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致病性及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1
作者 高宇晗 孟利强 +5 位作者 刘治廷 姜超 刁琢 杜蓉春 候婷婷 曹旭 《农业工程》 2025年第1期85-92,共8页
研究了以立枯丝核菌为病原菌的土传病害马铃薯黑痣病,该病具有固定繁殖在土壤中难以根除的特点。在我国主要马铃薯种植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马铃薯的商业价值带来了严重影响。归纳总结了马铃薯黑痣病的症状、融合群、分布和发病规律... 研究了以立枯丝核菌为病原菌的土传病害马铃薯黑痣病,该病具有固定繁殖在土壤中难以根除的特点。在我国主要马铃薯种植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马铃薯的商业价值带来了严重影响。归纳总结了马铃薯黑痣病的症状、融合群、分布和发病规律等,同时探讨了病原菌的鉴定方法和致病机制。提出了农业防治、选育抗性品种及生物防治等多种措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黑痣病 立枯丝核菌 融合群 致病机制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枯丝核菌拮抗菌枯草芽孢杆菌ATCC 6051发酵条件优化及抑菌物质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晓霞 伏漪 +2 位作者 王宗成 杜湘恒 覃佐东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26-1334,共9页
立枯病是一种由立枯丝核菌(Thanatephorus)引起的重要土传病害,其寄主范围广且多发生于苗期,严重时可导致整株幼苗枯萎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对立枯病的生防机理,本研究以枯草芽孢杆菌ATCC 6051发酵液对立枯丝核菌... 立枯病是一种由立枯丝核菌(Thanatephorus)引起的重要土传病害,其寄主范围广且多发生于苗期,严重时可导致整株幼苗枯萎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对立枯病的生防机理,本研究以枯草芽孢杆菌ATCC 6051发酵液对立枯丝核菌丝抑制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同时利用antiSMASH对其全基因组进行次级代谢产物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组合和发酵条件为柠檬酸2.0%、蛋白胨2.5%、硫酸钾2.4%、接种量5%、发酵时间37.7 h,在此条件下抑菌率从27.32%提高至52.57%。次级代谢产物预测分析显示,该菌株具有编码7种肽类和3种抗生素类抑菌物质的基因簇。综上,优化后的培养条件可有效提高枯草芽孢杆菌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效率,其主要抑菌活性物质可能是肽类化合物。本研究结果为揭示枯草芽孢杆菌ATCC 6051抑菌机制及立枯病生物防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草芽孢杆菌 抑菌活性 发酵优化 抑菌物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萎缩芽胞杆菌LB6-2抑制立枯丝核菌活性物质的鉴定
3
作者 罗文芳 周军辉 +1 位作者 何伟 许建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8-387,共10页
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菌核萌发抑制法筛选出一株细菌LB6-2,对立枯丝核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为71.76%,菌核萌发抑制率为100.00%。通过观察形态学特征、分析理化性质结合16S r DNA扩增序列分析对该菌株鉴定为萎缩芽胞杆菌... 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菌核萌发抑制法筛选出一株细菌LB6-2,对立枯丝核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为71.76%,菌核萌发抑制率为100.00%。通过观察形态学特征、分析理化性质结合16S r DNA扩增序列分析对该菌株鉴定为萎缩芽胞杆菌Bacillusatrophaeus(OK639005.1)。采用大孔树脂法提取发酵产物并进行HPLC制备,对获得的14个组分进行活性测定确定其活性组分,从活性组分中制备获得3个单品化合物LBN4-2、LBN4-4、LBN4-5,经HPLC-MS、NMR分析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LBN4-2为Cyclo(Pro-Val)、LBN4-4为Cyclo(D-Leu-L-Pro)和LBN4-5为Cyclo(L-prolyl-D-phenylalanyl),3个化合物的浓度在4 mmol/L时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6.16%、84.87%和83.10%,浓度在2 mmol/L以上时,对立枯丝核菌菌核萌发的抑制率为100%。由此可见,萎缩芽胞杆菌LB6-2具有作为防治立枯丝核菌生防菌剂研发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萎缩芽胞杆菌 活性物质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与立枯丝核菌的互作机理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影 耿宇 +1 位作者 张芷睿 赵久海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4期490-500,共11页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严重病害是作物生产的一个重要威胁。本文介绍了立枯丝核菌的遗传学、病原生物学、致病机制和控制方法;阐述了植物对立枯丝核菌的防御反应,包括物理和化学防御机制、细胞表面受体、胞内...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严重病害是作物生产的一个重要威胁。本文介绍了立枯丝核菌的遗传学、病原生物学、致病机制和控制方法;阐述了植物对立枯丝核菌的防御反应,包括物理和化学防御机制、细胞表面受体、胞内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和抗性激素介导的防御;总结了当前植物与立枯丝核菌互作的研究方法,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进一步理解植物与立枯丝核菌之间的互作机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病害 抗病机理 植物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枯丝核菌Rhi-milR9829-5p与水稻和大豆互作的分子机理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宏伟 薛敏 +1 位作者 武家斌 李晓明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6-674,共9页
