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再认识
1
作者 丁任重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1986年第3期64-67,共4页
关于第一次社会犬分工,似乎是一个不成为问题的问题。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三次社会大分工作了经典性的论述,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这样说的:“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关于第一次社会犬分工,似乎是一个不成为问题的问题。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三次社会大分工作了经典性的论述,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这样说的:“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另外的地方,又说过城市与乡村的分离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团》中指出:“德国为了建立城乡分离这第一次让会大分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城市与乡村 马克思 恩格斯 古代城市 城乡分离 第二社会大分工 游牧业 农业劳动 第三社会大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管见
2
作者 宫希魁 《宁夏社会科学》 1984年第2期47-48,共2页
目前,有些辞书、教材和论著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解释为:在原始社会发生的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我认为此种说法很不确切,有进行澄清之必要。关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恩格斯在《冢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这部著作中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 目前,有些辞书、教材和论著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解释为:在原始社会发生的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我认为此种说法很不确切,有进行澄清之必要。关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恩格斯在《冢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这部著作中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恩格斯详细地分析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的历史时代、经济条件及其巨大的进步作用。在这些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光辉的关于社会分工历史演变进程的思想中,就包含有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经典的定义式的说明。恩格斯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历史演变 游牧部落 原始人 畜牧业 恩格斯 进步作用 国家起源 社会发生 社会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头一次大規模的社会分工”问题——与杨向奎先生商榷 被引量:3
3
作者 江涛 《文史哲》 1957年第11期60-62,共3页
讀了文史哲一九五六年第十二期上刊登的楊向奎先生:“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学習筆記一文以后,得到不少的啓發。但其中关于头一次大規模的社会分工问题,我有一些不同的意見,特提出來与楊向奎先生商榷,并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楊向... 讀了文史哲一九五六年第十二期上刊登的楊向奎先生:“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学習筆記一文以后,得到不少的啓發。但其中关于头一次大規模的社会分工问题,我有一些不同的意見,特提出來与楊向奎先生商榷,并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楊向奎先生說:“现在流行的政治經济学,社会發展史或者是原始社会史,全说第一次社会分工是游牧部落从農業部落分化出來,使正常的交換有可能,因而發生了社会第一次分工”,但是楊向奎先生認为:“这种说法,根据恩格斯的著作看來是講不通的。”他說:“‘其余的野蛮人’,也只能是还没有达到这个階段(指游牧階段——濤按)的一些部落”“‘没有畜群的部落’不能理解为農業部落,只能說是比游牧更低一级的生產階段,……比游牧更低一級的生產階段也驯养动物和种植谷物,但他們不可能有‘大規模畜群底形成’。游牧部落是更發达了的畜牧社会,他們和其余部落不同,他們有大量畜群,他們可以拿出多余的資料从事交換,因而他們和其余部落区別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工 恩格斯 游牧部落 大隆 商榷 私有制 社会 动物 畜群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原始社会史的分期问题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堃 《思想战线》 1980年第5期55-61,96,共8页
关于原始社会史的分期法问题,我国学术界最近三十年来一直是有争论的。最近《南京大学学报》发表张树栋先生的《关于原始社会史的分期问题》一文,认为“恩格斯分期法不同于摩尔根分期法”。这是正确的。惟张先生认为,恩格斯的分期法,是... 关于原始社会史的分期法问题,我国学术界最近三十年来一直是有争论的。最近《南京大学学报》发表张树栋先生的《关于原始社会史的分期问题》一文,认为“恩格斯分期法不同于摩尔根分期法”。这是正确的。惟张先生认为,恩格斯的分期法,是将原始社会史分为六个时期。我们认为可以商榷。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内曾说:“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片断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马克思主义则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我们认为,若将列宁的这句话应用到原始社会这一最早的社会经济形态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社会 分期问题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母系氏族公社 原始群 军事民主制 母系氏族社会 铜石并用时代 摩尔根 新石器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仰韶时期社会父系说商榷
5
作者 程德祺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103-107,72,共6页
一九六二年史学界曾对仰韶时期的社会性质,有过不同意见的争论。不久以前,许顺湛先生在其所著《中原远古文化》一书中附录了《再论仰韶时期的社会性质》一文,对母系说提出质疑,重申了父系说。但我以为,仰韶时期社会的母系说仍难以否定,... 一九六二年史学界曾对仰韶时期的社会性质,有过不同意见的争论。不久以前,许顺湛先生在其所著《中原远古文化》一书中附录了《再论仰韶时期的社会性质》一文,对母系说提出质疑,重申了父系说。但我以为,仰韶时期社会的母系说仍难以否定,而父亲说犹可商榷,下面想就几个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以就正于许先生和学术界。许顺湛先生认为,母系氏族社会大概只存在于锄耕农业初期,仰韶时期已是锄耕农业的中期,这时中原地区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说仰韶时期的锄耕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中期,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在仰韶文化之前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就已经以农业为主,遗址中就有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发现。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距今七、八千年,仰韶文化距今五、六千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裴李岗文化 母系氏族社会 中原地区 社会性质 易洛魁人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远古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 生产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变迁中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4
6
作者 梁旭光 《理论学刊》 CSSCI 1997年第6期62-66,共5页
历史变迁中的女性形象梁旭光女性的形象,是指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品格、意识、风度等诸方面的总和。女性的形象是其他多方面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现代女性,在不断提高自己素质、加强修养的同时,必须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 历史变迁中的女性形象梁旭光女性的形象,是指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品格、意识、风度等诸方面的总和。女性的形象是其他多方面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现代女性,在不断提高自己素质、加强修养的同时,必须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变迁 女性形象 中国女性 现代女性 社会主义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男子 战国秦汉时期 一夫一妻制 分封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族英雄史诗中的哲学思想
