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位固定装置和治疗床对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剂量学影响
1
作者 单志蕊 朴尊 +2 位作者 张欣 杨鑫 黄思娟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683-2688,共6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中体位固定装置和治疗床对计划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3例SBRT患者,CT模拟定位均为发泡胶或真空袋固定。每例患者的CT图像均被勾画为两套外轮廓:一套仅涵盖患者皮肤(Body),另一套则包括皮肤及固定装...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中体位固定装置和治疗床对计划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3例SBRT患者,CT模拟定位均为发泡胶或真空袋固定。每例患者的CT图像均被勾画为两套外轮廓:一套仅涵盖患者皮肤(Body),另一套则包括皮肤及固定装置(Body_(F))。首先基于Body轮廓制定满足临床需求的参考计划Plan(noFC)。在不改变Plan(noFC)参数和照射野设置的前提下,分别基于Body_(F)(仅加固定装置)、Body+C(仅加治疗床)和Body_(F)+C(加固定装置及治疗床)3种不同轮廓进行计划计算,得到Plan(F)、Plan(C)和Plan(FC)。通过对比这4种计划下的靶区及皮肤剂量参数,评估体位固定装置和治疗床对计划剂量的影响。结果相较于仅基于患者皮肤轮廓的计划,包含体位固定装置的计划在靶区的高剂量、处方剂量覆盖以及平均剂量方面均有所降低。其中处方剂量的105%所占体积(PTV/V105%p)在Plan(FC)与Plan(noFC)中差异达到61.86%。相较于仅基于患者皮肤轮廓的计划,包含体位固定装置的计划在皮肤的高量和平均量方面均有所增加。其中距离皮肤2 mm范围内,10 cc皮肤的剂量(body2mm/D10cc)在Plan(FC)与Plan(noFC)中差异达到21.36%。对于所有的靶区及皮肤的参数,Plan(C)与Plan(noF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包含固定装置的计划剂量差异中,靶区到皮肤的最小距离与皮肤受量表现负相关。靶区与皮肤距离越小,固定装置对皮肤剂量影响越大。结论SBRT中的体位固定装置会导致射线衰减和建成效应变化,显著降低靶区剂量参数,同时增加皮肤剂量。靶区与皮肤距离越近,固定装置对皮肤剂量影响越大。在制定放疗计划时,建议将固定装置纳入外轮廓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固定装置 治疗 计划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心血管疾病去交感神经术中的应用
2
作者 谢张莉 廖礼义 +2 位作者 张爽 胡琳 李旭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7-756,共10页
去交感神经术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新兴手段,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是一种精准且非侵入性的治疗技术,逐渐被引入交感神经系统的干预中,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去交感神经术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新兴手段,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是一种精准且非侵入性的治疗技术,逐渐被引入交感神经系统的干预中,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展现了良好的前景。SRT可通过三维成像精确定位交感神经节,并利用高能射线破坏神经纤维,从而达到与传统去交感神经术类似的效果,同时还可减少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和缩短恢复时间,并具备无创和不良反应少等优势,未来有望成为传统治疗方法的替代治疗手段。SRT与去交感神经术的结合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交感神经术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高血压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肺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在颅内寡转移瘤中剂量学研究
3
作者 冉凤伟 李纪伟 +4 位作者 张康 赵祥 王喆 李建军 王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3-919,共7页
目的:比较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therapy,TOMO)、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和射波刀(cyber Knife,CK)3种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在治疗颅内寡转移瘤中剂量学特性,评估其剂量分布、治疗效率及对危... 目的:比较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therapy,TOMO)、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和射波刀(cyber Knife,CK)3种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在治疗颅内寡转移瘤中剂量学特性,评估其剂量分布、治疗效率及对危及器官受量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21年至2023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54例颅内寡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Varian Eclipse 16.1医生工作站中完成所有患者肿瘤靶区的勾画,在MANTEIA Acc Contour 3.2软件中完成危及器官(如脑干、脊髓、视神经等)勾画。将勾画好的结构和图像传输至TOMO、CK及Eclipse系统,并分别设计3种不同放射治疗技术治疗计划。为评估3种放射治疗技术剂量学特性,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 histogram,DVH)分析了以下关键参数:靶区适形度指数(conformity index,CI)、剂量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出束时间(TIME)、机器跳数(monitor units,MU),以及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结果:TOMO、VMAT和CK计划均实现处方剂量要求。TOMO计划的CI为1.05,稍优于VMAT(1.09)和CK(1.17)(P<0.001)。VMAT计划的HI为1.15,优于CK(1.28)和TOMO(1.46)(P<0.001)。在计划执行效率上,VMAT计划出束时间(5 min,1 633 MU),小于TOMO计划出束时间(10 min,8 932MU)和CK计划出束时间(39 min,5 191 MU)(P<0.001)。在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方面,CK对晶体保护最佳,右晶体和左晶体的最大剂量(Dmax)分别为15 c Gy和17 c Gy,TOMO在右耳蜗剂量控制上具有优势,平均剂量(Dmean)为88 c Gy,而VMAT在脊髓剂量限制方面表现最优,Dmax为31 c Gy(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在治疗颅内寡转移瘤中,TOMO、VMAT和CK均能满足处方剂量要求并有效保护危及器官。临床应用中,可结合病灶特征和治疗目标,选择最适宜的技术以实现个性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颅内寡转移瘤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 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射波 剂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中的 γ-刀治疗规划的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舒华忠 严玉龙 +2 位作者 鲍旭东 柏毅 罗立民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19-25,共7页