立枯丝核菌可侵染水稻、大豆等260多种植物,是作物生产中的主要真菌性病害致病菌之一。microRNA(miRNA)是一类由20~25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RNA分子,可以通过降解mRNA或抑制mRNA的翻译从而在转录或翻译水平上负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已有研... 立枯丝核菌可侵染水稻、大豆等260多种植物,是作物生产中的主要真菌性病害致病菌之一。microRNA(miRNA)是一类由20~25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RNA分子,可以通过降解mRNA或抑制mRNA的翻译从而在转录或翻译水平上负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已有研究表明,miRNA参与了真菌与植物互作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在前期研究中,课题组鉴定到一个能够负调控玉米抗病性的立枯丝核菌Rhi-milR9829-5p,为了进一步研究其在不同作物中的致病功能和机理,本研究获得了Rhi-milR9829-5p成熟体过量表达的水稻转基因植株,对阳性T1代植株接种立枯丝核菌后发现,Rhi-milR9829-5p过量表达的水稻植株对纹枯病的抗性显著降低。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别预测了Rhi-milR9829-5p在水稻和大豆中的下游靶基因并进行功能注释分析,结果表明Rhi-milR9829-5p通过多种生物学途径调控水稻和大豆的抗病性,且在水稻和大豆中存在明显不同。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立枯丝核菌Rhi-milR9829-5p调控水稻和大豆抗病性的分子机理,进一步验证了miRNA的跨物种调控功能,为作物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Rhi-milR9829-5p 水稻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唑醇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及在水稻上的应用 被引量:37
6
作者 汪汉成 周明国 +2 位作者 张艳军 陈长军 王建新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57-362,共6页
戊唑醇是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研究表明,在离体条件下其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uhn菌丝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0.509μg/mL。无论在天然培养基(LBA)还是在半组合培养基(AEA)上,戊唑醇均会抑制菌... 戊唑醇是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研究表明,在离体条件下其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uhn菌丝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0.509μg/mL。无论在天然培养基(LBA)还是在半组合培养基(AEA)上,戊唑醇均会抑制菌核的产生,且菌核的产量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虽然其对菌核的萌发无影响,但对菌核萌发后菌丝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温室试验结果表明,立枯丝核菌菌碟经戊唑醇处理后,其对分蘖期水稻植株的致病力随着药剂浓度的提高而下降;戊唑醇可很好地被水稻叶片和根系吸收,并输送到水稻的茎部;对水稻纹枯病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EC50值分别为58.03和62.53μg/mL;对立枯丝核具有较长的持效期,800μg/mL处理水稻7d后再接种的防效为41.46%。田间药效试验表明,43%的戊唑醇悬浮剂在有效剂量116.10g/hm2下两次喷药后15d的防效达71.97%。该药剂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对水稻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唑醇 立枯丝核菌 抑制作用 水稻纹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生马铃薯立枯病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的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 被引量:29
7
作者 李瑞琴 刘星 +5 位作者 邱慧珍 张文明 张春红 王蒂 张俊莲 沈其荣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6-144,共9页
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的大量累积可能是导致马铃薯连作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根际土壤中土传病害病原菌的积累与连作障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寻求缓解和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土传病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建立优化了荧光定... 