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笔记体或百科全书式叙事——以《机村史诗》附录为中心
1
作者 王艺涵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4-150,共7页
《机村史诗》各卷附录的“事物笔记”和“人物素描”,意味着一种笔记式的或辞条式的书写方式,在线性讲述之外,笔记体显现出故事脉络之外同步展开着的生活世界。这些人物素描游离于正文,又成为正文叙事的复调、重叠影像与对位,事物笔记... 《机村史诗》各卷附录的“事物笔记”和“人物素描”,意味着一种笔记式的或辞条式的书写方式,在线性讲述之外,笔记体显现出故事脉络之外同步展开着的生活世界。这些人物素描游离于正文,又成为正文叙事的复调、重叠影像与对位,事物笔记则意味着文体上的补偿,向一种“百科全书式叙事”敞开。可以说,“笔记”和“素描”倾向于成为小说所展现的时代里新事物的编目,这份摘要式的编目或清单成为正文的注释、评论和随想,具有更自由的和开放式的文体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来 《机村史诗》 笔记体 百科全书式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笔记体小说”之基本文体观念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庆华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6-121,共6页
本文以回归还原的思路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古人所持之"笔记体小说"基本文体观念:以载录鬼神怪异和历史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取材观念和题材类型意识,包括博物体、志怪杂记体、琐言体、琐闻杂记体等内部诸多题材类型观念;"史... 本文以回归还原的思路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古人所持之"笔记体小说"基本文体观念:以载录鬼神怪异和历史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取材观念和题材类型意识,包括博物体、志怪杂记体、琐言体、琐闻杂记体等内部诸多题材类型观念;"史之末流"以及"未可全以为据,亦未可全以为诬"的文体性质认知和"据见闻实录"的写作原则界定;以"游心寓目"、"广见闻"、"助谈柄"为主而兼"寓劝诫""补史之阙"的功用价值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记体小说 取材观念 性质 写作原则 价值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笔记体与传奇体的品格差异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文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08-112,共5页
关键词 笔记体 传奇 才子 孤愤 《搜神记》 纪昀 文言小说 中国 发展 才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一种“新笔记体小说”来读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清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笔记体小说 日常生活 文学作品 感受能力 启示性 感受力 遗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笔记体小说” 被引量:1
5
《文艺理论研究》 1987年第5期19-19,共1页
何镇邦在《新时期文学形式演变的趋势》(《天津文学》87年4期)一文中说:在被称为“新笔记体小说”中,人们谈论较多的是汪曾棋以他的故乡苏北高邮地区为背景的“高邮系列”,例如《受戒》《大淖记事》,以及稍后的一些人物素描式的小品如... 何镇邦在《新时期文学形式演变的趋势》(《天津文学》87年4期)一文中说:在被称为“新笔记体小说”中,人们谈论较多的是汪曾棋以他的故乡苏北高邮地区为背景的“高邮系列”,例如《受戒》《大淖记事》,以及稍后的一些人物素描式的小品如《故里三陈》、《异秉》、《岁寒三友》等,这种人物素描式的小品更具有笔记小说形式上的审美特征,因而更是“新笔记体小说”的代表作。此外,林斤澜前几年回到故乡温州写出的以温州地区变革时代为背景的“矮凳桥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特征 形式演变 素描 岁寒三友 代表作 笔记体小说 故里 艺术形式 新时期文学 温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笔隽永 风格独特——读笔记体评论集《踏青归来》
6
作者 官晋东 《当代文坛》 1982年第12期24-25,共2页
张大明同志著《踏青归来——读现代文学创作笔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版),是近年来不多见的一本现代作家作品评论集,它以笔记体的写法,对叶圣陶、李劼人、沙汀、艾芜、肖红、徐懋庸等三十三位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多方面的评析。它... 张大明同志著《踏青归来——读现代文学创作笔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版),是近年来不多见的一本现代作家作品评论集,它以笔记体的写法,对叶圣陶、李劼人、沙汀、艾芜、肖红、徐懋庸等三十三位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多方面的评析。它巧妙地把叙述、描写、分析、议论和抒情交织在一起,用勃然生色的譬喻和意味隽永的散文化语言,代替枯燥的文艺理论术语,或以管窥豹,以蠡测海;或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间或钩稽文坛轶事,偶尔涉及古人和外国人。谈文学作品,有时还旁及电影戏剧;论艺术特色,又杂以俚俗琐事。总之,作者随手拈来,生发开去,内容丰富,意味深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记体 踏青 评论集 风格独特 作家 沙汀 叶圣陶 艺术特色 散文化 周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案头小说及其文体 被引量:1
7
作者 林岗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21,共12页
中土小说植根于悠久的案头文学传统,它的渊源、概念内涵和文体特性,均与源于口述传统的西洋小说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近世西学东渐,它在叙事文学中原本所有的地位和光芒反而遭到遮蔽。文章试图辨别小说一词在源头言说中的含义;对小说兴... 中土小说植根于悠久的案头文学传统,它的渊源、概念内涵和文体特性,均与源于口述传统的西洋小说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近世西学东渐,它在叙事文学中原本所有的地位和光芒反而遭到遮蔽。文章试图辨别小说一词在源头言说中的含义;对小说兴起的文化环境作大致的梳理;探讨小说既是一鳞半爪又包罗万有的文体特性;为别具一格的案头小说在叙事文学中的正当性与地位作适当的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头传统 小说 笔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中之长:组合式小说文体
