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三世界文化的生存困境——查建英的小说世界 被引量:9
1
作者 张颐武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26-32,共7页
在目前中国写作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中,“小说”这种文学的经典形式的困境已经逐步地显示了出来。激进的、天才的实验作家们一再地摧毁着、打击着我们对小说的固有信念。我们不能不赞叹马原、余华、孙甘露和苏童、格非的不羁的才华,但他... 在目前中国写作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中,“小说”这种文学的经典形式的困境已经逐步地显示了出来。激进的、天才的实验作家们一再地摧毁着、打击着我们对小说的固有信念。我们不能不赞叹马原、余华、孙甘露和苏童、格非的不羁的才华,但他们的写作活动也使“小说”脱离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也脱离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他们使小说成了一种悬浮之物,一种语言能指链的无穷运动,一种敏捷、机智的游戏。小说一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惊人的发展,另一方面十九世纪以来在欧洲发展成熟、二十世纪初叶传入中国的基本小说观念已经无可置疑地受到了根本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世界文化 小说世界 第一世界 生存困境 日常生活 知识分子 理想主义 叙事者 语言 二十世纪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第三世界文化”的小说修辞看新时期写作
2
作者 汪民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68-75,共8页
“第三世界文化”是一个新的话题,它和“第三世界政治”、“第三世界经济”一样是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性话语,“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体现为一种文化的认知方式,一种文化的选择精神和一种文化的解构意向,它反映了第三世界文化建设者们独立... “第三世界文化”是一个新的话题,它和“第三世界政治”、“第三世界经济”一样是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性话语,“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体现为一种文化的认知方式,一种文化的选择精神和一种文化的解构意向,它反映了第三世界文化建设者们独立的愿望和解放的呼声,“第三世界文化”的理论根基就是摆脱“第一世界文化”的压抑和渗透,建立第三世界独立的具有“本土性”的文化话语。对第三世界的写作者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世界文化 小说修辞 本土性 中国作家 修辞策略 写作者 表意方式 批判现实主义 小说语言 话语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对“第三世界文化”的理论贡献 被引量:1
3
作者 黄裳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A04期25-30,共6页
本文试图在全球性政治、经济、文化的总体关系中看待毛泽东对“第三世界文化”的理论贡献。作者认为,这一命题的确立一方面是要拓展对毛泽东文化理论探讨的空间领域,一方面在于揭示毛泽东的“第三世界文化”的理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第三世界文化 毛泽东 理论贡献 第三世界文学 第一世界 民族文化 二元对立 半殖民地 文化战线 两个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世界文化的自主性
4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27-27,共1页
张颐武在《文艺学的新视野》(《天津文学》90年7期)一文中指出:福楼拜在他的作品中记叙了他与一个有名的埃及舞女间的一夜风流。这个女人是无言的,她被动地依赖着西方的男性;她从未有权说出自己的渴望、欲求和愤怒。而是被一个西方男性... 张颐武在《文艺学的新视野》(《天津文学》90年7期)一文中指出:福楼拜在他的作品中记叙了他与一个有名的埃及舞女间的一夜风流。这个女人是无言的,她被动地依赖着西方的男性;她从未有权说出自己的渴望、欲求和愤怒。而是被一个西方男性作为性需求与神话幻想的对象。她是一个东方屈辱和苦难的象征。赛义德在《东方主义》中精辟地分析了西方本文中无论对东方的同情、歌颂或是压抑和贬低,都是把“东方”作为一个“物”和“客体”来看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世界文化 东方主义 赛义德 文学 象征 作品 欲求 贝尔 新视野 自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詹姆逊提出“第三世界文化”的新观点
5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94-94,共1页
程代熙在《西方文论的新信息》(《文艺理论与批评》89年2期)一文中指出:弗·詹姆逊被誉为当代“美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最富有挑战性的美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近年来他提出了“第三世界文化”的新观点,给人们带来... 程代熙在《西方文论的新信息》(《文艺理论与批评》89年2期)一文中指出:弗·詹姆逊被誉为当代“美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最富有挑战性的美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近年来他提出了“第三世界文化”的新观点,给人们带来了令人感到兴趣的新的理论信息。他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世界文化 美国马克思主义 程代熙 思想家 兴趣 新观点 詹姆逊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理论与批评 西方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一个中国文化的民族寓言——第三世界文本新解 被引量:13
6
作者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孙盛涛 徐良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3年第4期43-48,共6页