7
作者 陶克套 苏和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8-24,共7页
关键词 英雄史诗 蒙古族 《江格尔》 蟒古斯 哲学 萨满教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自然观 根本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业起源初探 被引量:2
8
作者 唐圣德 《财经理论与实践》 1981年第2期70-75,共6页
商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商业已经在人类社会存在了几千年,但它不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的.只有到原始社会末期才产生了商品交换,以后又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产生了商业.商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关于商业的起... 商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商业已经在人类社会存在了几千年,但它不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的.只有到原始社会末期才产生了商品交换,以后又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产生了商业.商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关于商业的起源,目前仍存在分歧意见.有些同志仍为:商业起源只能上溯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交换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商业 商人阶层 第二社会大分工 商品生产 氏族部落 起源 手工业 原始社会末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的起源及其发展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圣学 《现代城市研究》 1995年第1期37-41,共5页
一、城市的起源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没有城市,没有工商业,没有阶级、国家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劳动产品除了维持劳动力需求外有了剩余,个体劳动在... 一、城市的起源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没有城市,没有工商业,没有阶级、国家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劳动产品除了维持劳动力需求外有了剩余,个体劳动在生产中的作用得到了加强。这种情况的出现使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财产私有制出现了。在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经常的交换就成为可能了,尤其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某种专业化的生产劳动如饲养牲畜、生产陶器、制造工具等已经可以由个体劳动者来承担了。这样,就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最初的商品生产。此外,由于氏族部落财富和地区富裕程度的差异日益扩大,为争夺财富的部落冲突日益频繁,于是氏族部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得不筑墙设防。正是这种贸易和防卫的需要,使一些位置适中、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村落逐渐演变成为最初形态的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氏族部落 起源 大城市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商品生产 商品交换 第二社会大分工 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古代城市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几个理论问题
10
作者 陈秋蓉 《经济科学》 1984年第5期52-58,共7页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典著作之一。这一重要著作是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于1884年写成发表的,距今正是一百年了。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马克思遗言的执行,恩格斯说:正是卡尔·马克思曾打算联...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典著作之一。这一重要著作是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于1884年写成发表的,距今正是一百年了。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马克思遗言的执行,恩格斯说:正是卡尔·马克思曾打算联系他们——在某种限度内我可以说是我们两人的——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论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有制 恩格斯 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两种生产 摩尔根 起源 社会制度 家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钱币起源问题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尹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8年第4期66-71,共6页
【正】 关于中国钱币起源问题,乃是研究中国钱币中一项首先遇到的重要课题.自古以来,前人为我们遗留下这方面的著述不少;新中国建立前后,特别是最近这些年来,大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又随时运用考古新发现资料,更获有丰富的科研成果... 【正】 关于中国钱币起源问题,乃是研究中国钱币中一项首先遇到的重要课题.自古以来,前人为我们遗留下这方面的著述不少;新中国建立前后,特别是最近这些年来,大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又随时运用考古新发现资料,更获有丰富的科研成果.为了透彻了解我国古代钱币起源的全部过程,现在即就建国以来学术界对于我国古代交换的发生、原始货币的出现和金属货币的出现一系列有争论的问题,谈一点初步探索的粗浅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古代 金属货币 实物货币 交换物 物物交换 考古资料 原始社会末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起源问题 一般价值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货币的发展看中国经济的发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潘汝瑶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49-57,共9页
一、前言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人类历史上,在原始共同体之间,产生偶然交换的时候是没有货币的。就是发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商品种类增加,商品交换经常化的时候,一种商品的价值,不是只由某一种商品来表现,而是由一系列的商品来表... 一、前言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人类历史上,在原始共同体之间,产生偶然交换的时候是没有货币的。就是发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商品种类增加,商品交换经常化的时候,一种商品的价值,不是只由某一种商品来表现,而是由一系列的商品来表现的时候,也还没有货币。商品的交换,必须发展到有一种商品,在一定的地方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成为表现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的商品的时候,才算有了货币。但这种货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单位 中国经济发展 货币经济 中国货币 共同体 商品交换 小商品生产者 金属货币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铜铸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海洋经济及其起因
13
作者 杨克平 《经济科学》 1984年第3期46-50,共5页
一、什么是现代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简单说来,就是人类以大海及其环境资源为对象,通过一定形式的劳动支出来获取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财富或效用的经济性开发活动的总称。从这一定义出发,人类最初的生产活动则包括了海洋经济活动在内。据... 一、什么是现代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简单说来,就是人类以大海及其环境资源为对象,通过一定形式的劳动支出来获取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财富或效用的经济性开发活动的总称。从这一定义出发,人类最初的生产活动则包括了海洋经济活动在内。据现今的考古发现证明,远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前,原始的人类已将海洋鱼贝的获取与狩猎、采集等活动一样被视为基本的生存手段。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海洋渔业与种植业和畜牧业一样也是历史悠久地传统产业活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经济开发 经济活动 海洋环境 海洋开发 现代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起因 经济性 六十年代 基本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商品定义的探讨