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的大量累积可能是导致马铃薯连作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根际土壤中土传病害病原菌的积累与连作障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寻求缓解和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土传病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建立优化了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对引起马铃薯立枯病的病原菌立枯丝核菌进行了快速监测和绝对定量,对马铃薯连作1~5年根际土壤立枯丝核菌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建立优化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直接应用土壤DNA进行病原菌的定量检测,能检测到土壤中浓度为1×102个拷贝/g土的马铃薯立枯丝核菌,扩增效率为1.04,具有检出限低、扩增效率高的特点,实现了不通过病土分离培养方法,就可掌握病原菌在根际土壤中的累积状况;在马铃薯立枯病发病严重的连作根际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的累积数量随连作年限的递增呈上升趋势;病原菌的累积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下降趋势;病原菌累积量最大的是连作5年的播前土壤,每g土壤达3.75×107个拷贝数,由此可见,连作导致了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土壤致病真菌数量增加,相应地也增加了马铃薯立枯病的初侵染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 立枯丝核菌 实时荧光定量PCR 动态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水稻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遗传分化与致病力 被引量:17
8
作者 肖勇 刘明伟 +6 位作者 李刚 周而勋 王玲霞 唐杰 谭芙蓉 郑爱萍 李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7-92,共6页
通过对四川省东、南、西、北、中5个区域、55个县(市)水稻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和菌丝融合鉴定,发现分离得到的55株立枯丝核菌菌株除了D42菌株外,其余均属于AG-1IA群。还发现其中一些菌株同时能与多个群发... 通过对四川省东、南、西、北、中5个区域、55个县(市)水稻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和菌丝融合鉴定,发现分离得到的55株立枯丝核菌菌株除了D42菌株外,其余均属于AG-1IA群。还发现其中一些菌株同时能与多个群发生融合,具有桥梁菌群属性。通过离体叶片致病力鉴定发现,各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显著。进一步的RAPD聚类分析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941处,该55株菌株可聚为8类。这一结果表明,在四川特殊的生态区条件下,四川省水稻立枯丝核菌大多数菌株保持了良好的遗传一致性,但少数菌株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融合群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聚类分析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生长的抑制作用机理 被引量:11
9
作者 尹大川 祁金玉 +4 位作者 邓玉侠 高国平 都慧 陈方正 邓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4-100,共7页
为探究代森锰锌和多菌灵两种杀菌剂对引起苗木立枯病的一类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J.G.Kühn)的抑菌机理,采用菌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方法,研究代森锰锌和多菌灵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测定两种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的毒... 为探究代森锰锌和多菌灵两种杀菌剂对引起苗木立枯病的一类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J.G.Kühn)的抑菌机理,采用菌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方法,研究代森锰锌和多菌灵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测定两种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的毒力作用,分析抑菌率进而计算出对于该菌的抑菌中浓度(EC_(50)),并从菌株生长和生理代谢两个侧面探讨立枯丝核菌对杀菌剂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代森锰锌的抑菌效果要好于多菌灵,其平均抑菌率最大可以达到90%,根据抑菌回归方程求得代森锰锌EC_(50)浓度为10.23mg·L^(-1),多菌灵EC_(50)浓度为2213.77mg·L^(-1)。在菌株生长方面,两种杀菌剂均能抑制立枯丝核菌的生长。在生理代谢方面,菌株生长必需的碳和磷元素的利用被抑制,PCA分析表明,杀菌剂主要通过抑制菌株营养利用(碳和磷)达到杀菌目的。除此之外,采用药剂抑菌中浓度浸泡方法,利用抑菌中浓度药剂对菌株进行浸泡,研究菌株在药剂胁迫下的抗氧化酶活性和细胞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杀菌剂处理组,菌株细胞的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抗氧化酶活力(CAT、POD和SOD)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表明菌体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代森锰锌对菌体的胁迫程度要高于多菌灵。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分析,这可能是代森锰锌和多菌灵对立枯丝核菌(R.solani)的杀菌机理,该结果可为科学防治苗木立枯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代森锰锌 多菌灵 胁迫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棉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丝融合群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素清 吴斌 +3 位作者 秦蓁 刘光珍 邓丽 邓先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6-60,共5页
