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覆盖措施对雷竹林竹笋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祖星兰 施建敏 +4 位作者 查东平 王芷萱 成院 黎祖尧 申展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6-194,206,共10页
【目的】探索不同林地覆盖措施对雷竹林竹笋形态的影响,为确定促进雷竹笋增高增粗生长的高效覆盖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用2种发热物质(枯饼、麦灰)和3种谷壳覆盖厚度(15、25、35 cm)来覆盖雷竹林。测量不同时期、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 【目的】探索不同林地覆盖措施对雷竹林竹笋形态的影响,为确定促进雷竹笋增高增粗生长的高效覆盖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用2种发热物质(枯饼、麦灰)和3种谷壳覆盖厚度(15、25、35 cm)来覆盖雷竹林。测量不同时期、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温度和笋长、笋径,再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其差异性,分析它们与土壤温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使用枯饼、麦灰及不同厚度谷壳覆盖雷竹笋用林,土壤温度均在10℃以上。前4周土壤温度呈上升趋势,第5周开始温度逐渐下降,第13周(翌年2月底)温度达到最低(10.2℃),之后随着气温的上升土壤温度也开始上升。同一种发热物质覆盖时,覆盖厚度越厚土壤温度越高。不同覆盖厚度对竹笋长的增高有显著影响。随着谷壳覆盖厚度变大,笋长变长,当覆盖35 cm谷壳时笋长最长(33.79 cm)。不同发热物质覆盖对笋长的增高有显著影响。使用麦灰作为发热物质时,更有利于竹笋增高。发热物质和谷壳覆盖厚度对雷竹笋径的增粗无显著性影响。笋长和温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43;笋径与温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笋长对土壤温度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响应关系(P<0.05);35 cm谷壳覆盖的土壤温度与笋长的线性回归关系优于15 cm。【结论】笋用林覆盖期间,不同覆盖措施对雷竹林竹笋形态有不同影响。采用“麦灰+35 cm谷壳”覆盖可以有效实现竹笋增高生长,提高笋用林产量和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林 覆盖措施 竹笋长度 竹笋直径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雷竹林土壤高温胁迫对竹笋萌发和笋体大小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沈学桂 申展 +3 位作者 杨邦国 程慧娟 乐海川 黎祖尧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3-1021,共9页
【目的】揭示覆盖雷竹林土壤温度对竹笋萌发和笋体大小的影响,探索土壤高温对雷竹的胁迫作用。【方法】采用不同覆盖模式覆盖雷竹林,调查覆盖期内0,10,20 cm土层的温度及出土竹笋的数量和直径,并比较不同土壤温度类型样地的发笋数量和... 【目的】揭示覆盖雷竹林土壤温度对竹笋萌发和笋体大小的影响,探索土壤高温对雷竹的胁迫作用。【方法】采用不同覆盖模式覆盖雷竹林,调查覆盖期内0,10,20 cm土层的温度及出土竹笋的数量和直径,并比较不同土壤温度类型样地的发笋数量和竹笋直径差异。【结果】雷竹笋用林覆盖期间的土壤温度均表现出前期快速升高,之后逐渐下降,翌年2月底土壤温度最低,之后又缓慢上升的变化规律。覆盖期内的土壤高温峰值对竹笋萌发数量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竹笋直径影响不显著(P>0.05)。整个覆盖期内土壤高温峰值20~26℃的样地发笋量均显著高于土壤高温峰值超过27℃的样地,盛笋期(第3~6周)发笋量还显著高于土壤高温峰值低于20℃的样地(P<0.05);土壤高温峰值低于20℃与高于27℃的样地之间的发笋量在覆盖前期差异不大(P>0.05),但第10周开始高温峰值低于20℃的样地显著偏高(P<0.05)。盛笋期发笋量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增多,但当土壤温度超过26℃时,发笋量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而明显下降。【结论】雷竹笋用林覆盖期内土壤温度为20~26℃时有利于竹笋萌发,低于20℃时促进竹笋萌发效果不明显,超过27℃时将对竹笋萌发产生高温胁迫,超过30℃时,将对母竹生长产生高温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 土壤温度 发笋量 竹笋直径 高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