8
作者 张君恬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56-58,10,共4页
组合小说,有人叫“集束小说”,又有人称“新笔记体”。我们所指的,是在“小说三题”、“小说×篇”之类标题下,集汇若干独立的短篇,各篇之间或因题材相近,或以气韵精神相通贯,情况恰如组合式家俱,分开是单件,合则为整体,是一种有别... 组合小说,有人叫“集束小说”,又有人称“新笔记体”。我们所指的,是在“小说三题”、“小说×篇”之类标题下,集汇若干独立的短篇,各篇之间或因题材相近,或以气韵精神相通贯,情况恰如组合式家俱,分开是单件,合则为整体,是一种有别于常规的小说构造形制。 用“组合”形式来拓展短篇小说的文体功能,是现今艺术求道者们的一种新尝试。我以为,这种尝试是很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记体小说 组合式 小说文 汪曾祺 三题 链式 组合构造 李锐 短篇小说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刘辰翁的小说评点修辞思想——以《世说新语》评点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曹辛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4-69,共6页
 作为小说评点的开山鼻祖,刘辰翁在评点《世说新语》时抓住了小说尤其是语录体小说中人物语言修辞的方方面面。他注意到小说与其他文体在修辞上的不同,并从不同方面表述了言语修辞观或辞令修辞观。刘氏小说评点在修辞学史上的开创意义...  作为小说评点的开山鼻祖,刘辰翁在评点《世说新语》时抓住了小说尤其是语录体小说中人物语言修辞的方方面面。他注意到小说与其他文体在修辞上的不同,并从不同方面表述了言语修辞观或辞令修辞观。刘氏小说评点在修辞学史上的开创意义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辰翁 小说评点 修辞思想 《世说新语》 人物语言 志人笔记体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12~1919年:骂世与避世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01-106,共6页
在近代中国文人的精神行程上,1912—1919年是一个晦暗的时期。挫败感、颓唐感、无奈感和惶惶无依感凝集成了集体性的自卑情结,由此便拓展出这一时期文学的多种趋向,其中包括骂世与避世。从骂世到“黑幕”,标示出一代文人精... 在近代中国文人的精神行程上,1912—1919年是一个晦暗的时期。挫败感、颓唐感、无奈感和惶惶无依感凝集成了集体性的自卑情结,由此便拓展出这一时期文学的多种趋向,其中包括骂世与避世。从骂世到“黑幕”,标示出一代文人精神堕落的过程。在这一时期文人所表达的“尊隐”意向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社诗人 骂世 中国文人 笔记体小说 袁世凯 文人精神 “隐” 自卑情结 近代中国 辛亥革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宋美术史学的成就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世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共5页
唐宋时期是中国美术史学最为成熟,也最为繁盛的时期,尤其是宋代的美术史学成就最高,各种史学体裁与史学方法都在这个时期得以完善,比如美术通史、纪传体、典制体美术史、笔记体等等。
关键词 通史 纪传 典制 笔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事”与“文明”:1925—1927年周作人的散文写作——以“女师大”事件与“三·一八”惨案为核心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晓江 《现代中文学刊》 2012年第3期8-15,共8页
在目前的周作人研究中,学界普遍认为在1927年前后,周的文化立场实现了由积极战斗到消极退隐的转折。这种文化立场上的转折或对立,也被简约地描述为"叛徒"与"隐士"、"匪气"与"绅士气",或者文风... 在目前的周作人研究中,学界普遍认为在1927年前后,周的文化立场实现了由积极战斗到消极退隐的转折。这种文化立场上的转折或对立,也被简约地描述为"叛徒"与"隐士"、"匪气"与"绅士气",或者文风上"浮躁凌厉"与"平淡冲和"之间的对立,表征着周氏人生立场或价值上的逆转与倒退。然而如果从周氏写作的内在理路,即从其时事之文的价值关怀,以及与随后笔记体写作的思想主旨的比较来看,那么,1927年前后的变化其实并不构成这样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而呈现出一种价值上的坚守与延续。对周作人来说,无论是直接关注现实的时事之文,或是从古人的笔记文字中寻求写作材料,其关怀大都在于探索一种他理想中的新的文明与社会秩序,即对于人类正当生活的追求。更确切地说,在周的时事之文里,我们一方面能够读到他对现实社会中某些力量(比如政治为群众多数所支持的观念)对于人的生活的控制(尤其是思想控制)的反抗,另一方面,在这些反抗运动的背后,又隐埋着他对社会复古势力的警惕,从而展示出他对野蛮文明遗留的批判;而在他的笔记体散文里,则看到他通过对历史幽暗意识(实即同样是野蛮文明)的批评,进而提倡一种富于"人情物理"的社会秩序与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知识分子 时事之文 笔记体散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断裂带上的足印——论阿城的小说
13
作者 王海燕 《江淮论坛》 CSSCI 2013年第2期158-164,共7页
阿城无可选择地站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带上,他参与"关于中国文化再辨析工程",以其小说,留下与传统文化筋骨相连的深深足印。边缘化的启蒙教育,边缘化的人生经历,成就了阿城小说的一副"边缘之相"。他的小说文本,... 阿城无可选择地站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带上,他参与"关于中国文化再辨析工程",以其小说,留下与传统文化筋骨相连的深深足印。边缘化的启蒙教育,边缘化的人生经历,成就了阿城小说的一副"边缘之相"。他的小说文本,多是由私密性、无发表目的的"手抄"转化为"铅印"。他不入新时期文坛主流,独具与众不同的"风度":"不焦虑"的风度,"人性之真"的风度,"笔记体"的风度。阿城小说是中国抒情传统古老的"根"绽出的新鲜的"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城 小说 边缘化 私密性 不焦虑 人性 笔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突围与声音变构——一九七○年代中末期小说研究
14
作者 巫晓燕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6-70,78,共6页
