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胰管结石体外震波碎石术中的应用
1
作者 王玥 程勇 +4 位作者 陶海勇 何晓晔 胡柳昕 解小艺 郭建荣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0,共6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联合少阿片麻醉方案在胰管结石体外震波碎石术(ESW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于本院择期行胰管结石体外震波碎石术患者96例,男60例,女36例,年龄20~65岁,ASAⅠ-Ⅱ级,BMI16~3...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联合少阿片麻醉方案在胰管结石体外震波碎石术(ESW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于本院择期行胰管结石体外震波碎石术患者96例,男60例,女36例,年龄20~65岁,ASAⅠ-Ⅱ级,BMI16~30kg/m^(2)。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静脉麻醉组(C组,48例)和ESPB+少阿片组(E组,48例)。C组患者接受保留自主呼吸的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全麻;E组患者在静脉全麻前接受超声引导下双侧ESPB。观察并记录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观察两组麻醉效果、瑞芬太尼用量、麻醉恢复质量、术后镇痛效果及围术期不良反应(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E组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降低、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苏醒时间缩短(P<0.05);E组术后静息及咳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HR及MAP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ESPB用于胰管结石ESWL效果满意,俭省阿片类药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平面阻滞 静脉全麻 少阿片 胰管结石 体外震波碎石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脊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
2
作者 陈天任 都忠莹 +2 位作者 唐璐 陈文强 王春爱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0-939,共10页
目的比较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与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预防乳腺癌患者急性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surgical pain syndrome,PS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Embase、Cochrane... 目的比较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与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预防乳腺癌患者急性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surgical pain syndrome,PS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ESPB和TPVB在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月。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并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和Stata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篇RCT,1079例患者,其中ESPB患者540例,TPVB患者539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ESPB与TPVB术后3~4 h(I^(2)=53%,SMD=0.36,95%CI:0.07~0.65,P=0.020)和5~6 h(I^(2)=80%,SMD=0.53,95%CI:0.05~1.01,P=0.030)静息时疼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术后静息时TPVB镇痛效果优于ESPB;二者术后1~2 h(I^(2)=75%,SMD=0.28,95%CI:-0.03~0.60,P=0.080)、7~8 h(I^(2)=89%,SMD=0.24,95%CI:-0.47~0.94,P=0.510)、12 h(I^(2)=90%,SMD=0.1,95%CI:-0.40~0.60,P=0.690)、24 h(I^(2)=78%,SMD=0.33,95%CI:-0.04~0.70,P=0.080)、48 h(I^(2)=85%,SMD=-0.05,95%CI:-0.52~0.42,P=0.830)静息时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PB与TPVB术后3~4 h(I^(2)=0,SMD=0.29,95%CI:0.09~0.48,P=0.004)、7~8 h(I^(2)=48%,SMD=0.37,95%CI:0.00~0.73,P=0.050)、48 h(I^(2)=0,SMD=0.21,95%CI:0.03~0.39,P=0.020)运动时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术后运动时TPVB镇痛效果优于ESPB;二者术后1~2 h(I^(2)=89%,SMD=0.42,95%CI:-0.19~1.03,P=0.180)、5~6 h(I^(2)=90%,SMD=0.29,95%CI:-0.67~1.24,P=0.560)、12 h(I^(2)=81%,SMD=0.25,95%CI:-0.22~0.72,P=0.300)、24 h(I^(2)=83%,SMD=0.39,95%CI:-0.10~0.89,P=0.120)运动时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PB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于TPV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ESPB与TPVB术后24 h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恶心呕吐发生率、PCIA泵首次按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ESPB相比,TPVB阻滞效果更优,但神经阻滞操作时间也更长。二者术后24 h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恶心呕吐发生率和PCIA泵首次按压时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胸椎旁阻滞 平面阻滞 META分析 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亚甲蓝复合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3
作者 刘静 程芳 +1 位作者 朱霞 孙建宏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1-505,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亚甲蓝复合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和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11月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78例,年龄20~64岁,BMI 18.5~30.0 kg/m^(2),ASAⅠ—...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亚甲蓝复合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和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11月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78例,年龄20~64岁,BMI 18.5~30.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0.025%亚甲蓝+0.25%罗哌卡因30 ml组(M1组)、0.05%亚甲蓝+0.25%罗哌卡因30 ml组(M2组)和0.25%罗哌卡因30 ml组(R组),每组26例。麻醉诱导前30 min行ESPB。记录拔管后30 min、术后24 h、48 h、1周、1个月和3个月静息和活动(上肢外展)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PACU停留时间以及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例数。采用15项恢复质量(QoR-15)量表记录术前1 d及术后1、2 d恢复情况。