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继承、创新与发展: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与理论逻辑 被引量:17
1
作者 丁辉侠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3-52,共10页
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创新与发展是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驻村工作队制度成为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思想与实践来源;在... 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创新与发展是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驻村工作队制度成为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思想与实践来源;在地方党委、政府创建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并成功实践后,精准扶贫时期中共中央把该制度上升为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并在全国推广;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中共中央把该制度作为农村治理的一项长效机制,并完善了基本制度内容。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变迁的背后是科学理论的指导。其中,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有效对接是该制度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共同富裕理论是该制度不断完善的内驱力量,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是该制度顺利实施的根本工作路线,党政目标一致性是该制度成功的根本保障。这些理论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体现出人类社会治理在遵循继承、发展与创新规律方面的普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治理 第一书记制度 制度演变 理论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结构断裂到“双轨一体”:第一书记制度下的乡村治理变迁——基于鲁西北D村驻村帮扶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许晓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7-83,M0005,共18页
第一书记制度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主动介入农村以推进治理有效的创新机制。基于"国家一村级党组织一乡村社会"的分析框架和"结构一过程"的分析策略可以发现,鲁西北D村的驻村帮扶工作既嵌入在政社关联链条断裂的前... 第一书记制度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主动介入农村以推进治理有效的创新机制。基于"国家一村级党组织一乡村社会"的分析框架和"结构一过程"的分析策略可以发现,鲁西北D村的驻村帮扶工作既嵌入在政社关联链条断裂的前置背景中,又呈现为一个从外来书记进场到村级党建强化再到乡村社会整合的延展过程。一方面,通过释放驻村干部的自主能动性,第一书记制度成为基层治理体制的重要补充,不仅将国家权力人格化地导入一线治理场景之中,也构造了双轨治理结构的协同并行;另一方面,通过发掘乡村社会的内生动能,第一书记制度还形塑出党建对乡村治理的引领,不仅使简约治理以新的样态复归落位,也构建出双轨的一体融通与相辅相成,从根本上呼应了国家与村社二元合一的本土治理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第一书记制度 “结构—过程” 简约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书记制度实践的差异化类型及其形塑机制 被引量:5
3
作者 崔盼盼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2-99,172,共9页
第一书记制度是我国扶贫领域的一项制度探索和创新,其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化的特征。第一书记制度的进村,在村庄层面实现国家治理和基层自治的对接,形成了具有差异化的治理结构和实践样态。村庄调研发现,第一书记制度与... 第一书记制度是我国扶贫领域的一项制度探索和创新,其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化的特征。第一书记制度的进村,在村庄层面实现国家治理和基层自治的对接,形成了具有差异化的治理结构和实践样态。村庄调研发现,第一书记制度与村庄社会的互动存在三种关系模式:包办替代型、合作辅助型和被动疏离型。这一实践差异由村庄的资源基础与治理能力、地方政府的村庄定位与资源匹配以及第一书记的个人资源网络与职业追求三方面形塑而成。第一书记制度在实践中产生了精准性和可持续性问题,优化第一书记制度绩效应从组织体系再造和资源精准对接两方面展开,以推动村庄内生脱贫潜能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书记制度 村庄社会 互动治理 精准扶贫 基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