当今文化研究的创新需要在新的情况下,对很久以前歌德创立的“世界文学”理论进行再创造,那样,世界文学的任何概念都必然在我们更直接的语境中与第三世界文学课题相联系,这不是一个狭窄的题目。第三世界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极大地丰富... 当今文化研究的创新需要在新的情况下,对很久以前歌德创立的“世界文学”理论进行再创造,那样,世界文学的任何概念都必然在我们更直接的语境中与第三世界文学课题相联系,这不是一个狭窄的题目。第三世界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极大地丰富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化与其中每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世界文学 第三世界国家 文化观念 鲁迅 民族寓言 再创造 中国文化 语境 基本理论 第三世界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第三世界文学(文化)理论及其在中国接受的反思 被引量:6
7
作者 李世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3-177,共5页
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学(文化)批评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摈弃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第三世界文学、文化文本。事实上,第三世界文学、文化文本的民族寓言性质、价值对美国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该理论的局限和原因是:划... 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学(文化)批评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摈弃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第三世界文学、文化文本。事实上,第三世界文学、文化文本的民族寓言性质、价值对美国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该理论的局限和原因是:划分标准的混乱、二元对立和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以及其难以克服的殖民心态。因此,中国应有的选择是:强化问题意识,立足我国特定的文学(文化)现状,把解决国内、国际文化问题结合起来,真正地建立起有利于我们自己发展的文学(文化)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逊 第三世界文学(文化)批评 中国文化 民族寓言 本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岳川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00-105,共6页
关键词 东方主义 赛义德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文化 第三世界文化 后殖民理论 文化霸权 文本 文化政治 文化帝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杰姆逊的比较文化研究
9
作者 王彦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4,共5页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是美国当代积极从事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 ,他的理论著作呈现出明显的比较视角。他不但关注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的差异 ,而且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其不同之处进行了研究。他视美国文学为...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是美国当代积极从事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 ,他的理论著作呈现出明显的比较视角。他不但关注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的差异 ,而且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其不同之处进行了研究。他视美国文学为“个人神话”而称中国文学为“民族寓言”,并指出了其历史根源 ;同时 ,他比较了第一世界文化中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在此基础上对美国当代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批评。杰姆逊提醒美国的理论家们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待不同的文化 ,并对第三世界文化的特性进行了强调 ,以便为其“全球化”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杰姆逊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 ,但他对“西方中心论”的反对则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化研究 杰姆逊 差异性 第一世界文化 第三世界文化 文化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殖民主义与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少伦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58-65,共8页
在当今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里,"后殖民"倾向的确是存在的,因而对其进行批判是必要的。然而,这种批判应当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而绝非简单地搬用西方"后殖民"理论所能奏效的。事实上,此类理论的滥用和泛化,已造... 在当今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里,"后殖民"倾向的确是存在的,因而对其进行批判是必要的。然而,这种批判应当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而绝非简单地搬用西方"后殖民"理论所能奏效的。事实上,此类理论的滥用和泛化,已造成对正常文化交流的怀疑和恐惧;其旨在消解"启蒙"、"现代性"而崇奉"后启蒙"、"后现代性"的价值取向,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亦是不利的.其实,要真正从根本上抵御"后殖民"的进攻,惟有建构"以当代为核心,以纵向传统与横向现代的双重复合"的新型文化形态,才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理论 东方主义 现代性 当代中国 第三世界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 民族寓言 文化形态 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跨文化语境看中国泛现代主义——一种阐释框架展望
11
作者 王一川 《外国语文》 1992年第3期17-23,共7页