在γ-刀治疗规划系统中,治疗方案一般是由医生反复调试各参数后确定的,这不仅费时,而且难以获得最佳结果.因此,对方案进行数学优化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给出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方法,即改进单纯形法。
关键词 立体定向 放射外科 最佳化 治疗规划系统 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蒋建文 刘瑛 +3 位作者 米贤文 陈勇 向孝勇 陈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305-306,共2页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疗效分析 伽玛 顽固性疼痛 2009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手术结合X-刀治疗复杂难治型脑肿瘤 被引量:1
6
作者 华长春 谭启富 +6 位作者 史继新 孙克华 王汉东 孙康健 潘云曦 李金华 李兵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373-373,375,共2页
关键词 立体定向手术 复杂难治型脑肿瘤 立体定向 x-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两种固定技术摆位误差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李玉成 程品晶 +4 位作者 陈维军 许亚萍 李建龙 王振华 张强克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00-604,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使用热塑体模和负压真空垫两种体位固定方式治疗肺癌患者分次间的摆位误差,并比较两种摆位的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间浙江省肿瘤医院121例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分为... 目的:比较分析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使用热塑体模和负压真空垫两种体位固定方式治疗肺癌患者分次间的摆位误差,并比较两种摆位的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间浙江省肿瘤医院121例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分为热塑体模组(A组)43例,真空负压垫组(B组)78例。在每次治疗之前使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进行扫描,再进行手动配准得出患者左右(X轴)、上下(Y轴)、前后(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两组的摆位误差大小,并记录其摆位时间。结果:A组和B组X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16 0.09/0.25 0.11 cm,(P<0.05),在Y轴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27 0.13/0.25 0.15 cm,(P>0.05),在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19 0.13/0.26 0.12 cm,(P<0.05),A组和B组平均摆位时间分别为57.66 s/58.09 s,(P>0.05)。结论:在X轴和Z轴方向上A组优于B组,在Y轴方向上无明显差异,A组摆位时间低于B组。在使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治疗肺癌患者时在不考虑患者年龄、心肺功能时热塑体模无疑是最好的固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锥形束CT 摆位误差 体位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德志 蒲萍 +2 位作者 傅尚志 李启明 张玉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3-475,共3页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X线刀 )肺癌的适应症、禁忌症和近期疗效。方法 用体部X线刀治疗计划系统和立体定位框架 ,结合SL 75直线加速器对 5 6例肺癌患者进行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治疗组 )。以同期 5 3例常规放射治疗的原发性肺...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X线刀 )肺癌的适应症、禁忌症和近期疗效。方法 用体部X线刀治疗计划系统和立体定位框架 ,结合SL 75直线加速器对 5 6例肺癌患者进行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治疗组 )。以同期 5 3例常规放射治疗的原发性肺癌为对照。治疗组中 42例为外照射上纵隔、同侧肺门、隆突下及原发灶 5 0Gy/ 2 5F后加用X线刀治疗原发灶 5Gy/次× 5次 ;14例为肺转移癌或手术后外周孤立性复发病灶行单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8~ 12Gy/次× 5次。结果  5 6例患者共 78个病灶 ,X线刀治疗后 1、3、6、12个月复查有效率 (病灶消失、病灶缩小 )分别为 79.5 % (62 / 78)、89.8% (70 / 78)、87.2 % (68/ 78)和 78.2 % (61/ 78) ,3个月以后出现病灶复发 ,3、6、12个月病灶增大比率分别为 2 .6% (2 / 78)、5 .1% (4/ 78)和 9% (7/ 78)。 2个治疗后无变化的病灶 (肾癌术后肺转移 )又行第 2次X线刀治疗。治疗组原发性肺癌初次治疗 3 6例 ,1年生存率 89.1% ,2年生存率 5 3 .9% ,显著高于对照组 (77.4%和 3 9.6% ,P <0 .0 5 )。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适应症包括 :①用于初次病例外照射后原发灶缩小在 5cm以下者补量 ,以减少肺组织受量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②用于放疗后、手术后肺内复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肺癌 放射治疗 X线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黎 梁健 +4 位作者 孙文钊 习勉 赵磊 邓小武 刘孟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9-584,共6页