出院当天采用5分制Likert量表记录患者术后总体满意度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阻滞区域疼痛、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R组比较,M1组和M2组在术后24 h、48 h、1周、1个月、3个月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术后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术后1、2 d QoR-15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M1组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术后恶心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M2组比较,M1组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术后1、2 d QoR-15评分和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术后恶心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三组术后48 h呕吐和阻滞区域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未出现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和局麻药中毒。结论 0.025%和0.05%亚甲蓝复合0.25%罗哌卡因ESPB能减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延长镇痛时间,促进患者早期康复,使用0.025%亚甲蓝复合0.25%罗哌卡因行ESPB具有更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蓝 平面阻滞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术后镇痛 早期恢复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连续竖脊肌平面阻滞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应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赵灿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4-958,966,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竖脊肌平面阻滞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应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患者采取超...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竖脊肌平面阻滞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应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连续竖脊肌平面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单纯进行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镇痛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和恢复情况,记录并比较患者不同时间点应激反应问卷(SRQ)评分、免疫功能指标、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变化。结果:对照组患者情绪、行为、躯体反应评分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FDR校正);术毕(T1)、术后24 h(T2)、术后72 h(T3)实验组患者CD3^(+)T、CD4^(+)T、CD8^(+)T、CD4^(+)T/CD8^(+)T、NK细胞、IL-6、IL-10、TNF-α明显低于对照组,而IL-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DR校正);T1、T2、T3时对照组患者NE和E水平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FDR校正);实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术后各项恢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FDR校正)。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竖脊肌平面阻滞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能够减缓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提升术后免疫功能,增强镇痛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平面阻滞 中低位直肠癌 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与竖脊肌阻滞对后路腰椎手术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
5
作者 钟玉玲 韦荣 +3 位作者 陆柳玉 康小雨 路洋 龚拯 《实用医学杂志》 2025年第17期2689-2695,共7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与竖脊肌阻滞对后路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后路腰椎手术患者93例,性别不限,年龄25~70岁,体质量指数(BMI)18~30 kg/m2,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3组。Q组超声引导下弓状...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与竖脊肌阻滞对后路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后路腰椎手术患者93例,性别不限,年龄25~70岁,体质量指数(BMI)18~30 kg/m2,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3组。Q组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联合全麻,E组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联合全麻,N组单纯全麻。3组患者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记录3组患者苏醒时、术后6、12、24 h的Richmond躁动-镇静(RASS)评分和伯格曼舒适度量表(BCS)评分;记录PCA使用结束Likert量表评分;记录术前1 d和术后1、3 d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术后早期康复质量指标(QoR-15);记录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出复苏室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与N组比较,Q组术后各时点RASS评分较低且BCS评分较高,PCA使用结束后Likert评分1级比例更高(P<0.05);E组苏醒时、术后24 h RASS评分较N组低,苏醒时、术后6、24 h BCS评分较N组高(P<0.05);与E组比较,Q组术后12 h RASS评分较低且BCS评分较高(P<0.05)。(2)Q组与N组比较,术后1、3 d PSQI评分较低且QoR-15评分较高(P<0.05);而E组与N组比较,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仅在术后1 d QoR-15评分较N组高(P<0.05)。(3)与N组比较,Q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出复苏室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下床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E组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N组(P<0.05);Q组出复苏室时间较E组缩短(P<0.01)。(4)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和竖脊肌阻滞均能有效改善术后镇痛效果与早期康复质量,但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在提升患者舒适度和镇痛满意度、促进睡眠质量及加速术后整体恢复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状韧带上腰方阻滞 竖脊肌阻滞 术后早期康复 后路腰椎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呼吸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于双 王笑凡 +3 位作者 林艳君 郑少强 杨占民 赵尧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5-569,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多发肋骨骨折(MRFs)患者术后早期呼吸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择期行多发肋骨骨折手术患者58例,男42例,女16例,年龄18~64岁,BMI 18.5~30.0 kg/m^(2),ASAⅠ或Ⅱ级...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多发肋骨骨折(MRFs)患者术后早期呼吸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择期行多发肋骨骨折手术患者58例,男42例,女16例,年龄18~64岁,BMI 18.5~30.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ESPB联合全身麻醉组(E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29例。E组于麻醉诱导后在侧卧位下实施超声引导下ESPB,给予0.5%罗哌卡因0.4 ml/kg。记录麻醉诱导前、出PACU时、术后24、48 h的用力肺活量(FVC)、动脉血气分析、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0~24 h、24~48 h的PCI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术后24、48 h的IL-6和TNF-α浓度。