14
作者 孙东富 《河北学刊》 1987年第2期90-90,共1页
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能不搞清商品的定义.而目前流行的有关见解,我认为是不确切、不科学的.如有些书上说:商品就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这种观点首先就难以解释.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前后,人们偶然交换的产品并不是为了交换才... 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能不搞清商品的定义.而目前流行的有关见解,我认为是不确切、不科学的.如有些书上说:商品就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这种观点首先就难以解释.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前后,人们偶然交换的产品并不是为了交换才生产的,那是原始人为了自身的消费而生产的.可是,能说这些经过交换的产品不是商品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概念 交换价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清商 劳动产品 原始人 换边 不确切 发展社会主义 货不对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信息集锦
15
《理论探讨》 1987年第1期109-112,共4页
要科学地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过时”问题 孙显元在《论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过时”和“超域”问题》文章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客观特征问题。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原理 主观愿望 马克思主义理论 特征问题 “过时”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共产主义小组 价值创造 思维方式 经济所有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人”名称源于商丘说质疑
16
作者 周文康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62-65,共4页
王志昌同志的大作《商丘·商国·商人——“商人”名称的来历》(载《北京商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细读再三,不仅对其结论“商国源于商丘,商人来自商国”不敢苟同,且以为该文诸多不当。故不揣浅陋,略陈如次,以就正于作者和大... 王志昌同志的大作《商丘·商国·商人——“商人”名称的来历》(载《北京商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细读再三,不仅对其结论“商国源于商丘,商人来自商国”不敢苟同,且以为该文诸多不当。故不揣浅陋,略陈如次,以就正于作者和大方之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人” 大方之家 商学 《中国通史简编》 中国古代史 《史记·殷本纪》 《管子·轻重篇》 商业繁荣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殷商遗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论集锦
17
作者 芬梅 《编辑之友》 1986年第4期110-112,共3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界目前有三种主要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为一般基本原理和核心基本原理两个部分。一般基本原理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各个领域中的事物的普遍本质...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界目前有三种主要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为一般基本原理和核心基本原理两个部分。一般基本原理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各个领域中的事物的普遍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结论。核心基本原理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的事物的普遍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结论,主要是辩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对一般基本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最高层次。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着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社会的基本结论,它确认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人类社会最终要走向共产主义,这是基本原理的最高层次。第二层次是直接论证结论的基本观点,如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剩余价值论等。第三层次是证明第一、第二层次观点得以成立的基本观点。如唯物、辩证和实事求是等观点。第三种观点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 普遍本质 第二层 人类社会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社会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所有权 基本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巴黎手稿》评价问题的几点看法
18
作者 茅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83年第2期74-80,共7页
出于学习的愿望,谈几点对马克思《19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俗称"巴黎手稿")的粗浅看法,敬希指正。从蔡仪同志的几个论断谈起。一、1844年,马克思"走到了唯物主义,主要表现在认识论上。但在历史观上还不是唯物主义" ... 出于学习的愿望,谈几点对马克思《19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俗称"巴黎手稿")的粗浅看法,敬希指正。从蔡仪同志的几个论断谈起。一、1844年,马克思"走到了唯物主义,主要表现在认识论上。但在历史观上还不是唯物主义" (《美学讲演集》,蔡仪同志的《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稿和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主义者 历史观 恩格斯 蔡仪 费尔巴哈 劳动异化 人的本质力量 私有财产 历史唯心主义 唯心史观 唯物论 唯物主义 人本主义思想 对象化 无产者 无产阶级 人类理性 对偶家庭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社会分工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阶级斗争 阶级冲突 私有制 人道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試論黃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畜牧业的作用——中國父系氏族制时代考古問題討論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敦愿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2年第S4期69-76,共8页
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制转化为父系氏族制是通过怎样道路的問題,去年《考古》上的一些論爭已經涉及,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意見:(一)石陶《黄河上游的父系氏族社会——齐家文化社会經济形态探索》(《考古》,1961年第1期)和考古研究所《庙底沟和... 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制转化为父系氏族制是通过怎样道路的問題,去年《考古》上的一些論爭已經涉及,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意見:(一)石陶《黄河上游的父系氏族社会——齐家文化社会經济形态探索》(《考古》,1961年第1期)和考古研究所《庙底沟和三里桥》(科学出版社,1959年)引用恩格斯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指示,认为是通过畜牧业的道路;(二)批評这两篇著作的文字,认为是通过农业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牧业 黄河流域 父系氏族 新石器时代晚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农业 考古研究 农业生产 齐家文化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