【目的】门静脉和下腔静脉癌栓是影响原发性肝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评价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对于肝癌伴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癌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共入组4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和/... 【目的】门静脉和下腔静脉癌栓是影响原发性肝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评价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对于肝癌伴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癌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共入组4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实施以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为形式的SBRT,其中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33例,下腔静脉癌栓8例。中位放疗剂量36 Gy(30~48 Gy),两周内分6次照射。根据CTCAE 3.0标准评价治疗毒性,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全组中位随访时间12.1月。4例(9.8%)达到完全缓解,19例(46.3%)部分缓解,有效率56.1%。SBRT治疗后3月内无患者发生放射性肝炎和4/5级治疗相关毒性,仅1例出现3级胆红素升高。全组1年生存率为50.3%,中位生存期13.0月。多因素分析显示,放疗近期疗效是影响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VMAT-SBRT治疗肝癌伴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癌栓的疗效满意,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门静脉癌栓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容积旋转调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RT联合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局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罗茜 王颖 +2 位作者 吴永忠 周伟 柳先锋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比较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ified radiotherapy,IMRT)联合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与单纯IMRT治疗局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将90例局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 目的:比较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ified radiotherapy,IMRT)联合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与单纯IMRT治疗局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将90例局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采用IMRT联合后程SBRT,先行IMRT,常规分割剂量至50 Gy/5周,再采用SBRT推量17.5 Gy/1周;对照组采用IMRT,常规分割剂量至70 Gy/7周。在放疗结束3~6个月后行肺部增强CT检查,采用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评价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和部分缓解率(partial remission,PR)。按照放射治疗肿瘤学组(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标准评价正常组织急性反应。结果:试验组治疗的有效率(CR+PR)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4.44%和66.67%,2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44%和13.33%,但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38)。2组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44.44%和48.89%,2组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822)。放射性脊髓炎均未发生。结论:IMRT联合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局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疗效优于单纯IMRT放疗,且引起的急性组织反应少,故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结合二期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效果 被引量:9
11
作者 诸德源 方亦斌 +8 位作者 黄清海 刘炜 李仁利 祝国荣 李强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结合二期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介入栓塞结合二期SRS综合治疗AVM并获得影像学随访患者66...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结合二期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介入栓塞结合二期SRS综合治疗AVM并获得影像学随访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为7~96个月。将DSA显示血管流空影完全消失视为治愈。按照是否治愈分为治愈组29例,未治愈组37例,观察两组AVM是否破裂、栓塞前体积大小和栓塞程度等不同因素对综合疗法治疗AVM治愈率的影响,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综合疗法治愈率的因素。结果 (1)治愈组中,AVM破裂22例(75.9%),未破裂7例(24.1%),直径〈3 cm和≥3 cm分别为26例(89.7%)和3例(10.3%),患者Spetzler-Martin(SM)分级Ⅰ~Ⅲ级;未治愈组中,AVM破裂20例(54.1%),未破裂为17例(45.9%),直径〈3 cm和≥3 cm分别为18例(48.6%)和19例(51.4%),34例患者(91.9%)SM分级Ⅰ~Ⅲ级。(2)随访过程中,29例(43.9%)达到影像学治愈,64例(97.0%)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1分;发生并发症6例。(3)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AVM大小(OR=0.141,95%CI:0.035~0.570,P〈0.01)和介入栓塞程度(OR=2.414,95%CI:1.038~5.613,P〈0.05)是治愈率的影响因素。结论血管介入栓塞联合SRS治疗颅内AVM是有效且安全的。AVM直径〈3 mm是综合疗法治愈率的独立保护因素,介入栓塞程度是未达到影像学治愈综合疗法治愈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伽玛 介入栓塞 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早期中央型肺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宝虎 袁智勇 +3 位作者 庄洪卿 刘春雷 王娟 王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0-102,106,共4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早期中央型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0年12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17例分期为T1/T2N0M0的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肿瘤位置及分期,给予不同的分割剂量,中位处方剂量56(48~...