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乳酸立构复合晶体的表面形貌及其力学性能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艳萍 魏航航 李倩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87,共5页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相同质量比的左旋聚乳酸(PLLA)和右旋聚乳酸(PDLA)的立构复合物.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偏光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和纳米压痕仪研究了聚乳酸立构复合物晶体的表面形貌及其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样...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相同质量比的左旋聚乳酸(PLLA)和右旋聚乳酸(PDLA)的立构复合物.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偏光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和纳米压痕仪研究了聚乳酸立构复合物晶体的表面形貌及其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样品质量比为1∶1时能够形成立构规整度较高的立构复合晶体;晶体表面出现比较明显的凹陷现象,这是由于结晶后分子链的收缩导致的;样品晶区的硬度和模量相比非晶区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立构复合晶体 表面形貌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旋聚乳酸/右旋聚乳酸立构复合晶体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天宇 高琪琪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6-183,共8页
通过环保高效的熔融共混在左旋聚乳酸(PLLA)中引入少量的右旋聚乳酸(PDLA),使得聚乳酸立构复合晶体(sc-PLA)在PLLA基体中原位形成并均匀分散,制备得到全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形状记忆聚合物(SMPs)功能材料。当仅向PLLA基体中加入1%PDLA时... 通过环保高效的熔融共混在左旋聚乳酸(PLLA)中引入少量的右旋聚乳酸(PDLA),使得聚乳酸立构复合晶体(sc-PLA)在PLLA基体中原位形成并均匀分散,制备得到全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形状记忆聚合物(SMPs)功能材料。当仅向PLLA基体中加入1%PDLA时,就可使得sc-PLA晶体在PLLA中原位形成,且随着PDLA含量的不断增加,sc-PLA晶体的含量也不断增加。动态力学测试结果表明,sc-PLA晶体几乎不影响PLLA/PDLA共混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却可提高PLLA的高温段模量。形状记忆性能测试表明,PLLA和PLLA/PDLA共混材料均具有极佳的形状固定率(Rf≈100%),而PLLA/PDLA共混材料形状回复率Rr随着PDLA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当PDLA质量分数为3%时,PLLA/PDLA共混材料的形状记忆回复率(Rr)达到最佳(Rr≈85.31%),且进一步的测试表明PLLA/3PDLA共混材料的形状记忆性能在多次同等条件重复测试后仍能持续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立构复合晶体 左旋聚乳酸 右旋聚乳酸 形状记忆性能 生物可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与PLA立构复合晶体协同对PLA结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焦青伟 吴蓉 +2 位作者 邹国享 赵彩霞 李锦春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40,共4页
用密炼机混合均匀含有聚右旋乳酸(PDLA)的聚乳酸(PLA)材料,采用旋转流变仪研究其原位生成的PLA立构复合物(SC)晶体与剪切协同对PLA结晶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当剪切速率为5.00s-1时,SC晶体含量越高,... 用密炼机混合均匀含有聚右旋乳酸(PDLA)的聚乳酸(PLA)材料,采用旋转流变仪研究其原位生成的PLA立构复合物(SC)晶体与剪切协同对PLA结晶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当剪切速率为5.00s-1时,SC晶体含量越高,结晶速率越快,且SC晶体比剪切成核效果好,而后期晶体生长剪切促进作用优于SC晶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右旋乳酸 复合晶体 剪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成纤与立构复合的PBAT复合材料增强与耐热性能研究
4
作者 李杨阳 张涛 +3 位作者 乔珉 蒋晶 王小峰 李倩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42,共6页
基于自行搭建的“熔融共混-高速热拉伸”加工设备,将原位成纤与立构复合技术相结合,研究了聚乳酸(PLA)分散相含量对微纤形貌、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基体黏弹性和结晶行为、PLA立构复合晶体(scPLA)以及PBAT/sc-PLA复合材料... 基于自行搭建的“熔融共混-高速热拉伸”加工设备,将原位成纤与立构复合技术相结合,研究了聚乳酸(PLA)分散相含量对微纤形貌、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基体黏弹性和结晶行为、PLA立构复合晶体(scPLA)以及PBAT/sc-PLA复合材料力学和耐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制备出纤维直径最小210 nm的PBAT/sc-PLA微纤复合材料,PLA微纤在PBAT基体中相互缠结形成网络结构且分散均匀;sc-PLA微纤网络结构的存在使复合材料出现显著“类液”向“类固”的黏弹行为转变;纤维诱导作用下,sc-PLA相对结晶度和晶体含量得到显著提升,添加30%(质量分数,下同)PLA后,PBAT/sc-PLA复合材料中sc-PLA相对结晶度达46.4%,屈服强度和弹性模量相比纯PBAT分别提升175.3%和404%,维卡软化温度(VST)达到近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成纤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立构复合晶体 耐热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构复合聚乳酸/碳纳米管静电纺丝纤维膜的制备及其结晶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贾露 宋平 +1 位作者 上官锦虹 刘亚青 《塑料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4-137,51,共5页
利用羟基化的碳纳米管(CNT-OH)和辛酸亚锡分别作为引发剂和催化剂,右旋丙交酯在130℃下开环聚合反应,对碳纳米管(CNT)进行了改性处理。红外光谱和热失重分析结果表明,CNT被成功改性,聚右旋乳酸(PDLA)在CNT上的接枝率为34.8%。进一步通... 利用羟基化的碳纳米管(CNT-OH)和辛酸亚锡分别作为引发剂和催化剂,右旋丙交酯在130℃下开环聚合反应,对碳纳米管(CNT)进行了改性处理。红外光谱和热失重分析结果表明,CNT被成功改性,聚右旋乳酸(PDLA)在CNT上的接枝率为34.8%。进一步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乳酸/功能化碳纳米管(PLLA/CNT-f-PDLA)的复合纤维膜,纤维平均直径为890 nm。利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复合纤维膜的结晶行为和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在120℃热处理0.5 h后的复合纤维膜中,只生成立构复合晶体(sc),无PLLA或PDLA的同质晶体(hc)产生,而且由于CNT-f-PDLA在PLLA基体中的良好分散性以及CNT的异相成核作用,相对于PLLA/PDLA复合纤维膜,PLLA/CNT-f-PDLA复合纤维膜的立构复合结晶度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碳纳米管 静电纺丝 立构复合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