史决定论、传统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与人文科学理解论等基础上建构了以"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猜测—反驳法和第三世界理论为前提,以方法论约定主义、科学方法的统一性理论和独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为基础,以境况分析法、客观理解法和渐进技术法为内容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波普尔正是依凭其独特而新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推进了西方科学方法论、行为理论以及理解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世界理论 方法论个人主义 境况分析法 客观理解法 波普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对抗和对话 被引量:1
4
作者 杜庆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1995年第4期38-43,共6页
本文将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作为关注重点,也涉及第三世界理论后现代主义,因为这些理论在中国几乎是一个潮流中的东西。文章从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在西方的起源及原旨出发探讨了这些理论流入中国后的重心偏移,即由探讨“对抗性”转... 本文将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作为关注重点,也涉及第三世界理论后现代主义,因为这些理论在中国几乎是一个潮流中的东西。文章从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在西方的起源及原旨出发探讨了这些理论流入中国后的重心偏移,即由探讨“对抗性”转向对陈凯歌、张艺谋等人的“献媚”的批评。对这些简要分析的目的是希望形成一种更为理性的探讨气氛,由此转入下段的讨论。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在中国兴起颇具有“框架的神话”的绝对主义倾向,由此文章的又一主旨是驱除黑格尔主义玄学的负面影响,指明艺术分析以及理论构建更多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同样对西方学术的借鉴亦不是一种水中之沙的点缀,而是一种水中之盐的溶解。所以本文将讨论延伸到中西文化的对抗与对话的层面上,笔者认为这是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的背后之话,由此转入下段的讨论。本文立足于中西方文化的“心同理同”上,基于此揭出文章最终意图,即说的东方、中国学者应立足自我传统,增加底气去对西方文化进行“对话”,进而,为与世界文化的融洽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东方主义 现代主义 西方文化 黑格尔主义 中西文化 萨义德 后现代 第三世界文化理论 第三世界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后殖民批评”论析
5
作者 章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26,共4页
中国后殖民批评以臆想的中西对抗代替对中国当前文化矛盾的深入分析,既背离了后殖民理论的基本精神,也失却了后殖民知识分子的伦理责任。中国后殖民批评的理论建设需在吸收后殖民理论真精神的基础上,直面本土现实问题,以业余知识分子态... 中国后殖民批评以臆想的中西对抗代替对中国当前文化矛盾的深入分析,既背离了后殖民理论的基本精神,也失却了后殖民知识分子的伦理责任。中国后殖民批评的理论建设需在吸收后殖民理论真精神的基础上,直面本土现实问题,以业余知识分子态度关注文化政治,祛除意识形态蔽障,行走在自由思想和纯粹知识的道路上,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颐武 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批评 第三世界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必称“后”,以“后”为荣
6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7-57,共1页
白烨在《乱了方寸的批评》(《小说评论》)1994年3期)一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某些“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言必称“后”,以“后”为荣,其实在他们的言论中,常常显露出不少矛盾与破绽.比如,“后现代”本身是一个“摆脱机械论”、“告别整体性... 白烨在《乱了方寸的批评》(《小说评论》)1994年3期)一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某些“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言必称“后”,以“后”为荣,其实在他们的言论中,常常显露出不少矛盾与破绽.比如,“后现代”本身是一个“摆脱机械论”、“告别整体性”、“彻底多元化”的时代(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沃尔夫冈·威尔什之语)于是,承认不同的生活形态、思维方式和行为个性都有其存在与发展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应是立足于此的“后现代”批评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我们的一些“后现代”批评家在自己的批评中却往往置别人的意见于不顾,骂倒一切,横扫千军,俨然一副“后”手高悬霸主鞭的神气.除了这种显见的内在矛盾,他们所持有的种种理论及其概念,只要读书多的人都并不陌生,无非是来自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文化 后现代主义理论 文学批评 “后现代主义” 第三世界文化理论 社会理论 内在矛盾 思维方式 小说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的沉重脚步──启蒙与反启蒙运动在中国
7
作者 冯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14-22,共9页
现代性,作为一种尚未完结的现实的和理想的运动,对百年来几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经久不衰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自近代以来的思想文化史,实际上也即是一部努力追寻现代性并对这一基本追寻对象不断重估的历史。如果我们以一... 现代性,作为一种尚未完结的现实的和理想的运动,对百年来几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经久不衰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自近代以来的思想文化史,实际上也即是一部努力追寻现代性并对这一基本追寻对象不断重估的历史。如果我们以一种代表性的话语表达方式尽量概括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与反启蒙 反启蒙运动 现代性 启蒙主义 五四启蒙运动 现代化进程 知识分子 西方中心主义 第三世界文化理论 本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詹姆逊的“国族讽寓”论在中国的错译及影响
8
作者 王希腾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30,共4页
对詹姆逊"国族讽寓"论的研究,见证了中国现代化与世界全球化进程中包括理论译介、民族身份认同、世界文学建构等问题的出现与应对,也直观地反映了中国文学、文化的复兴和后殖民阶段第三世界国家话语权的强化。由National Alle... 对詹姆逊"国族讽寓"论的研究,见证了中国现代化与世界全球化进程中包括理论译介、民族身份认同、世界文学建构等问题的出现与应对,也直观地反映了中国文学、文化的复兴和后殖民阶段第三世界国家话语权的强化。由National Allegory这一概念的不可通约性导致了不可译性,"错译"的"民族寓言"概念伴随着第三世界文学、文化的阐释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学术话语范式的转型。然而,这种"被动"转型并未改变业已存在的文化身份"焦虑症"和"失语症"。虽然国内的研究已比较全面地发掘了"国族讽寓"在具体文学、文化现象上的积极联系,但探析其概念的本质意蕴和批判其理论的文化逻辑及重构仍道远路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逊 国族讽寓 不可通约性 第三世界文学理论 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