一九七十年代中末期,是一个急遽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不仅改变着沿袭已久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学创作作为人们艺术地把握世界、探索现实的特殊方式,在这场变革中更是首当其冲。一个特殊时代造成了一个特殊的... 一九七十年代中末期,是一个急遽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不仅改变着沿袭已久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学创作作为人们艺术地把握世界、探索现实的特殊方式,在这场变革中更是首当其冲。一个特殊时代造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从“文革文学”向“新时期文学”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研究 文革文学 新时期文学 “伤痕文学” 主流话语 反思文学 叙事文学 一九 笔记体小说 悲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生六记》:沈复和他的小世界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峰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浮生六记》 沈复 清朝 笔记体 题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艺虽成绝响,流风兀自传人——陈从周文化价值论 被引量:4
16
作者 秦颖源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4-72,共9页
陈从周先生(1918-2000)凭借浸濡传统文化的家学师承,在20世纪下半叶的社会大环境变迁中因借历史机缘,成为中华文人造园的继承者、总结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他的人生是一个传统文人在历史转型期留下的具有时代标本价值的文化遗产,所著的... 陈从周先生(1918-2000)凭借浸濡传统文化的家学师承,在20世纪下半叶的社会大环境变迁中因借历史机缘,成为中华文人造园的继承者、总结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他的人生是一个传统文人在历史转型期留下的具有时代标本价值的文化遗产,所著的《说园》和《梓室余墨》是他一生思想、行迹、社交的精华和见证,合璧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履园丛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从周 文人园 士大夫 《说园》 《梓室余墨》 笔记体 乾嘉朴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老的趣味与变动的秩序——《秦岭记》读札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丹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2-156,共5页
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小说大致分为笔记、传奇、话本、章回四种,当其与西方传统中的小说及其分类——长篇、中篇、短篇等——耦合之后,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替代关系,前者被纳入后者的解释系统并重获分类命名,进而形成新的文学惯例。而两者的... 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小说大致分为笔记、传奇、话本、章回四种,当其与西方传统中的小说及其分类——长篇、中篇、短篇等——耦合之后,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替代关系,前者被纳入后者的解释系统并重获分类命名,进而形成新的文学惯例。而两者的龃龉不调也显而易见,如笔记体原为中国小说的大宗,却很难在欧美的文学系统中寻获对应物,自然也就失掉了原有的地位、空间甚至合法性。对贾平凹新作《秦岭记》的定位就体现了这种冲突,“长篇笔记体小说”这一命名直接以“长篇”和“笔记”的拼合来弥补百年来中西语境交错所造成的能指空洞,而其既包含“长篇笔记体”又包含“长篇小说”的模糊指向又直接地体现了当前语境下“笔记小说”的暧昧身份。《秦岭记》无论其形式还是其内容,都展现了这种既定框架下难于定义、卓然独立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记小说 笔记体 文学惯例 章回 贾平凹 分类命名 替代关系 卓然独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概念的多维度解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姚景谦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84-88,共5页
鉴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特殊的"笔记体"性质,一直以来人们对其所涉及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特别是对关乎马克思主义理论全貌的一个核心范畴"实践"的认识,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从社... 鉴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特殊的"笔记体"性质,一直以来人们对其所涉及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特别是对关乎马克思主义理论全貌的一个核心范畴"实践"的认识,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从社会历史维度、主客关系维度和哲学革命维度对"实践"概念进行全方位的阐释,才能够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历史地位进行更准确的把握,从而对马克思的思想脉络有更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笔记体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评《魏晋风流多少事》
19
作者 谢惠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9-80,共2页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代表作之一,又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先驱,更是我国古代文言志人小说的经典之作。该书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关键词 魏晋风流 《世说新语》 笔记小说 志人小说 古代文言 玄言 魏晋名士 雨打风吹 南北朝时期 笔记体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