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空间”的现代性:论《伤逝》的第一人称叙事 |
国家玮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8
|
|
|
2
|
现代性语境中第一人称叙事的伦理意义 |
伍茂国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
3
|
“道德与事功”的挫败——以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事为中心 |
国家玮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
4
|
十七年小说第一人称叙事初探 |
罗执廷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
5
|
形式的意义——大江健三郎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 |
兰立亮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
6
|
跋涉之“我”——“晚清-五四”第一人称叙事探衍 |
张菡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0 |
|
|
7
|
《晒后日记》: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及其文本意义 |
张悦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
8
|
新时期第一人称自传体叙事的开端——回望“遇罗锦事件”的一个视角 |
孙桂荣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9
|
纪录片新方法:第一人称画外音叙事 |
邵雯艳
倪祥保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1
|
|
|
10
|
后新时期小说叙事人称的几点异变 |
陈慧娟
|
《江淮论坛》
CSSCI
|
1995 |
1
|
|
|
11
|
作者的在场与退场——新时期小说非全知叙事思潮的文化背景及其意识形态 |
孙先科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5
|
|
|
12
|
唐传奇《古镜记》的叙事学分析 |
刘俐俐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
13
|
鲁迅小说叙事特征 |
李杭春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
|
|
|
14
|
《玫瑰的名字》电影叙事策略探幽 |
孙慧
|
《电影评介》
|
2009 |
0 |
|
|
15
|
人物情节、意味形式与声画组合:电视剧《繁花》的审美创新探析 |
肖博文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
16
|
从日记体、书信体小说看五四时代的一种写作伦理 |
泓峻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
17
|
现代化进程中的众生命相——评《生命册》兼议当代长篇小说创作 |
何弘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5
|
|
|
18
|
论流浪汉小说结构范式的生成动因 |
李志斌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
19
|
浅谈《简·爱》从小说到电影的变化 |
马迪
|
《电影评介》
|
2014 |
1
|
|
|
20
|
《珍妮的画像》:梦幻的外衣和丰富的内里 |
苏银娜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