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作区立式深旋耕作下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垄沟比变化的响应
1
作者 尹嘉德 侯慧芝 +3 位作者 方彦杰 马明生 柳燕兰 雷康宁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44-249,共6页
优化垄沟比是挖掘旱地作物光温水气资源利用潜力和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之一,研究全膜垄上微沟种植技术与立式深旋耕作技术复合下垄沟比变化对马铃薯水分利用、商品率和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今后标准化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种植栽培参数和最佳... 优化垄沟比是挖掘旱地作物光温水气资源利用潜力和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之一,研究全膜垄上微沟种植技术与立式深旋耕作技术复合下垄沟比变化对马铃薯水分利用、商品率和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今后标准化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种植栽培参数和最佳空间配置提供理论支撑。于2021—2023年在定西市安定区采用全膜覆盖垄上微沟和立式深旋耕作技术复合种植模式下设置3个垄沟比处理(50 cm∶50 cm、60 cm∶40 cm、70 cm∶30 cm)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垄沟比变化对水分利用效率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与降水年份相关,在降水较好的年份,增加垄沟比有利于增加马铃薯产量,而降水较少的干旱年份增加垄沟比则降低了马铃薯产量。从马铃薯块茎折合产量、商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稳定性方面综合来看,垄沟比为60 cm∶40 cm的种植模式是全膜覆盖垄上微沟和立式深旋耕作技术复合种植模式的最适规格。但单一从商品率和商品产量来看,垄沟比为70 cm∶30 cm的种植模式则可以有效地提高马铃薯商品率和商品产量,建议在未来降水多的年份适当提高垄沟比,可兼顾提高马铃薯产量与商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立式深旋耕作 垄沟比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式深旋耕作对西北半干旱区马铃薯水肥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张绪成 马一凡 +3 位作者 于显枫 侯慧芝 王红丽 方彦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1-203,共13页
【目的】立式深旋耕作能提高土壤供水能力和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有利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方法】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于2016—2018年布设马铃薯定位试验,设计立式深旋耕作40 cm(VRT)、深松40 cm(SS)和旋耕15 cm(TT)3个处理。在... 【目的】立式深旋耕作能提高土壤供水能力和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有利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方法】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于2016—2018年布设马铃薯定位试验,设计立式深旋耕作40 cm(VRT)、深松40 cm(SS)和旋耕15 cm(TT)3个处理。在马铃薯播期、盛花期和收获期测定土壤含水量、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开花期测定了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成熟期调查马铃薯产量。计算马铃薯阶段水分养分消耗量,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VRT耕作方式提高了马铃薯播前0—120 cm土层的含水量和0—40 cm土层的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与SS和TT耕作方式相比,VRT提高了3年的花前平均耗水量,提高了干旱年(2016)的花后耗水量,但平水年(2017)和丰水年(2018)的花后耗水量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VRT耕作方式干旱年碱解氮消耗量在花前花后较SS和TT耕作方式分别增加了38.7、22.9 kg/hm^(2)和25.9、12.9 kg/hm^(2);平水年碱解氮消耗量在花前花后较SS和TT耕作方式分别增加了17.2、0.4 kg/hm^(2)和21.2、6.3 kg/hm^(2),丰水年相应地增加了13.6、4.1 kg/hm^(2)和26.8、2.8 kg/hm^(2);VRT较SS和TT耕作方式增加了有效磷和速效钾的花前花后消耗量。VRT耕作方式叶面积指数(LAI)显著高于SS和TT处理,产量在2016、2017和2018年分别较SS和TT耕作方式增加了156.8%和47.8%、24.8%和41.0%、19.6%和27.5%,VRT耕作方式土壤水分利用率和速效氮磷钾利用效率高于SS和TT,并在干旱和平水年达显著差异。【结论】与深松和旋耕相比,立式深旋耕作可以提高马铃薯播前0—120 cm土层的贮水量,进而提高0—40 cm土层中的有效态氮和磷含量,特别是在花前阶段;较好的水肥供应促进了马铃薯的生长(较高的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有利于马铃薯开花后的生长,最终获得较高的马铃薯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立式深旋耕作还优化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和养分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养分向土壤深层的移动,其效果在干旱年份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深旋耕作 养分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马铃薯 产量 西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饲草玉米立式深旋耕作技术规程 被引量:2
3
作者 方彦杰 张绪成 +3 位作者 于显枫 侯慧芝 王红丽 马一凡 《甘肃农业科技》 2019年第2期71-73,共3页
从适用范围、术语定义、技术条件、栽培技术等方面总结了旱地饲草玉米立式深旋耕作技术规程。
关键词 饲草玉米 旱地 立式深旋耕作 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绪成 马一凡 +4 位作者 王红丽 侯慧芝 于显枫 方彦杰 汤瑛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603-3611,共9页
为明确新型耕作技术——立式深旋耕作对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含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6和2017年设置立式深旋耕作40 cm(VRT)、深松40 cm(SS)、旋耕15 cm(TT)和免耕(ZT)4种耕作方式,测定0—30... 为明确新型耕作技术——立式深旋耕作对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含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6和2017年设置立式深旋耕作40 cm(VRT)、深松40 cm(SS)、旋耕15 cm(TT)和免耕(ZT)4种耕作方式,测定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LAI)和SPAD、产量等指标,计算阶段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结果表明,VRT在2017年播前0—4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分别较SS、TT、ZT增加了7.7、8.6、6.6 mm,在0—100 cm土层增加了18.2、22.8、20.2 mm,均达到显著差异。VRT显著促进干旱年的花前耗水和平水年的花后耗水,提高玉米地上生物量、LAI和SPAD,其中地上生物量较SS、TT、ZT分别增加了14.7%—18.3%、12.7%—18.8%和22.8%—29.1%。基于较为优势的植株生长,VRT籽粒产量较SS、TT和ZT分别增加了12.0%—13.0%、13.7%—33.6%、24.0%—47.4%。因此,虽然VRT提高了玉米耗水,并与ZT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导致收获后土壤贮水量低于其他三种耕作方式,但2017年播前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耕作处理;尽管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较SS、TT和ZT下降了11.4、14.8、20.5 mm,但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VRT能够同时促进玉米耗水和降水入渗,维持土壤水分平衡,是一种有效的抗旱增墒耕作方法,可在半干旱区玉米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立式深旋耕作 玉米 阶段耗水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