结果与G组比较,E组出PACU时、术后24、48 h的FVC明显增大(P<0.05),PaCO_(2)、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G组比较,E组术后0~24 h、24~48 h的PCI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与G组比较,E组术后24、48 h的IL-6和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可为MRFs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促进术后早期呼吸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阻滞 肋骨骨折 炎性因子 用力肺活量 超声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应用不同剂量布比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的镇痛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胡微澜 韩威利 李明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3-686,共4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应用不同剂量布比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行ESPB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其中45例(研究1组)采用30 mL 0.25%(质量分数)布比卡因,与研究1组... 目的: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应用不同剂量布比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行ESPB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其中45例(研究1组)采用30 mL 0.25%(质量分数)布比卡因,与研究1组性别、年龄、分期等资料匹配的45例(研究2组)采用20 mL 0.25%布比卡因。记录两组ESPB后2(T1)、4(T2)、8(T3)、12(T4)、24(T5)、48(T6)h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24 h曲马多使用率、镇痛泵按压次数和术后24 h镇痛满意度,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静息和咳嗽状态下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研究1组静息状态下T2~T6、咳嗽状态下T1~T6的VAS评分均低于研究2组(P<0.05)。研究1组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高于研究2组(P<0.05),曲马多使用率、镇痛泵按压次数低于研究2组(P<0.05)。研究1组和2组恶心呕吐、眩晕、胸闷、瘙痒等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1%和3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30 mL 0.25%布比卡因ESPB的镇痛效果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阻滞 胃癌根治术 腹腔镜手术 布比卡因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宁晓丽 刘伟 +3 位作者 李娟 邱诚 解凤磊 闫声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3-477,共5页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5月至2023年7月行胸腔镜肺部手术(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胸腔镜下肺叶或肺段切除术)患者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18~64岁,BMI 18...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5月至2023年7月行胸腔镜肺部手术(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胸腔镜下肺叶或肺段切除术)患者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ESPB组(C组)和艾司氯胺酮联合ESPB组(D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完成超声引导下ESPB,随后C组采用舒芬太尼行麻醉诱导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D组用艾司氯胺酮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术后PCIA。记录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1、6、12、24、48 h患者活动时NRS疼痛评分、术后24 h内PCIA按压次数、术后补救镇痛次数、麻醉苏醒时间、术后2 d内术后恶心、呕吐及艾司氯胺酮有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术前1 d、术后2 d采用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评估患者恢复质量。术前1 d及出院时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结果与C组比较,D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2 d QoR-40评分明显升高,出院时HAD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联合ESPB用于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安全有效,围术期镇痛完善,不良反应少,患者早期恢复质量较高,为此类手术提供一种新的麻醉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平面阻滞 肺癌切除术 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阿片类药物 胸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老年全麻髋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范俊 林建水 +2 位作者 刘小红 李琪 颜景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6-201,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全麻髋部手术前行L_(4)横突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减轻围术期疼痛和应激从而减少阿片类药用量和提高术后苏醒质量的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12月65岁及以上单侧髋关节手术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探讨老年人全麻髋部手术前行L_(4)横突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减轻围术期疼痛和应激从而减少阿片类药用量和提高术后苏醒质量的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12月65岁及以上单侧髋关节手术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阻滞组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于L_(4)横突水平行ESPB(局麻药为0.3%罗哌卡因0.5 ml/kg),对照组未行ESPB。2组均采用喉罩全麻,诱导、麻醉维持方法一致。使用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价术后8、24 h疼痛程度,记录术后24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观察2组术中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手术结束至患者完全苏醒时间、拔除喉罩时间;记录术中和麻醉后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的阿片类药物使用量;记录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头晕发生率及苏醒质量评分。结果术后8、24 h静息及运动疼痛NRS评分阻滞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4 h镇痛泵按压次数阻滞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切皮后20 min阻滞组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87.2±15.5)mm Hg vs.(96.7±16.9)mm Hg,P=0.026]。阻滞组舒芬太尼用量、瑞芬太尼用量、使用乌拉地尔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2.5(10.0,14.0)μg vs.12.5(12.5,17.5)μg,P=0.041;270(100,400)μg vs.600(448,800)μg,P<0.001;1例vs.11例,P=0.001]。入麻醉后恢复室30 min的Steward苏醒评分阻滞组明显高于对照组[6(5,6)分vs.5(4,5)分,P<0.001]。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头晕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L_(4)横突水平行ESPB可降低术后24 h内疼痛评分,减少老年髋部手术术中、术后阿片类药用量,提高术后苏醒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阻滞 髋部手术 老年患者 镇痛效果 苏醒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脊柱侧弯患儿术后早期康复质量的影响