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早期中央型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0年12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17例分期为T1/T2N0M0的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肿瘤位置及分期,给予不同的分割剂量,中位处方剂量56(48~60)Gy,中位分割次数5(3~10)次,中位治疗体积46.2(13.8~92.2)mL。结果:治疗后3个月疗效评价:9例病变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1例稳定,治疗反应率94.1%;中位随访期19.5(4~6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43个月,1、2年局控率、无进展生存、总生存分别为100%、87.5%,80.8%、67.3%和82.4%、68.4%。随访期内见呼吸困难、疲劳、肺不张等不良反应,其中3级不良反应1例,未见4~5级不良反应。结论:根据肿瘤位置及分期不同,给予不同的剂量分割模式,立体定向放疗可以较好的应用于早期中央型肺癌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型肺癌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射波 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适形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希成 黄晓波 +2 位作者 丁颖 莫凯岚 杨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96-1998,共3页
目的研究三维适形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放射反应。方法68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33例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总剂量66~70Gy/33~35次。B组35例3DCRT60Gy后采用立体定向放... 目的研究三维适形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放射反应。方法68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33例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总剂量66~70Gy/33~35次。B组35例3DCRT60Gy后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20Gy/4次,每次500cGy,隔日一次。结果A、B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6.3%和80.0%,其中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4%和28.6%(P<0.05)。两组患者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6%和74.3%,以及46.8%和51.4%(P>0.05)。A组患者中位生存期12.6个月,B组患者中位生存期18.3个月。两组患者早期放射反应主要为I~II级放射性食道炎和骨髓抑制,后期放射反应主要为I~II级放射性肺炎,两组发生率接近。结论3DCRT联合SRT治疗局部晚期NSCLC的疗效优于单纯3DC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放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胰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42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樊锐太 冯堃 +3 位作者 顾浩 张洪志 郭艳娜 王敬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6-177,共2页
关键词 胰腺癌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疗效 病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晓霞 兰英 殷文蓉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95-397,共3页
背景与目的 肺癌脑转移发生率高,放射治疗是此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并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的价值。方法 2002年6月-2006年12月43例肺癌脑转移患者接受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放疗... 背景与目的 肺癌脑转移发生率高,放射治疗是此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并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的价值。方法 2002年6月-2006年12月43例肺癌脑转移患者接受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放疗期间根据病情采取针对性护理。结果 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放疗,无严重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放疗后颅内病灶控制率为81.4%,神经系统症状缓解率为76.7%,KPS评分显著上升。生存时间2-3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8.5个月,半年、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8.9%、26.2%、6.0%。结论 对肺癌脑转移患者给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患者可顺利完成放疗,并达到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预期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脑转移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护理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加量照射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庞学利 蒋勇 +3 位作者 肖红 王希 谭崇富 曾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4期2203-2205,共3页
目的 探讨在常规放疗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量照射对鼻咽癌初治患者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的影响及并发症。方法  1998年 5月至 2 0 0 2年 12月 ,3 2例鼻咽癌初治患者 ,年龄 18~ 70岁 ,中位年龄 44岁。男性 2 5例 ,女性 7例。病理诊断均... 目的 探讨在常规放疗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量照射对鼻咽癌初治患者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的影响及并发症。方法  1998年 5月至 2 0 0 2年 12月 ,3 2例鼻咽癌初治患者 ,年龄 18~ 70岁 ,中位年龄 44岁。男性 2 5例 ,女性 7例。病理诊断均为鳞癌 ,临床分期为Ⅰ期 2例、Ⅱ期 16例、Ⅲ期 8例、Ⅳ期 6例。在常规外照射鼻咽部中位剂量 66Gy(64~ 72Gy)后给予立体定向放疗加量照射 ,中位剂量 12Gy(8~ 2 0Gy)。结果 本组患者 1、2、3年的鼻咽局部控制率分别达到96 3 %、89 0 %和 85 0 % ,1、2、3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 92 6%、77 3 %和 66 0 %。除 1例患者在治疗后死于鼻咽大出血外 ,无其他特殊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咽癌初治患者在常规外照射后给予立体定向加量照射 ,能够取得较好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立体定向 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肺癌的探讨 被引量:5
