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秦简中的“某”非第一人称代词 被引量:5
1
作者 胡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6-138,共3页
关键词 第一人称代词 秦简 “某” 过渡阶段 上古汉语 出土文献 传世文献 口语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汉第一人称代词复数的虚指 被引量:11
2
作者 徐欣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1-24,共4页
第一人称代词复数的用法非常灵活,在英汉语中均出现了虚指的使用方式。其虚指与语境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虚指的分类,进一步剖析了各种虚指类型,探讨了虚指所包含的各种语用功能、内涵意义与具体语境之间的联系,这... 第一人称代词复数的用法非常灵活,在英汉语中均出现了虚指的使用方式。其虚指与语境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虚指的分类,进一步剖析了各种虚指类型,探讨了虚指所包含的各种语用功能、内涵意义与具体语境之间的联系,这对研究人称代词在不同语境下达到的语言效果、形成的特定含义、蕴含的具体指向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代词复数 虚指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英第一人称代词复数的模糊性 被引量:7
3
作者 李云政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72-74,80,共4页
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都十分广泛,它们直接体现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反映说话人的观点、态度和话语意图。本文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汉英两种语言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我们"与"we"的模糊... 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都十分广泛,它们直接体现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反映说话人的观点、态度和话语意图。本文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汉英两种语言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我们"与"we"的模糊性及其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性 社会功能 第一人称代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有无谦敬功能的问题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玉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62-68,共7页
洪波先生认为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有谦敬功能的不同。但从西周时代有关的语料来看,至少在西周时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之间没有谦敬功能的差异。
关键词 西周 第一人称代词 谦敬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语音和语源问题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玉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2期70-74,共5页
Among the materials now available of the West Zhou language, there are five first person pronouns such Yu , Zhen (朕), Wo (我), Ang () and Wu (吾). This essay gives an account for the pronunciation and etymology of ... Among the materials now available of the West Zhou language, there are five first person pronouns such Yu , Zhen (朕), Wo (我), Ang () and Wu (吾). This essay gives an account for the pronunciation and etymology of the first person pronouns above mentioned, and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of pronunciation between the first person pronouns and second person pronoun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in the West Zhou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第一人称代词 语音 语源 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形态”现象及相关思考 被引量:2
6
作者 姚振武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6-81,147,共6页
上古汉语中,繁复的第一人称代词"格位"系统似同时存在清晰和模糊两种倾向。历史如果朝清晰的方向发展,就可能最终呈现一个比较严格的第一人称代词格位系统;如果朝模糊的方向发展,第一人称代词就可能最终归于一。事实是,后来... 上古汉语中,繁复的第一人称代词"格位"系统似同时存在清晰和模糊两种倾向。历史如果朝清晰的方向发展,就可能最终呈现一个比较严格的第一人称代词格位系统;如果朝模糊的方向发展,第一人称代词就可能最终归于一。事实是,后来朝着模糊的方向发展了,中古以后,第一人称代词逐渐归于一,这就是"我"。就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而言,"不严格的格位"也许比较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第一人称代词 “格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高平方言中的第一人称代词
7
作者 李金梅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Z期77-78,共2页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概括归纳的方法,对高平县城以及各乡镇的第一人称代词进行描写分析,探讨第一人称代词的单数、复数、属格等,基本呈现高平方言第一人称代词的全貌,并且与相邻县城方言中的第一人称代词进行比较,从而突出高平...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概括归纳的方法,对高平县城以及各乡镇的第一人称代词进行描写分析,探讨第一人称代词的单数、复数、属格等,基本呈现高平方言第一人称代词的全貌,并且与相邻县城方言中的第一人称代词进行比较,从而突出高平方言第一人称代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高平方言 第一人称代词 单数 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第一人称代词“吾”“我”探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艳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1X期29-30,共2页