从四川棉区采集棉花立枯病标样,分离得到699个分离物,从中鉴定出414个丝核菌(Rhizotoniaspp)菌株,经Giemsa核相染色,鉴定出409个菌株属多核丝核菌(MultinucleateRhizoctoni... 从四川棉区采集棉花立枯病标样,分离得到699个分离物,从中鉴定出414个丝核菌(Rhizotoniaspp)菌株,经Giemsa核相染色,鉴定出409个菌株属多核丝核菌(MultinucleateRhizoctoniaspp),占丝核菌总数的98.8%。另5个菌株属双核丝核菌,占总数的1.2%。用载片定位融合法,以生越明(1992)提供的国际标准菌测定,409个多核丝核菌分属三个菌丝融合群,即AG-1、AG-2和AG-4,其中AG-4出现比率占多核丝核菌总数的79%,是四川棉苗立枯丝核菌的代表菌。室内、外致病力测定结果,以AG-4融合群对棉花的致病力最强,AG-1融合群居中,AG-2融合群最弱,三者室内与田间平均病指数分别为95.9、57.6和3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立枯丝核菌 融合群 致病力测定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粪发酵沼液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文涛 范金霞 +1 位作者 李文哲 袁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7-212,J0006,共7页
为探讨牛粪发酵沼液的抑菌机理,以立枯丝核菌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平皿培养方法:培养基表面分别均匀涂布1mL5种不同处理的沼液,即不作处理沼液、沼液灭菌、离心上清液、无菌膜滤液和菌体溶液,中心接种立枯丝核菌并于生化培... 为探讨牛粪发酵沼液的抑菌机理,以立枯丝核菌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平皿培养方法:培养基表面分别均匀涂布1mL5种不同处理的沼液,即不作处理沼液、沼液灭菌、离心上清液、无菌膜滤液和菌体溶液,中心接种立枯丝核菌并于生化培养箱中28℃培养96h,每12h测量立枯菌落的生长直径以计算抑制率,同时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了沼液中起抑制作用的微生物。试验结果表明菌体溶液和不作处理沼液对立枯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最高可达74%和53%,离心上清液的抑制效果次之,无菌膜滤液和沼液灭菌处理的抑制作用较弱,一般在20%以下;对沼液中的微生物菌群进行了分离、纯化与筛选,获16株菌种,并与立枯丝核菌进行对峙培养试验,其中nfd-9和nfd-16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其他菌株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将nfd-9、nfd-16与立枯对峙交界面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这2株微生物通过竞争、拮抗和重寄生等作用来抑制立枯丝核菌的生长,从而到达防止病害的目的。经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确定了nfd-9和nfd-16分别为米根霉菌(Rhizopus oryzae)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沼液抑制真菌的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菌性 植物 疾病控制 牛粪发酵沼液 立枯丝核菌 米根霉 哈茨木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侵染过程的显微结构观察与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测定 被引量:14
12
作者 拓宁 张君 +4 位作者 邱慧珍 张文明 张春红 刘星 朱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4-82,共9页
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马铃薯茎溃疡病(黑痣病)已成为限制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本研究在盆栽试验条件下将病原菌接种于马铃薯植株的茎基部,显微观察侵染过程,并测定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中接种... 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马铃薯茎溃疡病(黑痣病)已成为限制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本研究在盆栽试验条件下将病原菌接种于马铃薯植株的茎基部,显微观察侵染过程,并测定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中接种病原菌后,马铃薯侵染顺序依次为:芽-茎-根-匍匐茎-块茎;接菌12 h后菌丝开始附着寄主表面,36 h后形成附着胞,48 h后形成侵染垫;电镜下可见,细胞壁变形、断裂,细胞膜破损,质体结构变形,细胞质溶解和质壁分离等;纤维素酶(Cx)、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的活性高达1.7,2.9和3.1μg/(h·g),显著高于对照,尤其是PG和PMG的活性,为对照的两倍。这些酶活性的提高可能与组织坏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侵染过程 超微结构 透射电镜 胞壁降解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枯丝核菌AG-1 IB引起白菜、薄荷、莴苣叶腐病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段春芳 杨根华 +2 位作者 尼章光 刘光华 吴华英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22-425,共4页