10
作者 高景淳 任艺 +2 位作者 郑铁华 李海艟 郭东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6-451,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儿行后路脊柱融合(posterior spine fusion,PSF)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儿行后路脊柱融合(posterior spine fusion,PSF)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择期行PSF手术的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ESP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5例。记录患儿术前和术后24 h康复质量(quality of recovery,QoR)-15评分、术后24 h疼痛评分、镇痛药物用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进食、进水时间。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和术前QoR-15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PB组和C组术后24 h QoR-15评分分别为(110.5±12.3)分和(99.0±13.6)分,ESPB组显著高于C组(P=0.003)。两组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ESPB组(18.6±4.5)min比C组(25.1±7.4)min,P<0.001]、首次下床活动时间[ESPB组(38.8±5.2)h比C组(43.6±5.3)h,P=0.002]、饮水时间[ESPB组2(1,2)h比C组2(2,4)h,P<0.001]和进食时间[ESPB组(12.6±4.5)h比C组(18.1±5.5)h,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SPB组患儿术后24 h疼痛评分曲线下面积(59.6±12.1)显著高于C组(81.7±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SPB组和C组患儿术后第1日镇痛泵按压次数分别为(18.1±5.5)次和(25.4±6.7)次,补救镇痛药物地佐辛用量分别为4.5(3.0,6.0)mg和6.0(4.5,10.0)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PB用于PSF患儿可缓解术后疼痛,提高术后早期康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阻滞 柱侧弯 术后恢复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慧 马璐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0-564,共5页
脊柱外科手术会产生中度至重度疼痛,而疼痛控制不佳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康复。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是2016年首次提出的一种新型筋膜平面阻滞技术,可用于脊柱外科手术的术中和术后疼痛治疗。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ESPB操作更简单、安全,... 脊柱外科手术会产生中度至重度疼痛,而疼痛控制不佳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康复。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是2016年首次提出的一种新型筋膜平面阻滞技术,可用于脊柱外科手术的术中和术后疼痛治疗。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ESPB操作更简单、安全,且镇痛效果确切,尤其对于脊柱外科术后镇痛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阐述了ESPB的解剖基础、作用机制和操作方法,归纳了其在脊柱外科手术中临床应用的现状,并对其成为脊柱外科术后多模式镇痛部分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外科手术 平面阻滞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12
12
作者 马丹旭 任惠龙 +3 位作者 芮燕 马紫元 吴安石 王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65-967,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ESP)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单次ESP阻滞联合PCIA...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ESP)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单次ESP阻滞联合PCIA组(EP组)和单纯PCIA组(P组)。EP组麻醉诱导前行ESP阻滞,20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术毕两组均采用PCIA。记录术后1、6、18、24、48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总量,氟比洛芬酯给药次数,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ESP阻滞20min后可阻滞T_2~T_8或T_3~T_7脊神经支配区域,术后1~48h EP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P组(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总量和氟比洛芬酯给药次数明显少于P组(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PCIA的胸科手术辅助镇痛方式较单纯PCIA方式更为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平面阻滞 肺叶切除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 患者静脉自控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5
13
作者 张媛 方兆晶 +7 位作者 单涛 孟庆胜 史宏伟 葛亚力 施韬 魏海燕 苏中宏 鲍红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130例,男65例,女65例,年龄40~75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ESP...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130例,男65例,女65例,年龄40~75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ESPB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5例。E组于术毕即刻行手术侧超声引导下ESPB,在竖脊肌深面注入0.375%罗哌卡因25 ml。C组不行神经阻滞。两组术后均行PCIA。记录麻醉诱导前(T0)、术后拔除气管导管后(T1)、拔除胸腔引流管后(T2)的一秒种用力呼气容积(FEV 1)、用力肺活量(FVC)和最高呼气流速变异率(PEFR),记录T1、T2时术后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混合型通气障碍的发生情况和Prince-Henry疼痛评分。记录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D1)、实际按压次数(D 2)和术后补救镇痛次数。记录术后恶心呕吐(PONV)、呼吸困难等发生情况;记录拔气管导管时间(拔管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结果T1时E组FVC、PEFR明显高于C组(P<0.05),术后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混合型通气障碍发生率和Prince-Henry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T2时E组FEV1、FVC、PEFR明显高于C组(P<0.05),Prince-Henry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E组D 2明显少于C组(P<0.05),补救镇痛次数明显低于C组(P<0.05)。E组PONV、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明显改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降低并发症,可能与充分的术后镇痛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阻滞 肺功能 胸腔镜手术 超声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6
14