泛现代主义是八十年代后期中国文学中出现的被播散与消散的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它虽然是上述西方出口物的播散的产物,但毕竟发生在中国文化语境内,而后者具有使之消散的抵抗力量,从而显示与众不同风貌。无论是西方现代主义阐释... 泛现代主义是八十年代后期中国文学中出现的被播散与消散的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它虽然是上述西方出口物的播散的产物,但毕竟发生在中国文化语境内,而后者具有使之消散的抵抗力量,从而显示与众不同风貌。无论是西方现代主义阐释框架还是后现代主义指标都不能用来行之有效地理解它。因而需要建立中国泛现代主义的独特阐释框架。这种阐释框架应当具有文学、艺术和文化三者互动的文化视界,建基于社会主义文化“盟主”与古典文化“父亲”及西方文化“富商”三方会谈的语境上,体现出修辞学、意识形态和文化途径在阐释上的一致,并且关注特殊的“第三世界文化”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现代主义 文化语境 西方现代主义 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世界文化 中国文学 文化视界 西方文化 独特阐释 文化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新时期文学:宁静与喧哗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颐武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17-121,共5页
九十年代的文化情势是充满戏剧性的,我们突然发现“新时期”所给予我们的承诺与期许已如梦幻般地悄然消逝。一种“现代性”的激情,一种辉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自由奔涌,一种变革语言与变革世界同构的狂欢般的热切的体验仿佛在一个早晨... 九十年代的文化情势是充满戏剧性的,我们突然发现“新时期”所给予我们的承诺与期许已如梦幻般地悄然消逝。一种“现代性”的激情,一种辉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自由奔涌,一种变革语言与变革世界同构的狂欢般的热切的体验仿佛在一个早晨变成了一种神话和追忆。我们在仿佛不会中断的憧憬、希望之后似乎已经充满了疲惫。我们仿佛已不再能够承受话语的断裂、冲突和不稳定,已不再能够负载那种批判与质疑的敏锐的眼花缭乱地呼啸而过的文化潮流。文化内部的冲突开始被弥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新时期文学 第三世界文化 “新写实” 实验文学 大众文化 第一世界 纯文学 语言 母语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对抗和对话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庆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1995年第4期38-43,共6页
本文将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作为关注重点,也涉及第三世界理论后现代主义,因为这些理论在中国几乎是一个潮流中的东西。文章从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在西方的起源及原旨出发探讨了这些理论流入中国后的重心偏移,即由探讨“对抗性”转... 本文将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作为关注重点,也涉及第三世界理论后现代主义,因为这些理论在中国几乎是一个潮流中的东西。文章从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在西方的起源及原旨出发探讨了这些理论流入中国后的重心偏移,即由探讨“对抗性”转向对陈凯歌、张艺谋等人的“献媚”的批评。对这些简要分析的目的是希望形成一种更为理性的探讨气氛,由此转入下段的讨论。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在中国兴起颇具有“框架的神话”的绝对主义倾向,由此文章的又一主旨是驱除黑格尔主义玄学的负面影响,指明艺术分析以及理论构建更多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同样对西方学术的借鉴亦不是一种水中之沙的点缀,而是一种水中之盐的溶解。所以本文将讨论延伸到中西文化的对抗与对话的层面上,笔者认为这是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的背后之话,由此转入下段的讨论。本文立足于中西方文化的“心同理同”上,基于此揭出文章最终意图,即说的东方、中国学者应立足自我传统,增加底气去对西方文化进行“对话”,进而,为与世界文化的融洽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东方主义 现代主义 西方文化 黑格尔主义 中西文化 萨义德 后现代 第三世界文化理论 第三世界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的意义──鲁迅及其小说兼及弗·詹姆逊对鲁迅的理解 被引量:6
14
作者 高远东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4年第4期19-28,共10页
经典的意义──鲁迅及其小说兼及弗·詹姆逊对鲁迅的理解高远东写下以上题目,我的心有点发虚。有关经典的纷繁观念、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洋洋解说,当代中国的文化问题有点夹缠不清地相互交织着,造成理解鲁迅及“五四”一代人作为精... 经典的意义──鲁迅及其小说兼及弗·詹姆逊对鲁迅的理解高远东写下以上题目,我的心有点发虚。有关经典的纷繁观念、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洋洋解说,当代中国的文化问题有点夹缠不清地相互交织着,造成理解鲁迅及“五四”一代人作为精神遗产和价值资源留给我们的思想和作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逊 鲁迅小说 启蒙主义 第三世界文化 第三世界文学 文化生产 民族主义 语境 知识分子 《狂人日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走向九十年代”笔谈 被引量:2
15
作者 谢冕 孟繁华 +2 位作者 张颐武 李书磊 张志忠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6-33,共8页
无论是从正面或是负面的价值角度来看,作为一个文学阶段的“新时期文学”已告终结。这是一个以纠正文学的偏离与变异、冲破禁锢并最终实现艺术自身的变革和文体革命为基本内容的文学时代。现在,十年前开始的文学急流已经涌退,随之而来... 无论是从正面或是负面的价值角度来看,作为一个文学阶段的“新时期文学”已告终结。这是一个以纠正文学的偏离与变异、冲破禁锢并最终实现艺术自身的变革和文体革命为基本内容的文学时代。现在,十年前开始的文学急流已经涌退,随之而来的是冷静的回望与总结。热度过高会引起爆炸,冷却一下不无好处。在反抗超负荷的社会承诺中出现的“玩文学”说,作为校正历史偏离的副产物,原是可以理解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十年代 文学话语 八十年代 文学走向 平民文学 批评家 中国文学 第一世界 中国作家 第三世界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 记忆 叙事——读刘庆邦的小说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颐武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36-42,共7页