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白菜、薄荷、莴苣叶腐病频繁发生,从有叶腐症状的病害组织中分离到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株。根据培养性状、菌丝直径、细胞核数目、融合群反应、5.8s rDNA片段序列分析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白菜、... 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白菜、薄荷、莴苣叶腐病频繁发生,从有叶腐症状的病害组织中分离到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株。根据培养性状、菌丝直径、细胞核数目、融合群反应、5.8s rDNA片段序列分析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白菜、薄荷、莴苣叶腐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AG-1IB菌丝融合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腐病 立枯丝核菌AG-1 IB 白菜 薄荷 莴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孢木霉对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生物防治的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陈立华 金秋 +3 位作者 牛明 张营 邵孝侯 翟亚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5-117,共3页
为了检测棘孢木霉T12对立枯丝核菌的生防效果,测定了T12对立枯丝核菌RS02菌株竞争性抑制作用,T12挥发性代谢物对RS02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T12的发酵液对RS02菌核萌发、菌丝干质量和侵染相关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培养4d的T12通... 为了检测棘孢木霉T12对立枯丝核菌的生防效果,测定了T12对立枯丝核菌RS02菌株竞争性抑制作用,T12挥发性代谢物对RS02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T12的发酵液对RS02菌核萌发、菌丝干质量和侵染相关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培养4d的T12通过空间竞争对RS02生长产生抑制,抑制率达78.7%;T12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3%、12.2%;大于10%浓度T12发酵液对菌核萌发、菌丝干质量均表现出显著或明显的抑制效果,50%浓度发酵液对菌核萌发、菌丝干质量的抑制率分别为65.7%、88.2%;培养5 d,10%、30%、50%浓度发酵液处理的RS02纤维素酶活力分别降低了17.4%、55.0%、76.8%,果胶酶活力分别降低了21.8%、53.9、69.5%。综合试验结果可知,棘孢木霉T12能够显著抑制立枯丝核菌的生长并降低其侵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菌核 棘孢木霉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奶花芸豆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其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金红 白丽艳 +2 位作者 郭庆元 刘华威 赵震宇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02-305,共4页
从新疆奶花芸豆主产区采集的奶花芸豆立枯病、根腐病、茎腐病病苗及土样中分离得到85个丝核菌(RhizoctoniaDC)菌株,经鉴定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对85个立枯丝核菌菌株进行的菌丝融合群判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 从新疆奶花芸豆主产区采集的奶花芸豆立枯病、根腐病、茎腐病病苗及土样中分离得到85个丝核菌(RhizoctoniaDC)菌株,经鉴定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对85个立枯丝核菌菌株进行的菌丝融合群判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新疆对奶花芸豆造成侵染为害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4、AG5,其出现频率分别为16.5%、34.1%、29.4%和20.0%;各融合群对奶花芸豆苗期致病性存在一定差异;在4个融合群中,以AG2分布最广,致病性最强。试验对奶花芸豆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组成,及各融合群对奶花芸豆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花芸豆 立枯丝核菌 融合群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11
16
作者 蒋家珍 吴学民 +3 位作者 赵美琦 何凤琦 李学锋 王成菊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71-272,共2页
关键词 杀菌剂 立枯丝核菌 室内毒力 测定 草坪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木霉对黄瓜立枯丝核菌和尖孢镰刀菌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19
17
作者 高苇 李宝聚 +2 位作者 孙军德 石延霞 金丹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12,共4页
考察了从平菇栽培料上分离到的污染木霉(Trichoderma spp.)对黄瓜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po-rum)和黄瓜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拮抗作用,并从中筛选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TH4对这两种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 考察了从平菇栽培料上分离到的污染木霉(Trichoderma spp.)对黄瓜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po-rum)和黄瓜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拮抗作用,并从中筛选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TH4对这两种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显微镜观察证明TH4可以侵入到病原菌的菌丝内,使病原菌的细胞壁变薄、消解,最终导致菌丝断裂。通过对扣培养法与圆盘滤膜法证明了TH4的挥发及非挥发代谢产物都会对病原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木霉 立枯丝核菌 尖孢镰刀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盐碱土壤中抗立枯丝核菌的放线菌筛选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蓓 牛世全 +3 位作者 达文燕 李海云 胡娇龙 赵国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6-160,共5页