作者 胡海青 鲍红光 +6 位作者 单涛 朱美华 牛聪 杜佳月 徐漫 吴丹 陈志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97-1001,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术中镇痛效果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80例,男54例,女26例,年龄40~65岁,BMI 18~25 kg/m 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术中镇痛效果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80例,男54例,女26例,年龄40~65岁,BMI 18~25 kg/m 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组,每组20例。S1、S2、S3组行双侧ESPB,每侧分别注射0.25%、0.375%、0.5%罗哌卡因,随后行全身麻醉;C组行单纯全身麻醉。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行舒芬太尼PCIA。记录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8、12、24、48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舒芬太尼追加情况。记录术后2、8、12、24 h血清IL-6和IL-10浓度;记录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S1组比较,S2组、S3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S2组比较,S3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三组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S1组、S2组、S3组术后2、8、12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S1组比较,S2组、S3组术后8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S1组、S2组、S3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和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S1组比较,S2组、S3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C组比较,S2、S3组术后追加舒芬太尼例数明显减少(P<0.05)。与C组比较,术后8、12 h S1组、S2组、S3组IL-6浓度明显降低,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四组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3组术后有1例(5%)出现肌肉震颤的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0.375%罗哌卡因ESPB可减少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镇痛效果确切,同时减轻胃癌患者术后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平面阻滞 腹腔镜 胃癌根治术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后阻滞和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多发肋骨骨折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21
15
作者 蔡楠 胡焱 +3 位作者 宁少南 程龙 赵尧平 王庚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94-797,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板后阻滞(RL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中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肋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80例,男57例,女23例,年龄25~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RLB组和ESPB组,每组40例。两组...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板后阻滞(RL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中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肋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80例,男57例,女23例,年龄25~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RLB组和ESPB组,每组40例。两组在全身麻醉后实施超声引导下RLB和ESPB,均给予0.5%罗哌卡因0.4 ml/kg。术后两组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前静息以及术后2、4、12、24、48 h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PACU滞留时间、PCIA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穿刺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EAPB组比较,RL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2、4、12、24 h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PACU滞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PCI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补救镇痛率、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ESPB比较,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RLB可以有效减少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减轻术后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后阻滞 平面阻滞 超声引导 多发肋骨骨折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慢性脓胸患者术中及术后镇痛中的效果 被引量:22
16
作者 赵尧平 于双 +2 位作者 郑少强 陶岩 王庚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 ESP)阻滞对慢性脓胸患者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胸膜纤维板剥脱术的慢性脓胸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30~7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ESP阻滞复合...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 ESP)阻滞对慢性脓胸患者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胸膜纤维板剥脱术的慢性脓胸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30~7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ESP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E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两组均行全身麻醉,E组全身麻醉前实施超声引导下ESP阻滞,术毕均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E组超声下胸椎旁间隙显示情况,ESP阻滞20 min后在锁中线处感觉阻滞范围;记录两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术后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1、4、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结果 E组有24例胸椎旁间隙显示不清,ESP阻滞20 min后感觉阻滞节段为4.9±1.0。E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G组(P<0.05),PA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G组(P<0.05),术后1、4、12、24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阻滞对慢性脓胸患者是一种安全的镇痛方法,能够提供有效的术中及术后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脓胸 胸膜纤维板剥脱术 超声引导 平面阻滞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比较 被引量:47
17