尽管经历过太多的磨难与挫折,尽管人们总是无法控制语言与符号秩序自身的运动,尽管我们并不知道那飘浮在我们周围的无穷的能指之链会将我们带向何方,但我们总能从中国作者写出的作品中读出那一份焦虑与希冀,读出那一份对语言的挣扎与腾... 尽管经历过太多的磨难与挫折,尽管人们总是无法控制语言与符号秩序自身的运动,尽管我们并不知道那飘浮在我们周围的无穷的能指之链会将我们带向何方,但我们总能从中国作者写出的作品中读出那一份焦虑与希冀,读出那一份对语言的挣扎与腾挪,读出那一份浮出话语层面的渴望。这是“第三世界文化”中作家的宿命般的选择,也是他处身其中的语言/生存处境的作用。无论我们走向何方,这一个永恒戳记不会消逝,我们生存于我们的母语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庆邦 话语权力 记忆 第三世界文化 意识形态 小说 控制语言 欲望 能指 二元对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比较文学学术讨论会综述
17
作者 葛桂录 祝丽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8-100,共3页
全国比较文学学术讨论会暨山东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于1992年9月21日至23日在济南召开。与会代表对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比较诗学、作家作品比较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文化转型时期与比较文... 全国比较文学学术讨论会暨山东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于1992年9月21日至23日在济南召开。与会代表对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比较诗学、作家作品比较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文化转型时期与比较文学。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所谓文化转型时期是指在某一时期,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急剧地进行重组与更新。引起世界文化转型的客观因素有:二战后世界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多元经济替代了垄断寡头经济;殖民体系不复存在以及第三世界文化的兴起。一般而言,文化转型是通过“认同”和“离异”两种作用来进行的。“认同”可类比为“我注六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文化 比较研究 第三世界文化 文化研究 作家作品 文学现象 外国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 多元文化 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希望于自身的思考和探索
18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93-93,共1页
张颐武在《读书》90年第6期《第三世界文化:新的起点》一文中说:西方学者常常忽视第三世界本文的形式特点,总是习惯于把自身的理论视为“超文化”的元语言,他们往往把第三世界的本文看成了解特异社会的“窗口”,看成一个社会学和人类学... 张颐武在《读书》90年第6期《第三世界文化:新的起点》一文中说:西方学者常常忽视第三世界本文的形式特点,总是习惯于把自身的理论视为“超文化”的元语言,他们往往把第三世界的本文看成了解特异社会的“窗口”,看成一个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资料。例如,西方研究中国文学的权威夏志清和普实克的争论,夏氏认为中国现代小说只是社会、政治与意识形态斗争的产物;而普氏对夏氏的批评也只是强调中国形势的紧张性和小说进行政治和意识形态选择的必要性,以此来强调小说的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斗争 元语言 社会学 社会意义 政治 古典文化 第一世界 第三世界文化 形式特点 中国现代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信息
19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24-128,共5页
□“四十年文学反思”去年10月底,山东当代文学研究会在淄博以“四十年文学反思”为议题举行了五天的会议,比较集中地讨论了四十年来文学的成就与不足;新时期文学需要调整的问题;以及文学不可能倒退。与会同志认为,四十年文学历尽坎坷曲... □“四十年文学反思”去年10月底,山东当代文学研究会在淄博以“四十年文学反思”为议题举行了五天的会议,比较集中地讨论了四十年来文学的成就与不足;新时期文学需要调整的问题;以及文学不可能倒退。与会同志认为,四十年文学历尽坎坷曲折,成就是巨大的。前十七年以歌颂党、劳动、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四十年 新写实 文学反思 第三世界文化 文学评论 新时期文学 前十七年 张贤亮小说 当代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必称“后”,以“后”为荣
20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7-57,共1页
白烨在《乱了方寸的批评》(《小说评论》)1994年3期)一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某些“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言必称“后”,以“后”为荣,其实在他们的言论中,常常显露出不少矛盾与破绽.比如,“后现代”本身是一个“摆脱机械论”、“告别整体性... 白烨在《乱了方寸的批评》(《小说评论》)1994年3期)一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某些“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言必称“后”,以“后”为荣,其实在他们的言论中,常常显露出不少矛盾与破绽.比如,“后现代”本身是一个“摆脱机械论”、“告别整体性”、“彻底多元化”的时代(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沃尔夫冈·威尔什之语)于是,承认不同的生活形态、思维方式和行为个性都有其存在与发展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应是立足于此的“后现代”批评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我们的一些“后现代”批评家在自己的批评中却往往置别人的意见于不顾,骂倒一切,横扫千军,俨然一副“后”手高悬霸主鞭的神气.除了这种显见的内在矛盾,他们所持有的种种理论及其概念,只要读书多的人都并不陌生,无非是来自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文化 后现代主义理论 文学批评 “后现代主义” 第三世界文化理论 社会理论 内在矛盾 思维方式 小说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