17
作者 段永建 韩晓莉 +2 位作者 唐文春 吴大鹏 戚丽霞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223-224,共2页
关键词 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 原发性肺癌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部恶性肿瘤三维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118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侯友贤 李工 +2 位作者 陈海 王雷 伍军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488-489,共2页
目的 :观察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体部恶性肿瘤的方法以及近期疗效。方法 :对 118例体部恶性肿瘤采用全身三维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固定系统固定 ,然后在双螺旋CT上定位扫描 ,用Leibinger 3D TPS设计治疗计划 ,Varian 6 0 0C/D直线加速... 目的 :观察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体部恶性肿瘤的方法以及近期疗效。方法 :对 118例体部恶性肿瘤采用全身三维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固定系统固定 ,然后在双螺旋CT上定位扫描 ,用Leibinger 3D TPS设计治疗计划 ,Varian 6 0 0C/D直线加速器实施计划。对于原计划采用普通放射治疗的病变如肺癌、脑肿瘤等 ,分次立体照射作为追加剂量 ,每次 5~ 8Gy ,隔日 1次 ,共 6~ 10次 ;对有手术禁忌证的NoMo 肺癌及其它不适合普通放射治疗的病变 ,单用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 ,每次 4~ 6Gy ,隔日 1次 ,共 10~ 15次。结果 :CR +PR 85 % (10 0 /118) ,NC 12例 ,PD 7例。结论 :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对于一些恶性肿瘤可以得到良好的姑息效果 ,尤其是病灶比较局限的NoMo的肿瘤 ,个别可以达到根治之疗效 ,且正常组织损伤小、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放射疗法 三维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复发鼻咽癌的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被引量:4
19
作者 唐剑敏 侯艳丽 +1 位作者 戴立言 白永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96,共6页
目的评价采用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行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FSRT)对放射治疗后复发鼻咽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应用FSRT对30例鼻咽癌患者分2组进行治疗,应用50%等剂量曲线,分次剂量均为2Gy,每周连续治疗5次。其中复发... 目的评价采用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行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FSRT)对放射治疗后复发鼻咽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应用FSRT对30例鼻咽癌患者分2组进行治疗,应用50%等剂量曲线,分次剂量均为2Gy,每周连续治疗5次。其中复发推量组8例,中位处方剂量为15Gy;单纯复发治疗组22例,中位处方剂量为40Gy。结果FSRT治疗后3个月,复发推量组患者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分别为87.5%(7/8)和12.5%(1/8),单纯复发治疗组CR和PR分别为77.3%(17/22)和22.7%(5/22)。全组病例随访时间10~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全组生存患者卡氏评分≥90者为95.2%(20/21)。复发推量组患者1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7.78%和77.78%,2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分别为51.85%和77.78%;单纯复发治疗组患者1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0.23%和90.23%,2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2.71%和74.01%。结论FSRT对放疗后复发鼻咽癌有良好的局部控制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放射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维床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20
作者 钟伟伟 郑祖安 +3 位作者 刘庆 董克湉 廖景龙 李君超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1-514,共4页
目的:探讨六维床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行SRT的37例颅内肿瘤患者采用个体化头热塑网罩联合发泡胶制作的个体化头枕与碳纤维底板固定,CT模拟定位获取治疗计划参考图像,每次治疗前行锥形束CT(CBCT)扫... 目的:探讨六维床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行SRT的37例颅内肿瘤患者采用个体化头热塑网罩联合发泡胶制作的个体化头枕与碳纤维底板固定,CT模拟定位获取治疗计划参考图像,每次治疗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CBCT图像采用骨窗模式与计划参考图像配准,采用Varian Edge直线加速器机载CBCT影像引导,用六维治疗床在线校正摆位误差。误差校正后再次行CBCT扫描,将CBCT图像与计划参考图像进行再次配准,记录配准结果,比较六维床校正前后的误差结果。结果:颅内肿瘤首次摆位误差中,三个平移方向X、Y、Z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114±0.071)cm、(0.096±0.077)cm、(0.090±0.069)cm.,3个旋转方向Rx,Ry,Rz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737±0.451)°、(0.748±0.384)°、(0.701±0.381)°。六维床在线校正后获得残余误差结果,3个平移方向X、Y、Z的残余误差分别为(0.020±0.016)cm、(0.012±0.012)cm、(0.014±0.011)cm,3个旋转方向Rx,Ry,Rz的残余误差分别为(0.080±0.080)°、(0.076±0.075)°、(0.076±0.075)°,6个方向上校正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结论:影像引导下的六维治疗床对颅内肿瘤SRT的摆位误差有明显的纠正作用,建议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时,采用六维方向在线校正摆位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六维床 摆位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