从甘肃省河西走廊盐碱土中分离所得50株放线菌中,筛选出对立枯丝核菌有生防潜能的放线菌,旨在为生物防治作物病害提供新的菌种资源。通过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法及活体组织法筛选拮抗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及分子鉴定。经过平板初筛,有4株... 从甘肃省河西走廊盐碱土中分离所得50株放线菌中,筛选出对立枯丝核菌有生防潜能的放线菌,旨在为生物防治作物病害提供新的菌种资源。通过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法及活体组织法筛选拮抗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及分子鉴定。经过平板初筛,有4株菌株对立枯丝核菌有拮抗作用,编号Ⅰ18-5-2、Ⅲ22-3-12、Ⅳ16-3-2、DC009-1-23,其中Ⅳ16-3-2和DC009-1-23有较高的拮抗性,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5 mm和15.5 mm;进而对这2菌株进行发酵液复筛,菌丝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9.02%和80.49%;活体组织试验表明,Ⅳ16-3-2和DC009-1-23对立枯丝核菌的防治效果分别达54.29%和45.71%;通过形态培养特征和16S rDNA序列鉴定,将菌株Ⅳ16-3-2初步鉴定为变异链霉菌,DC009-1-23为丁香链霉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放线菌 盐碱地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化合物氟醚菌酰胺的抑菌活性及其对棉花立枯丝核菌的作用方式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化霜 翟明涛 +3 位作者 王开运 许辉 唐剑锋 王红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5-411,共7页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新化合物氟醚菌酰胺(LH-2010A)对10种常见植物病原菌的毒力,同时研究了其对棉花立枯丝核菌无性繁殖过程、菌丝形态及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氟醚菌酰胺对10种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比结构相似的...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新化合物氟醚菌酰胺(LH-2010A)对10种常见植物病原菌的毒力,同时研究了其对棉花立枯丝核菌无性繁殖过程、菌丝形态及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氟醚菌酰胺对10种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比结构相似的选择性杀菌剂氟吡菌胺具有更广的杀菌谱。氟醚菌酰胺对棉花立枯丝核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最高,EC50值均小于1.00μg/mL,对其他8种病原菌的EC50值则在1.10~4.63μg/mL之间;而氟吡菌胺只对辣椒疫霉和马铃薯晚疫病菌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EC50值分别为0.61和0.72μg/mL。在100.0μg/mL下,氟醚菌酰胺对棉花立枯丝核菌抑菌作用明显,能显著抑制其菌核产生和菌丝生长量,使菌丝分支增多、变短、变粗;以不同浓度的氟醚菌酰胺处理棉花立枯丝核菌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520 min时最高处理浓度下的相对渗率为77.01%。表明氟醚菌酰胺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并能明显抑制棉花立枯丝核菌的多项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醚菌酰胺 抑菌活性 立枯丝核菌 作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枯丝核菌不同融合群菌株GPD基因的克隆及序列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艳丽 任衍春 +7 位作者 张震 王教瑜 毛雪琴 姜华 邱海萍 柴荣耀 杜新法 孙国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9-646,共8页
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对11个立枯丝核菌标准融合群菌株的GPD基因进行了分离。分析发现不同融合群立枯丝核菌GPD基因在外显子数目、编码蛋白长度及内含子剪切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如AG-2-2ⅢB、AG-2-2Ⅳ、AG-8三个融合群的GPD基因的外显子... 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对11个立枯丝核菌标准融合群菌株的GPD基因进行了分离。分析发现不同融合群立枯丝核菌GPD基因在外显子数目、编码蛋白长度及内含子剪切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如AG-2-2ⅢB、AG-2-2Ⅳ、AG-8三个融合群的GPD基因的外显子个数为10个,其他融合群均为11个;AG-8融合群的GPD基因的编码蛋白长度为267个氨基酸,其余融合群的GPD基因的编码蛋白长度约为340个氨基酸。AG-2-2ⅢB、AG-2-2Ⅳ、AG-8三个融合群的GPD基因在98、98、272氨基酸位点的内含子发生了缺失。基于蛋白序列的进化分析表明不同融合群之间GPD基因编码蛋白存在明显差异,可以有效地将不同融合群菌株区分开来;同时,不同物种之间GPD基因在进化上仍具有一定保守性,立枯丝核菌自身的GPD基因蛋白序列归为一类且与担子菌门同源性最高。这些结果表明进行保守基因序列差异分析是进行立枯丝核菌分类分群研究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GPD基因 克隆 进化分析 融合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