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俄国革命中的立宪会议问题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姚海
-
机构
苏州科技学院历史系
-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4-73,共10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研究课题"苏俄史研究"(05JJDGJW040)
-
文摘
立宪会议问题对于1917年俄国革命进程具有重大影响。立宪会议被赋予解决所有迫切问题的重负,承载了人民群众的主要期待和希望,但临时政府受继续进行战争的政策牵制,没有把它作为紧迫的任务来解决,因而延缓了和平、土地、民族等迫切问题的解决。十月前后布尔什维克对立宪会议的态度从积极主张到彻底否定,这一变化除了现实政治原因之外,也有思想理论上的根源。而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是影响立宪会议命运的深层因素。
-
关键词
俄国
1917年革命
立宪会议
-
Keywords
Russia
Russian Revolution of 1917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
分类号
K512.51
[历史地理—世界史]
-
-
题名列宁对革命时期立宪会议的态度及逻辑
- 2
-
-
作者
傅强
-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
出处
《学术前沿》
CSSCI
2017年第21期146-149,共4页
-
文摘
列宁对立宪会议的态度根源于其对革命性质的界定。二月革命后,革命新阶段介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并朝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性质,决定了列宁坚持在以苏维埃为保证的基础上对立宪会议的支持态度。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革命利益的至上性又使得列宁解散不服从的立宪会议。无产阶级专政一方面扩大了民主,另一方面又是走向真正民主的必要暴力工具,以无产阶级专政的暴力手段解散立宪会议符合社会主义革命利益。但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适用阶段只能是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
关键词
列宁
立宪会议
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
-
Keywords
Lenin, Constituent Assembly, democracy, proletarian dictatorship
-
分类号
A82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南斯拉夫宪法简介
- 3
-
-
作者
志智
-
出处
《政治与法律》
1983年第1期126-127,共2页
-
文摘
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经过两个月的全民讨论,立宪会议于1946年1月31日通过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包括正文两篇和附则,共分十六章一百三十九条。它肯定了人民解放斗争的胜利成果,强调人民的权利和民族平等。
-
关键词
南斯拉夫
新宪法
人民共和国
国家结构形式
联邦共和国
民族平等
立宪会议
社会主义
国民议会
主席团
-
分类号
D90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D0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列宁和卢森堡在十月革命两个问题上的思想分歧
被引量:1
- 4
-
-
作者
俞良早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出处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3,共9页
-
基金
国家基金项目"十月革命与列宁战略思想的两次重要转变"(17BKS007)
-
文摘
卢森堡认为,布尔什维克给予非俄罗斯民族以"民族自决权",换取这些民族支持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打算"完全落空了";民族自决权变成了非俄罗斯民族的资产阶级的工具。列宁指出,无须在意原来的俄罗斯会划分为多少个独立的共和国,无须在意国界划在哪里,但必须保持各民族无产阶级以及劳动者的团结和联盟;允许非俄罗斯民族分离和建立独立国家,但必须对非俄罗斯民族的资产阶级反苏维埃势力进行斗争。在立宪会议问题上,卢森堡对俄国政治斗争的实际缺乏真实的认识,以推理和想象的方案或图式去衡量苏俄的现实生活,其思想或结论不符合苏俄的实际。列宁的思想形成于斗争实践中,是切合实际的和科学的。
-
关键词
“民族自决权”
团结和联盟
立宪会议
苏维埃政权
-
分类号
A82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罗马尼亚的国家标志
- 5
-
-
作者
丁超
-
出处
《国际论坛》
1997年第3期52-54,共3页
-
文摘
【正】 1991年11月21日,罗马尼亚立宪会议通过了新的《罗马尼亚宪法》。同年12月8日经全民公决后生效。其中第十二条对罗马尼亚民族国家标志作了明确规定,具体包括国旗、国徽、国玺、国庆日和国歌。
-
关键词
罗马尼亚人
民族国家
摩尔多瓦
国庆日
世纪初
公国
国徽
国玺
东正教
立宪会议
-
分类号
D754.2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