上古时代我们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吾"与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区别是一直是现在学者比感兴趣探讨的问题,至今尚未形成定论。本文从词形入手探索两字的区别:主要是"吾"是就己而言,是偏于比较自我的一种表达,&... 上古时代我们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吾"与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区别是一直是现在学者比感兴趣探讨的问题,至今尚未形成定论。本文从词形入手探索两字的区别:主要是"吾"是就己而言,是偏于比较自我的一种表达,"我"是因人而言,是相对他称的存在而自称的是更加注重社会交际中的自称。在此基础上,将《论语》中"吾""我"的用法从语法功能、表达的惯用方式等几个方面做了一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第一人称代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第一人称代词初探 被引量:23
9
作者 祝中熹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110-116,共7页
(一) 先秦语言中第一人称代词数量很多。除了一些君主专用的称谓(如孤、寡、不榖、余一人等)外,泛用的据《尔雅·释诂》有以下十种:“印、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其中我、余、予、吾使用广泛,为人们所熟知。“朕... (一) 先秦语言中第一人称代词数量很多。除了一些君主专用的称谓(如孤、寡、不榖、余一人等)外,泛用的据《尔雅·释诂》有以下十种:“印、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其中我、余、予、吾使用广泛,为人们所熟知。“朕”作为封建帝王专用的自称,是秦统一后的事(《广雅》说秦始皇二十六年始以朕为天子之称),郝懿行《尔雅义疏》引蔡邕《独断》云:“朕,我也。古昔尊卑共之,贵贱不嫌则可同号之义也。”其实,朕在先秦虽非君主专称,但使用范围并不越出贵族社会的圈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代词 先秦 西周金文 尔雅 诗经 左传 现代汉语 孟子 义疏 字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骨文所见第一人称代词辨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炜湛 《学术研究》 1984年第3期104-108,共5页
关于古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问题,管燮初《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以下简称管书)、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以下简称《综述》)、王力《汉语史稿》(中册)等书均有论述,但都因所见材料的限制,各有不同程度的疏忽或错漏。一九八一年... 关于古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问题,管燮初《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以下简称管书)、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以下简称《综述》)、王力《汉语史稿》(中册)等书均有论述,但都因所见材料的限制,各有不同程度的疏忽或错漏。一九八一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一、二期发表贾则夫《对“朕”、“余”(予)、“吾”、“我”的初步研究》一文(以下简称贾文),专就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问题与王力先生商榷。此文根据《尚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代词 甲骨文 王力 汉语史 殷墟甲骨刻辞 甲骨卜辞 综述 殷墟卜辞 古代汉语 辨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古第一人称代词“吾”、“我”浅谈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肖霞 《高校教育管理》 1986年第4期49-55,共7页
上古人称代词历来是有争议的问题,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提出的格位说,对国内研究代词影响颇大。胡适《吾我篇》一文,更具体地提出上古第一人称代词“吾”、“我”的用法问题。本文根据从《十三经》中收集的资料,分析“吾”、“我”在上古时... 上古人称代词历来是有争议的问题,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提出的格位说,对国内研究代词影响颇大。胡适《吾我篇》一文,更具体地提出上古第一人称代词“吾”、“我”的用法问题。本文根据从《十三经》中收集的资料,分析“吾”、“我”在上古时期运用的特点。以期对此问题的解决,作些铺石工作。 “吾”、“我”上古时期读音相近,同属于(?)系,吾(?),我(?),声母相同,韵母相近,且两字都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出现在上古。一种语言中同时存在两个基本相同的词是没有必要的,那么“吾”、“我”究竟有什么区别,下面分别谈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 第一人称代词 宾语 定语 春秋左传 主语 十三经 变格 格位 上古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学生汉语第一人称代词表达特点
12
作者 徐勤 朱宇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2-82,共11页
文章以第一人称代词可表达的六种作者身份(行为发起者、行为承受者、范围界定者、情感表达者、观点持有者、等价判断者),考察日本汉语学习者和中国汉语母语者在记叙文语料中第一人称代词及其作者身份的表达特点。结果显示,日本汉语学习... 文章以第一人称代词可表达的六种作者身份(行为发起者、行为承受者、范围界定者、情感表达者、观点持有者、等价判断者),考察日本汉语学习者和中国汉语母语者在记叙文语料中第一人称代词及其作者身份的表达特点。结果显示,日本汉语学习者过度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具体表现为:在“我(们)”作为行为发起者、“我”作为范围界定者/观点持有者/情感表达者的作者身份上,存在显著的使用过度;而在“我”作为行为承受者的作者身份上存在显著的使用不足。文章最后进一步探讨这一现象的具体成因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汉语学习者 汉语记叙文 第一人称代词 作者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敬语借自汉语“我弥”初探
13
作者 吴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8-153,共6页
西夏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复数敬语用“■gia^(2)mji^(2)”表示,在总结其用法的基础之上,认为“■gia^(2)mji^(2)”来源于中古汉语西北方言的“我弥”。复数敬语“gia mji”的词尾弱化,与前面的人称代词黏合,合音作*giam。
关键词 西夏语 第一人称代词 敬语 汉语方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作科技论文第一人称复数代词的语用效果
14