作者 胡云霞 王瑜 +1 位作者 卢静 李祥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4-147,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联合PCIA的效果。方法选择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联合PCIA的效果。方法选择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ESPB组(E组)和TPVB组(T组),每组30例。E组术前0.4%罗哌卡因25 ml行超声引导下单次ESPB,T组术前0.4%罗哌卡因25 ml行单次TPVB。罗哌卡因注入20 min后用冰块测定阻滞平面。术毕两组均给予PCIA至术后48 h。记录穿刺时间、深度;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记录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有效按压次数、曲马多补救例数;记录胸闷、皮肤瘙痒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E组穿刺时间明显缩短(P<0.05),穿刺深度明显变浅(P<0.05),术中去氧肾上腺素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有效按压次数、曲马多补救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较TPVB操作更简单快捷,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更低,术后两种阻滞联合PCIA均能为胸腔镜肺叶切术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阻滞 胸椎旁神经阻滞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血流动力学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在微创漏斗胸修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于双 付强 +1 位作者 刘硕 杨占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1-474,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微创漏斗胸修复术(MIRP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行MIRPE的青少年患者60例,男52例,女8例,年龄14~18岁,BMI 15~23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微创漏斗胸修复术(MIRP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行MIRPE的青少年患者60例,男52例,女8例,年龄14~18岁,BMI 15~23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青少年患者分为两组:ESPB联合全麻组(E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每组30例。E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双侧ESPB,G组行单纯全麻,两组麻醉方法相同。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6、12、24、48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PCIA按压次数、PCIA舒芬太尼用量和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E组术后2、6、12、24、48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G组(P<0.05),PA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G组(P<0.05),PCIA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G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G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微创漏斗胸修复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斗胸 微创漏斗胸矫形术 双侧平面阻滞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后腹腔镜肾切除术中的应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静 盛崴宣 +1 位作者 刘鹏飞 关雷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89-293,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后腹腔镜肾切除术围术期镇痛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9月~2021年11月择期全麻后腹腔镜肾切除术60例,随机分为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E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竖...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后腹腔镜肾切除术围术期镇痛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9月~2021年11月择期全麻后腹腔镜肾切除术60例,随机分为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E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于T_(10)横突注射0.33%罗哌卡因30 ml,C组注射生理盐水30 ml。2组全麻方法相同。2组术毕均给予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记录麻醉药用量、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停留时间。记录术后即刻、1、6、12、24和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药物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E组瑞芬太尼和帕瑞昔布用量明显减少[(1353.4±117.5)μg vs.(1514.6±179.1)μg,t=-4.121,P=0.000;(25.3±30.6)mg vs.(73.3±23.7)mg,t=-6.795,P=0.000],术后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均明显缩短[(11.7±2.2)min vs.(17.5±1.9)min,t=-10.738,P=0.000;(21.9±2.1)min vs.(26.9±2.8)min,t=-7.996,P=0.000],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17.4±2.2)次vs.(26.0±1.6)次,t=-17.701,P=0.000],术后1、6、12和24 h静息和活动VAS评分均较低,且术后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后腹腔镜肾切除术的围术期可提供充分的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平面阻滞 后腹腔镜肾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竖脊肌神经阻滞辅助全身麻醉用于腰椎手术30例 被引量:28
20
作者 余奇劲 郭咸希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竖脊肌神经阻滞辅助全身麻醉用于腰椎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腰椎手术的男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竖脊肌神经阻滞组(E组)和对照组(C组)(n=30)。C组直接全凭静脉麻醉,E组于切皮前行0.375%罗哌卡因竖脊肌阻滞...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竖脊肌神经阻滞辅助全身麻醉用于腰椎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腰椎手术的男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竖脊肌神经阻滞组(E组)和对照组(C组)(n=30)。C组直接全凭静脉麻醉,E组于切皮前行0.375%罗哌卡因竖脊肌阻滞。记录手术中患者生命体征、手术节段、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及手术者对肌肉松弛的满意度。手术后4,8,24,48 h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记录手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按压次数、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和患者对麻醉满意程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中生命体征、手术节段、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手术后并发症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和E组丙泊酚用量分别为(1 526.2±134.5),(1 305.8±212.8)mg;瑞芬太尼用量分别为(2 452.2±232.5),(2 076.8±311.6)μg;苯磺顺阿曲库铵用量分别为(31.8±4.2),(22.3±5.1)mg(P<0.05或P<0.01)。手术者对E组手术区域肌肉松弛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E组手术后4,8 h静息切口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1),手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次数(或总量)和PCIA按压次数均显著减少(P<0.01),患者对麻醉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P<0.01)。结论罗哌卡因竖脊肌神经阻滞辅助全身麻醉用于腰椎手术,可以减少围手术期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和手术后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次数及PCIA的按压次数,提高手术中手术医生和手术后患者麻醉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神经阻滞 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