作者 周丽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140-144,共5页
利用自建语料库统计了独作科技论文中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频率,结果显示,独作作者使用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时其指代意义多为包容性指代,在语用效果上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体现了科技论文作者主动的交际意识和策略。
关键词 独作科技论文 第一人称复数代词 指代意义 语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中第一、二人称代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小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145-151,共7页
对于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历代学者均有论述,总的说来,清代以前多是分散的、零星的解释,自《马氏文通》问世后,人们虽然开始对人称代词进行全面整理阐发,可是基本上偏重于对其语法作用的描述,很少顾及人称代词的意义。近几年来,研究人称... 对于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历代学者均有论述,总的说来,清代以前多是分散的、零星的解释,自《马氏文通》问世后,人们虽然开始对人称代词进行全面整理阐发,可是基本上偏重于对其语法作用的描述,很少顾及人称代词的意义。近几年来,研究人称代词的文章时有所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 比较研究 主语 庄子 宾语 定语 古汉语 马氏文通 齐物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称代词“予”的出现时代及与“余”、“舍”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叶玉英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68,共8页
从出土文献来看,第一人称代词"予"在汉代才出现。在此之前,"予"的前身是"舍"。西周早期"舍"就从"余"中分化出来,承担"余"的本义"赐予、给予"。大约在春秋晚期... 从出土文献来看,第一人称代词"予"在汉代才出现。在此之前,"予"的前身是"舍"。西周早期"舍"就从"余"中分化出来,承担"余"的本义"赐予、给予"。大约在春秋晚期或战国时期,"舍"还成为与"余"有别的另一个人称代词,这个人称代词到了汉代写作"予"。"予"的字形有两种来源,其中一种来源就是在"舍"下加"■"变成"舒",再由"舒"字分化出"予",即。■"予"与"余"非同词异写的关系,二者在出现的时代和来源上都是不同的。今本《尚书》中有第一人称代词"予"不能证明周代就有第一人称"予"。在出土文献空前丰富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依靠出土文献将汉语史的一些问题真正置于历史的时空当中,还其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代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说新语》中的人称代词 被引量:12
17
作者 庄正容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77-82,共6页
《世说新语》中的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有“我”、“吾”、“余”、“予”、“身”等,第二人称有“汝”、“尔”、“乃”等,第三人称有“其”、“之”、“彼”、“伊”等。这些人称代词,除第三人称“伊”较为晚出外,其他都来自经传古籍,有... 《世说新语》中的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有“我”、“吾”、“余”、“予”、“身”等,第二人称有“汝”、“尔”、“乃”等,第三人称有“其”、“之”、“彼”、“伊”等。这些人称代词,除第三人称“伊”较为晚出外,其他都来自经传古籍,有的还可以上溯殷、周的卜辞和金文,是古老的人称代词,反映了上、中古汉语之间的承传关系;同一人称,同时并用几个代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人称代词 世说新语 第三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近宾语 小主语 定语 介词宾语 大主语 上古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非子》人称代词的使用特点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适端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语言的发展是渐变的,是经过逐渐的长期的语言新质要素的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韩非子》(下文简称《韩》)成书于战国末期,考察该书人称代词的使用特点,目的就在于探讨古汉语人称代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到战国末期... 语言的发展是渐变的,是经过逐渐的长期的语言新质要素的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韩非子》(下文简称《韩》)成书于战国末期,考察该书人称代词的使用特点,目的就在于探讨古汉语人称代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到战国末期所发生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用特点 第一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 语法功能 韩非子 主语 历史演变 第三身代词 使用对象 战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方言里的第三人称代词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天祥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87-92,共6页
兰州方言里的第三人称代词,除“他”和“他们”以外,还有“那”和“那们”等等独特形式。“他”、“那”单用时,具有文体色彩;“他”“那”并用时,起区别对比作用;“他”“那”还可以与其他人称代词、名词连用,有强调和概括的作用。
关键词 第三人称代词 兰州方言 普通话 第一人称代词 说话人 复数形式 名词 指示代词 第三者 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汉语指代词同义连文说略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伟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126-129,共4页
古汉语指代词远较现代汉语复杂,古代同义指代词如“余”和“吾”、“尔”和“汝”可以并存,现代没有;古汉语指代词有同义连文如“谁何”、“尔汝”等,现代一般没有这种现象。前人对古汉语指代词同义连文的看法往往存在分歧,本文打算在... 古汉语指代词远较现代汉语复杂,古代同义指代词如“余”和“吾”、“尔”和“汝”可以并存,现代没有;古汉语指代词有同义连文如“谁何”、“尔汝”等,现代一般没有这种现象。前人对古汉语指代词同义连文的看法往往存在分歧,本文打算在广到例证的基础上,对这一具有汉语特色的语法现象的成因和性质作些粗浅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词 同义连文 古汉语 现代汉语 语法现象 同义词 指示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左传 汉语复合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